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采用53只小尾寒羊母羊(山东梁山和泰安)、25 只无角陶赛特羊母羊(甘肃永昌肉用种羊场)、35只蒙古羊母羊(甘肃武威)。分别采集颈静脉血样提取DNA,利用GenBank中人孕酮受体基因外显子4和绵羊孕酮受体基因 mRNA序列,设计绵羊孕酮受体基因外显子4限制性片段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PCR产物克隆、测序验证。用PCR-SSCP检测多态性,通过DNA测序确定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经过研究分析表明,小尾寒羊由野生型AA型、杂合AB型、突变纯合BB型3种基因型组成,蒙古羊由AA型、AB型两种基因型组成,无角陶赛特羊只有AA型一种基因型,不存在突变;在基因型分布上小尾寒羊与无角陶赛特羊和蒙古羊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无角陶赛特羊和蒙古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小尾寒羊突变纯合基因型BB和杂合AB中存在4个突变位点,此外在发现的4个突变位点中,只有第4个突变位点246碱基T→C引起氨基酸突变。 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已知繁殖性能的33只小尾寒羊母羊(山东梁山和泰安)、14只蒙古羊母羊(甘肃武威)的血样,提取DNA.用FecB基因作为小尾寒羊多胎候选基因进行研究,利用Australian Sheep Gene Mapping Web SiteAF298885引物(BMPR-IB基因,forced-PCR引物,即FecB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PCR产物用AvaⅡ酶切进行酶切鉴定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小尾寒羊基因型由3种基因型-BB、B+、++组成,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3 0、0.606 1、0.090 9,突变杂合B+和突变纯合BB为优势基因型、野生型++很低;蒙古羊分别为0、0.071 4、0.928 6;只由两种基因型-++、B+组成,不存在BB型,而且B+频率也很低,未突变野生型-++型为优势基因型.小尾寒羊与蒙古羊在基因型组成上差异均极显著(P<0.01),这两个品种的多胎表型一致.②小尾寒羊B和+基因频率分别为0.606 1和0.393 9,突变基因B(FecB)为主导基因,蒙古羊分别为0.035 7、0.964 2,蒙古羊以未突变+为主导基因.因此,证明FecB基因是小尾寒羊多胎重要的分子标记,但FecB基因是否是小尾寒羊多胎基因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③小尾寒羊品种内BB和B+基因型均为多胎表型,通过对小尾寒羊3种基因型第1、2胎次平均产羔数统计发现BB型>B+型>++型,但在研究中发现具有多胎表型而基因型是野生型++的3只小尾寒羊,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RARG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视黄酸受体γ(retinoic acid receptor-gamma,RARG)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RARG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特克塞尔、多赛特、萨福克)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这个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ARG基因引物1扩增片段在5个绵羊品种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AA基因型只出现在湖羊中,AB和BB基因型均出现在5个绵羊品种中;BB基因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比AB基因型多0.41只,但差异不显著(P〉0.05)。RARG基因引物2扩增片段在5个绵羊品种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CC和CD基因型均出现在5个绵羊品种中,5个绵羊品种中都没有检测到DD基因型;CC基因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比CD基因型多0.55只(P〈0.05)。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影响吐鲁番斗鸡攻击行为的分子标记,以5-羟色胺2C受体基因(5-HT2CR)为候选基因设计9对引物检测90只吐鲁番斗鸡、200只新罗曼鸡和200只吐鲁番斗鸡(♂)×新罗曼鸡(♀)杂交F1代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继而实测30只吐鲁番斗鸡攻击行为强弱的表型并进行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5-HT2CR基因第一外显子的5-HT-1-2引物区间204 640位点处发生了C/T错义突变,检测到AA、AB、BB三种基因型,吐鲁番斗鸡和F1代鸡的AB基因型频率最高,为优势基因型,经χ2检验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30只吐鲁番斗鸡攻击行为强弱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分析也证实AB基因型的攻击性显著高于AA和BB基因型。表明5-HT2CR基因与吐鲁番斗鸡的攻击性相关,可选育基因型纯合的AA和BB基因型个体为亲本培养攻击性强的AB型吐鲁番斗鸡。  相似文献   

5.
山羊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HphI酶切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Hph对山羊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的379bp扩增产物进行了PCR-RFLP多态性分析,检测到3种基因型,其酶切位点分别由2种共显性基因控制;对该片段的纯合型分别克隆、测序发现,BB型在第1661位由T→C。上述结果为首次试验证实山羊MSTN内含子2(379bp)区域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6.
山羊生长激素基因部分序列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鲁北白山羊、波尔山羊和波尔山羊与鲁北白山羊的杂交一代、回交一代共计 2 74个个体为研究材料 ,对山羊生长激素基因 5′调控区 - 4 0 6~ - 1 93片段进行PCR扩增 ,扩增产物经SSCP分析发现存在多态性。结果表明发现波尔山羊及杂交后代以AA型占多数 ,而鲁北白山羊则BB型个体较多 ,基因型频率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对该片段的两种纯合型克隆测序发现 :AA型在第 6 0位发生了C→T的突变 ,第 2 1 1位发生碱基C的丢失  相似文献   

7.
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RBP4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RBP4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多赛特羊、萨福克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这个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BP4基因扩增片段在4个绵羊品种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BB基因型只出现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中,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则没有BB基因型;AB基因型频率随着绵羊繁殖力的降低而升高;AA基因型只出现在小尾寒羊、多赛特羊中。BB基因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分别比AA和AB基因型多0.52只(Pd0.05)和0.67只(Pd0.05),AA和AB基因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检测的绵羊RBP4基因座位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GHSR基因为候选基因,随机选取滩羊、小尾寒羊和兰州大尾羊3个品种共计1 249个个体为试验材料,利用DNA池测序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突变多态性,分析其与体重、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在GHSR基因的第一内含子上存在24 bp的插入/缺失突变,3个绵羊品种中均存在AA、AB、BB 3种基因型。该位点的多态性与3种绵羊8个生长性状指标关联分析显示,兰州大尾羊BB基因型的个体体重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AB基因型的个体体高、十字部高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小尾寒羊AB基因型的个体胸宽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AA基因型的个体体高、十字部高显著高于BB基因型;滩羊AB基因型的个体体斜长、体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BB基因型的个体体高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研究表明:GHSR基因可以作为3种绵羊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为绵羊育种选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PCR-RFLP和DNA测序技术,研究京海黄鸡、AA鸡、尤溪麻鸡、如皋草鸡、鹿苑鸡、边鸡6个品种IGFBP-3基因第2外显子Msp Ⅰ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显示,IGFBP-3基因第2外显子1087 bp处有C→T的突变,鸡群体中表现出AA、AB和BB 3种基因型.3种基因型在6个鸡品种间分布趋势一致:AA为优势基因型,BB为劣势基因型.经x2适合性检验,除京海黄鸡外其余5个品种的Msp Ⅰ位点均处在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分析表明,AA鸡纯合度最高,京海黄鸡纯合度最低.6个鸡品种MspⅠ位点为中度多态.京海黄鸡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多,为1.900,AA鸡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少,为1.471.表明鸡IGFBP-3基因在不同品种中具有丰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进一步作为候选基因来分析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鸽精子相关抗原6蛋白(SPAG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及其与鸽精子活力和体尺性状之间的关系,选择98只12月龄银王鸽,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SPAG6基因部分片段进行SNPs筛选。结果表明:在SPAG6基因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分别发现2个和7个突变位点,其中G26789T位点BB基因型个体精子活力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AA基因型个体胫长均值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C16181G和C16336T位点与胫围显著相关(P0.05),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T27507C位点AA基因型个体胫围均值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T30364C位点3种基因型个体胸宽差异显著,其中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P0.05)。由此可见,SPAG6基因与精子活力和体尺性状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银王鸽精子活力与体尺性状分子标记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外显子3和外显子4在松辽黑猪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松辽黑猪部分重要生长、胴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对引物中,只有p3的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p3的扩增片段在松辽黑猪中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BB型与AA型相比在IGF-Ⅱ基因(AY044828)第21585 bp处有G→C突变,松辽黑猪AA、A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956、0.2609和0.0435。AA基因型对瘦肉率(P<0.05)、日增重(P<0.05),BB基因型对平均背膘厚(P<0.01)有正遗传效应,对其他性状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根据鸭生长激素基因内含子3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SSCP方法对籽鹅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并检测其多态性。结果表明,籽鹅生长激素基因内含子3长约364bp,共发现了7个突变位点,分别为A160G、C167G、T264C突变,以及AA型个体在176、177位点G、A碱基缺失和BB型个体在231、232位点C、T碱基缺失。产生AA、AB和BB3种基因型,其中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且基因型频率表现为BB〉AB〉AA;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不同基因型与体重和屠体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BB基因型个体的7周龄体重、9周龄体重、10周龄体重、胸肌重、胸肌率及心脏重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BB基因型个体8周龄体重显著高于AB型个体(P〈0O.05);在所分析的性状中,BB基因型个体的均值最大,AB型次之,AA型最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KAP2基因在不同绵羊群体的多态性,本次试验利用PCR-SSCP的方法,分析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和小尾寒羊的基因型和突变位点,并对KAP2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新吉细毛羊基因序列第292位点处发生T→C的突变,绵羊群体基因型可分为AA、AB、BB基因型;A基因频率中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3261、0.3696、0.5217,B基因频率中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6739、0.6304、0.4783,AA基因型频率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2609、0.3043、0.3913,AB基因型频率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1304、0.2174、0.2609,BB基因型频率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6087、0.4783、0.3478。结论:绵羊群体分为AA、AB、BB基因型,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4.
利用PCR-RFLP技术对关岭黄牛和思南黄牛各46个个体的类血管生成素4(ANGPTL4)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ANGPTL4基因的扩增片段大小为260 bp,经限制性内切酶Mlu CI酶切后,产生AA和AB 2种基因型,没有发现BB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经测序发现205T→C突变。2种黄牛品种中均是AA基因型占优势,A等位基因频率均大于B等位基因。卡方检测结果表明2种黄牛品种在该酶切位点处于平衡状态(P0.05)。  相似文献   

15.
绵羊催乳素受体基因PCR-SSCP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催乳素受体基因(PRLR)在小尾寒羊、萨福克羊、多赛特羊、多赛特公羊×小尾寒羊母羊F1代杂种羊4个绵羊群体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PRLR基因在3对引物扩增片段中均存在PCR-SS-CP多态性。对于引物1,4个绵羊群体均检测到AA基因型,AB基因型只出现在小尾寒羊、多赛特羊和萨福克羊中,仅在多赛特羊中检测到BB基因型。对于引物2,4个绵羊群体均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只有萨福克羊没有BB型。对于引物3,4个绵羊群体均检测到AA、AB和BB基因型。在4个绵羊群体中,A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  相似文献   

16.
神经肽Y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阐明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为绵羊多羔性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NPY基因全部3个外显子在小尾寒羊、湖羊、特克塞尔和多赛特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该基因对小尾寒羊多羔性的影响.仅引物P1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5种基因型,在湖羊和多赛特羊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而在特克塞尔羊中仅枪测到1种基因型;测序分析显示,在小尾寒羊中存在CR、TR和TW3种等位基因,在湖羊和多赛特羊中存在CR和TR 2种等位基因,而在特克塞尔中仅存在CR 1种等位基因.TR与CR相比在绵羊NPY基因编码区第93 bp处发生了1个C→T的单碱基突变;TW与CR相比除发生C93T的单碱基突变外,还在130和131 bp发生了GA塞AT的双碱基突变,该突变引起绵羊NPY成熟肽第16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对于多态位点C/T,小尾寒羊3种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于多态位点GA/A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平均比RR型的多0.56只(P<0.05).在小尾寒羊5种复合基因型中,TTRW和C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TTRR、CTRR和CCRR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也不显著(P>0.05);TTRW和C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基因型(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NPY基因GA/AT突变位点的W等位基因是提高绵羊产羔数的1个潜在有效的DNA标记.  相似文献   

17.
采用PCR-SSCP法检测77只朗德鹅A-FABP基因内含子2的多态性,并对基因多态性与肥肝性能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序列大小为482 bp,发现有2个突变位点,在162 bp处发生T→C突变,在322 bp处发生C→T突变,鹅群中表现出AA、AB和BB 3种基因型,且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948、0.5455、0.2597,A和B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4676、0.5324,群体该多态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状态。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AB型个体的肝重和肝体比均最高,其中AB、AA型个体肝体比差异显著(P<0.05),AB、BB型个体肝重差异显著(P<0.05)。初步推断,A-FABP基因可作为影响朗德鹅产肝性能的候选基因,其中基因型AB为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选择小尾寒羊等5个绵羊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和克隆测序等分析方法,检测促卵泡素β(FSHβ)基因CDS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FSHβ基因CDS区第2外显子存在多态性,在5个绵羊群体中都表现出AA、AB和BB3种基因型。BB型第147位发生T→C的单碱基同义突变。高产羔数的小尾寒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特克塞尔羊、陶蒙杂种羊之间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明显(P0.01)。5个绵羊群体均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固定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场-年-季对小尾寒羊产羔数无影响(P0.05),胎次和基因型均影响产羔数(P0.05)。AA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比AB型的多0.77只(P0.05),比BB型的多0.74只(P0.05)。研究表明,FSHβ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产羔数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连锁的一个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抑制素α(inhibin-α,INHA)基因第1外显子在高繁殖力山羊品种(黄淮山羊和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以及低繁殖力品种(波尔山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研究了该基因对黄淮山羊产羔数的影响.设计4对引物扩增山羊INHA基因外显子1序列,只有引物1在3个山羊品种中检测到多态性,出现了3种基因型(AA、AB、BB),测序结果表明,BB型和AA型相比在INHA基因第1外显子1 006 bp处都发生了碱基突变(C→A),导致脯氨酸改变为苏氨酸.黄淮山羊突变纯合型(BB)平均产羔数比野生型(AA)少0.65只(P<0.05).研究结果初步表明:INHA基因可能是影响黄淮山羊繁殖力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与之存在紧密遗传连锁的一个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用3对引物鉴定了黄淮山羊和波尔山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基因外显子2和外显子1部分序列的多态性,并对黄淮山羊Gn—RHR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物P1、P3扩增片段在2种山羊中均只,检测到1种基因型,不存在多态性;而引物P2扩增片段,2种山羊类型均检测到AA、AB和BB基因型。黄淮山羊AA、A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25、0.200和0.075;波尔山羊AA、A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65、0.206和0.029。测序分析发现AA型基因与BB型基因相比在58bp处发生A—C碱基突变,该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由赖氨酸改变为谷氨酰胺。在黄淮山羊中,BB型比AA型个体平均产羔数多0.66只(P〈0.05)。因此,山羊GnRHR基因第1外显子具有多态性;GnRHR基因可能是控制黄淮山羊多胎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与之存在紧密连锁的一个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