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甘蔗生产中鳞翅目害虫(大螟、二点螟等)和同翅目害虫(甘蔗绵蚜等)的危害已成为其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甘蔗组织培养和离体再生等技术体系比较成熟,十分有利于基因工程改良,利用基因枪转化和农杆菌介导法等已经建立了多种甘蔗受体系统与转化系统,成功获得甘蔗转基因植株。综述了甘蔗转基因技术、抗虫基因以及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百色市右江区甘蔗红尾白螟发生情况,评估其对甘蔗株高、茎径等产量性状及蔗糖分的影响,并提出防控对策,为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地甘蔗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为研究对象,在甘蔗成熟期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红尾白螟为害造成的死尾蔗率,同时测量甘蔗的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并用手持光学锤度计测定蔗茎中部蔗汁锤度.[结果]红尾白螟为害造成的死尾蔗率平均高达74.87%,株高平均下降34.65 cm,蔗茎单产下降21.23%;比较分析显示,健康蔗与死尾蔗的茎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但两者株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锤度测定结果显示,死尾蔗的蔗汁锤度和折算后的蔗糖分均较健康蔗显著或极显著下降,两者分别下降1.45%和1.57%.[结论]红尾白螟的发生为害已扩散至百色市右江区,并上升为当地甘蔗的主要害虫;红尾白螟为害可导致甘蔗产量和蔗糖分下降.  相似文献   

3.
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甘蔗害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可捕诱获甘蔗金龟子、锯根天牛、甘蔗二点螟等主要害虫,诱杀效果显著,挂灯区增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甘蔗条螟的预测预报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条螟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是甘蔗生长中后期最主要的一种钻蛀性害虫。根据甘蔗条螟的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对甘蔗条螟的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利用性引诱剂进行综合防治技术,旨在为更有效的防控甘蔗条螟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贵州甘蔗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采用五点取样法和“Z”字型取样法对贵州省甘蔗园害虫种类进行系统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以甘蔗绵蚜和条螟为对象,使用2%吡虫啉颗粒剂、3%克百威颗粒剂、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作为对照药剂,研究0.5%吡虫啉·杀虫单缓释粒剂对甘蔗绵蚜和条螟的田间防效及对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省甘蔗产区主要害虫有7种,其中甘蔗绵蚜和条螟为蔗区害虫优势种群;0.5%吡虫啉·杀虫单缓释粒剂防治甘蔗绵蚜药后60 d的防效为79.09%~91.80%,防治甘蔗条螟药后70 d的防效为71.52%~83.04%,能提高甘蔗产量7.1%~14.4%;生产上推荐使用2.25~4.5 kg/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红尾白螟在广西甘蔗主产区的分布及危害程度,掌握其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为制定甘蔗红尾白螟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年调查红尾白螟在广西甘蔗主产区(百色、来宾、北海、崇左、南宁、河池、柳州)的分布,并定时定点调查甘蔗苗期、伸长期和成熟期红尾白螟发生程度.[结果]红尾白螟主要分布在百色、来宾、北海、崇左和南宁蔗区,其中以百色蔗区危害最重,年平均为害率为(9.00±2.797)%,其次为来宾、北海、崇左、南宁,为害率分别为(2.66±1.094)%、(1.94±0.923)%、(1.44±0.383)%和(0.80±0.283)%,各蔗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甘蔗成熟期较苗期受红尾白螟危害重,百色蔗区苗期的红尾白螟为害率为(1.72±0.367)%,而成熟期达(20.00±5.088)%,极显著高于其他蔗区(P<0.01).[结论]甘蔗红尾白螟在广西百色、来宾、北海、崇左、南宁等蔗区均有分布,其中为害最重的是百色蔗区,且甘蔗成熟期受害最重.  相似文献   

7.
甘蔗二点螟越冬代发蛾高峰期预测式曹延君,唐少华,孟朝辉,张兰芳(湖南省邵阳市郊区农业局422001)湖南省邵阳市农业局422001)甘蔗二点螟ChiloinfuscatellusSnellen是邵阳市郊区甘蔗主要害虫,笔者分析了1978~1992年共...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甘蔗病虫草害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调查湖南省有甘蔗病虫草害78种,包括害虫38种、病害12种、杂草28种。其中桃蛀螟是为害甘蔗的新虫种,莎草飞虱是我省为害甘蔗的同翅目割虫优势,大螟能大量蛀食蔗茎。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茭白和甜玉米对甘蔗二点螟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开展甘蔗二点螟人工大量饲养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度(26±1)℃的空调房中,挑取初孵二点螟幼虫单头接入培养皿内,分别饲以茭白茎段和甜玉米粒块,每3d更换1次食料,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幼虫的发育情况和存活数量,幼虫化蛹后第2d观察记录其性别及称量体重,记录幼虫化蛹、蛹羽化、成虫死亡日期,计算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雌、雄性比.每处理重复50皿,试验共培养3批次.[结果]取食茭白和甜玉米的二点螟幼虫平均历期雄性分别为22.54和26.29 d,雌性分别为24.69和29.77 d,两者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取食茭白和甜玉米的二点螟蛹平均历期分别为8.68和8.94 d,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4.12和3.90 d,两者均差异不显著(P>0.05);蛹平均体重分别为0.0736和0.0651 g,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初孵幼虫饲养至蛹时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49.30%和38.00%,饲养至成虫羽化时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46.00%和36.00%;雌雄性比分别为0.70和0.55.[结论]甘蔗二点螟室内取食茭白较甜玉米更适合其个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草地螟为螟蛾科,又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草地螟为多食性大害虫,可取食35科200余种植物。草地螟是突发性很强的害虫,主要为害甜菜、大豆、向日葵、马铃薯、麻类、蔬菜、药材等多种植物,但它最喜取食的植物是灰菜、甜菜和大豆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初步探索了广西北海市宿蔗区甘蔗螟蛾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在北海市宿根蔗生长期期间,甘蔗螟虫以条螟、黄螟为主,条螟是甘蔗生长期主要发生的甘蔗螟虫,条螟和黄螟存在明显的成虫盛发期。田间管理措施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螟虫成虫盛发期,北海市宿蔗区螟蛾的防治关键期为2~7月。  相似文献   

12.
甘蔗二点螟以幼虫休眠和滞育两种方式越冬,年发生1-4代。采用"控制虫源、压低基数"的防治策略,与过去"狠治第1代,压基数"的防治策略相比,成熟期虫蛀节率相差25倍以上。农业防治对该虫防治有重要意义,能起到化学防治所起不到的作用。化学防治主攻对象是越冬后的越冬代幼虫和休眠越冬的第1代蚁螟。  相似文献   

13.
粟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甘蔗二点螟、二点螟、谷子钻心虫等。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南方各玉米产区。北方称粟灰螟,主要危害粟、玉米、高粱、黍、薏米等;南方称甘蔗二点螟,主要危害甘蔗。  相似文献   

14.
甘蔗二点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发生及为害特点1.1 发生情况甘蔗二点螟(Chilotraca inluscatellus Snellen)属磷翅目螟蛾科。在本县一年发生五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蔗头、蔗茎和残茎上越冬。第一代发生期4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二代为5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为7月上中旬至8月下旬;第四代为8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第五代9月下旬至翌年3月。其中一、二、三代发生量大,一、二代发生期正值甘蔗苗期,为害严重。第一代为害主茎苗,第二代为害主茎苗、无效分蘖苗和蔗茎,造成枯心和螟害节;以后各代均为害蔗茎,造成螟害节。二点螟发生量大,占蔗螟发生量的75%以上,为甘蔗生长期的主要害虫。常年因二点螟为害造成枯心率为5%~8%,螟害节率为7%~23%,受害后蔗茎产量减少约3%~5%,糖分降低1%以上(绝对值),且降低了蔗糖质量。  相似文献   

15.
甘蔗螟虫是现阶段甘蔗种植过程中最主要的害虫,为了探究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颗粒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采用玻片浸渍法和沟施法测定3种药剂对甘蔗螟虫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3种颗粒剂对螟虫都有很好的活性,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对条螟的LC50值分别为0.3239、0.2003、0.1056 μg/m L,对照药剂克百威的LC50值为0.1477 μg/m L,噻虫胺对甘蔗条螟的生物活性高于克百威。2年2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45 d,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呋喃丹,噻虫胺的防治效果好于吡虫啉和噻虫嗪,噻虫嗪略好于吡虫啉,防治效果与施用剂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性诱剂监测甘蔗条螟发生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性诱剂对广东雷州地区甘蔗条螟的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试验,研究条螟的发生趋势.多年测报结果表明,蔗田中甘蔗条螟的发生情况与温度和降雨量等有相关性,7~9月是诱蛾量高峰集中期,并指出该时期螟虫危害对产量、糖分影响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7.
甘蔗是世界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但日益严重的虫害给甘蔗产量及品质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甘蔗抗虫转基因育种已成为甘蔗抗虫育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古巴、泰国、印度、新加坡、中国及一些国际大型公司等都相继开展了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主要集中于转Bt基因、GNA基因、PI基因等甘蔗材料的筛选,并获得一批抗蔗茎螟的CryIA(b)转化植株、抗Chilo infuscatellus的转Cry1Ab基因甘蔗植株、抗绵蚜的转CNA基因甘蔗植株、抗甘蔗白螟的转PI基因甘蔗植株、抑制蛴螬幼虫生长的转PiⅡ和GNA基因甘蔗无性系G87、UP87及600多份转cry1C*基因甘蔗无性系,部分学者还对转Bt基因甘蔗植株的生理、抗虫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由于抗虫转基因甘蔗研究起步晚,受抗虫基因来源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限制,其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尚未培育出优良的甘蔗抗虫品种并推广种植.今后需对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无性后代中的整合、遗传表达特性及甲基化修饰等影响表达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提高外源基因在甘蔗无性繁殖中遗传和表达的稳定性;此外,还需对抗虫转基因甘蔗的抗虫机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筛选出优良的、稳定遗传的抗虫甘蔗品种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8.
豆荚螟是刺槐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入刺槐豆荚取食种子,往往把种子取食一空。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处理对豆荚螟防治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广东农垦近年来发展现代甘蔗生产的实践,从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健康种苗的繁育、秋冬种植配套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总结了广东垦区甘蔗新技术引进、消化、创新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蔗螟的危害是影响我市甘蔗单产和糖分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人认为蔗螟为害死了一条 (枯心苗 ) ,多出几条 (分蘖 ) ,对甘蔗影响不大 ,轻视了防治工作 ,加上多年来农田盲目施用化学农药 ,杀死许多天敌 ,使蔗螟的为害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