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人工养殖河蟹的热潮,长江水系蟹种因具有其它蟹种无可比拟的生长优势而成为广大养殖户的首选。一些初次养殖河蟹的养殖户,因蟹苗市场真假混杂、鱼目混珠而没有选购到正宗优质蟹种,遭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正确引导河蟹的人工养殖,本文就河蟹种质的外观鉴别方法作一介绍。 河蟹又叫螃蟹、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除中华绒螯蟹外,还有日本绒螯蟹、直额线螯蟹和狭额绒螯蟹三个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四个种群,即长江水系种群、辽河水系种群、瓯江水系种群和闽江水系种群。适于人工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种是指规格在2g以上一秋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统称。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著差异(P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性早熟河蟹的识别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属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是我国重要经济蟹类之一。近年来受市场的影响,各地广泛开展河蟹养殖。但蟹种培育是河蟹养殖的一个薄弱环节,培育技术尚不完善,尤其性早熟问题严重影响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河蟹性早熟是指蟹种经一年培育之后性腺即已成熟,停止生长,规格一般不足50g,即达不到商品规格,也无养殖价值。给河蟹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徐兴川,1994;柳志会,1992)。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体内的雌二醇对性早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魏薇 《水产学报》2005,29(6):862-865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大规模人工养殖生产中存在1龄蟹种的性早熟现象。性早熟蟹是指幼蟹培育过程中性腺当年发育成熟,比正常的性成熟年龄提早1年,在生产上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性早熟蟹当年即加入生殖洄游的行列,第2年生长缓慢,甚至停止,死亡率高,并且不可能再继续饲养到2秋龄成蟹规格,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限制了成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螫蟹(俗称河蟹、螃蟹)养殖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名特优水产发展的新项目。近年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是一些养殖单位对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性不懂,盲目引进蟹种,往往造成严重损失。如1989年湖北省鄂州市七渍、南塘湖等养殖场引进浙江瓯江水系幼蟹放入湖里养殖,几乎全军覆灭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起,利用黄浦江上游周边的池塘进行了大规格中华绒螫蟹的生态养殖,雄蟹的平均规格200 g/只,雌蟹平均150 g/只.文章总结了养殖大规格中华绒螫蟹的池塘条件、放养模式、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等关键技术以及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正方兴未艾,但面临的问题较多,作者围绕我国河蟹养殖生产发展迅猛,我国三大水系的中华绒赘蟹在繁育养殖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我国中华绒螫蟹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政策和措施等专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生理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于2004年6月至11月在崇明岛中华绒螯蟹养殖基地进行1秋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试验,通过荧光免疫二步抗体检测法和原子吸收等方法,测定了1秋龄蟹血淋巴钙离子和雌二醇水平,研究了不同盐度水体中1秋龄中华绒螯蟹性早熟情况及盐度促进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水体盐度的升高,1秋龄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率上升,成活率则呈下降趋势;(2)水体盐度升高导致1秋龄未发育雌蟹血淋巴中Ca2 含量上升(P<0.05),但对1秋龄雄蟹作用不显著(P>0.05);(3)池塘养殖90 d之后,高盐度水体中1秋龄未发育雌蟹血淋巴中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低盐度水体1秋龄未成熟雌蟹(P<0.05);(4)1秋龄性早熟雌蟹血淋巴中雌二醇含量高达(1294.00±595.87)pg/mL,极显著地高于同期的1秋龄未成熟雌蟹(P<0.01)。研究表明:水体盐度升高引起的1龄雌蟹血淋巴中雌二醇水平和Ca2 含量上升是导致1秋龄雌性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内在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在上海崇明地区养殖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成蟹的技术,在崇明西北部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养殖池塘开展种草生态养殖成蟹试验。试验池塘面积15亩(15亩=1 hm2,下同),放养规格为100只/kg的中华绒螯蟹蟹种500只/亩,试验期间池塘整体水草覆盖率约为70%。试验结果:养殖成蟹871.95kg,亩产58.13 kg,其中雄蟹平均壳长64.23 mm,壳宽72.03 mm,体质量194.07 g,个体200 g以上的比例为40.0%;雌蟹平均壳长60.46 mm,壳宽67.51 mm,体质量140.88 g,个体150 g以上的比例为36.7%。结果表明,采用种草生态养蟹模式,可以在崇明地区养成大规格中华绒螯蟹,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大水面放养幼蟹可望当年上市因长江水系中华绒螫蟹资源衰退,不能满足广大养殖户的生产需要,不法商贩炒卖蟹种以次充好,造成一些养殖户严重亏损的事例已屡见不鲜。为更好地适应市场,调整养殖结构,摸索发展河蟹生产的新路子,我场职工倪行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于19...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渔光一体模式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生长规律,在渔光一体池塘内,分别在光伏覆盖区域和非光伏覆盖区域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实验,比较光伏区和非光伏区中华绒螯蟹二龄蟹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6月份之前,非光伏区中华绒螯蟹显示出一定的生长优势,6月份之后光伏区中华绒螯蟹的生长优势突出,生长...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0年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历经10年5代选育而成。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生长速度、个体规格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各种成蟹养殖模式不断涌现,其中以大规格河蟹选育及健康养殖技术作为重点的相关研究在江苏各地展开。本项目在成功培育莱茵河河蟹一龄蟹种的基础上,进行了莱茵河水系河蟹和本地长江水系河蟹成蟹养殖的生长比较,研究莱茵种群河蟹的生长性能,为河蟹选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辽河种群野生、养殖及"性早熟"个体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RAPD技术对中华绒螯蟹辽河种群野生、养殖及"性早熟"个体进行比较分析。从S系列的三组引物中筛选出可重复性好的、谱带清晰且扩增结果好的引物,分析了中华绒螯蟹的RAPD基因座位组成,并且检测了S系列随机引物作为中华绒螯蟹遗传变异指标研究中的可能性。从基因水平了解三者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单红  周国勤  王庆  史林华 《水产养殖》2014,35(11):30-31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1-2],分布区域广泛,北起鸭绿江、南至珠江口均有分布,但以长江中下游为主[3]。中华绒螯蟹为中国特有的名贵水产品,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4],尤其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更受青睐,也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5]。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唯一的长江水系河蟹新品种,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10年选育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毛蟹、大闸蟹,隶属于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两岸江河湖泊。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和长江天然河蟹的大肆捕捞,天然蟹苗日益枯竭,其质量已无法满足河蟹养殖发展的需要;80年代以后我国海水河蟹育苗技术成功并得到推广,河蟹的增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产量持续增加,但养殖出的河蟹依然存在个体规格小、抗病性差等种质资源退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02,26(6):493-497
用包括Z2和Opp17两个10碱基随机引物在内的10个引物,对来自荷兰斯科克莱(Skodely)、美国加州圣何塞(San Jose)的中华绒螯蟹群体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进行RAPD遗传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中华绒螯蟹群体特有的Z2引物扩增的700bp标记带(Z2^700bp),在荷兰与美国2个中华绒螯蟹群体中同时出现,而不出现日本绒螯蟹南流江种群中特有的880bp标记带(Z2^880bp),表明欧洲、美国中华绒螯蟹与中国中华绒螯蟹为同种Eriocheir sinensis,而非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2)Opp17引物扩增的947bp片段在中国长江、荷兰及美国3个中华绒螯蟹群体内的出现频率均达100%。结合Z2引物扩增结果,欧洲与美国中华绒螯蟹群体极可能是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引入繁衍的。  相似文献   

18.
河蟹是我国特产,又称螃蟹、大闸蟹和毛蟹等,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各海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在分类学上属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螫蟹属。该属有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狭额绒螯蟹和直额绒螯蟹四种。后两种个体小,经济价值不大;而前两种个体大,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因此,河蟹实际上是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总称。河蟹的肉质鲜嫩,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味食品。在北方,由于当年生产的河蟹苗不能长到商品蟹规格,扣蟹要经过越冬后,第二年秋天才能达到商品蟹规格。另外,秋季正是大部分河蟹收获的季节,价格较低,若要经过越冬,在春节或第二年开春后出售,价格就会很高,所以说一般的河蟹养殖户都会采用越冬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长江1号"中华绒螯蟹是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0年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保存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中挑选的形体符合长江水系河蟹特征的1 000组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通过10年5代的选育形成的新品种,2012年4月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登记号:GS-01-003-2011)。该品种主要特点为: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高;体型好,形态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20.
性早熟是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发掘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实验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正常与性早熟雌蟹的Y-器官转录组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测序分别获得44 619 538和43 052 958个clean reads,比对发现2655个差异表达基因,Gene Ontology(GO)功能分类分析将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归类到3大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的42个类别中。KEGG富集分析将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134条特定的KEGG代谢途径,其中4条是显著性富集,包括酮体合成和降解、丁酸甲酯代谢、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和碱基切除修复通路。通过RNA-seq技术获得了丰富的中华绒螯蟹Y-器官转录组信息,为中华绒螯蟹新基因克隆、性早熟成因与预防和Y-器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