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了云南高降雨地区混播草地播种60 d后,不同放牧强度(0.5,1和1.5黄牛单位/公顷)对草地密度、盖度、高度、频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能明显抑制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播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但对白三叶和草地有害植物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暖季放牧条件下人工草地牧草的生长特点,为制定合理放牧制度提供依据,于2001~2003年开展了暖季放牧牦牛对多年生人工草地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放牧2年后轮牧人工草地播种牧草比例为95.27%,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86.15%,无放牧人工草地为58.01%。轮牧人工草地牧草月风干重最高值3 198.8 kg/hm2,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3 023.2 kg/hm2。放牧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生长率,轮牧人工草地的牧草生长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放牧还影响着第2年播种牧草的生长,轮牧能促进种子出苗数,播种牧草的鲜重,风干重和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5 088.88 kg/hm2,3 053.33 kg/hm2和480 kg/hm2,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和无放牧草地,轮牧人工草地杂草鲜草产量最低,为193.33 kg/hm2。适宜的放牧是保持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Sasa nipponica Makino占优势的天然草地晚秋强度放牧,秋、春播种的试验结果表明:春播区2年的牧草总收获量高于秋播区;秋、春播种区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比例基本相同,禾本科比例保持在70%以上,主要禾本科鸭茅的比例在50%以上;牧草的营养化学成分含量春播区稍主为秋播区,把Sasa nipponica Makino占优势的天然草地改良成人工草地时,采用晚秋强度放牧,春季播种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春季放牧对高寒草地冬季植物存量的影响,2020年春季(3月~6月),在祁连县默勒镇老日根村开展了不同放牧利用率(A:0、B:25%~35%、C:45%~55%、D:65%~75%和E: 90%)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随放牧利用率增大,禾本科代表物种紫羊茅、莎草科代表物种矮嵩草、阔叶类可食牧草代表物种矮火绒草和毒害草代表物种黄花棘豆株高均呈下降趋势,草地植被总盖度、禾本科和莎草科盖度、植被地上总生物量、优良牧草禾本科和莎草科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毒害草生物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春季休牧或轻度放牧可大幅度提高草地生产力,在春季对草地进行休牧或轻度放牧更有利于草地健康、可持续发展,认为春季休牧或轻度放牧是解决高寒牧区冷季缺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滩羊不同放牧强度对盐池草地植被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智明  王琴  杨刚  王宁 《草业科学》2006,23(8):68-72
5种不同放牧强度,历时150 d的滩羊放牧试验结果如下:1)放牧强度与草地禾本科牧草现存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和极显著回归关系,禾本科牧草现存量随放牧强度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当放牧强度为0.45只/(hm2.d)时,禾本科牧草的现存量最大。2)随着放牧强度增大,禾本科牧草所占总产草量的比例减小。当放牧强度为0.45只/(hm2.d)时,禾本科牧草所占比例最大。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豆科牧草所占比例呈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即呈“V”字型。4)当放牧强度逐渐增大时,杂类草变化趋势呈“N”型变化。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禾本科牧草比例相对降低,而豆科牧草比例相对增加。草地植被组成改变。以宁夏盐池草地现状,放牧强度不能大于0.45只/(hm2.d)。  相似文献   

6.
通过4个放牧强度(轻牧、适牧、重牧和过牧,牧后草层高度分别为7.5、5.5、3.5和<2.0 cm)的轮牧试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土壤化学特性;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叶片数及其茎叶构成,牧草高度、生物量与植被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较大,稳定性较弱。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黑麦草分蘖质量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及牧草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黑麦草叶片数,白三叶叶片数、茎叶比和匍匐茎质量在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变化。放牧强度在降低黑麦草和白三叶生长特性整齐度的同时,增加其可塑性生长;黑麦草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比白三叶敏感,但白三叶的可塑性生长比黑麦草的高。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非播种植物种的生长特性在放牧强度内变异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认为,放牧对草地植被的作用体现于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播种的低组分禾草(鸭茅)和非播种禾草是混播草地植被构成变化的关键种。  相似文献   

7.
放牧对青海湖北岸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原连续3年放牧控制试验,研究了暖季和冷季放牧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暖季和冷季放牧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禾本科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与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一致;中度放牧对暖季放牧草地植被的影响程度高于冷季放牧草地;围栏封育区和冷季重度放牧草地的优势种均为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和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暖季放牧各放牧小区和冷季放牧草地轻度和中度放牧处理优势种均为紫花针茅和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暖季放牧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冷季放牧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是多样性指数在暖、冷季放牧草地均以重度放牧区最高。  相似文献   

8.
滩羊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试验区围成面积相等的5个放牧区和1个对照封育区(每区6.67hm2),每个放牧区隔成面积相等的3个小区(每小区2.22hm2)。5个放牧区放牧羊只数依次为3只、4只、5只、7只、10只。试验为期150d。试验结果如下:①放牧强度与草地禾本科牧草现存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和极显著回归关系,禾本科牧草现存量随放牧强度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当放牧强度为0.45只/hm2时,禾本科牧草的现存量最大。②随着放牧强度增大,禾本科牧草所占总产草量的比例减小。当放牧强度为0.45只/hm2时,禾本科牧草所占比例最大。③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豆科牧草所占比例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即呈“V”字型。④当放牧强度逐渐增大时,杂类草变化趋势呈现“N”型变化。⑤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禾本科牧草比例相对降低,而豆科牧草比例相对增加,草地植被组成改变。以宁夏盐池草地现状,放牧强度不能大于0.45只/hm2。  相似文献   

9.
<正> 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建立犊牛的栽培放牧地的方法。用每公顷播种鸡脚草籽9公斤,猫尾草籽8公斤,牛尾草籽12公斤的方法建立早熟的禾本科草地,这样在前二年草层中牛尾草占优势、然后牛尾草被鸡脚草和猫尾草所代替。为了从1公顷草地上获得8千个饲料单位,在P_(60)K_(150)的基肥的基础上施全价无机肥(N_(60)),每个放牧小区禾本科牧草的寿命为1~10年,每个放牧小区在放牧季节利  相似文献   

10.
<正> (三)适于倾斜地的草种 1.关于选择革种的一个试验结果免耕法建造的草地大多在倾斜地,一般供放牧利用。选择适合于倾斜地放牧用的草种必须从草地和家畜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要考虑到产草量及其季节分布、对蹄子踏伤的抗性、草地保护机能、家畜的适口性、家畜的生产性能等,而且也要考虑到向草地引进的草种是单一种还是数种混合(禾本科之间或禾本科与豆科)。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禾本科、杂类草和灌木这3种功能型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放牧强度对不同功能型植物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特征以及贮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禾本科有机碳含量在各放牧强度下均最高;氮磷含量杂类草最高;3种功能群的有机碳含量均在适度放牧时最高,过度放牧时降低;轻度放牧使得禾本科、灌木的碳氮比、碳磷比升高...  相似文献   

12.
华北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放牧系统植物补偿性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戎郁萍  韩建国 《草地学报》2005,13(Z1):62-66
研究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总净生长量及净生长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芒雀麦-杂花苜蓿草地在任何放牧强度下均表现为超补偿性生长,即净生长量增加;新麦草-杂花苜蓿和杂花苜蓿-新麦草-扁穗冰草草地在轻度放牧下,总净生长量增加,在中度和重度放牧条件下分别表现为等补偿性生长和欠补偿性生长;新麦草草地在轻牧下呈超补偿性生长,在中牧下为等补偿性生长,重牧时表现欠补偿性生长;杂花苜蓿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同新麦草草地一致;无芒雀麦在所设放牧强度下均表现为超补偿性生长,表明其耐牧性极强.因此,草地放牧强度应根据其组成种群来确定,以保证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珍珠草原对不同模拟放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谧  王慧娟  于长青 《草业科学》2010,27(8):125-128
草与畜的关系是放牧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以阿拉善荒漠草原典型植物珍珠(Salsola passerina)为研究对象,人工设置不同的处理模拟不同放牧强度对珍珠生长的影响,为荒漠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轻度、中度及重度放牧条件下,珍珠种群密度随处理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下植株的冠幅变化不明显,植株的高度在中度干扰下最大,轻度放牧次之,重度放牧最低。3种处理对珍珠生物量都有很大影响,轻度及中度放牧有利于珍珠的生长,而重度放牧则使生物量下降。计算补偿生长指数发现珍珠秋季的补偿生长旺盛,春季中度放牧有利于珍珠的补偿性生长,夏季补偿性生长表现不明显。因此,适度放牧有利于珍珠草原的恢复与健康发展,珍珠这种荒漠草原特有的植物在秋季具有极好的耐牧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2018年和2019年2年不同物种数量(1,3,6,9,12,15)组合混播试验,分析禾本科、豆科、杂类草和先锋种植物对高寒人工草地植物群落性状的影响,研究不同功能群及先锋种植物在高寒人工草地建植初期的作用,以期为高寒人工草地建设中不同功能群及先锋种植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禾本科植物能大幅增加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高度和减少非播种物种数(P<0.05),杂类草则会大幅降低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和高度(P<0.05),但能增加非播种物种数(P<0.05);豆科与先锋种植物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高度和非播种物种数影响较小或无影响。因此在建设以生产目的为主的高寒人工草地时,应优先选择禾本科植物;主要考虑草地多功能性时,可选择禾本科植物和杂类草植物组合。  相似文献   

15.
在东北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小叶章、苣荬菜、小蓟、垂梗繁缕、蒲公英五个主要植物种群的生长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小叶章、苣荬菜、小蓟随放牧强度增大生长速度减缓,中度放牧更能刺激垂梗繁缕的生长,放牧对蒲公英生长影响较小。地上总生物量高峰值在7月,最低值在9月,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与不放牧比较,总生物量分别减少了26.85%、28.37%和44.64%。放牧对不同植物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对放牧干扰下土壤含水量、冷蒿体内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变化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冷蒿叶片、根中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在生长初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叶片内脯氨酸含量迅速积累;生长盛期脯氨酸含量虽随牧压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生长末期脯氨酸含量较高,而且随着牧压的增加略有下降。地下部分,脯氨酸含量在牧压梯度间变化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在生长初期和盛期,冷蒿叶片、根的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生长末期不相关。冷蒿脯氨酸含量与植物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初期和末期呈显著负相关,而生长盛期相关不显著;与此不同,在生长初期冷蒿体内脯氨酸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末期二者负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导致冷蒿体内水分胁迫增加,致使脯氨酸开始逐渐积累。而生长末期的降温和群落中植物种间竞争减少,使脯氨酸的积累速度也相应放慢。在放牧干扰下,脯氨酸大量积累,对冷蒿的生存和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冷蒿种群耐啃食、耐践踏、逐渐取代禾本科植物而成为退化草原的优势植物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the accretion of energy and chemical components in steers, using the comparative slaughter technique 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growth rate. Twelve Holstein steers aged 6 months and weighing 160 kg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reatment groups – an initial, grazing and control group. The initial group was slaughte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The grazing group was grazed on timothy pastures for 18 weeks. The control group was kept in a stable and offered concentrate and timothy hay in a proportion of 2:1 throughout the 18 weeks. The amount of ration offe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was adjusted in order to obtain a growth rat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grazing group. The grazing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slaughtered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graz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s had similar growth rates of approximately 0.8 kg/day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and similar final live weights of approximately 260 kg. The grazing group had lower fat and energy deposition rat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Deposition rates of protein, fat, ash, moisture and energy were 130, 32, 30, 374 g/day and 4.4 MJ/day, respectively, in the grazing group and 117, 85, 32, 381 g/day and 6.2 MJ/day,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net energy for growth was lower in the grazing group (7.7 MJ/kg)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9.9 MJ/kg, P < 0.05). The grazing group had higher plasma concentrations in growth hormone and lower plasma concentrations in insulin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相似文献   

18.
小叶锦鸡儿对牲畜啃食补偿效应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人工模拟和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沙地天然和人工小叶锦鸡儿被牲畜啃食后,枝条在生长上的反应.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对牲畜的啃食具有一定程度的补偿和超补偿能力,当啃食程度较轻时,可促进枝条的生长,增加其可食部分的生物量,即出现超补偿效应;随着啃食强度的增加,其补偿能力逐渐降低;密度较大的人工小叶锦鸡儿对牲畜啃食的补偿能力明显低于天然植株.建立了小叶锦鸡儿补偿效应模型,对补偿效应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刈割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朱珏  张彬  谭支良  王敏 《草业科学》2009,26(2):80-85
刈割是一种常见的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它可以通过两方面途径来影响牧草产量及品质。首先,刈割可以利用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促进牧草生长并提高牧草产量。其次,刈割可以利用植物均衡性生长特性,改变牧草营养物质的沉积和分配方向,进而影响牧草品质。常见的刈割包括刈割频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方式。全面综述3种刈割对牧草产量及品质影响和相应作用机理,为适当利用刈割提高牧草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化草原设置的控制放牧试验,测定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6混牧(MG1∶6)、牦牛藏羊1∶4混牧(MG1∶4)、牦牛藏羊1∶2混牧(MG1∶2)和禁牧对照(NG)下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的C,N,P含量并计算分析其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各放牧处理增加了禾本科和莎草科的N含量,降低了杂类草的C含量,此外仅YG处理增加了莎草科的P含量;各放牧处理降低了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的C∶N,除YG降低了莎草科的C∶P和N∶P以外,其他放牧处理增加了C∶P和N∶P;不同放牧方式下各功能群C∶N,C∶P,N∶P与N,P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依据中度放牧干扰下植物超补偿性生长的机制和植被生长速率假说,YG促进了莎草科物种的生长,同时也表明N、P在促进植被更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高寒草地植被生长重要的限制性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