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在高、中产地力水平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的生理生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带距加宽,玉米大豆行比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状况得到改善,复合群体的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生物产量提高,而光合生产率、经济系数降低。经济产量下降。玉米大豆间作增产的关键在于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对吉林省6个大豆品种的一些生理指标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以求得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揭示大豆的增产途径。结果表明,大豆结荚——鼓粒期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高产大豆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在5~5.5之间,高峰出现在结荚末期。为此,应把最大叶面积指数做为一项育种的重要指标。大豆开花末期——鼓粒初期生殖生长阶段净光合生产率与产量相关显著,高产大豆品种净光合生产率高。在适宜的叶面积基础上,鉴定这一时期净光合生产率做为一项高光效育种指标是很重要的。大豆的生物产量及经济系数与经济产量相关显著。通过栽培、育种等各种途径增加大豆光合产物的积累及其合理分配,才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开展吉单631不同种植密度对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抽雄吐丝期以及生理成熟期明显延后;各处理叶面积指数表明品种耐密性较差;高密度条件下的SPAD值相对较低,合理密植对提高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有较大的作用;根据产量与密度的回归分析得出产量y与密度x关系方程为y=-18.251x2+253.92x-30.56,R2=0.9485,得知吉单631种植7.0万株/hm2,最高产量即852.58kg/亩。明确当地种植吉单631,要确保实际收获7.0万株/hm2,是达到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黄麻圆果种粤圆五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三种密度群体的光合性状和干物质生产的变化。 各生长期不同密度的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产量都有显著的差异,这是由于株数不同所致;群体内光强分布和净同化率的差异不大;经济系数保持恒定。同一密度的群体,叶面积及干物质产量随生长而变化,主要是由于单株叶面积及干物质产量的变化所致。 在试验范围内,总叶面积的变异范围比平均净同化率的变异范围大,总叶面积与干物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17),总叶面积的变异是干物质产量不同的主要原因。 因此,高产栽培主要是采用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去促进叶面积的有利发展,而在目前生产上采用的种植密度范围内,企图通过改变种植密度来提高净同化率及经济产量系数以致增加干物质产量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棉区高密度垄作对棉花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垄作栽培与合理密植作为单项技术措施用于棉花生产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但两者配合运用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明确种植方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使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棉花增产增效。【方法】2010—2011年以K63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山东临清市研究了种植方式(平作和垄作)和密度(3、6和9株/m2)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变化动态、蕾铃脱落、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平作情况下以中密度(6株/m2)的产量最高;垄作条件下以高密度(9株/m2)的产量最高,中、低密度(3—6株/m2)的产量较低,高密度垄作较传统的中等密度平作平均增产皮棉13.6%。与平作比较,垄作可增加铃数,提高早熟性,铃重随密度升高有降低趋势;垄作栽培提高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盛铃期和始絮期高密度垄作较中密度平作的叶面积指数分别高24.2%和22.1%,烂铃率和脱落率显著降低。【结论】种植方式和密度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从而影响经济产量。高密度垄作是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增产的重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 (一)合理密植是棉花生产上一项简而易行,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单位面积的皮棉产量,是由每亩株数,每株铃数、每铃籽棉重和籽棉的衣分四个因素构成。其中密度和单株结铃数是构成每亩总铃数,即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但在提高总铃数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增加铃重和提高衣分,才能获得高产、稳产。目前我省棉花生产上,密植方面存在  相似文献   

7.
采用二因素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薏苡产量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最优组合为行株距90cm×70cm和纯氮25kg、纯磷25kg、纯钾25kg;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适当稀植有利于薏苡每株粒数和百粒重的提高;增加施肥量可显著提高每株粒数、百粒重、有效株数,从而提高产量;当施肥量增加到纯氮30kg、纯磷30kg、纯钾30kg时,会降低产量.每株粒数、百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株数与产量、每株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每株粒数,其次是百粒重.因此,育种上要首选每株粒数和百粒重高的株系,在栽培上采取措施提高每株粒数和百粒重的基础上要协调好株数与粒数的矛盾,才能使薏苡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1)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2)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9.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⑴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⑵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10.
小麦产量600kg/666.7m~2追氮时期和追氮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产条件下,起身期和拔节期追氮对大穗型品种鲁麦22号穗数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拔节期追氮的处理较起身期追氮开花后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强度均显著提高,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明显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分蘖成穗率提高,穗数增加;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均提高;干物质积累强度及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增加。每6667m2施纯氮18kg的处理,以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同步提高而获得600kg/6667m2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水溶性肥料随着灌溉水以喷灌、滴灌等方式进行灌溉施肥,比传统的造粒复合肥,用量少、易吸收、成本低、吸收快、肥料利用率高、增产效果明显。本试验在番茄生长发育期采用全水溶性复合肥滴灌追肥,比采用传统复合肥冲施追肥,绿叶数、株高、茎粗有明显促进作用,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分别增加14.81%、10.71%,每株结果数增加6.93%,单果鲜重增加3.92%,理论产量增加11.12%。  相似文献   

12.
探索大豆与果园间作产量形成规律与产量限制因素,寻找间作高产的合理密度、栽培方式、灌溉及施肥规律及促控管理技术措施,破解高产产量限制因素。果园间作,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达到增产增效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郑单988密度试验表明:该品种最适宜种植密度为4000株/亩;密度对千粒重、穗长、行粒数影响较大;随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和干物重量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重量增加,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和经济系数先增后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推广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既可适应我省大豆平作的栽培习惯,又可克服其密度不足的缺点,实现高产。一、窄行密植的增产机理1.增加了叶面积。在开花期和结荚期,大豆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增加了叶面积,使之持续较长时期的绿色面积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也是大豆高产的关键。2.改善了光的分布。由于窄行使植株分布的更均匀,克服了宽行的大行距、小株距植株分布不匀的不足,因此单株受光更均匀,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抗病棉花品系密度与肥料互作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 ,研究了转基因抗病棉品系 960 9不同密度与不同肥料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 :以N2 62 D1 65处理时叶面积系数变化合理 ,单株干物质积累增加 ,并利于向生殖器官的分配 ,产量高 ;同一施肥水平 ,密度的增产效应为 3 .8%~ 1 9.8% ,同一密度下 ,肥料的增产效应为 5.2 %~ 3 1 .5% ,肥料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6.
鲁麦22号小麦亩产600kg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在高产条件下,每亩10万、15万、20万基本苗的处理,随密度增加,挑旗后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下降,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比率减少,穗部性状变劣,但每亩15万基本苗的处理与每亩10万基本苗的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在较高生物产量的基础上,以较高的经济系数获得亩产600kg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播量对郑麦7698群体结构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郑麦7698提供适宜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播量对郑麦7698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郑麦7698各处理总茎数及穗数呈现增加的趋势(P0.01);播量与穗数呈对数曲线关系(y=536.4+80lnx);低播量条件下,增加播量增产显著,高播量条件下,增加播量增产不显著,播量与产量呈对数曲线关系(y=9 210.8+782.4lnx)。播量对产量三要素的影响效应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粒质量;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但穗粒数、粒质量随之下降,高产栽培必须协调好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郑麦7698属半冬性耐密植品种,适宜播量是该品种发挥高产潜力的关键。豫东潮土区10月10日播种的郑麦7698适宜播量为187.5~225.0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密度对高产大豆新品种临豆九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与株高呈正向指数函数关系,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负向指数函数关系,与叶面积系数呈双曲线型增长,与大豆产量间也呈双曲线型关系;当密度为21.719 6万株/hm2时,可获得最佳理论产量3 925.99kg/hm2。  相似文献   

19.
三控施肥对抛栽早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攻前保后施肥法和常规施肥法为对照,采用大区比较试验,研究了三控施肥法对抛栽早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控施肥法通过控制苗峰,增加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害发生,增加植株抗倒力,减轻倒伏,优化产量结构,提高经济系数,实现稳产、高产。本试验条件下,三控施肥法水稻产量达8 028.7 kg/hm^2,较常规施肥法增产6.07%,增收11.3%。  相似文献   

20.
施肥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施肥对春玉米叶面积系数,氮、磷钾吸收状况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上述诸生长因素与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肥使春玉米吸钾主要集中前期的特性更加明显,全生育期的氮、磷吸收出现2个高峰(不施肥处理仅前期有1个氮、磷吸收高峰),灌浆期叶面积系数保持较高数值,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经济系数明显增大。相关分析指出,灌浆期叶面积系数,前、中期吸钾量,后期吸收氮、磷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