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夏优化栽培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试验表明:氮,磷,钾和播种量4因子对半夏产量影响作用大小的顺序是播种量-氮-钾-磷;其优化栽培模式为施N116.0-164.0kg/hm^2,P2O5141.8-186.8kg/hm^2,K2O90.0kg/hm^2,播种量为3000.0-3750.0kg/hm^2。  相似文献   

2.
在盆栽试验中,用^15N2还原法测定稻株总氮,其中1.09%来自接种的固氮蓝藻。蓝藻当季固定的氮素只有11.93%被利用。接种蓝藻增加稻田的氮量为16.3kg.hm^-2。实验室条件下按固氮量推算,自然水稻田土壤生物固氮量为14.2kg.hm^-2,植株总氮的16.8%来自生物固氮;接种蓝藻的稻田土生物固氮量为31.2kg.hm^-2,比自然稻田多固氮17kg.hm^-2,植株总氮的25.8%来自  相似文献   

3.
玉米产量的高低受种植时间,密度和施P量,施N量及其施肥方法的影响,在产量大于5.250t.hm^-2时,5个因素的最佳取值为播种时间在8月2日-5日,密度为72420-76095株.hm^-2,施P量为82.33-108.15kg.hm^-2。  相似文献   

4.
运用3因素5水平通过旋转组合设计,经3a多点试验研究,综合分析表明,在酒泉地区现有生产条件下,要同时获得甜菜块根产量52500~60000kg/hm^2,糖产量10000~12000kg/hm^2,应施N174.1~188.6kg/hm^2,P2O5126.8~158.8kg/hm^2,K2O97.1~120.0kg/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桂中丘陵区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林生物量为32.0t/hm^2,中龄林为10.80t/hm^2,近熟林为186.6t/hm^2,成熟林为197.4t/hm^2;林分平均净生产量分别为4.00t/hm62;a,7.71t/hm^2.a,8.12t/hm^2.a入5.80t/hm62.a。  相似文献   

6.
青海东部农业区雨水集流补灌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海东部干旱山区的自然特点,提出雨水集流的可行性及获得3750kg/hm^2产量的最佳补水量(127.5-195m^3/hm^2)、补水时间和施一。产量增长率达到16.8%,补灌1mm水生产粮食31.5kg/hm^2。  相似文献   

7.
从关中东部新灌区水资源缺乏的实际出发,在不断改善小麦生产基本条件的同时,通过引进和推广小偃6号,7852和小107等优良品种,建立单产3.0~4.5t/hm^2和4.5~6.5t/hm^2的节水群体结构,并采取田间麦糠(秆)复盖或中耕保等栽培技术,在灌溉1-2次、灌水总量为1275~1800m^3/hm^2的情况下,小麦单产可年均递增8%以上。  相似文献   

8.
土壤供硫状况及小麦硫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河南31个县(市)54个点的土壤硫素的测定结果表明,有40%的点次有效硫一较低。但在施用含硫磷肥、钾有机肥的情况下,能提高土壤有效硫的含量。在中、高肥力土壤上,冬小麦施用硫肥90kg.hm^-2,可增产2.0-9.0%,施硫肥180kg.hm^-2增产10.8-14.4%,经检验达显著水平。硫肥的增产效果主要在于增加hm^-2的小麦穗数。  相似文献   

9.
神力素施用剂量小于4.5kg·hm^-2时,随着施用剂量的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也随之增加;在相同用量下,分2次使用比1次使用效果好。本试验条件下,以破口20%用神力素1.5kg·hm^-2,破口70%再用3.0kg·hm^-2增产效果最佳,神力素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促进不育系解除包颈,提高柱头外露率、午前花比例和结实率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杉木(19年生)毛竹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福建省尤溪县包溪林业采育场1974年营造的杉木毛竹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密度为1350株hm^-2的混交林涵养水泊能力最强,林冠层持水量经杉木纯林多0.545t.hm^-2,比毛竹纯林多3.049t:hm^-2;地上部分总持水量(25.424t.hm^-2)分别比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增加3.143t.hm^-2,3.309t.hm^-2;土壤(0.40cm层)贮水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五因素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得出渭北旱塬甘蓝型油菜在播期、密度、氮肥、磷肥、多效唑5因素作用下,公顷产量超过2250kg是最佳农艺方案:播期为9月6日-9月8日,密度为20.91-23.10万株/hm^2纯氮193.4-242.1kg/hm^2,纯磷122.1-159.4kg/hm^2,多效唑喷施浓度51.4-76.4mg/kg5个因子对产量影响大小的次序,播期〉磷肥〉氮肥〉多效唑〉密度;投入产  相似文献   

12.
1989-1992年,在青海东部农区的50多个试验及2680hm^2大面积示范、验证结果表明,稀土具有良好的刺激增产作用,粮食作物增产4.6%-11.2%,油料作物增产5.1%-18.2%,豆类增产5.8%-10.3%,蔬菜增产1.4%-28.0%,并能改进蔬菜品质,不同作物稀土施用方法及适宜用量有明显差异。稀土的刺激效应受氮、磷施肥量的影响。用量以450-900g/hm^2为佳,施用方法可采用浸  相似文献   

13.
对信阳南湾库区主要森林土壤和枯落物层的水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的蓄水量约187t +·hm^-2(28.7mm~35mm);枯枝落叶层的蓄水量为8.1t·hm^-2(0.8mm~4.5mm),主要森林土壤的平均渗透速度是5.6mm·min^-1全年降雨的60%通过渗 透变为地下迳流;杉木林和松栎混交林的木林水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当归地膜覆盖栽培施肥模型,得到产鲜归9000kg/hm^2,纯收益高于9000元/hm^2的技术方案47套,该方案的95%覆信域为施纯氮267.9~367.8kg/hm^2,五氧化二磷153.6~211.1kg/hm^2,氧化钾69.6~100.7kg/hm^2,N:P2O5:K2O=1:0.58:0.27。  相似文献   

15.
氮、磷是高产玉米必需的营养元素,二者配合施用有更高的肥料效应。试验表明,关中灌 产最佳施一为N146.4-220kg/hm^2.P2O586.1-93.4kg/hm^2,最佳产量为9440-10990kg/hm^2每公手混合养分可增产玉米13.29kg。  相似文献   

16.
玉米全地面地膜覆盖节水增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盖玉米产量高于15000kg/hm^2的综合农艺措施保苗密度81900-84300株/hm^2,施N307.5-396.0kg/hm^2,P2O5216.0-313.5kg/hm^2,N:P2O5为1:0.77-0.79;灌溉定额3747-43086m^3/hm^2,灌水3-4次,头水于拔节前后灌溉二水于大喇叭口期灌溉。  相似文献   

17.
宜君县春玉米不同密度及施肥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氮肥、磷肥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筛选出9~10.5t/hm^2的农艺方案;密度51900~60750株/hm^2,施纯N169.5~214.5kg/hm^2;>10.5t/hm^2的农艺方案;密度60750~65700株/hm^2,纯磷58.5~90kg/hm^2。  相似文献   

18.
宁夏六盘山区针阔混交林比1964年北落叶松引种开始,到1986-1998年大规模的工程造林,此期间共营造人工林5.7万hm^2,保存率70%,有2.0万hm^2已郁闭成林。这些林对改善宁南山区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前期工程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续建工程的发展规模,即从1998年到2005年,8年规划新发展针阔混交水源的涵养林4万hm^2,其中人工造林3万hm^2  相似文献   

19.
高寒半干旱区莜麦田施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半干旱区土壤缺氮贫磷,增施氮磷肥能显著提高莜麦产量,且氮磷间具有明显的正交互效应,氮磷配合施用有机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单无机肥时N,P2O5经济施用量分别为79.26-86.80kg.hm^-2和58.87-65.09kg.hm^-2,施有机肥22500kg.hm^-2时则分别为54.18-58.50kg.hm^-2和27.14-29。.11kg.hm^-2。  相似文献   

20.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平均年龄为40a的天然赤松林进行了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密度为1500-2000株/hm^2时,赤松林总生物量为127.389t/hm^2,接近最大值。 木层为127.043t/hm^2,灌木层为0.178t/hm^2;草本层为0.168t/hm^2。此时,乔木层净生产量为17.117t/(hm^2.a)。随着密度梯度的变化,乔木层、灌木怪、草本层生物量以及乔木层净生产量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