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超临界CO2萃取姜油特性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工艺条件,提高姜油萃取率:[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从干姜中萃取姜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浸泡时间、取样过程中的气体流速、温度、压力、粉末粒径数对萃取率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并对姜油组分进行GC分析。[结果]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生姜中特性组分——姜油,其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14.9MPa,粉碎粒径为0.178mm,二级釜萃取浸泡时间2h,取样过程气体流速0.30~0.90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姜油的萃取率最高。[结论]姜油的GC分析结果显示,超临界萃取生姜油为红棕色澄清液体,是60多种组分组成的混合物,按各成分的分子结构分为4类,分别为单萜烯类、单萜烯类氧化物、倍半萜烯类和倍半萜烯类氧化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提取的姜黄油的成分。[方法]采用3种提取方法,分别是水蒸气蒸馏、超临界CO2萃取和分子蒸馏,并采用GC-MS对获得的3种姜黄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3种提取方法获得的姜黄油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基本一致,其主成分含量为:姜黄酮(含芳香-姜黄酮)〉α-姜烯〉姜黄新酮、β-倍半水芹烯;分子蒸馏前轻组分与前面3种姜黄油的组分差异很大,分子蒸馏前轻组分主要含α-姜烯、异松油烯、β-石竹烯和β-倍半水芹烯等较早出峰的组分,在保留时间为25.28 m in以后的组分未被检出。[结论]该研究可以姜黄油的工业化生产及广泛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顾锡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529-4531
[目的]建立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康藏荆芥(Nepeta pratti Lèvl)精油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康藏荆芥精油的工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康藏荆芥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并与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法所萃取的康藏荆芥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利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的荆芥精油的主要组分为:胡薄荷酮、薄荷酮、石竹烯、D-柠檬烯、反式-香芹醇、辣薄荷烯酮、大=牛儿烯D、2R-顺-5-甲基-2-(1-甲基乙基)环己酮、异胡薄荷酮、柠檬烯、1-辛烯-3-醇,松茸醇、2-环戊基环戊酮、石竹烯氧化物、dactylol、月桂烯,其含量分别为:45.21%、19.90%、1.89%、1.80%、1.49%、1.07%、0.81%、0.78%、0.65%、0.51%、0.51%、0.50%、0.47%、0.40%、0.21%。其中,萃取物中的萜类物质含量最高,可达76.20%。与传统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浸提法)相比,应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的康藏荆芥精油中的主要物质胡薄荷酮等含量较高,且萃取出来的物质种类相对较多。[结论]超临界萃取法简便可行,具有传质速率快、穿透能力强、选择性高、萃取效率高、操作温度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海龙  何玉友  胡水保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80-9682,9747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萃取马尾松针精油的工艺参数,并对其成分进行测定。[方法]以松针精油得率为指标,通过预试验选择了合适的因素和水平,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观察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优选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然后采用GC-MS对其所含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优化得到的超临界CO2萃取马尾松针精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釜压力18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L/h,分离I压力8 Mpa;在此优化工艺参数条件下,松针精油的得率高达0.163%;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精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和石竹烯,且含量在50%以上。[结论]该方法优选出了马尾松针精油的最佳超临界CO2提取工艺参数,为马尾松针精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羌活挥发油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超临界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最佳工艺条件是:加水量12倍、回流时间8 h、粒度为粗粉,提取率为1.094%;超临界萃取最佳条件是:压力20 MPa、温度40℃、时间4 h,萃取率为7.76%,为前者的7.1倍。[结论]超临界萃取法工艺优于水蒸气蒸馏法。  相似文献   

6.
李建新  孙于庆  高雪琴  郭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3070-3071,3074
植物精油具有抗菌消炎、防腐作用,在肉制品、果蔬制品、乳制品、水产品、焙烤制品等食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植物精油的提取技术,主要包括水萃取法、有机溶剂浸提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SC-CO2)和无溶剂萃取法(压榨法、微波萃取和超声波萃取)等,并阐述了每一种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柑橘精油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目前我国在用水蒸气蒸馏法、冷榨法、微波辐射法、有机溶剂浸提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快速萃取法提取柑橘精油方面的研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作用机理、工艺条件、得率和产品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微波辐射法和快速萃取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萃取马尾松针精油的工艺参数,并对其成分进行测定.[方法]以松针精油得率为指标,通过预试验选择了合适的因素和水平,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观察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优选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然后采用GC-MS对其所含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优化得到的超临界CO2萃取马尾松针精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釜压力18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L/h,分离Ⅰ压力8 Mpa;在此优化工艺参数条件下,松针精油的得率高达0.163%;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精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和石竹烯,且含量在50%以上.[结论]该方法优选出了马尾松针精油的最佳超临界CO2提取工艺参数,为马尾松针精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余先纯  李湘苏  龚铮午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86-18588
[目的]改变橘皮精油传统提取方法中的不足,为橘皮精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橘皮的综合利用提供新途径。[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与微波处理技术相结合萃取橘皮精油,就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量等对橘皮精油提取率有较大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正交试验对试验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影响橘皮精油得率的因素顺序为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当萃取时间为20 min、萃取压力为9.0 MPa、萃取温度为40℃和CO2流量为20 L/h时,精油的平均得率为2.08%。GC-MS的分析结果表明:橘皮精油中柠檬烯的含量最大,为55.65%,D柠-檬烯和β-松油烯次之,含量分别为6.12%和5.48%。[结论]采用微波与超临界CO2萃取联用技术提取橘皮精油,萃取时间短,得率高,精油质量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从生姜中获得高质量和高纯度姜精油的提取方法。[方法]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采取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方法,选取二氧化碳流量、姜粉过筛目数和夹带剂加入量三个因素作为考察指标,以6-姜酚得率作为姜精油提取的考察指标。[结果]通过响应面实验分析结果得到,最优姜精油提取条件为:二氧化碳流量为25 L/h,姜粉过筛目数为80目,夹带剂加入量为加入无水乙醇92.46 m L,6-姜酚的最优得率为3.21%。[结论]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实验,实现了从生姜中分离提取出高质量和高纯度姜精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_2萃取紫苏油的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紫苏油的工艺,为开发紫苏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作为萃取溶剂从紫苏子中提取紫苏油。以紫苏子萃取后的出油率为指标,通过L9(33)正交试验筛选超临界CO2提取紫苏子油的最佳工艺,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动态流量3种因素对萃取紫苏子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萃取紫苏子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40℃、CO2动态流量30 L/h。在3种影响因素中,萃取压力的影响作用最显著,CO2动态流量的影响次之,萃取温度影响最小。[结论]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脂溶性成分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和无污染的特点,其溶媒CO2可循环利用,因此,选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非常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提取金盏花黄色素的优化工艺,得到最基础的提取数据。[方法]通过考察CO2超临界萃取和有机溶剂浸提法对金盏花黄色素的提取效果,研究金盏花黄色素的提取方法。[结果]试验确定了金盏花黄色素提取的最佳条件,即丙酮/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按1:4的料液比,浸提时间7.0h,金盏花黄色素的浸提收率可达22.6%。[结论]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金盏花黄色素效果较好,而且可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3.
蜂花粉CO2超临界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蜂花粉。[方法]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法和方差分析,研究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蜂花粉超临界CO2萃取最佳条件: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0 MPa、分离1温度40℃、分离1压力7 MPa、分离2温度35℃、分离2压力5 MPa、萃取时间3 h。[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养蜂生产及蜂产品加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建立  李公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27-9828,9830
[目的]优化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姜油树脂的工艺。[方法]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作为萃取溶剂从干姜中提取姜油树脂,研究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姜油树脂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姜油树脂萃取工艺的最佳萃取条件。[结果]姜油树脂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时间2.5 h,萃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姜油树脂的萃取率为2.86%。[结论]该研究可为调味料科研工作者和生产厂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明  熊琳媛  袁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61-263,269
[目的]进行超临界CO2萃取茶多糖的条件研究,确定超临界CO2萃取茶多糖的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提取茶多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蒽酮-硫酸法测定茶多糖含量,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茶多糖,对茶粉颗粒度、夹带剂及夹带剂的用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获取最佳萃取工艺参数。[结果]在颗粒度为40目茶粉,20%无水乙醇夹带剂,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0h的试验条件下,可获得最佳的茶多糖提取效果。[结论]在最佳超临界CO2萃取条件下,茶多糖提取率可达92.5%。与传统方法相比,在保持茶多糖生物活性的基础上,提高了茶多糖的提取率,为茶多糖提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工业上超临界CO2生产八角茴香油的方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生产上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分离和提取八角茴香油比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更有优势,通过比较大型超临界装置在超临界恒压、超临界变压、亚临界三种不同条件下萃取八角茴香油的得油率,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分析(GC-MS)来比较八角油的成分及相对含量,研究工业上不同条件下超临界CO2萃取八角茴香油的差异。结果表明:超临界恒压CO2萃取的平均得油率最高,达到14.92%;超临界变压CO2萃取平均得油率为12.7%;亚临界CO2萃取的平均得油率最低,仅有7.49%;三种萃取方法所得八角茴香油的成分和含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茶叶中多糖的提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茶多糖超临界萃取初步试验。[方法]分析各种传统茶多糖提取技术的原理、过程以及超临界萃取多糖类物质的应用现状和机理,分析超临界萃取提取茶叶中多糖的可行性。[结果]在茶粉颗粒度为40目,20%无水乙醇夹带剂,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 h的条件下,茶多糖的提取率可达92.5%。[结论]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可有效提取茶叶中的多糖,并最大限度保持了提取茶多糖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8.
从萃取率、萃取时间、萃取油成分及外观颜色等方面比较了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和常规方法———水蒸汽蒸馏萃取法。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操作自动化程度高,不仅萃取能力强,而且能方便有选择性地萃取所需成分,更适合于热敏性、易氧化物质成分的提取,在花椒调味油开发方面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