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东兰县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坡位、石砾含量等7个因子和交通区位因素,对东兰县林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结果显示东兰县林地质量可分为5级,各级林地面积及其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Ⅰ级2 343.3m2、1.2%,Ⅱ级23 622.0hm2、12.5%,III级87101.6hm2、46.2%,IV级45 176.0hm2、24.0%,Ⅴ级30 223.6hm2、16.1%,提出了不同等级林地的相应培育方向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射洪县林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载体和林业发展的基础,林地质量分级是林地质量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指标。结合四川省射洪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本文选用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等6项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以林地落界小班为单位,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确定各小班的林地质量等级,并将林地划分为5个等级,Ⅰ、Ⅱ、Ⅲ、Ⅳ、Ⅴ等级的林地面积分别为0、44.22 hm2、5 437.46 hm2、41 089.05 hm2、76.36 hm2,分别占林地总面积的0、0.09%、11.66%、88.08%、0.16%,该研究对林地保护利用和林地资源依法、科学、合理、统一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湟中县2009年林地资源调查为基础,2010、2011年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Arcgis 10.0软件进行遥感判读区划并进行现地核实调查,用林地变更软件将遥感判读变化图斑、人工造林图斑和征占用林地图斑进行变更,形成本期更新数据和林地变化数据,统计分析林地动态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湟中县林地增加126.85 hm2,减少343.39 hm2,净减216.54 hm2。增加的林地主要来源于人工造林地,减少的林地主要转为工矿建设、城乡居民建设、交通建设用地及其它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4.
桂东低山丘陵地区林地质量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广西东部低山丘陵地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固定样地数据,采用数量化分析文法,结合林地实际情况,对该区域现有林地进行质量评价及等级评定.评定结果,一级质量的林地为2.14万hm2,占全区林地面积的0.74%;二级质量的林地为153.75万hm2,占53.08%;三级为121.38万hm2,占41.90%;四级为12.23万hm2,占4.22%;五级为0.16万hm2,占0.06%.文章就林地分等技术体系、基准树种以及多树种代换评价立地质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以林地的自然属性和经营条件为主要依据,利用地形、土壤、植被因子,采用定性评定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定林地生产力等级,并结合交通区位等指标,按照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的要求将林地质量划分为Ⅰ、Ⅱ、Ⅲ、Ⅳ、Ⅴ等5个质量等级。实行林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基于林地质量等级,实施林地分等使用、差别管理,差别补偿。1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根据与森林植被生长密切相关的地形特征、土  相似文献   

6.
采取数据处理、补充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根据森林燃烧环网理论,以林火三要素在森林燃烧环网上分布的火险值作为定量划分标准,将苍山的林地划分为3个火险等级区;苍山林地燃烧类型中,易燃类占87.9%;特级火险区和一级火险区的面积达20731.9 hm2,占林地面积的69.4%。研究表明,大理苍山森林火险等级高,火灾危险性大,属全国高危火险区域。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上饶县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及合理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饶县林地质量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为评价因子,将林地质量划分为I、II、III、IV、V等5个等级,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林地质量等级,确定相应的森林经营目标和经营利用程度,充分发挥林地潜力,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刘友多 《防护林科技》2012,(6):78-81,84
分析了福建省林地资源的基本现状与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林地保护等级划分的原则要求,结合全省林地的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林地生产力及商品林经济重要性等指标,对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定级,将林地保护等级划定为4个等级保护;依据林地上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林业产业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区域间差异性和区域内的一致性,将全省林地划分为4个功能区,探讨提高各自保护利用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石城县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石城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中的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调查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林地质量划分为I、II、III、IV、V五个等级,对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根据不同质量等级提出林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林地质量等级体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根据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概念范畴、空间尺度、等级体系本身3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山东省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径流、侵蚀效应进行长期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产流和侵蚀次数效应为:坡耕地>牧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径流量和侵蚀量差异较大,其大小次序为:坡耕地>牧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灌木林地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均在较高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天然草地由于其独特的功能,水土保持效应较好;乔木林地和人工草地除了乔木林地减蚀效应较好外,减流效应较差;坡耕地的累积径流量及侵蚀量最大,而累积减沙率和减流率最低,水土保持效应最差.  相似文献   

12.
林地径流调控工程抗旱能力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干旱区降雨不足、供需错位,导致林木供水不足,造成土壤干化、植物生长发育困难甚至衰败,林地径流调控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安定区退耕还林、荒坡林地径流调控工程林草生长量及后续土壤水分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1年遭遇10个月旱灾后,同等林木需水量设计的隔坡水平阶径流调控工程,2m土...  相似文献   

13.
对4种代表性"移土培肥"所及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对耕地有着显著的影响,坡耕地全N增加191.7%,土壤有机质增加106.2%,全K增加104.7%,园地、梯地脐橙和坡地脐橙平均增产率为11.73%、15.77%和15.37%,坡耕地增产率高达27.90%;在产值方面,梯地脐橙增加6771元/hm2,其次是坡地脐橙5211元/hm2,再次是园地3935元/hm2,最低的是坡耕地,仅为1305元/hm2;水土保持技术对实施移土培肥工程的成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商洛市飞播林地为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了植被盖度、土壤类型和坡向对飞播造林成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盖度、土壤类型和坡向分别都会对飞播成苗面积比例和成苗地幼苗密度造成影响,植被盖度0.3~0.7,沙壤土和阴坡地的飞播造林成苗效果最好,它们二者在植被盖度为0.3~0.7时,分别是28.28%和2175株·hm-2,在沙壤土分别是32.6%和2631株·hm-2,阴坡地分别是38.5%和2 424株·hm-2;为取得最好的飞播效果,应选择一定的植被盖度范围、土壤类型和坡向。  相似文献   

15.
对2011年福建省尤溪县的竹类造林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尤溪县总造林面积378.4hm2,涉及小班294个;宜林荒山荒地是造林前主要地类,占52.0%,采伐迹地、非林地次之;面积小于0.5hm2的造林地计数最多,占51.4%,1~5hm2的造林地面积最大,占48.8%;林地的清理方式主要是人工劈杂和炼山,分别占造林总面积的60.8%和35.3%;造林方式以荒山造林占主要,其次为疏林地补植,坡耕地在2011年造林中得到了较好的实施;造林树种以毛竹、绿竹为主,两者合计占总面积的91.7%;毛竹造林以混交林为主,绿竹以纯林为主,毛竹的混交林大部分是毛竹+杉木混交林。  相似文献   

16.
以未受工程侵蚀的林地为对照,对永安曹远工程侵蚀地的土壤生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程侵蚀后的林地植被几乎被破坏殆尽,坡面上遗散的岩石矿物碎块平均质量3 528.73 g.m-2,并具有锋利、尖削的棱角结构,长期的摩擦,加剧了坡面的水土流失;工程侵蚀的土层剥蚀厚度达15~30 cm,土壤腐殖质层全部或大部分以悬移方式流失,土壤胶结能力下降,分散率提高,粒径>0.25 cm的水稳性团聚体0~20 cm和20~40 cm土层分别比对照减少18.03%和16.87%,土壤结构体破坏率0~20 cm和20~40 cm土层分别比对照增加21.87%和20.2%;土壤养分含量、蓄水能力和渗透力明显下降,土壤板结恶化,林地土壤肥力下降1~3个单位,加大了地面径流,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给林地生态恢复增加了困难,必须探索有效的生态恢复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山地进行丛状造林,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山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迅速恢复森林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陡坡丛状造林效果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陡坡丛状造林以3株一丛或5株一丛为宜,在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林地,初植密度以4 400株.hm-2为宜;立地条件较差,坡度较陡,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林地,以6 600株.hm-2为宜;丛状造林保存率能达到70%以上,蓄积量比对照区提高38%~50%。  相似文献   

18.
以珠江上游的流域地区为研究区域,选择6个树种进行树种对比试验,并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参试树种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旱冬瓜生长最为迅速,其它树种生长情况依次为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云南松.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地类上有一定差异,其表现依次为退耕地阴坡>荒草地>退化林地>阳坡耕地.经过5年的造林恢复植被,土壤养分得到改良,土壤的结构得到了改善.试验区的土壤侵蚀减少了38.48%,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4.32%.  相似文献   

19.
富宁县国有金坝林场面积10 109hm2,其中人工用材林5 410.7hm2,林木蓄积616 900m3,分别采用林地期望价法、重置成本法、收获现值法、木材市场倒算法等对该林场人工用材林地及林木资产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林地地价1 952.23万元,林木价值为6 867.60万元.  相似文献   

20.
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陕西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为秦岭林区土壤有机碳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秦岭南坡不同林区(洋县长青、佛坪县龙草坪、太白县太白山、宁陕县宁东和宁陕县宁西)及立地条件(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设置样地,通过调查、取样和测定,采用差异性检验分析不同立地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tC·hm^-2)的影响,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为125.41tC·hm^-2(52.60~307.36tC·hm^-2),在0~10,10~30和30~60cm土层分别为59.04,41.65和24.73tC·hm^-2,分别占土壤有机碳总密度的47.07%,33.21%和19.72%;秦岭南坡不同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表现为龙草坪(143.55tC·hm^-2)>宁东(138.37tC·hm^-2)>宁西(134.09tC·hm-2)>太白山(109.29tC·hm^-2)>长青(90.22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升高先增后降,在海拔800~1200m最低(平均90.24tC·hm^-2),在海拔2000~2400m最大(平均166.43tC·hm^-2),当海拔高于2400m后下降(平均132.51tC·hm^-2);阴坡土壤有机碳密度(127.23tC·hm^-2)稍高于阳坡(123.25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坡度增大而降低,由147.52tC·hm^-2减至87.06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下坡位(166.36tC·hm^-2)大于中坡位(129.43tC·hm^-2)和上坡位(77.14tC·hm^-2)。【结论】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并随海拔升高先升后降,在各海拔间和不同坡位间均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但在阴坡与阳坡间无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坡位和海拔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主导立地因子。与我国其他主要林区相比,陕西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处于较高水平,在我国森林土壤碳库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