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建立酵母能量偶联体系合成谷氨酰胺并优化体系反应条件。[方法]利用酵母下脚料培养工程菌乳糖诱导所得的谷氨酰胺合成酶,与酵母糖酵解产生的ATP能量偶联,酶法合成谷氨酰胺,并优化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提高谷氨酰胺产量。[结果]2%甲苯预处理干酵母;反应体系各组分的终浓度分别是NH4^+100 mmol/L,Glu200 mmol/L,磷酸盐100 mmol/L,Mn^2+10 mmol/L,Mg^2+不另加;谷氨酸转化率达94.5%,谷氨酰胺产量为27.6 g/L。[结论]成功建立酵母能量偶联酶法合成谷氨酰胺体系,并对反应体系进行放大和初步优化,为酶法合成谷氨酰胺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丁邦琴  邱鑫  周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380-12383
[目的]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及工艺条件对提取L-谷氨酰胺的影响,为谷氨酰胺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种新型分离工艺。[方法]利用单根阴离子交换柱,采用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分离试验研究从酶法合成液中提取谷氨酰胺的各种条件。[结果]模拟液离交分析的最适条件为:树脂201x4,进样流速为3.0BV/h,进样pH值6.5,谷氨酸浓度1.O%。酶反应液处理的工艺条件为:脱色温度40℃,pH值6.5,10.0g/L粉末状活性炭进行二次脱色,15.0mmol/L的Ca2+添加量来去除样液中PO4^3+,离交分离条件同模拟液。Gin收率为66.6%、Glu去除率为95.O%。[结论]该研究得到的处理方法简单易行,Gin收率和Glu去除率高,在工业生产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微藻油脂含量过低是阻碍微藻生物柴油工业化的主要障碍之一,研究拟通过单因子优化以及响应面法优化链带藻Z8(Desmodesmus intermedius Z8)异养培养条件,从而提高其油脂产量.[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不同浓度条件下的葡萄糖、硫酸镁、柠檬酸、磷酸氢二钾、硝酸钠及氯化钙等对藻种Z8生物量和总脂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P-B试验从6个考察因素中筛选出显著影响因素,最后通过CCD试验来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通过P-B试验筛选出4个显著影响因素,分别为:葡萄糖、硫酸镁、柠檬酸、磷酸氢二钾;通过CCD试验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具体如下:硫酸镁质量浓度200 mg/L、磷酸氢二钾质量浓度0.07 g/L、葡萄糖质量浓度18 g/L、柠檬酸质量浓度9 mg/L、硝酸钠质量浓度1.5 g/L及氯化钙质量浓度0.04 g/L.在此条件下藻株Z8的生物量可达到7.7 g/L,与未优化前的生物量5.47 g/L相比提高了40.77%,总脂量可达3.17 g/L,与优化前的总脂量2.47 g/L相比提高了128%.[结论]经响应面法优化后的链带藻Z8生物量和总脂量均有较大提高,研究所采用的递进式优化方法可为提高微藻的油脂产量及其它发酵工艺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洁  王建磊  刘燕妮  牟海津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231-11235
[目的]对一株产聚谷氨酸(γ-PGA)的枯草芽孢杆菌N-2的液态发酵培养基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结合的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N-2的液态发酵培养基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优化得到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为蔗糖31.5 g/L,大豆蛋白胨4.0 g/L,L-谷氨酸44.3 g/L,KH2PO40.3 g/L,无水CaCl20.2 g/L,NaCl 3.0 g/L。优化得到的最适发酵条件为:pH 7.5,装液量30%,接种量7%,37℃发酵48 h,此时γ-PGA的产量最大可达18.7 g/L。[结论]为今后聚谷氨酸的性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枯草芽孢杆菌产脂肽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枯草芽孢杆菌产脂肽的发酵条件,提高枯草芽孢杆菌ATCC21332脂肽产量。[方法]利用较低成本的底物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21332进行发酵优化。[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在葡萄糖浓度9 g/L、豆粕浓度40 g/L、接种量5%、装液量120 mL(500 mL容量瓶)、温度30°C、转速150 r/min、发酵时间120 h时,脂肽产量最高,为4 885.1 mg/L,比添加活性炭载体的最高产量3 600.0 mg/L增加了35.70%。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发酵液中氨基酸含量,发现在81 h时谷氨酸含量急剧增大,添加谷氨酸可使脂肽产量达954.0 mg/L,相比不添加谷氨酸的培养基可使脂肽产量增加近6倍。[结论]该研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东阳  蔡传康  闫汝东  冯志彬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1910-1911,1914
[目的]优化L-色氨酸发酵培养基。[方法]以大肠杆菌TRJH0709为供试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L-色氨酸合成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结果]L-色氨酸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50.0 g/L、硫酸铵15.0 g/L、酵母粉1.5 g/L和柠檬酸2.0 g/L。其中葡萄糖对试验效果影响最大。在该最优条件下,L-色氨酸摇瓶产量可达19.0 g/L。[结论]为L-色氨酸的中试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枯草芽孢杆菌CK15的发酵条件,提高其芽孢产量。[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碳源种类及浓度、氮源种类及浓度、无机盐种类、装液量、摇床转速、初始p H、温度、接种量,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培养基中的显著因素,再利用Box-Behnken试验确定3个因素的最佳浓度。[结果]在玉米粉10.7 g/L、豆粕粉24.4 g/L、CaCO_3 7.4 g/L、NaCl 5.0 g/L、MnSO_4 0.4 g/L、KH_2PO_4 1.0 g/L、装液量50 m L/250 m L、转速为200 r/min、初始p H 7.2、温度30℃、接种量2.0%条件下,芽孢产量达到7.4×109cfu/m L,比优化前提高了80.49%。[结论]响应面法有效提高了枯草芽孢杆菌CK15的芽孢产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高山被孢霉利用合成培养基液体发酵产花生四烯酸(ARA)的发酵液组分进行优化。[方法]对培养基中的碳源进行了优化,对单一碳源、复合碳源进行筛选,并优化了它们的起始浓度。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多种无机氮源进行了筛选。对具有显著效应的葡萄糖、甘油、酵母粉和氨基酸混合物4个因素进行最陡爬坡试验后,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显著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最佳碳源组合为葡萄糖80 g/L+甘油20 g/L。以酵母粉为氮源,以氨基酸混合物为生长因子添加到培养基中,可促进高山被孢霉发酵液中ARA的积累。最佳合成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80 g/L,甘油12 g/L,酵母粉20 g/L,氨基酸混合物0.3 g/L。对优化后的合成培养基进行了验证,摇瓶发酵培养7 d后检测其产量,测得平均产量为7.084 1 g/L,与预测值接近。[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ARA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得率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透明质酸摇瓶的发酵培养基。[方法]利用Plaekett-Burma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RSM)对透明质酸产生菌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影响透明质酸产量的关键因子。[结果]影响透明质酸产量的关键因子为葡萄糖和酵母膏,葡萄糖最佳浓度为55.78 g/L,酵母膏的最佳浓度为23.43 g/L;在此条件下,发酵液透明质酸的平均产量为0.219(OD400nm)。[结论]通过对培养基的优化,透明质酸产量得到提高,试验值与预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实现高效生产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方法]以解淀粉芽孢杆菌ZF-7(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ZF-7)为菌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中心组合试验原理设计响应面法(CCRD)对其发酵生产BC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适碳源与氮源分别为D-葡萄糖和酵母膏,并确定了D-葡萄糖、酵母膏及无水乙醇添加量对BC产量(干重)的影响.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56.1 g/L、酵母提取物9.9 g/L、乙醇17.2 ml/L.在此条件下,测得BC产量7.88 g/L,比初始产量提高了35.4%.[结论]研究可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适合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生长条件。[方法]以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为出发菌株,研究该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最适生长温度为42℃,最适p H为6.5,最适发酵时间为72 h;代谢生成D-乳酸的适宜发酵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7%、接种量10%、装液量125 m L/250 m L,在上述条件下发酵该菌种,D-乳酸产量达37.8 g/L。[结论]试验结果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产D-乳酸条件摸索及生产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联合生物加工技术发酵菊芋生料生成乙醇工艺中,降低高浓度菊芋生料醪液的黏度,使菊芋发酵乙醇浓度达到或超过目前玉米乙醇的行业水平。[方法]利用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通过添加辅助酶制剂、改变拌料水温及优化补料方式等方法,降低发酵醪液黏度,提高菊芋生料的浓度,从而提高发酵终点的乙醇浓度并缩短发酵时间。[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45℃水拌料,pH 5.0,添加0.10%酒精复合酶,发酵初始干粉浓度为240 g/L,分别在发酵12和24 h补料,菊芋干粉终浓度可达到300 g/L,发酵时间48 h,乙醇浓度达到91.6 g/L,乙醇对糖的得率为0.464,为理论值的90.6%。[结论]此工艺为菊芋乙醇工业化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房贤坤  丛伟国  刘德林  刘雨  付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19-11620,11671
[目的]对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的高密度培养条件进行研究。[方法]以布拉酵母为试验菌株,通过分批发酵和流加培养筛,分别测定温度、pH、溶氧(DO)、起始葡萄糖浓度、残糖浓度及氨基氮浓度对布拉酵母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试验确定布拉酵母高密度培养的最佳工艺为:培养温度30~32℃,pH 5.0,溶氧30%,初始葡萄糖浓度30 g/L,培养过程中通过流加补料维持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为0.5 g/L、氨基氮浓度为40 mg/L。在此条件下培养24 h后细胞干重最高可达56.6 g/L,细胞得率为42.4%。[结论]该研究对布拉酵母活菌制剂的生产制备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了酶法提取罗布麻叶总黄酮的工艺,为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提取提供参考。[方法]罗布麻叶先以纤维素酶酶解预处理后再用溶剂乙醇提取其中的总黄酮。分别考查了酶解各因素如酶解pH值、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以及溶剂乙醇的浓度对罗布麻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了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pH值5,酶用量3mg/g,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 h,乙醇浓度50%。该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到4.6%。[结论]以纤维素酶酶解预处理后再用溶剂乙醇提取罗布麻叶中的总黄酮得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李平  余双强  曾舟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25-14926,15019
[目的]开发利用甘薯淀粉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甘薯渣。[方法]对甘薯渣发酵制乙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即在温和条件下超声波、超声波结合稀酸和超声波结合稀碱的预处理方法处理木质素后,再在热带假丝酵母和乙醇酵母的共同用下同时将其发酵生产乙醇。[结果]超声波结合稀碱预处理甘薯渣发酵制得乙醇的方法最好,且获得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15 g/ml、超声波预处理功率250W、时间为30 min,稀碱预处理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纤维素酶用量35 IU/g底物,热带假丝酵母与酿酒酵母的接种比1∶1,酵母菌接种量0.75%,在该条件下乙醇产率达到21.4%(重量)以上,与传统工艺相比,产率提高14%。[结论]该研究提高了甘薯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同时可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有工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揣玉多  马志刚  王德培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191-3192,3204
[目的]研究碳源对固定化费氏丙酸菌生产丙酸的影响.[方法]采用吸附-包埋结合法制备固定化费氏丙酸菌细胞,用于生产丙酸,研究了碳源(葡萄糖、乳酸钠和蔗糖)及其浓度对固定化细胞生产丙酸的影响.[结果]最适宜的碳源为乳酸钠,最适浓度为40g/L,丙酸产量13.03 g/L.[结论]试验考察了碳源对固定化费氏丙酸菌生产丙酸的影响,为费氏丙酸菌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碳氮源对里氏木霉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以及纤维素酶水解稻草的条件。[方法]通过添加不同的碳源和不同浓度的酵母粉,探讨里氏木霉合适的发酵条件;使用不同添加量的纤维素酶对稻草进行酶解;分别利用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混合酶对稻草进行酶解反应。[结果]利用乳糖和稻草的复合碳源和12 g/L的酵母粉进行水解时,纤维素酶活性较高。酶解适宜的酶用量为每克稻草底物200 U的滤纸酶。用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混合酶酶解稻草96 h的酶解得率为65.4%。[结论]该研究可为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生产和酶解稻草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柿子酒液态发酵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柿子资源利用率,对柿子酒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方法]该试验以柿子为主要原料,探究不同防褐变剂及添加量对柿子浆褐变的影响,并比较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2种发酵方式酿制柿子酒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最佳的防褐变剂为柠檬酸1%;酒精发酵工艺的最佳方法为液态酒精发酵,其最优工艺参数为温度30℃、发酵天数7 d、接种量0.3 g/L、糖度200 g/L和p H 3.5。在此条件下酿造出的柿子酒,色泽明亮橙黄、柿香愉悦、酸味纯正、澄清透明、营养丰富。[结论]研究可为增加柿子的附加值,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