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顾万钧 《植物保护》1965,3(6):207-209
1964年,河南省部分地区根据科学普及资料的介绍,于甘薯收藏期先用硼砂浸薯,然后窖藏,以防治黑斑病。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很快地为群  相似文献   

2.
外来危险性病害杂草给四川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甘薯黑斑病 1937年由日本鹿几岛传入我国辽宁省,随着某些感了该病的甘薯品种推广而逐渐扩散至全国甘薯产区,不仅造成苗期烂床,窖藏期烂窖,而且牲畜吃了带病的薯块还会中毒死亡。仅1963年,我省因此病烂薯约6亿斤,占甘薯总产的10.8%,剑阁、广安、苍溪三县牲畜吃了病薯,有317头耕牛中毒,其中死亡166头,有102头生猪中毒,其中死亡64头。1974年全国统计,因此病危害烂掉甘薯200多亿斤。此病已遍及我省甘薯产  相似文献   

3.
石键 《植物保护》1979,5(2):37-38
甘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黑斑病(Ceratocystis fjmbrjataE11)近年来有所回升,北方广大地区用温床育苗,伏薯后由于种薯带病,易造成烂坑,生产上迫切要求简易的防病措施。1975年之后对苯骈咪唑类内吸杀菌剂应用于甘薯黑斑病的防治,进行了室内试验及生产防治试验,实践证明:多菌灵(MBC、CTR—6669)、7313及托布津(NF—44)等用于浸薯、浸秧、薯坑泼浇等均能高效的控制黑斑病,防效均高于生产上应用的药剂“401”及代森铵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4.
防治贮存期甘薯黑斑病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黑斑病 (CeratocystisfimbriataEllisetHal sted)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 ,造成甘薯大量烂窑、烂床、死苗。甘薯黑斑病菌侵染薯块组织产生毒素 ,人畜食后引起中毒。贮藏期甘薯因受黑斑病危害造成损失达 2 0 %~ 50 %。为此 ,笔者进行药剂防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兴城县用硼砂温浸种薯防治甘薯黑斑病,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甘薯生产的发展。从1949年到1964年十五年中,甘薯的栽植面积由6千多亩扩大到13万多亩,每亩产量由157斤(折粮)增加到414斤。尽管如此,黑斑病仍然是甘薯生产上的最大病害,烂窖、坏炕和栽后死苗  相似文献   

6.
刘养正  冯代贵 《植物保护》1964,2(6):251-251
四川省自1958年发现甘薯黑斑病之后,为害损失甚重。其为害严重期主要表现在收薯入窖后一个半月左右。四川收获甘薯一般在霜降前后,此时温湿度较高(旬平均气温在18℃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加上在刨收、装运、入窖过程中,人为的创伤,为黑斑病菌的侵害活动,提供了条件,因而往往在下窖后七、八天,就发病烂窖。 1963年9月,我们选择了重病区之一,营山县城附公社红光大队一、二生产队,和平大队四生产队进行防治示范。方法是,适时收薯,提高入窖质量,改进打窖方法,加强窖藏管理,进行药剂处理等措施。霜降至立冬收薯;薯窖大都打在地势高燥、土质带沙、阳光不直射地方;窖口径1.7—1.8  相似文献   

7.
 番薯(甘薯)黑斑病在國內现已蔓延十几个省份,造成的损失十分驚人,估計每年在貯藏期要毁掉薯塊二十億斤以上,春薯地区,育苗期普遍發生爛床,例如在河北省疫区調查結果,以前未發現黑斑病时候,每味能采8次苗以上,现在由于黑斑病为害的結果,只能采1-3次苗,苗床即已坏掉。  相似文献   

8.
甘薯增产菌是北京农业大学筛选、研制的有益细菌(以腊质芽孢杆菌为主)。1986~1988年在宿县地区7个点,进行了甘薯增产菌防治黑斑病的大面积示范推广。 方法:用甘苗专用增产菌(液剂),每亩50~100毫升,兑水1~1.5公斤稀释。然后将剪好的甘薯秧苗栽入地下部分,放在菌液中浸蘸2分钟,即可取出栽插;或边浸蘸秧苗边扦插。收获时考察处理出与发病田的发病情况。 结果:增产菌浸蘸薯秧,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1986年为33.30~91.67%;1987年  相似文献   

9.
储坤 《植物保护》1964,2(3):115-116
舟山地区甘薯发生黑斑病主要是因土壤带菌。健康无病薯苗,插到带有黑斑病菌的土壤里就会发病,有时还很严重。所以我们重点抓住了处理土壤防治黑斑病效果的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何文俊 《植物保护》1965,3(3):90-91
四川重庆市自1958年发现甘薯黑斑病为害以来,目前传播蔓延很快,几乎遍及所有公社。据在北碚、南桐等区重点调查,苗期发病一般在10%左右,严重的达40%;窖藏期发病一般在20—25%,严重的达100%。现将我们在四川省科协、农业厅、粮食厅的领导和协作下,与各单位配合,对防治甘薯黑斑病所进行的工作,作一简要报导。  相似文献   

11.
通过药液浸渍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调查了各处理甘薯的出苗情况和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储藏90d后,12.5%粉唑醇SC 80mg/kg、粉唑醇25mg/kg+甲基硫菌灵210mg/kg和粉唑醇25mg/kg+百菌清800mg/kg对黑斑病的防效可达90%以上,各药剂处理对甘薯出苗没有不良影响。720g/L百菌清SC、70%噁霉灵WP、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符合相关标准。而12.5%粉唑醇SC 20mg/kg和80mg/kg两处理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高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1964年江苏太兴、睢宁、灌云等地使用1%硼砂水冷浸种薯,防治甘薯黑斑病,取得了一致的效果。 浸种方法: 先秤取硼砂1斤,用3—4斤热水化开,再加足冷水(不加温)至100斤,配制成1%硼砂水。然后将精选的种薯装入箩筐,在硼砂水中浸10分钟,取出晾干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明确咯菌腈在苗期和储藏期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从中国河南、四川、河北、山东采集并分离得到64株甘薯长喙壳菌;采用凹玻片法观察了咯菌腈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4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对50% 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WP) 防治苗期和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咯菌腈处理浓度增加,甘薯长喙壳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逐渐下降,芽管扭曲程度逐渐加大。咯菌腈还可造成菌株芽管过早出现分支。咯菌腈对供试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在0.20~0.99 μg/mL,平均值为0.52 μg/mL;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7~0.31 μg/mL,平均值为0.24 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所占频率呈正态分布,可作为甘薯长喙壳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50% 咯菌腈WP 在有效成分500 mg/L 下浸苗处理,对薯苗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24%,显著高于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SC) 同浓度下的处理。采用浸薯块法防治储藏期黑斑病,50% 咯菌腈WP 500 mg/L连续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4.41%和82.30%,也显著高于同浓度的甲基硫菌灵。药剂处理后60和90 d,甘薯块中咯菌腈的残留量低于其最大残留限量 (MRL) 标准。本研究表明,咯菌腈具有防治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黑斑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甘薯小象甲在江西仅发生于石城及以南地区,一年4~5代,以成虫、幼虫、蛹在薯地遗株、枯叶、杂草、土缝、砖瓦碎片下以及窖藏薯块内越冬。越冬代成虫于3月底4月初开始活动,越冬代幼虫和蛹,于4月中、下旬陆续羽化。防治甘薯小象甲,主  相似文献   

15.
应用抗菌剂“401”防治甘薯黑斑病和防止貯运期鲜薯腐烂的试验,各有关单位做了不少工作。本文报告抗菌剂“401”抑制甘薯黑斑病菌所需的浓度,和对孢子发芽、菌丝生长量、呼吸作用效应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6.
1鲜薯贮藏发生烂窑的原因1)冷害。温度在10℃以下时,薯块的细胞原生质活动停滞,正常生理活动受破坏。冷害轻的,发生硬心,味还带甜;严重的味苦,也有硬心。薯块维管束附近出现红褐色,后变为棕褐色,俗称黑筋。甘薯品质下降。2)冻害。温度在-2℃时,薯块的细胞间隙结冰,引起组织破坏,发生冻害。温度升高,引起烂薯。3)病害。甘薯贮藏期间的主要病害是软腐病、黑斑病和茎线虫病。薯块带病入窑,在高温条件下,受病菌感染并蔓延。4)湿害。发生在入窑初期。窑温较高,常出现呼吸高峰,薯块内水汽多,湿度大,表面遇冷汽凝结成水珠,形成发汗。5)干害。窑内湿…  相似文献   

17.
两年试验结果证明,0.1—0.2%“401”,冷浸薯种10分钟,对甘薯黑斑病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供试甘薯品种为华北52—45,育苗前种薯发病率为29%和46%,从中选取无病斑薯块作试验。1963年每处理用种120—130斤,重复二次;1964年每处理用种140斤,重复二次,在同一苗床上。 育苗方式为室外回龙火炕,全育苗期平均为  相似文献   

18.
(一)1.1959年天津地区因受自然灾害,急待用甘薯进行补种。但因本地缺乏薯种、薯苗,从福建空运大批甘薯种、苗到灾区上空用空投方式迅速分发给当地农民抢种。在抢种过程中发现这些薯种里带有甘薯小象(虫甲)。但因救灾要紧,来不及处理,只好先种下了。据调查估计,那次确已有大量的甘薯小象(虫甲)带进了天津地区的地里。但后来经该地区的植检工作者连续几年调查,说明甘薯小象(虫甲)并未在该地区扎根。迄今已二十余年,天津附近地区从未有甘薯小象(虫甲)发生的报导。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防治甘薯黑斑病的生物农药,测定了9种生物制剂对甘薯长喙壳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进行了防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四霉素对分生孢子萌发以及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最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10和0.15 mg/L;丁子香酚次之,EC50分别为0.24和0.93 mg/L。四霉素对薯苗黑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当接种甘薯长喙壳菌分生孢子浓度为5×104孢子/m L时,四霉素有效用量6与9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67%和78.57%;当接种浓度为5×105孢子/m L时,四霉素有效用量6与9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44%和90.23%。本研究为生物农药应用于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粉锈宁防治甘薯黑斑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粉锈宁以高于277ppm(25%粉锈宁900倍液)浓度,对甘薯黑斑病有良好的防效。在接菌3小时后,用此浓度药液浸薯片或薯块10分钟,药效达99%。277ppm药液浸薯片10分钟,5天后接菌,薯片表面不长菌落,1毫米深处尚有一定药效,3毫米深处无效。800ppm药液浸整薯15分钟,4天后接菌,药效作用平均深度1毫米。在无病大田试验,277ppm药液浸带菌薯苗5分钟,防效为84.6%。试验表明,粉锈宁只能通过伤口渗入薯块;浸药后用水冲洗,基本上不影响药效;提高药液温度,可增加药效。部分试验还加入了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进行了药效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