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1龄、2龄和3龄叶尔羌高原鳅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相结合。【结果】1龄组,叶尔羌高原鳅体高、眼径、体长、体宽、须长与1龄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0.694、0.030、0.286、-0.170,差异显著(P0.05)。1龄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差异显著(P0.05);体高、体宽和须长应对体质量影响颇大,差异显著(P0.05),拟合方程为Y=1.510+0.897X_4-7.377 X_8+0.23 X1+0.32 X_5+0.674 X_6;2龄组,叶尔羌高原鳅头长,体高,体宽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665、0.551、0.224,通径系数差异显著(P0.05),在2年龄组中,头长对体质量的影响颇大(P0.05),拟合方程为Y=-0.605+2.487 X_2+1.437 X_4+0.393 X_5;3龄组,叶尔羌高原鳅体长、头长、体宽、眼径与其体质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771、0.719、0.604、0.189,差异显著(P0.05),通径系数差异显著(P0.05),体宽和眼径对体质量的影响颇大,差异极为显著(P0.01),拟合方程为Y=-6.640+0.579 X1+1.812 X_2+2.782 X_5+4.573 X_8。【结论】在叶尔羌高原鳅的选育中,在1、2、3龄中采用不同年龄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生物性状指标来进行选择不同的鱼类。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欧李果实品质评价的方法。【方法】选取引种到成都地区的9个欧李品种,对12项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转化,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前4个主成分值与相应权重之积的累加和,得到综合分值。【结果】欧李果实的各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单果重与可溶性蛋白之间,可食率与含水率之间,可滴定酸与固酸比、糖酸比之间,固酸比与糖酸比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515%;第1主成分为口感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0.126%;第2主成分为质量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6.028%;第3主成分为可食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1.159%;第4主成分为营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9.203%。建立了不同欧李品种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F=0.579 4F_1+0.185 2F_2+0.129 0F_3+0.106 3F4。果实综合品质排序为:燕山2号>农大7号>燕山1号>京欧1号>鲁1>内蒙大>蒙艳早红>鲁2>16-8。其中,燕山2号的果实综合品质最优,可考虑作为引种成都地区的优良经济果树品种。【结论】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为欧李的引种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数量分类视角对栀子栽培品种与近缘种进行分类研究,探索栀子品种的分类等级和分类标准,并且为栀子品种间亲缘关系、形态分类和品种选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栀子20个栽培品种和2个近缘种为材料,首先观测其叶、花、果的32个形态学性状,然后对观测到的32个性状指标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剔除相关性较大且累积贡献率较小的性状指标后,最后对栀子所有供试品种和近缘种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R型聚类结果显示,除花和果的总萼长、萼齿长、果长、叶长与叶柄至最宽处长这些性状相关性较大外,其它性状相对独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54%,影响力较大的性状有果总萼和萼齿长、果长和宽、棱宽、成熟果色、花冠裂片长和宽、盛花期、花瓣数等;Q型聚类结果显示,栀子品种和近缘种按花色、重瓣性可分为3类,由花色、花径、重瓣性、果实和叶片大小分为5类,由花色、花径、重瓣性、果实和叶片大小、叶色、开花次数可分为7类。【结论】果萼、果径、果棱、果色等果实性状以及花径、花瓣数、花期等花部性状是今后栀子品种形态分类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性状指标。数量分类结果能较好的支持形态分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栀子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172尾13月龄养殖齐口裂腹鱼,测定其体质量(Y)以及全长(X_1)、体长(X_2)、体高(X_3)、体宽(X_4)、眼间距(X_5)、头长(X_6)、头高(X_7)、头宽(X_8)、吻长(X_9)、尾柄长(X_(10))、尾柄高(X_(11))和躯干长(X_(12))等12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齐口裂腹鱼的眼间距外,其他11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有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5个形态性状,其中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体长的单独决定系数(0.369)最大,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的共同决定系数总和为0.925,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以体质量为因变量,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为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166.052+9.378X_2+18.727X_3+7.419X_4+12.658X_9-4.742X_(10)。综上,齐口裂腹鱼的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以体长、体高、体宽、吻长和尾柄长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可提高齐口裂腹鱼优良个体选择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南酸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产业发展,果用型南酸枣品种选育工作滞后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障碍;通过对资源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为果用型南酸枣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方法】以49份南酸枣果实为材料,对果纵径、果横径、果形指数、单果重等17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观测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型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07%~29.91%,其变异程度为单果重果核重果皮重果核纵径果横径果纵径可食率果核指数果核横径果形指数。相关性分析发现,可食率与单果重、果纵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果皮重和果核重无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61%,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2.98%,特征向量单果重、果纵径、果横径、果核重、果皮重和果核纵径等。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11.60处将49份南酸枣资源分为5组。【结论】南酸枣果实各性状间相互影响,即单一性状的改变可能导致果实综合表型性状差异,南酸枣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地理生境对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形态变异的影响,为今后研究罗非鱼种群入侵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玉林、南宁、钦州、贵港、防城港和北海6个主要养殖区域采集一龄左右的雄性逃逸尼罗罗非鱼自然群体,以形态测量、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形态特征和多变量形态度量分析.[结果]在尼罗罗非鱼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和体质量方面,均以玉林地区的最高、钦州地区的最低,且两地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74.31%、9.23%和6.21%,累积贡献率达89.75%,能较好地概括不同养殖区域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征.判别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全长、体厚、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和体质量等7项体表性状建立的判别函数能有效区分不同养殖区域的尼罗罗非鱼,其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6.11%.经聚类分析发现,钦州地区的尼罗罗非鱼与其他地区的相似性最低,变异程度最大,单独聚为一支.不同养殖区域尼罗罗非鱼样本体质量与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间的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与全长、体长和体高的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9375、0.9359和0.8327,而与眼径的相关性最低(0.5947).[结论]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是辨别逃逸罗非鱼来源的可行手段,而分析逃逸尼罗罗非鱼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有助于了解其生存状态,并为控制其入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29个厚皮甜瓜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甜瓜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变异性分析及甜瓜产量和品质构成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瓜质量、叶面积指数、纵径、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4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2.75%、19.74%、15.99%、13.21%;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8.09%,可以利用其对厚皮甜瓜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厚皮甜瓜产量构成、品质构成回归模拟方程,其中产量模拟方程为:Y1=-2.655 4+0.063 6X_3+0.008 56X_4+0.069 6X_5+0.178 5 X_6(R=0.953 4,X_3为叶面积指数,X_4为果实发育天数,X_5为果实纵径,X_6为果实横径),回归方程拟合度高,可以较好地预测厚皮甜瓜品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秋刀鱼肉质感官评价与质构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秋刀鱼肉质感官评价与质构的相关性,为全面评价秋刀鱼不同部位的加工特性及开发秋刀鱼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秋刀鱼背部和尾部肌肉为材料,对4℃解冻过程中的感官评定和质构分析(TPA)结果进行因子和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再以TPA指标为自变量、感官评定指标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感官预测模型。【结果】不同解冻时间的秋刀鱼背肌和尾肌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等质构特性差异显著(P<0.05,下同),色泽、气味、组织形态、弹性、硬度、黏聚性和胶黏性等感官评定指标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因子和主成分分析,秋刀鱼背肌和尾肌的感官评定指标得出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0.995%和78.872%,TPA指标得出2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达99.259%和98.865%。综合感官评定指标和TPA测定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色泽与胶黏性的预测模型Co=-8.966+53.936a和硬度与胶黏性的预测模型Ha=-10.490+59.475a,R均大于0.900,呈良好的线性相关,且两个分析预测模型均具有显著性。【结论】秋刀鱼肉质感官指标中的色泽和硬度受TPA指标中胶黏性显著影响;开发秋刀鱼产品时可将感官评定与质构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用于评价秋刀鱼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280尾1龄大鳞鲃(Barbus capito)体质量(Y)、体长(X_1)、体高(X_2)、头长(X_3)、体宽(X_4)、尾柄高(X_5)、尾柄长(X_6)、吻长(X_7)、眼径(X_8)、眼间距(X_9)等10个性状,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结果显示,所测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0.886到0.27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为0.515)。剔除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以体长、体高、头长、体宽、尾柄高为自变量估计体质量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79X_1+0.107X_2+0.103X_3+0.092X_4+0.094X_5-5.474,其调整决定系数为0.912,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大果甜杨桃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及挖掘其优异种质资源,提高优胜大果甜杨桃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5种大果甜杨桃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6个复叶性状、3个顶生小叶性状和3个侧生小叶性状进行测定,通过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叶片表型及多样性特征。【结果】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9.97%~28.94%,平均变异系数为16.86%,多样性较为丰富;大果甜杨桃叶片12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为其叶片性状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成分分析将12个数量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723%,可作为大果甜杨桃叶片性状选择的综合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平方欧氏距离为5时,将所有材料分为3个类群,第2类群在复叶长、复叶宽、复叶主轴长等9个表型性状指标中均最优,可作为叶片性状育种优先考虑的种质资源。【结论】综合各供试杨桃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结果,大果甜杨桃2号在复叶长、复叶宽、复叶主轴长、复叶鲜质量、小叶数量、顶生小叶长、侧生小叶长、侧生小叶宽和侧生小叶鲜质量9...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四川崇州市种植的65个无性系879株核桃的经济性状进行研究,为四川核桃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提供一套合适的评价方法。【方法】测定了核桃无性系的地径及抗病性进行初步筛选,对筛选后核桃的17个经济性状指标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经过初步筛选有9个核桃无性系的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2.396%,可以代表核桃干果、鲜果、果形、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5种利用类型的相关指标。建立了核桃经济指标综合评价模型:Y_综=0.322 2Y_1+0.196 15Y_2+0.174 66Y_3+0.143 25Y_4-0.087 7Y_5。其中CZ-65号的整体品质最优,可考虑作为引种四川的优良无性系,而其余单项性状指标表现优异的无性系则适宜作为遗传资源进行品种改良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可以为核桃优良无性系的选育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更好的利用矮牵牛种质资源,为矮牵牛育种材料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109份矮牵牛种质材料的节间长度、基部分枝数、花径、株高和花色5个主要观赏性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变异范围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09份矮牵牛种质的变异幅度是:节间长度35.5%、基部分枝数20.7%、花径18.2%、株高12.1%。对上述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13%;得分方程为组分F_1=0.037×花径+0.366×基部分枝-0.375×节间长度+0.513×花色+0.379×株高;F_2=0.451×花径+0.464×基部分枝+0.441×节间长度+0.256×花色-0.400×株高;F_3=0.870×花径-0.453×基部分枝-0.258×节间长度-0.037×花色+0.146×株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节间长度与株高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本研究对矮牵牛种质主要观赏性状的评价和分析提供参考,可以促进矮牵牛优良品种的选育、扩繁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糜子不同性状光周期敏感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适用于糜子光周期敏感性评价的性状指标,为开展糜子资源光周期敏感性鉴定及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盆栽遮光处理和2个不同光周期生态区大田种植,调查100份糜子试验材料抽穗期、株高、主穗长、地上鲜重、叶片数、节数、旗叶叶面积和千粒重8个主要性状的光周期反应特性,以8个性状数据值建立糜子各个性状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和光周期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并利用2种方法综合评价糜子光周期敏感性。【结果】不同光周期处理糜子8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盆栽各个性状在长日照处理下的表现值显著高于短日照,大田定襄地区各个性状的表现值显著高于三亚地区。盆栽和大田种植模式下,地上鲜重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均最高,千粒重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最低。相关性分析发现,盆栽株高、主穗长、地上鲜重、旗叶叶面积、节数和叶片数与D值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达到显著正相关,抽穗期达不显著负相关;大田除千粒重与D值达不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都与D值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大田各个农艺性状与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简单相关系数排名前三依次是株高(0.867)、地上鲜重(0.811)和主穗长(0.784);盆栽依次是株高(0.787)、主穗长(0.687)和地上鲜重(0.677)。盆栽各个农艺性状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回归方程:Y=0.048+0.012X_1+0.063X_2+0.0446X_3+0.053X_4+0.036X_5+0.016X_6+0.024X_7-0.011X_8;大田各个农艺性状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回归方程:Y=0.019+0.034X_1+0.094X_2+0.066X_3+0.080X_4+0.057X_5+0.028X_6+0.011X_7+0.139X_8;其中,X_1、X_2、X_3、X_4、X_5、X_6、X_7、X_8分别代表抽穗期、株高、主穗长、叶片数、节数、旗叶叶面积、地上鲜重和千粒重。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盆栽和大田地上鲜重和株高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直接作用最大,分别为0.383、0.300和0.251、0.250,其次是旗叶叶面积和主穗长,分别为0.295、0.276和0.238、0.249。综合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和光周期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比较分析,地上鲜重和株高光周期敏感性强,其次是主穗长和旗叶叶面积,千粒重和抽穗期光周期敏感性较弱。【结论】地上鲜重和株高可以作为糜子光周期敏感性主要评价指标性状,旗叶叶面积和主穗长可以作为参考评价指标,千粒重和抽穗期不适合作为糜子光周期敏感性评价指标性状。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黄瓜材料芽期耐热性的差异,筛选出耐热性鉴定的形态指标,提高耐热性黄瓜的育种效率。以6种不同耐热性黄瓜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芽苗形态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8℃高温发芽条件下,全鲜质量(X_1)、去子叶鲜质量(X_2)、下胚轴长(X_3)、根长(X_4)、侧根数(X_5)、发芽指数(X_6)、活力指数(X_7)与黄瓜耐热性相关,可作为黄瓜耐热性材料的筛选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二、三主成分对耐热性评价贡献率分别为83.75%、10.68%和4.16%,累计贡献率达到98.59%;通过逐步回归建立黄瓜芽期耐热性预测方程Y=-0.6245-0.4828X_5+1.2072X_7,将该方程用于黄瓜耐热性评价的结果与田间表现基本一致,可作为黄瓜耐热性评价和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黄瓜材料芽期耐热性的差异,筛选出耐热性鉴定的形态指标,提高耐热性黄瓜的育种效率。以6种不同耐热性黄瓜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芽苗形态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8℃高温发芽条件下,全鲜质量(X_1)、去子叶鲜质量(X_2)、下胚轴长(X_3)、根长(X_4)、侧根数(X_5)、发芽指数(X_6)、活力指数(X_7)与黄瓜耐热性相关,可作为黄瓜耐热性材料的筛选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二、三主成分对耐热性评价贡献率分别为83.75%、10.68%和4.16%,累计贡献率达到98.59%;通过逐步回归建立黄瓜芽期耐热性预测方程Y=-0.6245-0.4828X_5+1.2072X_7,将该方程用于黄瓜耐热性评价的结果与田间表现基本一致,可作为黄瓜耐热性评价和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胭脂鱼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体形变化,采用多变量形态学分析的方法对48尾胭脂鱼幼鱼和52尾胭脂鱼成鱼的形态学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形态差异系数分析。从3 600个形态参数中共提取了8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0.753%。头高、体高、背鳍长、尾鳍上叶起点至臀鳍起点、背鳍起点至背鳍基部末端、背鳍基部末端至腹鳍起点、头背部末端至胸鳍起点和头背部末端至腹鳍起点等形态特征值对其影响最大;通过判别分析,胭脂鱼幼鱼和成鱼可明显区分开;形态差异系数分析显示胭脂鱼幼鱼和成鱼的鳍条差异明显,包括胸鳍长(形态差异系数=1.106)、背鳍长(形态差异系数=2.654)、尾鳍中鳍长(形态差异系数=1.145)和尾鳍上叶长(形态差异系数=1.220),除了鳍条长度上的差异之外,主要差异还存在于头长(形态差异系数=0.806)、眼径(形态差异系数=2.270)和吻端至头背部末端(形态差异系数=0.978),其中胭脂鱼幼鱼和成鱼在眼径和背鳍长上差异显著,甚至已超出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人工养殖条件下影响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体质量的形态性状,并建立体质量与主要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为眼斑双锯鱼快速生长品系选择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人工养殖的2月龄眼斑双锯鱼为研究对象,准确测定其体质量(W)及全长(L1)、体长(L2)、体高(L3)、头长(L4)、头高(L5)、吻长(L6)、尾柄长(L7)、尾柄高(L8)、背鳍前距(L9)、胸鳍前距(L10)、腹鳍前距(L11)和臀鳍前距(L12)等12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计算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应用通径分析筛选显著影响体质量的形态性状,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眼斑双锯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13个表型性状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 0.01),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的是体高(0.965),其次是尾柄高(0.944),与体质量相关系数较小的是吻长(0.730)和尾柄长(0.601);剔除共线性影响后,通径分析筛选出对体质量影响显著的5个形态性状分别是体高、尾柄高、体长、头长和吻长。其中,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通径系数)排序为体高(0.574)>体长(0.404)>尾柄高(0.284)>吻长(0.108)>头长(-0.358),间接作用(间接通径系数)排序为头长(1.256)>尾柄高(0.667)>吻长(0.621)>体长(0.540)>体高(0.391);对体质量的单独决定系数排序为体高(0.330)>体长(0.163)>头长(0.128)>尾柄高(0.081)>吻长(0.012)。体质量与体高、尾柄高、体长、头长和吻长等5个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为W=-0.708+0.085L3+0.084L8+0.025L2-0.090L4+0.070L6,R2=0.963。【结论】体高可作为以2月龄眼斑双锯鱼选育快速生长品系的首选目标性状,体长、头长、吻长和尾柄高等变量则可作为辅助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8.
14种沙棘果实中氨基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沙棘优株果实中氨基酸含量和组成成分,为沙棘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阿勒泰地区14种沙棘优株为研究对象,以新疆主栽品种深秋红为对照,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快速检测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沙棘果实中氨基酸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4种沙棘果实氨基酸指标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其中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极显著相关(r=0.982,P<0.01)。14种沙棘果实综合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BT-06-04、QH-03-02、BT-08-02、HK-01-01、拟QH-03-02,排名居后的为:深秋红、ANJR、HH-09-01。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296%,得到综合评价模型:F=0.802F1+0.122F2+0.076F3,较好地反映沙棘果实氨基酸的综合信息。14种沙棘果实分为3类,该聚类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较好地反映出沙棘果实不同种质间的差异性。【结论】BT-06-04、QH-03-02、BT-08-02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可作为沙...  相似文献   

19.
中小花型蝴蝶兰品种分类性状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不同性状对品种分类作用,研究品种间遗传关系,对种质鉴定和育种研究有重要意义.采用29个植物学性状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对39份中小花型蝴蝶兰品种进行形态性状聚类分析,按照方差累计贡献率≥85%的标准提取10个主成分.通过计算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得出影响中小花型蝴蝶兰品种分类的主要指标是花径、花瓣颜色、唇瓣颜色、花瓣长、花瓣宽等;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性状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在离差平方和为0.07水平上将39份中小花型蝴蝶兰分为4大品种群.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13个食用木槿栽培类型资源的1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主成分分析原理,选取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7.419%的前4个主成分,4个主成分主要反映了食用木槿的花朵形态特征、生长势、产量、开花特性等综合指标。同时,分析了16个农艺性状相关矩阵R,研究了不同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个食用木槿栽培类型可以聚类为3个大类,细分为9个小类;为食用木槿种质的收集、分类、保存和创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