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种植年限设施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设施蔬菜主产区不同年限的设施番茄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表层土壤(0~20cm)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与种植年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pH值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为8.46,最低值为7.43;表层土壤EC值和年限呈一定的二次相关关系,其含量范围是0.12~1.25ms/cm;有机质的含量范围7.5%~36.8%,变异系数为31.3%;碱解氮含量为112~311mg/kg,变异系数为31.9%,碱解氮与种植年限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速效磷含量范围在3.72~290mg/kg,变异系数为70.0%,该变化与种植年限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72~1 744mg/kg,并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此外,表层土壤中的金属微量元素铁、锰、铜、锌均与种植年限呈显著的相关关系(Fe:r=-0.855**,Mn:r=-0.533**,Cu:r=-0.623*,Zn:r=-0.841**,n=27)。综上所述,该产区设施番茄土壤中不同养分指标和有效态微量元素随着年限的延长有不同程度的累积趋势,并存在着一定的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年限大棚土壤盐分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探明杨凌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演变特性。[方法]以露天菜地为对照,运用相关及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杨凌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土壤水溶性盐分的变化特性。[结果]大棚土壤中水溶性总盐含量与电导率(EC)比露地蔬菜土壤明显增高,且随栽培年限的延长总盐含量与EC值逐渐升高,水溶性总盐与EC值在0-10cm土层呈线性正相关,R2=0.9106。对不同棚龄土壤总盐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可知,F=16.977>F0.01=5.06,3、5年大棚土壤含盐量与其他处理之间有显著差异,3年大棚土壤与其他处理有极显著差异。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0-40cm土层,大棚土壤pH值随土壤层次加深而增高。8大离子组成中阴离子以SO42-为主,阳离子以Ca2+为主,分别占总盐的24.42%和21.46%。大棚土壤盐渍化趋势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越来越明显。[结论]确定了杨凌地区土壤盐渍化的演变规律,为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壤障碍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设施蔬菜盐渍化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江苏中南部设施蔬菜产区典型盐渍化土壤0~40cm土层,以10cm为单位进行了分层取样,并以相邻设施外的露地土壤为对照,测定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对两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设施内土壤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露地土壤,且随土层加深基本呈递减趋势。设施内土壤的脲酶活性明显低于露地土壤,与硝态氮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设施内土壤的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露地,除土壤中蔗糖酶活性与硝态氮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外,两者与大部分养分含量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从土层剖面看,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类型下设施农业土壤质量的累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南京地区设施农业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施化肥为主和施有机肥2种施肥类型下,设施农业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养分含量在纵向剖面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设施农业中,施化肥为主表层土壤酸化现象明显,施有机肥表层土壤盐渍化现象明显。2种施肥类型下表层土壤各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露天土,施有机肥耕作方式在提高土壤养分方面整体优于施化肥为主。设施农业土壤在纵向剖面累积特征明显,施化肥为主的酸化现象在0~20 cm土层明显,盐分含量在各土层中稳定,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同时出现表层聚集和向下迁移的特征,其中底层累积更为明显;施有机肥耕作方式下土壤酸化主要集中在20~60 cm,土壤盐分、全氮、全磷含量变化均在0~20 cm土层累积较多。设施农业中长期高投入的施肥,无论施化肥为主或有机肥为主,土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盐渍化和养分累积现象,因此设施农业中应采取合理施肥措施,减少持续施肥时间较长区域的有机肥、氮肥、磷肥的施用量,以改善土壤质量恶化状况。  相似文献   

5.
以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和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进行为期5个月的设施水旱轮作,以1个月为间隔对0~40cm土层以10cm为单位分层取样,比较各土层可溶性盐含量(EC值)及主要盐分离子含量的变化,探讨水旱轮作对设施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栽培水蕹菜1个月后0~20cm土层的EC值下降幅度较大,但30~40cm深层土壤EC值有所上升;2个月后各层土壤EC值降幅达60.27%~81.84%;主要盐分离子含量呈相应变化。断水降渍1个月后各层土壤EC值及主要盐分离子含量均呈小幅回升。旱作菊花1~2个月后0~20cm土壤EC值持续缓慢回升,但仍比淹水栽培前下降52.71%~67.27%;主要盐分离子尤其是与肥料相关的盐分离子含量也呈相应变化。证明常规旱生设施园艺基地利用水生蔬菜开展水旱轮作对治理土壤盐渍化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体系养分的投入情况,常年施肥的设施菜田土壤肥力变化以及土壤氮、磷累积和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为未来设施菜田清洁生产,降低氮磷流失风险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山东省不同区域设施黄瓜和番茄化肥和有机肥施用情况的调研,以及对种植5、10、15年和20年的设施菜田土壤进行0~100 cm分层取样,以周围粮田土壤作为参照,分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表明:设施蔬菜化肥养分投入量显著降低,有机肥的养分投入量和化肥投入相当,总养分投入量仍然过高,黄瓜氮、磷、钾的总投入量分别为1033、765 kg·hm~(-2)和1068 kg·hm~(-2),番茄为710、503 kg·hm~(-2)和755 kg·hm~(-2);设施蔬菜果实养分输出占总养分投入比例提高,分别为25%(N)、10%(P_2O_5)和29%(K_2O);长年施肥的设施菜田土壤中,硝态氮发生严重淋洗,速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表层0~20 cm土壤中,速效磷含量达到了345 mg·kg~(-1),常年轮作模式种植,加剧了土壤酸化以及速效养分的累积和迁移;40~60 cm是硝态氮向深层土壤迁移和累积的关键土层,主要发生在种植10~15年间;速效磷的累积在前期5~10年,主要发生在浅层土壤0~40 cm,并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逐渐向深层发生迁移,在10~15年间主要表现在深层土壤40~100 cm。设施菜田养分投入量降低,但投入总量仍然过高;长期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会促进土壤速效养分的累积和迁移,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硝态氮和速效磷在设施菜田中由浅层向深层土壤迁移和累积存在时空差异,10年左右的种植年限是设施菜田0~100 cm土层中养分累积和迁移速率转变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碱性大棚土壤剖面上pH值与盐分的相关性,对定点试验基地的54个剖面样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电导率(EC值)、全盐量以及K~+、Na~+、Ca~(2+)、Mg~(2+)、Cl~-、SO_4~(2-)、NO_3~-含量均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pH值、HCO_3~-含量则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耕层(0~20 cm)的可溶性盐分离子主要为NO_3~-、SO_4~(2-)、Ca~(2+)、Na~+,而下层土壤(20~80 cm)的可溶性盐分离子主要为HCO_3~-、NO_3~-、SO_4~(2-)、Ca~(2+)、Na~+。pHw值(去CO_2去离子水浸提测定的pH值)与EC值、全盐量、离子含量总和以及K~+、Na~+、Ca~(2+)、Mg~(2+)、Cl-、SO_4~(2-)、NO_3~-离子的含量均具有显著的负线性相关性,而pHCa值(0.01 mol/L Ca Cl2浸提测定的pH值)与各盐分指标的相关性总体弱于pHw值;在整个剖面上,HCO_3~-含量与EC值呈显著负相关,与pHw值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pH值与盐分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且HCO_3~-含量与pHCa值可综合反映碱性大棚土壤剖面的酸化与次生盐渍化状况;尽管大棚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现象明显,但目前更应关注次生盐渍化的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津育5号"为试材,研究了交替隔沟灌溉下施氮量(零氮量、优化氮肥和常规氮肥)对日光温室黄瓜根区土壤pH、EC及黄瓜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生育期内,交替隔沟灌溉下优化氮肥处理0~60 cm各土层土壤pH值和EC值低于常规灌溉,随施氮量增加,各土层pH值和EC值呈增加趋势(零氮肥处理除外)。与常规灌溉相比较,交替隔沟灌溉下黄瓜经济产量与常规灌溉持平(零氮肥处理除外),优化氮肥和常规氮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冬春茬各项试验指标变化规律与秋冬茬类似。  相似文献   

9.
蚌埠地区设施土壤酸化与盐渍化状况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土壤剖面各层次中的pH值和电导率对蚌埠市怀远和固镇两地不同年限设施土壤的酸化和盐渍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棚内土壤表层的电导率是露地土壤相同层次的2.5-5.7倍,盐分主要聚积在0-15 cm土层中,尤其是0-5 cm层次中;随着大棚使用年限的延长,电导率增加而pH值降低,pH值与电导率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固镇砂姜黑土地区盐分累积较严重,土壤酸化速度较快,一般使用5 a就显著酸化和盐渍化,而怀远潮土区10 a以上的大棚才有明显的盐渍化。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对菜田土壤肥力、盐渍化及酸碱度的影响,采集西安市8个涉农区县露地、大棚和日光温室全部菜田共422个样本0~20 cm土样进行了土壤养分及盐分和p H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大棚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露地和大棚蔬菜土壤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大棚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大棚和日光温室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总的来看,随种植年限增长,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含量呈不断增加趋势,养分富集十分明显,这与设施蔬菜化肥投入过高有关,必须控制设施蔬菜化肥用量,从而避免肥料的浪费与环境污染。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盐分均无显著变化,但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是露地蔬菜的2.2~2.3倍,土壤电导率是露地的2.0~3.3倍,说明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和盐分累积十分明显,对蔬菜生产形成潜在不良影响,应通过控制化肥用量加以防控。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p H值均无显著变化,两者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藏东南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pH及养分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pH值、电导率及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林芝地区不同种植年限(2,7和15年)蔬菜大棚及相邻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70 cm土层(每10 cm为一个土层)土壤pH值、电导率值及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及农田土壤pH值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农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酸化程度更严重;随着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呈"V"型变化,在种植7年时,土壤pH值最小,为5.08±0.22。土壤电导率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且表聚现象十分明显,蔬菜大棚土壤电导率值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垂直空间变异性较农田明显;随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值呈增加的趋势,在蔬菜大棚使用初期土壤电导率值增加幅度较小,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电导率增加幅度加大。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与农田相比,蔬菜大棚土壤上述养分含量的"表聚"现象明显;随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说明蔬菜大棚土壤养分累积现象十分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各理化指标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在藏东南八一镇大棚生产过程中,土壤酸化现象严重,表层养分累积明显,存在环境风险,故在生产管理中宜适当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提倡科学施肥,以保证设施大棚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2.
张生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74-12175,12183
[目的]为青海省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指导温室栽培。[方法]测定不同地区、种植年限设施土壤中全盐、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pH,与露地土壤养分作对比。[结果]设施土壤平均含盐量达到了0.31%,是露地的4.2倍,次生盐渍化发生率达到了65%。而且随着温室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含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剖面土层的加深,盐分和养分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盐分含量主要集中有表层,存在一定的表聚倾向。[结论]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成为青海省设施蔬菜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土壤活性有机碳·养分有效性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德惠市的典型黑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2001~2003年不同耕作施肥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速效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肥力中的地位及与其他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01年起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有效养分和作物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活性有机碳的不同类型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贡献不同,易氧化有机碳与碱解氮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01=0.403**),而微生物量碳与速效磷间也呈正相关(r0.05=0.312);易氧化有机碳与土壤速效钾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05=-0.537**);而微生物量碳与土壤速效钾间呈正相关(r0.05=0.428);作物产量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长期连作下不同栽培措施对设施蔬菜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寿光地区设施蔬菜大棚的夏季拉秧期分别测取茄子、丝瓜、番茄、黄瓜和辣椒5种设施蔬菜3个土层土壤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与pH值、EC值。结果发现,寿光地区不同农户对不同设施蔬菜采用不同栽培措施,使得土壤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主要累积在上层土壤中,使得土壤有酸化趋势,但对土壤EC值影响不显著。设施黄瓜的铵态氮与硝态氮相关化肥投入量较其他设施蔬菜多,但设施番茄的不同栽培措施中施入速效钾肥量与有机质投入量较其他设施蔬菜少。寿光地区设施蔬菜中的有机质投入应该加大厩肥的投入比例,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以达到碳氮比例的平衡,为寿光地区设施蔬菜减施化肥对环境效益的评价体系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设施栽培蔬菜连作障碍成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随着蔬菜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连作障碍已成为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笔者分别从土壤养分不均衡、土壤次生盐渍化、土传病虫害和土壤酸化等方面分析了蔬菜设施栽培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年限对设施栽培土壤养分累积及其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对设施栽培土壤养分累积及其环境的影响,为设施栽培土壤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农田和菜地土壤为对照,测定了陕西杨凌地区5个不同种植年限(1,3,5,7,10年)的25个大棚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40cm)土壤的pH、电导率及养分含量,通过分层聚类分析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土壤养分指标。【结果】相对于农田和菜地土壤,种植1~5年的设施栽培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及有效态锰、铜、锌含量均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升高,种植5~10年后各养分含量则趋于稳定,其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种植1~3年时,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电导率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各种植年限各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电导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设施栽培土壤的硝态氮累积形成了一定的硝酸盐淋溶和次生盐渍化的风险。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pH呈下降趋势,且与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硝态氮和速效磷的累积是导致土壤pH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以pH、有机质、速效磷和有效锌为典型指标,来表征土壤养分随栽培年限的变化状况。【结论】与农田和菜地土壤相比,设施栽培土壤pH下降、电导率上升且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应提倡合理施肥,以保证设施栽培的持续发展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寿光设施菜地土壤养分累积与农产品硝酸盐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寿光市中南部7个典型设施蔬菜种植区,分析了其地下水、土壤理化性状和农产品氮素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寿光市典型设施蔬菜种植区耕层土壤未出现酸化现象,pH值平均为8.10;耕层土壤EC值平均为0.339 mS/cm,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显著线性相关(R2=0.7429);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9 g/kg,57%调查样本的有机质含量超过30 g/kg;土壤0~150 cm剖面中硝态氮累积曲线呈近似"S"型,在90~150 cm土层中大量累积,而铵态氮的累积则呈明显的"S"型变化趋势,主要在90~120 cm土层累积;速效磷、速效钾累积曲线均呈现"倒L"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明显降低,90 cm土层下速效钾累积量大于速效磷;所调查21个农产品样本中硝酸盐平均含量为109.34 mg/kg,最高含量为176.09 mg/kg。而农产品未出现明显的硝酸盐污染。  相似文献   

18.
东北过伐林区蒙古栎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在维持森林立地生产力以及全球碳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东北过伐林区蒙古栎天然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层次(0~20 cm、20~40 cm和4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及其与其他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蒙古栎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31.48 g.kg-1,0~6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为15.76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2)0~20 cm土层中,除全P和有效P的含量略低,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丰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其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除pH和全K以外),并且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3)在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N、全P和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就0~60 cm土壤剖面而言,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与土壤全N、全P、有效P和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叶尔羌河流域下游麦盖提县为研究区,采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对该区域土壤盐分特征、盐渍化程度及养分状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盐渍化类型以亚硫酸盐渍土为主,其盐渍化程度属于极重盐土,其总盐含量沿着剖面自上而下极显著下降(P0.01),但土壤表层(0~20 cm)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pH值(7.91~8.97)呈碱性;其土壤容重在1.42~1.91 g·cm~(-3)范围内,沿着剖面自上而下逐渐递减;土壤养分指标速效钾、有效磷和有机质及8种离子在土层间差异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表层(0~20 cm)土壤总盐与土壤养分指标及8种离子含量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P0.05),强弱顺序表现为Ca~(2+)Na~+K~+HCO_3~-Mg~(2+)Cl~-速效钾SO_4~(2-)CO_3~(2-)有机质有效磷。  相似文献   

20.
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养分有效性及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吉林省德惠市的典型黑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2000-2002年不同耕作施肥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速效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肥力中的地位及与其他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00年起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有效养分和作物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活性有机碳的不同类型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贡献不同。易氧化有机碳与碱解氮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01=0.403^**,n=48),而微生物量碳与速效磷间也呈正相关(r0.05=0.312,n=16)。易氧化有机碳与土壤速效钾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05=-0.537^**,n=48)。而微生物量碳与土壤速效钾间呈正相关(r0.05=0.428,n=16)。作物产量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