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乐至县盛池乡油菜常年种植9800亩以上,是农民群众经济收人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近年来油菜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以及双低油菜的推广,菌核病对油菜的为害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加,常年株发病率10%~30%,严重的达9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3%.通常情况下,双低油菜的耐病性比常规油菜品种差,故要特别加强对菌核病的防治,以达到油菜高产、农民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油菜菌核病是影响仪征市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一般发生年份病株率达10%~30%,重发生年份病株率高达80%以上,一般减产为10%~70%。为探索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药剂,2015年进行了咪鲜胺和多酮的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多酮对菌核病的防效为32.25%,咪鲜胺对菌核病的防效达81.13%,即咪鲜胺防治菌核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多酮。  相似文献   

3.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近年来随着罗平县加强对双低油菜品种的推广普及 ,该病发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特别是 2 0 0 4年入春以来 ,油菜生长正处开花期 ,遇到低温阴雨 ,田间湿度增大 ,光照不足 ,降雨过多的情况 ,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蔓延 ,部分田地油菜菌核病发病率达80 %以上 ,发病的趋势是 ,坝区重于山区 ,低凹田地重于坡田坡地 ,种植密度过大重于种植密度小 ,易倒伏品种重于抗倒伏品种 ,偏施氮肥的田地发病重 ,严重影响罗平油菜生产和油菜产业化的发展。因此 ,加强油菜菌核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根据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条件…  相似文献   

4.
豫南区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双低杂交油菜,大部分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较差,属高感病品种。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烂秆病,河南省上蔡县油菜花期雨水偏多,菌核病常年发生并流行,造成油菜产量大幅度的减产,轻者5%~10%,重者达70%,有的甚至绝收。因此,防治好油菜菌核病是夺取油菜丰产的关键。本文进行了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试验。  相似文献   

5.
油菜菌核病是江汉平原地区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年份可成减产5%~10% 大发生年份可造成减产达30%以上.根据在江汉平原腹地潜江市调查,油菜菌核病在近10年中大发生有3年,偏重发生有4年,中等发生程度有1年,偏轻发生程度有2年,见表1.  相似文献   

6.
正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俗称"白秆""空秆""麻秆""霉蔸",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油菜生产区每年都会发生,一般年份病株率达10%~30%,严重的达70%以上。一般发病程度可减产10%~15%,严重地块可减产60%以上,同时造成油菜籽品质下降,出油率低,影响农户经济收入。油菜菌核病从油菜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病,其中在开花结果期发生程度最严重。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油菜菌核病是我县油菜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随着甘蓝型油菜的推广,栽播密度的增大,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为害程度日趋严重。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的达50%以上。 1977年,我们对这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做了一些调查和试验,现报告如下: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 为了研究发病程度与油菜生长发育和产  相似文献   

8.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流行频率高,造成危害大,常年株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达85%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0%。油菜菌核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发展与气象因子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找到影响菌核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气象因子,做好预防工作,对提高油菜的产量与品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油菜菌核病又名茎腐病,是长江中下游油菜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因子.我县常年病叶株率在50%左右,高的年份达90%以上,一般感病株较健株平均减产30%~40%,种子含油量降低1%~5%,损失严重.因此,搞好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是确保油菜丰产丰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陈志军 《农技服务》2014,(10):86-86
<正>常德市油菜种植面积450多万亩,油菜菌核病是我市油菜生产中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澧县、安乡、汉寿等地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0%,且含油量降低。一、为害症状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麻秆"、"霉蔸"等,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结实期发生最重。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最重。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发展为具  相似文献   

11.
李艳梅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42-143
每hm2用50%菜菌克WP1.575kg、36%速杀菌WP1.8kg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达95-100%适期用药1次,对菌核病的病指防效达70-80%,保产效果可达10%以上,优于福菌核、菌核净、粮果丰等药剂,是防治抗性油菜菌核病较为理想的药剂,可在菌核病已产生抗性地区替代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油菜菌核病大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海门市油菜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严重制约着油菜生产。不仅导致油菜减产,而且还造成油菜含油量下降。常年可使我市油菜减产11.87%左右。近两年发生尤其严重,2001年大发生,田间病株率76.3%,病指达62.98。2002年本市虽推广了拓行稀植技术,使田间密度从前3年的每亩0.86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湟中县油菜的种植面积达14067公顷,667m2产量175千克。由于施肥水平的提高,油菜菌核病有加重趋势。预测常年发病率高10%~15%,严重的达5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0%。本文针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生途径及防治措施作一简述,供商榷。  相似文献   

14.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是油莱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0%.  相似文献   

15.
正油菜菌核病是四川省油菜产区的重要病害,直接导致油菜减产和品质下降,2016年收获季节油菜菌核病大面积蔓延和危害更是四川油菜产区的一个特殊标记。由于2016年油菜花期和成熟期的气候异常,导致油菜收获期菌核病严重发病田块100%植株发病,产量损失4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快、油菜开花期提前,随后由于寒潮来临使得2016年春季油菜花期比正常年份拉长了10~  相似文献   

16.
王建  张燕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4):138-138,182
研究表明:每hm2用50%菜菌克WP 1575g、36%速杀菌WP 1800g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5%-100%适期用药一次,对菌核病的病指防效达70%-80%,保产效果可达10%以上,优于福菌核、菌核净、粮果丰等药剂,是防治抗性油菜菌核病较为理想的药剂,可在菌核病已产生抗性地区替代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多种新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田间试验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667m^2用36%速杀菌WP120g、50%菜菌克WP105g、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5%-100%适期用药一次,对菌核病的病指防效达70%-80%,保产效果可达10%以上,优于福菌核、菌核净、粮果丰等药剂,是防治抗性油菜菌核病理想的药剂,可在菌核病已产生抗性地区替代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菜杂交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油菜菌核病已经成为油菜夺取高产的一大障碍。采取农业措施防治菌核病 ,不仅避免了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而且又是油菜培育壮苗的一项重要措施。1 实行轮作换茬油菜菌核病的菌核 ,绝大部分从油菜植株内遗落在土壤里 ,翌年萌发后成为初侵染源 ,在油菜植株内繁殖蔓延危害。因此 ,对于上年发病中等以上的田块 ,可与水稻实行水旱轮作 ,或与大麦、小麦进行 2 ,3年倒换茬口。2 合理施肥油菜移栽前施足有机肥 ,配施磷钾肥。基肥应占总施肥量的 5 0 %~ 6 0 % ,每亩施纯氮不超过 15kg。开春后油菜急…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对路药剂,本文选择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750 g/hm~2、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咪鲜胺纳米农药7 500 g/hm~2与常规药剂25%咪鲜胺乳油1 500 mL/hm~2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上述药剂对油菜安全,于油菜盛花初期施药,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750 g/hm~2、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菌核病防效较好,分别达84.62%和74.38%,适合在本地推广;咪鲜胺纳米农药7 500 g/hm~2、25%咪鲜胺乳油1 500 mL/hm~2对菌核病防效一般,仅为37.15%和19.23%,不适合在防治油菜菌核病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两年的系统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春季旬平均气温通过5℃时,菌核开始萌发,当菌核萌发率达60%,月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发生严重;若油菜盛花期与菌核萌发吻合,再加上3d以上阴雨绵绵天气,油菜菌核病会大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