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涉及到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是典型的人少地多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土地的严重退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建设占用土地,人口与经济对土地,尤其是耕地的压力将不断增加,给自治区今后经济的发展将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如何保护耕地资源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一、内蒙古人地关系发展趋势及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一)人地关系变化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水是干旱区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水量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荒漠化过程.本文在荒漠化公约所作的荒漠化气候分区的基础上,对干旱区因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如土壤盐渍化、植被退化和现有耕地的废弃加以综合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缓解这些影响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阴山北麓地区土地退化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退化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阴山北麓地区的土地退化也是内蒙古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该区的风蚀沙化已经影响到华北平原和京、津、唐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合理利用土地结构,防治土地退化,对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振兴区域经济及改善该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略谈土地荒漠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危害刘槐荫土地荒漠化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目前,全球有9亿人口受荒漠化影响,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全世界有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危害。现在,全球荒漠化土地已达3600多万平方公里,并...  相似文献   

5.
生态增效,农民增收本是一对矛盾,当人口增长,而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生态建设,必然要占用较多土地和一定人、财、物资源,影响农民眼前利益;但着眼长远,生态环境改善以后,不仅有了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土地规划建设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从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利影响。研究了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活动的几点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介绍了山西省“在使用土地和森林中发展和贯彻参与方法”项目的活动,通过举例分析了参与式方法在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活动中的作用和对当地社区群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占75%,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沙漠面积2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5%,属热带沙漠,如大沙漠、吉布森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和辛普森沙漠,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这几大沙漠的植被盖度一般较高,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流动沙地较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植被有桉树、豆科类灌木等。土地荒漠化严重影响着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是该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除了土地沙化外,澳大利亚的土地盐渍化也比较严重。据介绍,澳大利亚有570万公顷的土地受盐渍化的影响,主…  相似文献   

9.
贵州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工程的碳汇效益计量分析表明,碳库增加量为724.00 t·km-2,仅增加的有机碳价值可达51.36万元·km-2,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地区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位急剧下降,湖面萎缩,环湖周围荒漠化加剧,草地退化。经1994年、1999年两次荒漠化监测,全面地掌握了青海湖及其周围荒漠化土地变化动态。根据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荒漠化的定义以及荒漠化的特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防治指标。压力指标描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状态带来影响并导致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用来对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并进行荒漠化早期预警;状态指标描述的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特性,可以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它们分别描述土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影响指标用来评价荒漠化对人类及其环境带来的影响;防治指标用来评价防治荒漠化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以及采取这些行动和措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磴口县沙漠化人文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地处后套绿洲西部磴口县沙漠化现状及危害进行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土地沙漠化的人文驱动机制为畜牧业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人口因素等三个方面,并提出相关沙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为黄灌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管理,改善农牧交错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荒漠化土地特点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荒漠化面积最大,但荒漠化程度最高的是草地。由于河北省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荒漠化敏感区,其荒漠化土地的特点也受其特有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环境所决定,荒漠化土地的类型、程度和分布有其自己的规律。分析研究和掌握荒漠化土地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助于更好的预防和治理荒漠化。虽然目前河北省总体沙漠化程度尚轻,但仍需提高重视,坚持因地制宜、多重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科技兴农治沙,以确保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盐渍荒漠的地理分布和成因,把我国盐渍化土地分为三种类型:即内陆及平原区盐渍土、滨海盐渍土和次生盐渍土。总结了我国盐渍化防治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特点。综述了我国盐渍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技术和措施体系,同时对盐渍荒漠化领域研究、技术特点和进展状况进行了总结。通过资料研究,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全球防治荒漠化进程及其未来走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荒漠化概念的演绎和诠释入手,全面论述了荒漠化定义的初创、争议和日臻完善的过程;对国际防治荒漠化行动的起因、发展、效果及其中的一些争端进行了综合评述;介绍了国际防治荒漠化的最新动态;并对其未来走向予以展望。作者还将以色列、美国、伊朗和土库曼斯坦作为实例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和防治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构建了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提出了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居中,北部地区较差,绿洲面积、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是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流域生态安全和荒漠化现状的主要驱动力。为甘肃省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唯独我国的沙漠分布在温带。根据有关文献和1994年我国沙漠化普查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现代干旱和沙漠化现状,分析了青藏高原隆升、末次大冰期、水土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对我国北方沙漠化形成和分布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建议要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节水林牧业和依法治沙,进而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相似文献   

18.
川西北地区土地沙化成因探讨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的急剧扩张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综合整理、分析归纳近年来该地区的研究文献和监测统计资料,对沙化现状及趋势加以概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为川西北土地沙化提供了基本条件,而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和政策体制因素是其诱导触发因素,起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沙治沙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位于黑河中下游的甘肃省金塔县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危害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成因,并提出了治理对策,以期对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多元分析法(主分量分析法)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地沙化各因子之间关系进行综合探讨,找出主导因子。由于各旗县的现状不同,造成土地沙化的成因不尽相同,但人口增长、农田面积扩大、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土地沙化的主要人为因素。通过对各因子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治理沙漠化土地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