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龙口市近48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甄晴  栾东红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26-127,130
利用龙口市近4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其气候演变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龙口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尤其以1980年以来增温倾向性明显,倾向率为0.78℃/10年;同时,冬季的增温倾向性显著,倾向率为0.88℃/10年;48年间,龙口市年降水量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中冬季降水减少明显。此外,还介绍了一些气候资源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50年宁夏中卫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宁夏中卫市中心气象站1961~2010年降水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该地区降水变化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长期降水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五点滑动平均法、趋势系数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中卫市1961~2010年的降水资料。[结果]1961~2010年宁夏中卫市年降水序列有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季降水序列中春季降水与年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夏季降水在1978年以前呈微弱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秋季降水变化趋势在1978年以前呈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是变化趋势不显著;冬季降水变化趋势在1978年以前呈明显上升趋势,197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是变化趋势不显著。年降水和季降水序列均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结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宁夏中卫市年降水序列变化总体趋势及其季节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未来水情预报提供可靠依据,为中长期降水变化趋势估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50年宁夏沙坡头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宁夏沙坡头区中心气象站1961~2010年降水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该区降水变化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长期降水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五点滑动平均法、趋势系数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沙坡头区1961~2010年的降水资料。[结果]1961~2010年宁夏沙坡头区年降水序列有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季降水序列中春季降水与年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夏季降水在1978年以前呈微弱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秋季降水变化趋势在1978年以前呈下降趋势,197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是变化趋势不显著;冬季降水变化趋势在1978年以前呈明显上升趋势,197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是变化趋势不显著。年降水和季降水序列均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结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宁夏沙坡头区年降水序列变化总体趋势及其季节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未来水情预报提供可靠依据,为中长期降水变化趋势估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春小麦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c)和灌溉需要量(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ETaw),以及典型站点春小麦的灌溉需求指数(Irrigation demand index,ID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日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降水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平均太阳辐射及作物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春小麦生育期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要量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均表现为西多东少。50年来春小麦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下降主要集中于松辽及兴安岭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生育期灌溉需要量下降集中于松辽及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地区略有增加,长白山地区多年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5.
湖南稻田现代农作制特征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湖南省农作制度的类型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对于指导该区域农作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近60多年来的年鉴统计数据,对湖南省稻田现代农作制特征、主体模式及布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对策。首先,介绍了湖南省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农作物种类、人均耕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近60多年来农作制度的变化过程。湖南稻田现代农作制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减少,林、牧、渔业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下降,非粮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重快速上升;水稻单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基于湖南省农作制特点,可划分为湘北商品型、湘中湘东城郊型、湘南外向型和湘西特色型现代农作制发展区。其次,阐明了湖南省发展稻田现代农作制所面临的问题,如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全省人均耕地仅为0.06 hm2;冬闲田面积增加,冬闲田面积在133万hm2以上,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从强化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协调经济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稻田多熟制、提升稻田现代农作制科学技术体系等发展对策。通过提出稻田现代农作制的战略调整,建立科学的现代农作制度技术体系,可为提升湖南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北雨季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203个测站1961~2005年4~10月逐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雨季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雨季东部降水较西部更为集中,与年暴雨日数有很好的相关关系,降雨集中期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东北4个区雨季降水在20世纪60年代有不集中的趋势,而后呈集中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变化趋势不明显,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大气系统的强弱变化有关。东北地区的中部区、南部区、西北区雨季降水集中期均经历了趋晚、趋早、趋晚、趋势不明显4个阶段,东部区经历了平稳阶段、趋早、趋晚、趋早4个阶段。各个区转折时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汉中市1971-2006年的气候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基本气候资源的变化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汉中市近36年来,平均气温以每10年0.326 ℃的气候倾向率呈明显的增温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升温趋势更加明显;冬季降水呈弱递增趋势,其余各季、年和汛期降水量均呈递减趋势,其中年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风速年际变化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近50年来北京山区和平原区两大玉米生态区玉米播种期、苗期、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的热量、降水、光资源等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利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玉米不同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的趋势特征,同时以突变理论中的Mann-Kendall方法和Pettitt方法分析了主要气候资源的趋势特征和检测突变特征;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作物生长模型讨论了北京市气候资源变化条件对玉米生长的可能性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分析结果表明,北京玉米的不同生长期气候要素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表现出各自的变化趋势和特点。从整体上看,玉米有效积温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1997年为突变点;播种期和苗期降水呈现不明显的上升趋势,而灌浆期、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呈现极不明显的下降趋势,1996年为突变点;光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山区1987年为突变点,平原区1995年为突变点。  相似文献   

9.
于佳  刘吉平 《浙江农业科学》2014,1(7):1088-1091
利用1910-2009年东北地区49个测站点旱涝资料和109个气象观测台站降水资料,结合ArcGIS技术、克里金插值(Kriging)方法以及Crimestat技术,对近百年来东北地区旱涝灾害的时空动态变化、质心变化及热点区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10-2009年,东北地区受旱灾影响强度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涝灾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总幅度较大,旱涝灾害对东北地区影响显著;旱涝灾害质心变化过程中,旱灾的质心变化向原来的纬度位置回归的幅度较经度位置要大;涝灾的质心变化向原来经度位置回归的幅度较纬度位置要大;单位间质心变化幅度较大,最后都有回归最初质心位置的趋势;旱涝灾害的热点地区主要存在于省与省之间的交界地带,且相互间存在重合区域。  相似文献   

10.
江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及作物生产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92和79℃;年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大;年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了8.1 h和12.3 MJ.m-2。从稻麦的实际响应来看,小麦播期推迟,成熟期提前,总生育期缩短4 d;而水稻播期提前,成熟期也提前,总生育期基本不变。去除技术影响后的稻麦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稻麦历史产量主要与最低气温正相关,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针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和作物生产发展趋势,就...  相似文献   

11.
麻江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10年麻江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及8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2011—2015年观测数据,对麻江县日照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麻江县气候资源分布不均匀,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对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东部热量资源丰富,对发展种植喜热作物、果树等比较适合;西部热量资源相对较差,略显凉爽,对发展种植冷凉作物比较合适。全县均适合一年两熟制,地势相对较高的西部地区宜选择种植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2.
高淑琴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11):108-110,113
依据AARC2R著录规则及USMARC格式的相关规定,对网络学术资源的种类、编目对象、编目的可行性问题、编目要点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搞好网络资源编目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资源价值核算理论在渔业资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渔业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自然资源,其产值约占我国海洋经济的50%左右。目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处在过度捕捞的状态,尽管渔获产量高,但渔获物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可持续利用水平较低,这些问题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并没有真实的反映出来,原因在于未对渔业资源资产进行价值核算。由于渔业资源具有隐蔽性、洄游性及共享性等特点,使得对渔业资源核算面临着很多困难。通过对自然资源核算等理论和方法的分析,结合渔业资源特性,提出了开展渔业资源核算的方法和步骤,这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亮点:由于人类过度捕捞等原因,世界传统经济鱼类出现了资源衰退。未进行价值核算和有偿使用是导致过度捕捞的原因之一。分析了自然资源核算的理论,结合渔业资源特性提出了开展渔业资源核算的方法,这对渔业资源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省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原则和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省级农业信息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四项原则,即客观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提出了面向不同信息用户、以地方特色经济为整合内容、基于学科信息门户的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我国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唐山地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建设地 区医学科技资源共享体系的可行性,并从共享观念与意识,图书馆、医学情报站及医院资料 室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建设及网络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唐山地区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的实 施策略,为推动唐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及旅游项目开发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2003年7月至2004年5月开展的浙江省首次旅游资源普查资料,对其中的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进而系统分析了该类旅游资源的特征,得出浙江省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具有类型丰富,储量不大;类型构成优势度明显;数量虽然不多,但品质价值高;空间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健、观光、娱乐和科普等若干具体旅游项目的开发思路和一些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表4参8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土问题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诸多矛盾的焦点。进入80年代水土对我国农业的约束不断硬化,并长期困绕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摆脱困境的基本思路是实施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战略--“实现四个结合,建设六大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业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要拥有优质的数字信息资源,让每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其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是期望利用先进的整合理论与思想,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处理技术等先进的现代技术将数字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聚类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高效率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资源数量以几何数增加.信息存储载体多元化,信息存取网络化,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空间的全球化拓展,用户信息需求多元化发展.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馆藏信息资源的发展政策,实体馆藏资源,虚拟馆藏资源,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科技资源高效利用是增量资源科学配置与存量资源共享以及其他多种有效使用方式的集成。基于与共享利用制度的比较,揭示科技资源高效利用立法在理念、效益和政治方面的意义。在理念上,其具有相当的社会道德高度,有利激发相关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减少制度执行阻力;在效益上,它能抓住科技资源增量这一无限部分,同时对相对有限存量资源的使用又不局限于共享一种方式;在政治上,符合“十八大”以来所坚持的法治治理模式下的改革创新道路。主张制定《科技资源高效利用促进法》,以取代科技部等四部委所主张的《科技资源管理法》或学者提倡的《科技资源共享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