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棉纤维比强度高的科棉1号、比强度中等的美棉33B 2个品种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江苏南京设置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使棉铃发育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于棉株7~9果枝第1、2果节棉铃开花时喷施6-苄基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研究不同的铃期日均最低气温条件下6-BA和ABA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晚播造成的低温降低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外施6-BA、ABA对棉株中部果枝铃铃重和纤维品质影响最大。正常播期下,外施6-BA可增加中部果枝棉铃铃重,外施ABA降低铃重,但二者对其纤维品质影响较小;迟播时,外施6-BA可提高中部果枝棉铃铃重,ABA处理的作用则相反,二者均可提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优化麦克隆值。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外施6-BA均提高了单株铃数、单株平均铃重和皮棉产量,外施ABA则降低了棉花单株铃数和产量。外施6-BA和ABA对高强纤维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较中强纤维品种更为明显。低温下,在棉铃发育初期喷施6-BA对改善棉纤维品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得出小麦后期叶面喷施有机微肥、无机化肥和农药,均具有一定的增产、防衰效果,有机微肥的增产防衰效果>无机化肥>农药。明确了小麦后期肥药混喷技术:在齐穗期叶面喷施春泉2000(腐植酸型微肥)2次,间隔7~10天,每次100ml/667m2,或齐穗期叶面喷施春泉2000100ml/667m2 15%三唑酮50ml/667m2。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物质脱落酸(ABA)对小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2个小豆品种‘白红8号’和‘012-27’为试验材料,大田花期叶面喷施后,在不同生育期测量植株主茎长度、主茎粗度、叶片鲜重、根系鲜重及产量性状等。结果表明:花期施用浓度为100 mg/L和200 mg/L的ABA能显著降低‘白红8号’和‘012-27’的主茎长度。2个品种不同浓度处理与CK相比茎粗均显著增加。‘白红8号’和‘012-27’在处理A100中开花期叶片鲜重分别比CK增加了33.54%、23.81%。2个小豆品种A100处理的单株粒数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12.80%、20.13%。综上所述,喷施脱落酸能降低小豆植株的主茎长度,显著增加主茎粗度、叶片鲜重、根系鲜重及小豆单株粒数,小豆花期喷施浓度为100 mg/L的ABA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于2005—2006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 设置正常灌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和棉花花铃期土壤短期干旱处理(将正常灌水的棉花自然干旱持续8 d, 以棉株出现萎蔫症状为标准, 之后复水至正常灌水水平), 每个处理再设置3个氮素水平(0、3.73、7.46 g N pot-1, 分别相当于0、240、480 kg N hm-2), 研究氮素对花铃期干旱及复水后棉花叶片内源保护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花铃期短期干旱显著降低棉花叶片凌晨叶水势。在干旱结束时, 干旱处理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含量增加, 内源脱落酸(ABA)和生长素(IAA)含量升高、细胞分裂素(ZR)和赤霉素(GA)的含量降低, ZR/ABA、IAA/ABA、GA/ABA均降低, 其叶片净光合速率(Pn)亦显著低于正常灌水处理。花铃期土壤干旱下施氮可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SOD与POD活性, 以240 kg N hm-2最有利于提高棉花叶片Pn, 该处理CAT活性最高, MDA含量最低; ABA含量最低, 而ZR、IAA、GA的含量以及ZR/ABA、IAA/ABA、GA/ABA最高。施氮不足(0 kg N hm-2)或过量(480 kg N hm-2)均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到复水后第10天, 干旱处理棉花叶片的内源保护酶活性可迅速恢复到正常灌水水平, 其MDA含量与正常灌水处理的差异较小; 但其AB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灌水处理, ZR、IAA、GA含量以及ZR/ABA、IAA/ABA、GA/ABA却显著高于正常灌水处理。并且施氮有利于提高复水后干旱处理棉花叶片的内源保护酶活性, 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 降低ABA含量, 增大ZR、IAA、GA含量以及ZR/ABA、IAA/ABA、GA/ABA, 相比而言, 复水后以480 kg N hm-2最有利于提高棉花叶片Pn。  相似文献   

5.
低温促进白菜开花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低温对白菜开花的效应,以普通白菜品种杭州油冬儿为试材,研究了萌动种子和幼苗低温处理对白菜开花及处理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萌动种子还是幼苗低温处理都促进白菜植株开花;处理过程中,萌动种子与幼苗植株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下降,总的C/N值升高;萌动种子低温处理后植株的GA_3、IAA含量升高,而ABA含量下降,同时GA/ABA、IAA/ABA的值也升高,而GA/IAA的值却先下降后上升;幼苗低温处理使植株的GA_3、IAA和ABA三者的含量均升高,而且GA/ABA、GA_3/IAA,IAA/ABA的值也都升高.说明GA_3,IAA相对含量的增加有利于白菜的开花.  相似文献   

6.
从东北红豆杉种子为材料,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东北红豆杉种子发育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5组处理和1个对照:(1)100 mg/L ABA,8 WAP(WAP,weeks after pollination,受精后周数,8 WAP表示受精后8周,以此类推);(2)50 mg/L ABA,10WAP;(3)200 mg/L ABA,10 WAP;(4)20 mg/L氟啶酮,8 WAP;(5)20 mg/L氟啶酮,10 WAP;对照,正常发育种子。结果表明,处理2与处理4对东北红豆杉种子的营养物质以及内源激素影响最大。在8 WAP施加20 mg/L的氟啶酮,种子可在层积处理180 d后开始发芽,最终芽率为0.5%,在10 WAP施加50mg/L的脱落酸,种子可在层积处理90 d后开始发芽,最终芽率为40%。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硒素吸收分配规律及硒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化学分析、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在喷施硒肥与种施硒肥基础上进行了2年的马铃薯硒素吸收分配规律及硒肥效应的研究,为内蒙古自治区富硒马铃薯的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生育期间,全株硒素含量变化在0.037~0.084 mg/kg,峰值出现在出苗后65 d。各器官全生育期平均含量顺序是:叶0.137 mg/kg,茎0.063 mg/kg,块茎0.031 mg/kg。块茎中硒浓度变化在0.026~0.038 mg/kg。马铃薯全株及块茎硒素吸收累积量分别用一元三次式和Logistis方程可理想的模拟,全株硒素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40 d(块茎形成期),块茎硒素最快累积速率出现在出苗后71 d(块茎增长期)。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叶向块茎的转移,硒素在体内的分布也相应的发生移动,块茎形成期茎叶中硒占全株82%,块茎占18%,而到收获期茎叶仅占40%,硒运转率为60%。喷施硒15 g/hm2,或土施硒68 g/hm2作种肥,可以使全生育期全株硒含量分别提高5.3倍和2.5倍。使收获期块茎硒含量分别达到0.104 mg/kg和0.093 mg/kg,达到或接近富硒水平。硒肥喷施收获期全株硒素吸收率14.8%,是种施吸收率的8.7倍。硒肥喷施应是马铃薯富硒技术之首选。而硒施种肥结合播种一并进行,省工省事,便于推广,也可以供用户选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西南地区青贮玉米产量、品质以及土样养分的影响,于2019,2020年以青贮玉米渝青386为研究对象,连续2 a分析了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青贮玉米农艺、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影响达显著水平,有机肥和缓控肥混施处理产量最高,达55 084.75 kg/hm2,干物质产量达24 192.11 kg/hm2。缓控肥常量和缓控肥减量20%青贮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采用缓控肥可实现化学肥料减施20%。缓控肥常量处理下玉米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均为最大,分别为234.83,173.75,35.72 kg/hm2。缓控肥与有机肥混施处理下青贮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最大为166.46 kg/kg,缓控肥减量20%处理下氮素吸收效率最高为0.80 kg/kg,说明有机肥和无机肥混施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生产力。缓控肥与有机肥混施处理下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最高,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同时也增加了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青贮玉米产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有效磷含...  相似文献   

9.
利用外源ABA控制杂交水稻穗萌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外源ABA对水稻不育系岗46A在不同喷施时期下进行不同浓度的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在各个喷施时期下,喷施ABA均显著降低了岗46A的穗芽率,并且喷期不同要求ABA的有效浓度也不相同,早喷(授粉末期)要求ABA浓度较高(90mg/L),迟喷(灌浆中期或乳熟末期)要求ABA浓度较低(50 mg/L)。此外喷施ABA还影响了结实率与千粒重。处理后的种子经贮藏,未发现其种子活力下降。在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灌浆中期喷施50 mg/L的ABA是防治穗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种子》2021,(9)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对柴胡种子发芽的影响,测定分析种子发芽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差异,为柴胡种子萌发调控及提高种子发芽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方法,采用0 mg·L~(-1)、50 mg·L~(-1)、100 mg·L~(-1)、150 mg·L~(-1)和200 mg·L~(-1)的赤霉素溶液浸种处理柴胡种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种子发芽过程中ABA、GA_3、IAA和ZR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的柴胡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差异显著,150 mg·L~(-1)浸种的发芽势(30.1%)和发芽率(64.5%)均最高。与对照相比,其他浸种处理种子发芽过程中的ABA、IAA含量均显著降低,GA_3、ZR含量均显著增加。种子发芽过程中,各浸种的IAA+GA_3+ZR/ABA比值均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且其他浸种的该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150 mg·L~(-1)浸种的最高。研究表明,柴胡种子发芽过程中ABA、GA_3、IAA、ZR的含量呈现不同变化,赤霉素浸种可通过调节IAA+GA_3+ZR/ABA比值上升,进而促进种子发芽。  相似文献   

11.
胞质雄性不育和核雄性不育辣椒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和比较分析了CMS和GMS辣椒不育系(株)和相应保持系(可育株)花蕾和叶片中的内源IAA,Z ZR,GA3,ABA含量及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CMS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蕾中IAA,Z ZR,GA3和AB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GMS不育株和可育株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不育系(株)IAA,Z ZR,GA3和ABA含量低于保持系(可育株);叶片中Z ZR,GA3和ABA含量变化趋势GMS和CMS也基本一致,即不育系(株)中的含量高于保持系(可育株);花蕾中IAA/ABA,(Z ZR)/ABA,GA3/ABA激素比例的变化GMS与CMS也相同,即不育系(株)比值小于保持系(可育株)。说明虽然GMS和CMS辣椒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不同,但在调节雄性不育时激素的变化规律大多相同,辣椒雄性不育在生理生化机理上可能存在一些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抽穗期喷肥和杀菌剂对强筋小麦徐麦27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静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161-163
以徐麦2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喷肥和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喷肥和杀菌剂对小麦千粒重、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其中喷有氮磷钾或微肥的处理比没有喷的千粒重、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不同的杀菌剂对小麦千粒重、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同。杀菌剂和肥料混喷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建议在混喷时应该更加慎重。在本试验中,氮磷钾、微肥和青霉素混合液混喷效果最好,对产量和品质提高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脱落酸(ABA)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文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205-210
脱落酸(ABA)是目前公认的五大植物激素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ABA在植物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中的多重作用,如在植物生长发育中ABA促进器官脱落、种子成熟和休眠,调节气孔,抑制种子萌发、生长和加速衰老,调节种子胚的发育及开花;在非生物胁迫中ABA可以促进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因此,ABA也称为应激激素或胁迫激素;在生物胁迫中ABA随着病原菌种类和入侵方式的不同起正调控或者负调控的作用。最后笔者对ABA在生物胁迫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如其参与植物防御的动力学研究、作用方式及与其它激素信号的互作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生长调节剂促进桃实生树提早成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桃实生树成花的影响,我们于桃树花芽分化期,选择苯脲类细胞分裂素(KT30)、苄氨基嘌呤(BA)、玉米素(ZT)、多效唑(PP333)、乙烯利(ETH)、矮壮素(CCC)、烯效唑(Uni)、亚精胺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喷雾和点芽的方法,对2年生久保桃自然杂交实生树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苯脲类细胞分裂素1mg/kg喷雾2次、多效唑1000mg/kg点芽2次、多效唑2000ms/kg喷雾1次和点芽2次、乙烯利500mg/kg喷雾2次、乙烯利1000mg/kg点芽1次、烯效唑125mg/kg喷雾2次、烯效唑250mg/kg喷雾2次药剂处理对桃实生树的始花节位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苯脲类细胞分裂素1mg/kg喷雾2次、多效唑1000mg/kg喷雾2次、多效唑2000mg/kg喷雾1次、烯效唑125mg/kg点芽1次、乙烯利1000mg/kg点芽2次等处理对二次枝诱导成花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红掌叶片离体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研究了红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内源激素IAA,GA3,ABA,ZR在幼嫩叶片内的含量均较高;而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4种内源激素均呈下降趋势;在植株再生过程中,内源IAA和GA3含量继续下降,ABA和ZR含量的变化因品种而异,粉冠军内源含量开始回升,亚历桑娜则继续下降至最低水平;在小苗移栽后,粉冠军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均急剧回升并保持较高水平,亚历桑娜中内源IAA和GA3含量继续下降至最低水平,而内源ABA和ZR含量回升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水分胁迫下中华芦荟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测定了干旱条件下中华芦荟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 s)和脱落酸(ABA)等3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并研究了这些内源激素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中华芦荟叶片和根内ZR s和GA3的含量降低,ABA含量升高;干旱越严重,ZR s和GA3的含量就越低,ABA含量则越高。  相似文献   

17.
外源ABA和GA对水稻不同粒位籽粒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灌浆初期通过喷施低浓度的ABA (75.7 μmol L-1)和GA (57.7 μmol L-1)处理,研究其对水稻穗部不同粒位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初期喷施低浓度的外源ABA和GA对米质影响较大,影响程度因激素种类和籽粒着生部位不同而异。ABA增加千粒重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其影响对同枝梗上开花较迟的籽粒大于对其他粒位籽粒,对同部位二次枝梗籽粒大于对一次枝梗籽粒。外源GA处理则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千粒重、整精米率、胶稠度、粗蛋白含量,增加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同一枝梗不同粒位籽粒间,对较早开花籽粒千粒重和整精米率的影响大于对较迟开花籽粒,对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的影响则与ABA相反。  相似文献   

18.
以花生栽培品种豫花15为母本分别与野生种A. correntina和A. macedoi杂交,以栽培品种间杂交组合豫花15×白沙1016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花生杂种胚胎发育进程,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花生杂种胚胎内源激素含量, 分析胚胎发育进程与胚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3个杂交组合的下针率无明显差异,表明栽培种与2个野生种杂交不存在受精前障碍;与对照相比,豫花15×A. correntina表现杂交可亲和,其胚胎发育中激素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合基本一致;而豫花15×A. macedoi杂交授粉后12 d内胚胎发育基本正常,17~27 d发育缓慢,之后珠被迅速向内增生抑制了胚的进一步发育并最终败育,在同一时期的杂种胚胎中,3-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二氢玉米素核苷(ZR+DHZR)等促进生长的激素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脱落酸(ABA)含量以及脱落酸与某一促进生长激素或3类促进生长激素之和的比值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推测可能是激素代谢的失衡导致种间杂种胚胎的败育。用IAA、激动素(KT)单独或混合处理不亲和组合豫花15×A. macedoi杂交授粉后的果针基部表明,外施促进生长的激素能够明显增加胚珠的长度,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上述推测。  相似文献   

19.
多效唑(PP333)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田试验研究了喷施75-100 mg/l的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表明花生初花后26天喷施多效唑对花生的生物(鲜)重、豆荚(鲜)重、株高等农艺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收获时花生鲜果重与植株生物量鲜重的直线回归方程相关性分别为:多效唑:y=0.0240+0.3919x(r=0.0402),对照:y=0.2587+0.2680x(r=0.0485);株高与生物量相关性分别为:对照y=0.0426+0.8411x(r=0.0070);多效唑:y= -0.1126+9.4824x(r= -0.0045);从对照(CK)与喷施多效唑100 mg/l处理组相比,结实率从40%提高到63%,有效荚由9.00±3.62个/科增加至21.33±2.84个/科,理论产量由347.22±86.82 kg/666.7m2增加到723.08±76.38 kg/666.7m2,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所有施用多效唑的处理均促进干物质向荚果分配,使单株结果数及产量显著增加,而且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