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研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质配合饲料,以初始体质量(50.78±1.15) 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分别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处理组,并在3种豆粕替代基础上添加0.05%丁酸梭菌设计D25+C、D50+C和D75+C 3个处理组,共计7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喂试验,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益生菌后鱼体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显示:豆粕替代25%鱼粉时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均未出现显著差异。但替代比例达到50%后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显著升高,肝脏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在替代50%鱼粉的基础上添加丁酸梭菌组与对照相比,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无显著差异。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添加丁酸梭菌与未添加组相比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得到改善,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0.05%的丁酸梭菌可改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达到50%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因大量投喂冰鲜鱼造成的大口黑鲈养殖水体污染、病害频发和生产效益降低等问题,加快推进优质配合饲料的开发,开展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大口黑鲈营养价值和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将360尾大口黑鲈分为3个试验组,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和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和冰鲜鱼的质量各占饲料总质量的50%),在饲喂90 d后对3组大口黑鲈肌肉中矿物元素含量、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以及血清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的Na、Ca、Zn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占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更高。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中各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均高于配合饲料组。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混合饲料组和冰鲜鱼组(P<0.05),但冰鲜鱼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的n-6 PU...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缩合单宁对大规格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为缩合单宁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初始体重为 510(±10.4)g 的大规格大口黑鲈 600 尾,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3 个重复,每个重复 50 尾鱼。对照组为基础饲料(G1),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 0.1%(G2)、0.2%(G3)、0.4%(G4)的缩合单宁,试验期为 30 d。【结果】与 G1 组相比,G4 组饲料系数显著升高 17.44%,存活率显著下降15.79%(P<0.05),G2、G3、G4 组腹脂率分别显著下降 12.03%、16.18%、13.69%(P<0.05)。各组之间采食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G4 组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分别显著下降 49.73%、28.46%、35.71%(P<0.05),G3、G4 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别显著下降 38.71%、51.61%(P<0.05)。各组之间白蛋白、球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均无显著差异;随着缩合单宁添加量升高,大规格大口黑鲈“脂肪肝”问题逐渐改善,肝脏组织空泡化、炎症浸润现象减轻,肝脏脂肪含量及脂滴面积比显著下降。【结论】饲料中添加适量缩合单宁(0.1%、0.2%)不仅不影响大规格大口黑鲈的存活率和饲料系数,还能促进其糖脂代谢,降低腹脂和肝脂水平,改善肝脏健康。以肝脏健康为评价依据,缩合单宁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 0.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黄连素和胆汁酸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代谢、肠道组织学及微生物种群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133.7±1.43)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300 mg/kg的胆汁酸和2 g/kg的黄连素作为试验组,以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饲喂大口黑鲈50 d,测定比较其生长指标、血清和肝脏生理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学及内容物微生物种群组成差异。【结果】饲料中添加黄连素和胆汁酸可以显著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黄连素组和胆汁酸组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肝体比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黄连素和胆汁酸可以显著降低大口黑鲈血清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糖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黄连素可显著提升肝脏糖酵解、糖异生关键酶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黄连素组和胆汁酸组肠道微生物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比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降低,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降低;饲料中添加黄连素和胆汁酸可以使大口黑鲈肝脏组织空泡化明显改善,细胞脂肪减少,肠道绒毛长度较长,...  相似文献   

5.
以体质量为40 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冰鲜杂鱼(对照)、 A配合饲料(脂肪含量8.2%)和B配合饲料(脂肪含量14.5%),饲养试验共进行3个月,试验结束时测量各组鱼的生长性状,并检测其肝脏中两种脂蛋白脂肪酶基因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喂食冰鲜杂鱼的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喂食两种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 P〈0.05);喂食B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肝脏中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喂食A配合饲料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 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表达量也越高。研究表明,脂蛋白脂肪酶LPLtype1和 LPLtype2基因编码的蛋白都具有分解贮存在肝脏细胞中多余脂肪的功能,且LPLtype2与LPLtype1基因可能存在更加精细的分工, LPLtype2比LPLtype1更易受饲料脂肪含量的调节,推测LPLtype2在参与分解肝细胞的脂肪中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添加不同水平植酸酶(0、500、1 000、1 500 U/kg)的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23 g左右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56 d,研究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 000U/kg植酸酶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P〈0.05)。1 000、1 500 U/kg组大口黑鲈胃蛋白酶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8.14%和20.09%,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鱼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肠道中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鱼肝胰脏和肠淀粉酶活性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1 000、1 500 U/kg组大口黑鲈的胃淀粉酶活性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营养物质利用、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5组等氮等能饲料:鱼粉含量20%的正对照组、鱼粉含量15%的负对照组(豆粕等蛋白替代鱼粉)、在负对照饲料中分别添加微囊赖氨酸(500 mg/kg)、蛋氨酸(900 mg/kg)(达到正对照饲料一致水平),175 mg/kg蛋白酶,微囊赖氨酸、蛋氨酸和175 mg/kg蛋白酶,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96±0.02)g的凡纳滨对虾6周。结果表明:正对照组具有最大增重率和最低饲料系数,而负对照组的增重率最低,饲料系数最高;在负对照饲料中补充氨基酸、蛋白酶后,有提高增重率和降低饲料系数趋势(P0.05);同时补充氨基酸和蛋白酶后,虾体增重率提高11.5%,饲料系数降低0.18(P0.05),显著提高了蛋白质沉积率、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全虾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虾体粗脂肪沉积率和肝胰腺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在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含15%鱼粉的饲料中单独补充900 mg/kg微囊蛋氨酸、500 mg/kg微囊赖氨酸或175 mg/kg蛋白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改善不显著,联合添加微囊氨基酸和蛋白酶可显著提高虾体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酵母类产品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以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未添加酵母类产品处理为对照组(CON),以添加酵母水解物(SCH)、去除β-葡聚糖的酵母水解物(SDG)和酵母培养物(DV)的处理为实验组,制作4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将初始体重(16.26 ± 0.02)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条鱼,分别投喂4种不同的实验饲料,养殖周期为77天。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酵母类产品对大口黑鲈的存活率及特定生长率没有显著影响(P > 0.05)。与对照组相比,酵母水解物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的饲料效率(P < 0.05),酵母水解物和去除β-葡聚糖的酵母水解物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 < 0.05),且去除β-葡聚糖的酵母水解物的添加显著提高了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P < 0.05)。抗氧化能力结果分析表明,酵母水解物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肝脏丙二醛的含量(P < 0.05),同时显著提高了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P < 0.05)。相比于对照组,酵母水解物的添加和酵母培养物的添加均显著提高了其溶菌酶活力(P < 0.05)。综上,酵母水解物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的饲料效率,且酵母类产品的添加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力。  相似文献   

9.
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饲料中维生素D3的含量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钙磷代谢、肝脏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和机体抗感染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30、45和60 IU/kg的维生素D3,设置5种维生素D3含量分别为1370、1385、1400、1415和1430 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14.19±0.05)g的大口黑鲈9周。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含量的维生素D3显著影响大口黑鲈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对存活率、肥满度和脏体比没有显著影响,添加维生素D3会显著降低大口黑鲈肝体比;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的升高,大口黑鲈脊椎骨中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以及血清中钙离子含量呈增加趋势,但对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可以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肝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力;机体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也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的升高而增强。综上可知,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在1370~1430 IU/kg时,对大口黑鲈具有促进生长和保护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研究酵母水解物与小肽在饲料中的添加效果,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的酵母水解物与小肽,配制三种实验饲料,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开展为期56 d的饲养实验,考察其生长性能、肝肠健康及抗感染能力。结果显示:1%酵母水解物与小肽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均不产生显著性影响,酵母组能显著降低中、后肠淀粉酶活性并提升前、后肠脂肪酶活性,小肽组能显著降低前、后肠淀粉酶活性并提升前、中、后肠脂肪酶与中肠蛋白酶活性(P<0.05);且小肽组的肠道结构更加光滑清楚,刷状缘表面细胞排列紧密,杯状细胞更加清晰可见。血清生化指标中,酵母组与小肽组白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小肽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最低(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与过氧化氢酶活性酵母组最强(P<0.05)。头肾溶菌酶活性小肽组最强(P<0.05),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小肽组累计死亡率最低。结果表明,添加1%小肽与酵母水解物均能改善肝肠健康,提高抗感染能力,但各具优势,小肽在促进大口黑鲈肠道健康、提升鱼体免疫保护能力方面优势显著;酵母水解物在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上更为突出。因此,在大口黑鲈幼鱼养殖阶段,选择性地使用小肽或酵母水解物,将更有效地提升机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IPRA)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UPA)鱼类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差异,以大口黑鲈为试验对象,通过分析2种养殖模式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形体指标和肌肉的品质差异,科学评价IPRA养殖效果,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该模式和研发专用配合饲料配方提供参考。试验共设2个组,每组3个重复,从2017年9月5日开始至2017年12月4日结束。结果表明:IPRA养殖组相比UPA养殖组,大口黑鲈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IPRA养殖组大口黑鲈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养殖组(P0.05); IPRA养殖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养殖组(P0.05),但粗蛋白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IPRA养殖组大口黑鲈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比值(EAA/TAA)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比值(EAA/NEAA)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略高于UPA养殖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IPRA养殖组肌肉营养价值显著优于UPA养殖组(P0.05);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IPRA养殖组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综上所述,IPRA养殖模式对于提高大口黑鲈成活率和营养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鱼粉作为主要蛋白源、脂肪源选用鱼油、面粉为糖源,设计了等氮(45.2%)等能的6组试验饲料,分别为新鲜鱼油加VC0 mg/kg(FF0)、新鲜鱼油加VC700 mg/kg(FF700)、氧化鱼油加VC0 mg/kg(OF0)、氧化鱼油加VC350 mg/kg(OF350)、氧化鱼油加VC700 mg/kg(OF700)及氧化鱼油加VC1 400 mg/kg(OF1400)。新鲜鱼油和氧化鱼油的过氧化值分别为7.67 meq/kg和128.47 meq/kg。饲喂大口黑鲈75 d后,评价氧化鱼油和VC对大口黑鲈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间大口黑鲈存活率差异显著;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着差异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新鲜鱼油的两个饲料组中,肝脏GSH-PX活性在FF0和FF350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其含量FF700组高于FF0组。在氧化鱼油的4个饲料组中,肝脏GSH-PX活性OF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且随着VC添加量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总之,饲料的氧化鱼油会增加鱼体内的氧化压力,但添加超过700 mg/kg的VC即可改善大口黑鲈幼鱼的生长及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不同淀粉源及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评估饲料中不同淀粉源及水平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学的影响,采用4种淀粉(蜡质玉米淀粉、高直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和木薯淀粉)各按两水平(5%和10%)配制成8种等氮和等能的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3.45±0.08)g的大口黑鲈,经45 d的饲养后,采集肝脏样本进行肝脏组织的生化测定和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摄食全部5%淀粉饲料和10%高直链玉米淀粉饲料的实验鱼的肝脏颜色呈正常的鲜红色;而摄食其他10%淀粉饲料的实验鱼肝脏均显现出发白现象,同时,肝细胞体积、肝体指数和肝糖原含量均显著高于5%淀粉饲料组和10%高直链玉米淀粉饲料组,肝细胞的细胞核移至细胞边位,出现空泡化现象。在5%和10%的淀粉水平上,高直链玉米淀粉饲料组的肝体指数、肝糖原含量和肝细胞体积均显著小于其他淀粉源的饲料组,肝细胞也没有出现细胞肿胀现象。本研究得出,饲料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与水平均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的肝糖原含量和组织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高直链玉米淀粉优于小麦淀粉、蜡质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5%的饲料淀粉水平优于10%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翘嘴鳜对基础饲料中植物蛋白的吸收和利用,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3.83±0.93)g的翘嘴鳜81尾,共设计9组等氮等能的流体饲料:FM为全鱼粉对照组;R12为菜粕替代水平12.5%;R37为菜粕替代水平37.5%;R12+L、R12+M分别为低菜粕组补加赖氨酸、蛋氨酸;R37+L、R37+M分别为高菜粕组补加赖氨酸、蛋氨酸;R37+LM、R12+LM分别为高低菜粕组同时补加赖氨酸和蛋氨酸,进行为期1周的灌胃试验。试验结果发现,高菜粕替代会对翘嘴鳜肠道粘膜结构造成破坏,同时降低肠道Na+-K+-ATP酶活力,影响肠道吸收和转运。但是补充赖氨酸可以有效缓解肠道损伤,改善肠道吸收;补加赖氨酸还可以降低肌肉中腺苷单磷酸脱氨酶ampd1基因表达,减少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分解代谢,促进氨基酸保留,用于蛋白质合成。低菜粕替代不会对肠道粘膜结构和Na+-K+-ATP酶活力造成影响,补加赖氨酸可以加速肠道转运效率,同时补加赖氨酸和蛋氨酸还可以减少肝脏中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表达,进一步减少肝脏中游离氨基酸脱氨分解作用,极大促进蛋白质合成,有利于鱼体生长。本试验结果证实了翘嘴鳜对于12.5%的菜粕水平替代是可以接受的,并且补加赖氨酸可进一步加速肠道转运效率和减缓游离氨基酸脱氨分解。  相似文献   

15.
大口黑鲈的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二超  陈立侨 《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12-316,318
综述了典型淡水肉食性鱼类大口黑鲈营养需要的研究进展。蛋白质的营养需要量>37%,以40%为宜;脂肪为7%~16%,7%~10%最佳;碳水化合物不宜超过20%。赖氨酸、蛋氨酸的需要量分别为4.9、1.9 g/100 g蛋白质。根据理想蛋白质模型推测,100 g饲料蛋白质含精氨酸6.31 g、组氨酸1.31 g、异亮氨酸2.59 g、亮氨酸5.02 g、蛋氨酸+半胱氨酸2.10 g、苯丙氨酸+酪氨酸4.38 g、苏氨酸2.74 g、色氨酸0.56 g、缬氨酸2.90 g蛋白质时,可满足大口黑鲈各生长阶段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需要量的研究暂未见有报道。根据对淡水鱼类必需脂肪酸需要量的已有报道,建议大口黑鲈饲料中n-3和n-6系列脂肪酸的含量在0.5%~1.0%,但有关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定量需要尚需进一步研究。同时,需加强大口黑鲈对常见饲料蛋白源、脂肪源及糖源利用率的研究,结果可为高效人工饲料的研发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菱鲆鱼体脂肪累积调节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摄食生长实验来研究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及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脂肪累积的影响。实验对照组(C)含有30%的鱼粉,高植物蛋白饲料+牛磺酸处理组(HT)使用植物蛋白替代对照组的一半鱼粉后添加0.8%牛磺酸,高植物蛋白饲料+牛磺酸+水解鱼蛋白处理组(HTPH)在HT饲料的基础上继续使用水解鱼蛋白替代7%的饲料鱼粉。室内流水系统养殖,每组4个重复。与对照组或HT组相比,HTPH组显著降低了鱼体的中性脂和肝体比。与对照组相比,HT及HTPH组均显著升高了鱼体水分含量,降低了肝脏总脂和中性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肌肉总脂及极性脂仅在HTPH组显著降低。HTPH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组织脂肪酸分析显示,HT及HTPH组有降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C18∶2n-6,C18∶3n-6及C18∶3n-3含量的趋势。综上,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以有效降低鱼体肝脏脂肪含量,而在此基础上继续使用水解鱼蛋白具有更好的脂肪调节效果,能够降低鱼体、肌肉、肝脏及血清中的中性脂肪及总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饲料效率、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以枯草芽孢杆菌有氧发酵豆粕替代部分鱼粉配置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发酵豆粕的添加量为0%(FM组)、10%(FSM10组)、15%(FSM20组)、20%(FSM30组)、25%(FSM40组),分别替代0%、10%、20%、30%、40%的鱼粉。初始体质量(19.83±0.33) 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成5个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 30 尾鱼,每天饲喂2次( 7: 00和17: 00),养殖75d。结果显示:各组饲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FSM20和FSM30组的均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各组蛋白质效率无显著性差异,FSM组的摄食量显著高于FM组,FSM40组的蛋白质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显著低于其他组;各组全鱼粗蛋白无显著性差异,在FSM20组出现最大值;FSM组的全鱼粗脂肪显著低于FM组;各组之间的蛋白质消化率和脂肪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FSM30和FSM40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组;低于15%(FSM20组)替代,FSM组与FM组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单独添加或综合添加过瘤胃(RP)蛋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及可代谢蛋白(MP)对泌乳后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72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6组,试验期9周。奶牛随机分配到6个试验组中,2周作为1个变量周期:MPA组,根据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2001)标准,在饲料中添加调节MP到243 g·d-1;MPD组,不添加MP,MP含量低于标准量54 g·d-1;MPDM组,在MPD组的基础上加入RP蛋氨酸;MPDL组,在MPD组的基础上加入RP赖氨酸;MPDH组,在MPD组的基础上加入组氨酸;MPDMLH组,在MPD组的基础上加入RP蛋氨酸、RP赖氨酸和RP组氨酸。试验结果表明,与MPA组对比,MPD组的干物质采食量(DMI)、产奶量、乳成分(乳脂肪、乳蛋白和乳糖)及能量校正的牛乳(ECM)、ECM饲料利用效率、牛奶和血浆中的N均降低。在MPD基础上补充RP赖氨酸可使乳蛋白率、血浆中葡萄糖浓度增加,且牛奶中N元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补充RP组氨酸可使DMI、牛奶浓缩蛋白增加,且乳脂肪、乳蛋白和ECM显著增加;补充3种RP氨基酸时,增加了乳蛋白率,使DMI和乳脂率有增加趋势,也提高了乳脂肪、乳蛋白含量和ECM及ECM饲料利用效率。与MPA相比,MPD组牛奶中N的含量有降低趋势,且血浆中必需氨基酸(除赖氨酸和蛋氨酸)浓度均降低。补充RP赖氨酸、RP蛋氨酸和RP组氨酸提高了血浆中蛋氨酸(除MPDM组)、赖氨酸和组氨酸浓度。饲喂MPD的奶牛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浆生长素含量高于MPA组。MPD组牛奶中总饱和脂肪酸浓度有高于MPA和MPDMLH组的趋势。MPD组的多元不饱和脂肪、牛奶中奇链与支链脂肪酸含量与MPA组相比,有降低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饲料中缺乏MP的奶牛,在饲料中添加组氨酸和添加3种RP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均有提高牛奶产量和牛奶组分含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添加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生长性能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1 000 L聚乙烯桶中进行试验,共设置空白组(饲喂基础饲料)、小球藻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菌藻混合组(水体中同时添加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4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50尾体质量为(11.71±0.90)g的大口黑鲈,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水体中所测理化指标总体上均有所优化,各试验组总氮、总磷和溶解氧含量差异较小,而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相差较大,尤其是菌藻混合组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多数时间点均达到了最低水平(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大口黑鲈的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空白组有所增加,但仅菌藻混合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鱼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野生与养殖大口黑鲈进行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比较。[方法]采用国标生化分析方法对野生与养殖大口黑鲈肌肉一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结果]二者在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组成上基本一致,但含量存在差异。与野生大口黑鲈相比,养殖大口黑鲈肌肉水分、粗灰分、钙、磷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在氨基酸组成成分上,养殖大口黑鲈肌肉鲜样中总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达到17.29%和6.70%,高于野生大口黑鲈。二者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非常接近;野生与养殖大口黑鲈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7.74和75.31,高于许多其他经济鱼类;大口黑鲈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很高,其中EPA与DHA尤为明显。[结论]野生与养殖大口黑鲈的蛋白质含量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