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2014年佛山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发布的PM_(2.5)监测数据研究了佛山市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佛山市PM_(2.5)日均浓度集中在16~45μg/m~3的浓度区间,PM_(2.5)日均浓度超标的日子主要出现在秋冬季(1月、10~12月)和春季(3月)静稳天气多发的时段,以及夏季(6月)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时段。污染日平均浓度为101μg/m~3,为年均浓度45μg/m~3的2.2倍。污染时段周末的污染天数略高,受夜间逆温等气象条件影响,污染日内PM_(2.5)各时刻的浓度出现夜间偏高。靠近污染源和污染输送通道的点位年均浓度较高。利用克里金插值进行年均浓度和污染日平均浓度空间分析发现,浓度高值区均位于与广州中心城区相邻,工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东北部。污染时段内,中度污染的污染带影响面积覆盖南海区和禅城区的大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2.
基于越秀区麓湖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3年1月到2017年6月的六项常规污染物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与交通状况资料,重点分析了越秀区各污染物浓度特征、相似气象条件污染影响特征、交通状况对区域空气质量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越秀区麓湖站PM_(2.5)、O_3-8h、PM_(10)、NO_2年均浓度值分别为34μg/m3、57.1μg/m~3、54.8μg/m~3、50.7μg/m~3,首要污染物占比排序为:PM_(2.5)PM_(10)O_3NO_2,PM_(10)和NO_2作为首要污染物逐年有所上升,NO_2浓度显著高于市及其他区平均值。PM_(2.5)与PM_(10)秋冬季污染主要受外来源输送影响为主,O_3污染浓度周一最高,其他各污染物则在周二均出现污染高峰,全区受交通源影响敏感。越秀区麓湖站周围路段工作日最低车速16~29m/s,尤以广园中路8时和18时平均车速仅为16.02m/s和23.31m/s,交通状况对越秀区NO、NO_2、O_3等污染物浓度变化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7年泉州地区各县(市、区)的PM_(2.5)监测数据,分析了各地PM_(2.5)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泉州各县(市、区)PM_(2.5)年均值范围为23~33μg/m~3,均达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监测浓度差别不大,泉港相对较高,永春、德化相对较低;各县(市、区)PM_(2.5)浓度基本呈现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夏季最低的特征。针对PM_(2.5)污染特征,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5年1~12月深圳市11个大气自动监测国控站点PM_(2.5)小时浓度监测数据,结合气象站小时观测数据,采用Correl相关系数法、玫瑰图等分析了深圳市PM_(2.5)浓度的污染分布与输送迁移特征。结果显示:2015年深圳市主导风向为NNE(东北偏北风),风向频率为12.3%,全年PM_(2.5)平均浓度为29.8μg/m3,整体季节平均浓度特征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PM_(2.5)与露点、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与-0.540,与海平面气压、温度呈明显的实相关,相关系数为0.439、-0.411,与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为微相关;深圳吹海风时,参照年均值标准,PM_(2.5)污染发生概率为22.7%,且发生秋冬季海风型PM_(2.5)污染时PM_(2.5)平均浓度可高达50.6μg/m3。主导风型下的PM_(2.5)污染事件占全年PM_(2.5)污染事件的61.1%,且风速大于3m/s时PM_(2.5)污染发生事件占比仅为6.26%;2015年全年西北陆风、主导风、海风气团输送情景下的PM_(2.5)平均浓度分别为40.1、35.8和26.2μg/m3,冬季时西北陆风输送通道下的PM_(2.5)平均浓度整体上明显高于海风、东北偏北陆风输送通道。  相似文献   

5.
对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湾梁、惠景城两个监测点位的PM_(2.5)、PM10、SO_2、NO_2、O3、CO六项污染物小时浓度,作为居民点和路边点代表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受气象条件季节变化影响,路边点和居民点PM_(2.5)、PM10、SO_2、NO_2、CO浓度均为秋冬季较高,夏季最低,而O3则为夏秋季最高。2014年路边点PM_(2.5)月均浓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8月,浓度值分别为97μg/m3和22μg/m3,比居民点高出22.2%和10.2%。2014年各月份路边点PM_(2.5)/PM10在50.0%~82.8%。路边点PM_(2.5)浓度与当天PM10浓度相关系数最高,其次为NO_2、SO_2、CO。与前两天、前三天的各种污染物浓度相关性不强,与前一天的PM_(2.5)、PM10和NO_2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路边点因离交通源更近,PM_(2.5)浓度与NO_2浓度相关关系更明显。在不同湿度范围内,路边点和居民点PM_(2.5)浓度和大气能见度存在近似于幂函数的减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2019年2月宝鸡市PM_(2.5)浓度的变化及来源特征,利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研究了宝鸡市PM_(2.5)不同轨迹的输送特征、潜在贡献源区及贡献大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宝鸡市PM_(2.5)平均浓度为112.4μg/m~3,变化范围为17~229μg/m~3。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019年2月20日1:00和2月6日17:00。宝鸡市PM_(2.5)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峰值分别出现在9:00和21:00,谷值出现在6:00和17:00。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宝鸡市主要受宝鸡偏东方向短距离传输以及偏西方向长距离传输的影响。PSCF结果表明,陕西南部、四川西北部、陕西中部以及宝鸡市当地区域是影响宝鸡市PM_(2.5)浓度的主要潜在源区。CWT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周边地区对宝鸡市CWT贡献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017年哈尔滨市大气监测数据冬季取暖期PM_(2.5)质量浓度的污染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进一步探究了PM_(2.5)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取暖期哈尔滨市多次出现重污染天气,尤其是在开始供暖后最为严重,2017年10月19日PM_(2.5)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日均值为452.434μg/m~3是国家二级标准的6.03倍,燃煤等固定源仍是取暖期PM_(2.5)的主要来源;PM_(2.5)质量浓度与风速、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利用2015~2017年博乐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大气污染因子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年、季节及月变化特征;利用Daniel趋势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博乐市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变化规律,及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5~2017年间,博乐市NO_2和PM_(10)为首要污染物,呈上升趋势;PM_(2.5)和SO_2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均不显著。各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双峰型, PM_(2.5)、PM_(10)、SO_2和NO_2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9.63±19.7)、(66.9±36.8)、(15.6±9.3)、(17.8±9.13)μg/m~3。4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均呈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博乐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森林空气颗粒物的不同高度垂直空间变化特征,为森林康养环境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对温州雁荡山杉木林林下(人体高度1.5 m)、林冠中部(6 m)及林冠顶部(12 m)3个高度的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TSP、PM_(10)、PM_(2.5)、PM_(1.0))进行同步昼夜24 h监测,分析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杉木林垂直空间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存在差异,总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细颗粒物(2.5μm)质量浓度在3种高度差异显著,均为林冠层最低;(2)3种不同高度的TSP、PM_(10)质量浓度日均值均达到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300、150μg·m~(-3)),其中,林冠层的TSP日均值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20μg·m~(-3));(3)不同高度各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4)不同垂直高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白天为林冠层最低;夜间为TSP质量浓度各垂直高度差别不大,PM_(10)、PM_(2.5)与PM_1质量浓度总体为在人体高度较低;(5)各粒径空气颗粒物与露点温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极显著负相关,其中,PM_(2.5)质量浓度与2项环境因子相关系数最大;除TSP外,其余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温度、最大风速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各气象因子共同影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结论]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温州雁荡山杉木林环境林冠层为康养游憩最佳高度,最适宜白天出行。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PM_(2.5)超标的新闻时常拨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全国190座城市的PM_(2.5)年均浓度平均为60.8μg/m3,其中PM_(2.5)年均浓度达到"国标"35μg/m3的城市仅18座,超标城市占90%以上。多个省市因各种原因,导致PM_(2.5)严重超标,其中保定、石家庄、菏泽、聊城等城市问题尤其突出。如何应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刻不容缓课题,提出了利用园林植物有效降低大气中的PM_(2.5)的对策,这既是园林部门的工作,也是园林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由于2017年秀洲区环境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深入精准推进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根据《大气颗粒物来源技术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等技术文件,对2018年秀洲区污染源排放特征进行了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采取了臭氧和细颗粒物(PM_(2.5))协同控制措施,主要措施为控制关联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源头量和加强末端治理。通过控制化石燃料、扬尘源和移动源等综合措施,降低了PM_(2.5)和臭氧(O_3)浓度。臭氧和PM_(2.5)协同控制实施后,2020年秀洲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为87.2%,PM_(2.5)浓度为28μg/m~3,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总结了3年来秀洲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实践的经验,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贵阳市2013年冬季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实时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在城区和郊区差异显著;由于城郊气象条件基本一致,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比值范围与均值相差较小,比值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贵阳市城郊PM_(10)和PM_(2.5)来源相同或相近,相关性分析表明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为正相关,二者污染源存在较大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2015年4月23~5月3日开封地区一次光化学事件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对O_3、NO_x、CO、SO_2、PM_(10)、PM_(2.5)以及气象要素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O_3日变化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臭氧峰值最高达到412μg/m~3。SO2、CO、NO_x、PM_(2.5)为O_3主要前体物。O_3与温度的相关性极高(0.772),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略低(-0.729),与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可见,地面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O_3生成的重要因素。此次污染事件是剧烈的光化学反应以及低湿低风速的稳定天气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6~2020年贵州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探讨了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6项常规污染物(SO_2、NO_2、PM_(10)、CO、O_3、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2016年相比,除O_3浓度上升11.8%之外,其余5项参数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SO_2、NO_2、PM_(10)和CO年均浓度均能达到一级浓度限值,PM_(2.5)和O_3达到二级浓度限值。此外,污染天数表明: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典型的污染物的PM_(2.5)和O_3。  相似文献   

15.
以青羊湖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开展森林植被区大气颗粒物的动态监测,揭示空气PM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较低,其中PM10.0浓度日均值为60.37μg/m~3,低于二类大气环境浓度限值;PM2.5浓度日均值为22.79μg/m~3,低于一类大气环境浓度限值;而PM1.0浓度位于2.96~12.61μg/m~3,日均值为7.65μg/m~3。PM1.0、PM2.5及PM10.0浓度日变化显著,以清晨(6∶00-8∶00)最高,上午(10∶00-12∶00)和下午(16∶00-18∶00)较低。随着气温的升高,大气PM1.0、PM2.5、PM10.0浓度逐渐降低;而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大气PM1.0、PM2.5、PM10.0浓度逐渐增加,呈显著二项式回归关系,回归系数均超过0.6。因此,从大气颗粒物考虑,建议市民在夏季下午或傍晚前往森林公园,且应多选择空气湿度较低的区域开展休闲游憩活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佛山市10个测点2012年PM_(2.5)浓度连续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PM_(2.5)浓度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PM_(2.5)浓度周一和周末较低,但差别不明显城市内不同地理位置测点的PM_(2.5)浓度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均比较相近;各测点PM_(2.5)/PM_(10)比值范围在48.67%~74.07%之间,PM_(2.5)/PM_(10)比值总体上随PM_(2.5)和PM_(10)浓度升高而增大;能见度与PM_(2.5)、PM_(10)存在近似幂函数关系,且能见度与PM_(2.5)的幂函数关系更明显,相关系数更高,表明颗粒物特别是PM_(2.5)在低湿度时消光作用显著,是影响能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城市森林对PM_(2.5)和PM_(10)的吸附消减作用以及探究城市林带消减颗粒物的有效半径范围,选择紧邻交通干道玉古路的杭州植物园木犀专类园作为试验监测点,于2018年的4-5月(春季)和7-8月(夏季),在林缘向林内垂直于道路方向0 m,100 m,200 m处布设3个监测点,在春季和夏季对梯度点上PM_(2.5)与PM_(10)浓度的分布与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其浓度变化与绿地斑块宽度及相关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内春季PM_(2.5)和PM_(10)浓度均显著高于夏季(P0.05)。春季两种颗粒物浓度日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早晚偏高;春季PM_(2.5)浓度在林内100 m处最高,PM_(10)浓度在0 m处最高;夏季两种颗粒物浓度均为0 m处最高,200 m处最低,符合距离传播规律;(2)夏季绿地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消减效率显著高于春季(P0.05),且绿地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最高消减效率均出现在夏季200 m梯度。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植物群落内PM_(2.5)中重金属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选择2017年3月、4月(春季)和2017年2月、12月(冬季),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园选取常绿灌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疏林草地5种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智能中流量TSP采样器采集空气中的PM_(2.5),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样品上重金属的组成及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在5种植物群落内,PM_(2.5)中11种重金属的总质量浓度平均值为冬季(897.14±90.39 ng·m~(-3))春季(599.24±59.36 ng·m~(-3));春、冬季,PM_(2.5)的质量浓度和PM_(2.5)中重金属的总质量浓度平均值的空间变化基本一致,均为疏林草地最高,常绿阔叶林最低,PM_(2.5)中重金属的总质量浓度平均值为疏林草地(841.96±77.65 ng·m~(-3))常绿灌丛(799.21±73.97 ng·m~(-3))落叶阔叶林(774.40±76.44 ng·m~(-3))针阔混交林(703.68±69.30 ng·m~(-3))常绿阔叶林(621.70±64.63 ng·m~(-3));Cr、Mn、Cu、As、Sb、Zn和Pb 7种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明显(P0.05),而V、Co、Ni和Cd 4种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不显著(P0.05)。风景园林师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时,应选取抗污染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树种,合理构建植物群落结构,保持林下空间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沈阳市冬季大气污染过程中水溶性离子的变化特征,选择一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进行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的采样和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冬季大气污染情况较为严重,PM_(10)和PM_(2.5)浓度均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在典型污染过程中,PM_(10)和PM_(2.5)浓度最高值分别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1.78倍和2.91倍。分析9种水溶性离子(Na~+、NH_4~+、K~+、Mg~(2+)、Ca~(2+)、F~-、Cl~-、SO_4~(2-)、NO_3~-)中NO_3~-、SO_4~(2-)、NH_4~+为含量最多的三种离子,说明沈阳市大气二次污染较为严重,且机动车尾气是造成沈阳冬季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中国城市地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而道路扬尘是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排放系数及排放量的研究是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控制方案制定的基础。以广东某城市为研究区域,对其典型道路扬尘尘负荷进行了采样分析,共采集扬尘样品30个,通过对样品的分析,获得该地区各级道路的尘负荷水平,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等级道路的尘负荷值分别为:快速路1.12g/m~2、主干道1.30g/m~2、次干道1.39g/m~2、支路1.74g/m~2;通过调研和收集该城市道路扬尘排放的相关数据,结合已计算得出的道路尘负荷数据,估算了该地区道路扬尘的排放系数,结果显示:不同等级道路扬尘TSP、PM_(10)及PM_(2.5)的平均排放系数分别为9.09g/VKT、1.74g/VKT和0.42g/VKT;采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得出了该城市道路扬尘颗粒物排放量,TSP、PM_(10)及PM_(2.5)的排放量分别为44614.27t、8563.73t、2071.87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