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AFLP标记技术对新引进的12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与17份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调查了其中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6个春性和6个半冬性)的主要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及菌核病抗性。结果表明,AFLP标记聚类分析把引进的12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与17份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完全区分开来,引进的12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与现有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在青海生态条件下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产量表现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其菌核病抗性比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弱。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杂交油菜两系制种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掌握两系杂交制种关键技术,改变杂交油菜长期依靠三系制种的单一局面,笔者自2009年按照陕西省荣华杂交油菜种子有限公司的安排,在旬阳县双河镇马家村、水洞村实施杂交油菜两系制种技术示范。在杂交油菜两系制种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术关键,供油菜制种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3.
油菜芥甘种间杂交培育的渐渗系的表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个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培育的甘蓝型油菜渐渗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2年鉴定,获得4个矮杆渐渗系,3个多分枝渐渗系,5个角果多渐渗系,4个双低渐渗系,2个高油分渐渗系.这些新的优异种质资源的获得为培育抗倒高产高油分双低油菜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利用的遗传机理及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的选育途径、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性核不育三系应用的优势、几个生产上主要应用的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性核不育三系品种介绍以及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性核不育三系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述,为油菜育种工作者对我国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研究的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油菜与两系杂交水稻一样,是一项农业高新技术,"两优586"是江西省宜春地区农科所选育成功的甘蓝型油菜光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501-8S与恢复系C6-1配制而成的高产优势两系杂交油菜新组合.该组合是全国第一个选育成的两系杂交油菜组合,也是国内第一个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两系杂交油菜,已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十五"发展规划高科技生物技术项目.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改良,应用群体混合选择改良方法对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混合群体进行多年适度隔离控制轮回选择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对构建的两个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混合群体QTA1(黑籽不育系群体)、QTA2(黄籽不育系群体)进行5代混合轮回选择,选育出的2368A和2392A不育系的产量、含油量、配合力均优于原始不育系,芥酸、硫甙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国家优质油菜标准,含油量达48.34%和49.79%。2)用2368A和2392A与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组配了21个比对照油研50增产5.47%~31.34%的核不育两系组合。结论:混合选择改良方法不仅可以改良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的品质和配合力,还可以显著提高其含油量和抗性等。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三系种质资源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国内外328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429次测定,结果表明,利用Qing-2A及PolimaA选育新的三系,可以从胜利油菜或具有胜利油菜亲缘的种质材料中育成保持系,从具有跃进油菜亲缘及具有中国南方白菜型油菜的胜利油菜种质材料中育成恢复系.然而,由于油菜异交授粉习性,多数长期自然繁殖的品种(系)都可能筛选出相应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关键在于选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植物在批准商业化之前通常要求在控制条件下开展实验。我国规定转基因油菜田间试验的隔离距离为1 000 m,该距离大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规定。转基因油菜基因流研究的数据显示,自然条件下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的天然异交率一般不超过3%,多数在1%以下,隔离距离和保护行可以显著降低异交率,隔离距离400 m处异交率低于0.01%。白菜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的异交率则要高得多。建议对转基因油菜的安全监管采取分类管理和阈值管理的原则,在0.1%允许阈值下,普通甘蓝型油菜的隔离距离可设为400 m,而以异花授粉为主的其他油菜(包括白菜型油菜与其他类型油菜的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的隔离距离可设为1 000 m。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胞质类型及各自的研究进展,造成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环境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影响,以及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微量花粉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扼要评论.指出只有培育出不育性稳定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微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最近,华中农业大学油菜研究室成功选育出一种新型高产杂交优质油菜,这种油菜与中油 821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一般亩产 210~ 240 kg,增产幅度达 19%~ 34.9%。此外,这种油菜还具有长势强、品质优、对油菜菌核病抗性强等优点。这是该校创新油菜杂交育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产量偏低一直是影响我国优质油菜新品种迅速推广的主要原因。 1972年,华中农大傅廷栋教授发现玻里玛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加以利用,选育出了比中油 821增产 10%左右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但这种不育系在繁殖提纯和杂交制种过程中有时出现育性不稳定的现象,影响了优质杂交油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探索更为安全、简便和有效的途径,在傅廷栋教授的指导下,华中农大教授杨光圣博士与课题组成员一起从 80年代开始进行科研攻关,将核不育基因和质不育基因合并到一个不育系中,建立新的“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从而大大增强了雄性不育系的稳定性;同时,在油菜中发现了与水稻光敏感雄性不育相类似的材料,建立了油菜生态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上述两项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专家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开辟了油菜杂交育种新途径,在国内属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亦属独创。“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