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宁夏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运动规律,主要作物农田水分盈亏状况,作物对农田水分的利用率,农田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降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认为宁夏半湿润偏旱地区春小麦水分入不敷出,干旱缺水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作物水分利用率低影响了降水生产潜力的发挥,因而开发本地区降水生产潜力是提高农业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豫西旱地夏玉米农田水分动态变化及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2 ̄1995连续4年的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分平衡试验,研究了豫西旱地夏玉米田水分动态规律、需水规律及水分盈亏状况。结果表明:本区夏玉米田多年水分变化有4个阶段;夏玉米的需水量为369mm,4年试验水分满足率平均83.4%,常年(30年资料)水分满足率为99.4%,个别年份及生育阶段水分亏缺严重,在豫西是否种植应根据降水年型,特别是根据当年的底墒情况及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预测量来决定。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2~1995连续4年的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分平衡试验,研究了豫西旱地夏玉米田水分动态规律、需水规律及水分盈亏状况。结果表明:本区夏玉米田多年水分变化有4个阶段;夏玉米的需水量为369mm,4年试验水分满足率平均83.4呢,常年(30年资料)水分满足率为99.4%,个另11年份及生育阶段水分亏缺严重,在豫西是否种植应根据降水年型,特别是根据当年的底墒情况及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预测量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旱地谷子玉米间作节水高效模式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属半湿润偏旱区,干旱是限制秋粮生产的主要因素,三年不同年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谷子玉米间作,避免了干旱年份玉米减产,减少了损失;平水年谷子和玉米双丰收,间作比单作增产31.3%;丰水年间作比单作增产17.2%.该种植模式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是旱地保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魏铁霞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63-63,80
辽西地区是半干旱地区,10年9旱,干旱成为制约玉米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通过试验,密植玉米垄覆沟种可以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旱地玉米覆盖易降解淀粉膜的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旱农区降水规律和玉米需水规律不协调,覆盖易降解淀粉膜,可调用深层水,提高水分利用率,使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中丘陵旱区玉米高产播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7 ̄1998年两年多点分期播种试验,统计分析盆中丘陵干旱发生规律,结合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等综合研究。四川舅中丘陵确定玉米适播期的原则,应坚持把玉米需水关键期安排在夏旱结束之后、伏旱开始之前的过程降水较丰时段。盆中以东地区适播期在3月20日 ̄4月5日,盆中以西地区适播期在4月1日 ̄15日。过旱过迟播种,均难夺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属喜温作物,适应性强,种植区域广泛,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但玉米怕旱又怕涝,在抗旱耐旱能力方面,玉米算是农作物当中受干旱影响最明显的一种。干旱分春旱、夏旱、伏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非常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玉米绝收,已成为制约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干旱尤以夏旱影响严重,夏季温度高,农民俗称五天一小旱,十天一大旱,也正值玉米生长旺盛,需要的水分最多的时期,如果旱情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9.
豫西旱农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年降水量偏少,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率大,干旱灾害频繁,且持续时间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豫西旱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改善豫西旱农区缺水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就必须在探明其水资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旱作农业抗旱节水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选用耐旱作物和抗旱品种;广泛采用各种抗旱节水农艺措施;大力推广降水集存技术、节水灌溉及化学抑蒸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证豫西旱农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确定春玉米干旱指标为吉林省春玉米防灾减灾对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气象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春玉米主要种植区(公主岭、农安、榆树)的历史气象资料,利用平行分析法分析当地春玉米种植气候条件的适应性;采用三次多项式拟合模拟趋势产量,从而分离出气象产量;分析相对气象产量与发育期各旬降水量的Pearson相关性;利用降水量、降水负距平、干燥度3个指标构建了春玉米干旱指标;引入干旱综合风险指数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春玉米全生育期中,除乳熟-成熟期的温度条件略低外,其余光热条件基本能满足各发育期的要求,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降水条件;(2)通过对丰歉年降水量的对比得到三地春玉米各发育期平均降水量干旱指标:出苗-拔节期为112.8 mm;拔节-抽雄期为102.9 mm;抽雄-乳熟期为139.6 mm;乳熟-成熟期为32.2 mm;(3)以降水负距平和干燥度为指标,由减产率得到三地春玉米全生育期轻旱、中旱、重旱、特旱的的干旱指标;(4)以干燥度为指标,得到各发育期轻旱、中旱、重旱、特旱的干旱指标;(5)公主岭遭受干旱风险较高,农安风险较低,榆树的干旱综合风险指数介于公主岭和农安之间。【结论】根据干旱指标及当地具体情况,农业部门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干旱措施,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1.
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抗旱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就我国大部分干旱地区而言,降水少以及降水分布不均是造成干旱的根本原因,另外强大的水分蒸腾更加剧了干旱的严重性。以属于半湿润易旱区旱情较轻的渭北旱原为例,其平均年降水550~710mm,其中夏秋两季降水占全年总降水的70%以上,冬春降水不及全年的30%;年蒸发量800~1 000mm,大大超过降水量,干燥度达1.5左右。水分状况的恶劣已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化学物质调控技术进行土壤有限降水的保持,降低作物蒸腾强度以及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吸水性树脂及其应用 高吸水性树脂又称保水剂,为一类新型高分子聚合物,它能迅速吸收并保持相当于自身重量几百倍甚至更多的水而被用于农业抗旱。土壤施用保水剂,可以对季节性降水进行有效保持及较长时间供给作物水分,并且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调节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种子保水剂包衣处理及作为幼苗保水剂蘸根处理,通过对周围土壤及空气中水分的吸收有助于作物根系微环境水分条件的改善。水分条件的好转促进了作物生长发育使产量提高。试验表明,小麦、玉米、豌豆、扁豆、胡麻、糜子等作物种子用保水剂包膜后,可明显促进发芽,出苗快,出苗率高,根系发达,小麦增产6%~13%,豌豆增产8%~9%,胡麻、糜子等增产10%以上。苗木、蔬菜等作物幼苗用保水剂蘸根处理后,可明显提高移栽成活率。保水剂的施用,除以上方法外,在种子造粒、组配发芽床及栽培床、流体播种等方面也已得到一定应用。  相似文献   

12.
辽西地区干旱缺水,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和提高旱情抵御能力,将有限的灌溉水资源合理利用,本文研究了玉米单生育期受旱和连旱对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单旱连旱均不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连旱使作物生长受抑加重,减产加剧,最大减产达到42.6%;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玉米生长和最终产量较容易受干旱影响,而灌浆期受旱影响相对较小;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在2.2~3.23 kg·m-3之间变化,由大到小顺序为苗期拔节期连旱对照灌浆期单旱拔节抽穗期连旱≈苗期单旱抽穗灌浆期连旱拔节期单旱抽穗期单旱,拔节和抽穗期受旱将导致WUE下降,连旱有利于提高WUE,但不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因此,综合考虑粮食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当灌溉水资源匮乏时,可在灌浆期适度水分控制灌溉。  相似文献   

13.
旱作农业又称雨养农业,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利用天然降水而从事的农业生产,马铃薯产业正好迎合了这一自然规律。近年来,天祝县进一步研判县情,紧紧围绕"1342"发展战略,把发展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减缓干旱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为玉米生产防灾减灾服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采用辽宁西部气象监测站1953—2013年气候资料,运用积分湿度指数、干湿指数、气候倾向率等气候诊断分析方法,评价辽西地区玉米全生育期降水满足度、干旱频率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53—2013年期间玉米全生育期大气降水减少,气候变化率为-11.594mm/10a,近10年(2004—2013年)减少76.7mm;耗水量增加,气候变化率为3.842mm/10a,近10年增加11.6mm;玉米全生育期水分平均亏缺66.9mm,近10年亏缺122.7mm;2)降水满足度为84.0%,气候倾向率为-2.512mm/10a,近10年降水满足度下降16.3%;3)辽西地区玉米全生育期内属于半湿润气候类型,半干旱年景占27.9%,近10年干湿程度升级为半干旱气候类型;4)干旱风险度平均为26.9%,干旱风险度升高趋势明显,2004—2013年比1953—1962年干旱风险度增加14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在年降雨量900-1000mm的半湿润易旱地区的滇东北高原红壤土上,降水分布不均是阻碍该区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气象因子,伏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为严重。玉米生产对降水资源的利用不充分,还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可挖。选育和推广高产抗旱的玉米良种是提高玉米降水利用率的基本保护,在最佳节令播种是提高玉米降水利用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35年吴桥县夏玉米水分亏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自然降雨和有限灌溉条件下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利用1981—2015年吴桥气象数据和SIMETAW模型,分析黑龙港流域夏玉米全生育期及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期、拔节-吐丝期和吐丝-成熟期4个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需水量、降水耦合度和水分亏缺指数(CWDI)的变化趋势,同时分析水分亏缺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5年来夏玉米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耦合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需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生育期延长是夏玉米需水量上升的主导因素,30年来生育期延长20多天;2)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程度主要为无旱和轻旱,概率分别为51.43%和45.71%,播种-苗期和吐丝-成熟期水分亏缺指数最高;3)一般年份,夏玉米需水量与降水耦合度高,降水基本能满足夏玉米生产;水分亏缺严重的年份,应在吐丝-成熟期补灌1次。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10年干旱对南郑春玉米生产的威胁,分析了历年和近10年春玉米生育期内降水分布规律,提出了在保证出苗温度的前提下将春玉米播种期提早一旬,能更好地适应近年降水分布规律,减轻干旱危害。并通过土壤水分测定提出了低温早播、免耕、二元覆盖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对降水的积蓄,提高降水利用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于万军  高淑新  曹东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80-12582,12585
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积分湿度指标和干湿指数分析方法,系统分析降水与农业需水和旱涝程度。结果表明,近5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倾向率为-19.983mm/10a,降水量趋势减少约100mm。有6~7成的年景降水基本满意,自然降水农业需水满意程度趋势下降23%。因降水减少,气候类型在转变,由半湿润、偏旱型转向中旱气候类型。生长季平均缺水56mm,有36%的年份受干旱威胁;春季旱情最重,概率为64%;秋季次之,概率为58%;夏季最轻,概率为24%。5月播种出苗阶段干旱概率为70%,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山东夏玉米土壤干旱阈值研究与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山东夏玉米土壤水分的适宜阈值范围与干旱胁迫阈值,定量化评估不同程度干旱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从而为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干旱胁迫的不利影响等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水分控制试验结果,确定夏玉米苗期、穗期与花粒期的土壤水分适宜与不适宜阈值范围;以土壤相对湿度驱动WOFOST作物机理模型,明确无旱、轻旱、中旱与重旱的阈值指标;通过设置不同干旱程度与持续天数,完成定量化的干旱影响评价。【结果】(1)夏玉米苗期、穗期与花粒期的土壤水分适宜阈值范围分别为62%—91%、66%—92%与68%—94%,不适宜阈值范围分别为<62%、<66%及<68%;(2)苗期无旱、轻旱、中旱与重旱阈值指标分别为53%、50%、45%与40%,穗期各程度干旱阈值指标分别为58%、48%、43%与37%,花粒期各程度干旱阈值指标分别为57%、52%、49%与45%;(3)苗期干旱对夏玉米总叶重、总茎重与最大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最大,穗期与花粒期干旱对总穗重影响最大,其中穗期重旱将导致不能形成最终产量。【结论】确定了夏玉米不同发育期的土壤水分阈值指标,夏玉米穗期与花粒期干旱对于产量形成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怀化市玉米干旱的监测和预测能力,通过玉米田间试验订正当地玉米夏秋季土壤干旱实时监控指标,分析2011—2016年当地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和其他5种气象干旱指标,以及2011—2016年主要干旱解除降水情况。结果表明:0~10cm相对土壤湿度75%视为旱情开始发生,低于60%时表明旱情恶化。在常用气象干旱指标中,相对湿润指数实时监控效果最好,其次为降水距平和标准化降水指数,水分亏缺指数和综合指数较差。各级旱情解除需要1~3d较强降雨过程,旱期平均10mm降雨可增加约7.6个相对土壤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