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蔬菜作物种类较多,在育苗时所需的播种量也不尽相同。那么如何计算其适播量呢?我们可根据蔬菜每亩种苗数,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及20%安全系数(即增加20%的秧苗)的关系,确定备种量。其计算方法是: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00,(12)
由于蔬菜作物种类较多,在育苗时所需的播种量也不尽相同。那么如何计算其适播量呢 ?我们可根据蔬菜每 667平方米种苗数,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及 20%安全系数 (即增加 20%的秧苗 )的关系,确定备种量。其计算方法是:  种子用量 (克 /667平方米 )=(每 667平方米秧苗数+安全系数 )×种子千粒重÷发芽率  例如:番茄一般每 667平方米栽植 3000株,种子千粒重 3. 25克,发芽率 85%,那么,种子用量 (克 /667平方米 )=(3000+ 3000× 20% )× 3. 25÷ 85% =14克 /667平方米,即每 667平方米需番茄种子 14克。  (孙艳芹 )如何计算蔬菜作物的播种量  相似文献   

3.
<正> 由于蔬菜作物种类较多,在育苗时所需的播种量也不尽相同。那么如何计算适播量呢?我们根据蔬菜每亩种苗数,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及20%安全系数(即增加20%的秧苗)的关系,确定备种量。其计算方法是: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水稻机插不同播种量条件下秧苗成毯及质量的差异,以超级稻品种甬优12和中浙优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秧盘播种量,研究秧苗生长特性、秧苗质量及成毯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秧苗成毯性及秧苗素质的影响显著,播种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秧苗根系盘结力,但其秧苗素质明显下降,秧苗细弱,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同时其秧苗整齐度较差,小苗弱苗比例增多。2个品种秧盘播种量每下降10 g,平均秧苗株高提高0.5cm,叶龄增加0.1个,秧苗基部增粗0.1 cm,单株秧苗根数增加0.3根;秧盘播种量每提高10g,平均单株干物质下降5.1 mg。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中浙优1号秧苗素质下降较快,小苗比例迅速提高,甬优12播种量弹性则相对较大。甬优12在播种量达到50 g/盘时可实现秧苗成毯,秧苗生长整齐,秧苗个体素质也较优,但其秧盘地上部生长稀疏,叶面积指数较小;而中浙优1号播种量为50 g/盘时,秧苗成毯及秧苗素质各项指标均较优,秧苗生长整齐、紧密。综合各指标研究结果考虑,甬优12和中浙优1号最适播种量分别为65及50 g/盘。  相似文献   

5.
利用Excel库函数中的自然对数函数In和向上舍入函数ROUNDUP,结合蔬菜作物播种量计算公式,可以快速方便准确计算不同蔬菜作物的每穴播种粒数和给定面积的播种量。  相似文献   

6.
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成毯性及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明不同播种量下水稻机插育秧成毯性及秧苗素质各项指标的差异,以甬优12、中浙优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每盘干种35,50,65,80,95,110 g共6个播种量水平,展开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秧苗成毯性及秧苗素质的影响显著,播种量增加可显著提高秧苗根系盘结力,但其秧苗素质明显下降,秧苗细弱,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同时其秧苗整齐度较差,小苗弱苗比例增多。不同品种各项指标之间存在差异,中浙优1号随着播种量增加,秧苗素质下降较快,小苗比例迅速提高,甬优12播种量弹性则相对较大。甬优12在播种量达到50 g/盘时可实现秧苗成毯,秧苗生长整齐,大苗比例高,秧苗个体素质也较优,但其秧盘地上部生长稀疏,叶面积指数较小,而中浙优1号播种量为50 g/盘时,秧苗成毯及秧苗素质各项指标均较优,秧苗生长整齐、紧密。综合各指标结果考虑,甬优12和中浙优1号最适播种量分别为65 g/盘及50 g/盘。研究结果对解决杂交稻机插育秧技术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秧苗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移栽后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不同播种量与水稻秧苗素质有很大关系,黑龙江省军川农场于2009年进行了播种量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基于水稻机插秧漂浮育秧技术,以水稻秧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有明显影响,较低的播种量(每盘80~120 g)能够培育出适合机插需求的高素质秧苗。  相似文献   

9.
早稻旱直播播种量多少对秧苗数量和秧苗素质影响极大,不论秧苗的生理功能还是产量性状等方面都与播种量有关。于2013年早春进行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旱直播播种量:常规稻37.5~45.0 kg/hm2、杂交稻22.5~30.0 kg/hm2,在生产上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开展不同播种量和秧龄机插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移栽秧龄条件下,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影响显著,播种量越低,秧苗素质越好,而相同播种量下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较小;播种量和秧龄对机插秧的漏丛率均有影响,随播种量增加及适当延长秧龄,机插秧的漏秧率降低;移栽秧龄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随着移栽秧龄增加产量显著减少,减少播种量可稍微减缓产量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Excel库函数中的自然对数函数In和向上舍入函数ROUNDUP,结合蔬菜作物播种量计算公式,可以快速方便准确计算不同蔬菜作物的每穴播种粒数和给定面积的播种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方法】以杂交籼稻岗优63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研究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差异,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结果】播种量、施肥量和秧龄3因素对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秧龄播种量施肥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超过30 d后秧苗生长受阻,秧苗素质变差,不适宜机插;随着秧龄的增加,应减少播种量;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能够满足30 d以内的秧苗生长。【结论】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 20 d秧龄时播种量为90 g/盘,当秧龄为25~30 d时播种量为70 g/盘; 30 d以内秧龄的施肥量为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  相似文献   

13.
一、试验目的 采用不同的芽种播种量,试验不同芽种播种量与秧苗素质的关系,使农户了解芽种播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为水稻播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防密播独秆苗。水稻肥床旱育秧播种量不能过大.否则易造成秧苗根系发育差,独秆苗多,带蘖苗少。杂交稻和粳稻每亩适宜播种量应分别掌握在20—35公斤左右.这佯才能保证秧苗率达90%以上.秧田、大田比达1:16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秧龄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稀播可明显提高秧苗素质,有利于培育带蘖壮秧。杂交早稻适宜的播种量为每亩15—20公斤,杂交双晚亩播种量应控制在10—15公斤;秧龄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与播种量有关,稀播秧龄弹性大,反之则小。在上述播种量的范围内,早杂秧龄可延长到45天,双晚杂可延长到4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量对连作晚稻机插秧秧苗素质、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各不相同。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区连作晚稻机插最适播种量为125g,相应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达488.01kg。  相似文献   

17.
机插早稻不同播种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杂交稻株两优819和常规稻中早39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苗数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株两优819播种量以75 g/盘为宜,中早39以播种量以140 g/盘为宜。  相似文献   

18.
播种量对机插晚稻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杂交晚稻H优51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苗数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H优518每盘播种量以70 g/盘为宜。  相似文献   

19.
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秧育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以川香9838为材料,从播种期、播种量、育秧材料和育秧方式4个方面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月5~10日播种,选用透水膜作育秧的衬垫,每平方米播种300 g,按照旱育秧苗床管理技术进行苗床管理,即使45 d秧龄,秧苗也生长整齐,适于机插。以塑料机插秧盘为衬底,每盘播种量从90g降到50g,采用塑盘旱育秧管理技术,既大幅降低了播种量,又能培育出秧龄30~35 d,满足早茬口机插的秧苗。蔬菜茬采用机插秧比人工插秧全程节本增效2967.65元/hm2,小麦茬节本增效2037.60元/hm2。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以杂交籼稻品种协优107为试验材料,设计了不同插种量对秧苗素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①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的出叶速度降低。②在播种后27d(7叶龄)内分蘖的发生呈增加趋势,之后分蘖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高播种量趋势更明显。③高播种量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均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