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建三江地区历年主栽或新选育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考查了98个水稻品种(系)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定义品种标准化主成分间的欧氏平方距离为遗传距离,采用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阈值为12.5时,供试的98个材料被划分为4个品种类群。表现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并且寒地水稻品种主要集中在第1类群。因此,在确定水稻育种杂交亲本选配时,要在类群间进行,并结合米质的选择,则有望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但改良品种个别性状时,亲本之一符合育种目标,另一亲本也可选用遗传距离不大的品种。认为水稻杂交亲本应在遗传距离较大的类群间进行选择,杂种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广西审定水稻丝苗品种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差异与趋同程度,选用2017—2023年广西审定的66个丝苗品种为材料,对18个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鉴定、表型多样性分析和品种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66个品种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多样性丰富;基于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的品种间欧氏距离聚类,可分为5类,包含29个品种的类群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表现趋同,此类群包含两系杂交稻品种、三系杂交稻品种和常规稻品种;两系杂交稻品种表型多样性最高,分布于各个类群中,常规稻最低,基本被聚在同一大类中。类群间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差异明显,具有相同母本或相同父本的品种基本聚归同类,品种间欧氏距离短。育种组配间会出现亲缘关系较远、农艺和品质性状接近的趋同情况。结果可为广西丝苗型水稻品种的组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样性指数、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437份水稻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穗粒数、着粒密度、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谷粒长度、谷粒宽度的变异系数为8.16%~32.26%,各性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756~2.046。穗长因子、穗粒因子、谷粒因子、粒重因子是影响性状综合表现的主要因子,437份水稻品种可划分具有不同形态的3个类群。  相似文献   

4.
基于20个表型性状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标记技术对30个国外引进盆栽菊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盆栽菊品种表型变异丰富,性状变异系数为14.67%~ 78.25%,最低和最高变异系数分别为冠幅和舌状小花数。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76.68%,综合反映了花型大小、叶片形态和花色的重要性。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30个盆栽菊品种划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4个品种;第Ⅱ类群包含2个品种;第Ⅲ类群包含14个品种。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与花径和观花期有一定联系。SRAP分析筛选到11对多态性引物,获得186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例为92.61%。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7~0.85,表明30个品种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基于品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的NJ(neighbor joining)进化树结果显示,30个盆栽菊品种可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2个亚群,共17个品种;第Ⅱ类群包含10个品种;第Ⅲ类群包含3个品种。2种分类方法均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类群,但这3个类群的品种组成并不一致,推测可能和菊花材料本身复杂的遗传背景与试验选材的局限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水稻品种的几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穴穗数与产量间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在选育水稻新品种中,应在稳定千粒重和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把穗实粒数和穴穗数作为重点选择指标,可望选育出高产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6.
在膜下滴灌旱作栽培技术条件下,对12个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99%;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4.22%;产量的变异潜能较高。相关性分析显示,株高与穗长呈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主成份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33%。  相似文献   

7.
曾军 《北方水稻》2013,(6):13-16,30
以辽宁省2005年~2011年审定的部分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产量水平将69个水稻品种划分为高产、中产、低产3个产量类型,研究辽宁省水稻品种产量结构特征,比较了不同产量类型品种产量性状变化。表明,有效穗数、总粒数、千粒重是影响水稻产量表现的最主要的性状因子。高产类型品种在有效穗数、总粒数上处于中高值的比例较高,同时,在性状组合上性状间尤其是在有效穗数和总粒数的结合上表现协调,产量结构运筹上较为合理。水稻品种要获得650 kg/667 m2以上产量的产量结构参数为:有效穗数15个/穴、总粒数125粒/穗,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5 g左右。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水稻品种的几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穴穗数与产量间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在选育水稻新品种中,应在稳定千粒重和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把穗实粒数和穴穗数作为重点选择指标,可望选育出高产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9.
红花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来自国内外的312份红花种质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6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红花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顶果球着粒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果球直径;单株种子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单株有效果球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8.30%,反映了6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各种质间6个性状的差异,对312份红花种质进行聚类并划分为7大类群,第Ⅰ类群果球大、顶果球着粒数多,具有增产潜力;第Ⅲ类群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高产育种材料;第Ⅵ类群籽粒大,可作为大粒型选育亲本;其余类群表现一般。该结果可为红花的有效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64份粳稻品种为试材,对粳稻品种若干株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和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粳稻品种间株型性状差异较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179~2.063,各性状变异系数为7.07%~110.22%。64份粳稻品种可划分为4个类群,不同类群具有不同的性状特点。同时,在株型性状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或正向或负向的相关。这为粳稻品种株型改良中亲本选择和性状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省1980~2000年审定的71个粳稻品种为分析材料,通过对其系谱、细胞核构成及细胞质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系谱结构上,日本粳稻丰锦、福锦、黎明、Pi5、三好共衍生出54个水稻品种,占品种总数的76.06%。在细胞核构成上,外来种质资源占辽宁省粳稻育成品种平均细胞核比例的71.86%,其中日本粳稻资源比例达到67.06%。在细胞质来源上,外引19个细胞质家族共衍生出55个水稻品种,占品种总数的77.46%,其中日本粳稻15个细胞质家族,衍生水稻品种数占育成品种总数的46.48%。表明,外引种质资源对辽宁省粳稻品种的基础性作用,日本粳稻资源对辽宁省粳稻品种具有较大的遗传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辽宁省粳稻育成品种遗传背景较为单一。同时,探讨了拓宽辽宁省粳稻品种群体遗传基础及水稻种质资源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机插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粳稻新品种机插种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扬粳687、大粮203全生育期131~133 d,早熟;其余品种全生育期141~150 d,比扬粳687、大粮203迟熟10 d以上。早熟比迟熟品种产量相对要低,中稻1号产量最高,大粮203产量最低。中稻1号、淮稻5号、宁粳4号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大面积推广,其余品种需扩大示范或再示范。  相似文献   

13.
以23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长沙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土壤酸化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并比较了品种耐酸性差异。结果表明:(1)各品种在普通大田产量为5226.6~9202.1 kg/hm^2,在酸化大田产量为3643.2~7714.8 kg/hm2,品种间差异显著;(2)与普通大田比较,酸化大田条件下岳优6135、华优18、金优284和Ⅱ优46产量提高,增幅为3.24%~26.33%,其他品种产量均下降,降幅为2.04%~56.79%;(3)根据产量变化的显著性,供试品种可分为3种类型,五丰优 T025、荆楚优148、岳优6135、深优9586、湘丰优103、中优288、农香18、汕优432、Ⅱ优6号和中9A /R10402属酸性敏感型,五优308、准两优608、丰源优227、丰优1167、丰源优299、T 优272、中9A /R9963属酸性中间型;岳优9113、金优284、深优9588、华优18、Ⅱ优46和Ⅱ优3027属酸性迟钝型。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国家大豆试验参试品种的生育期组类型,2019-2020年以分属MGⅠ~MGⅦ的24份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照,分别将当年长江流域夏大豆晚熟组、鲜食大豆夏播组的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中的品种(系)在南充进行夏播种植。以北美标准品种的生育日数和相对生育期组值(RMG)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回归分析法对参试大豆品种(系)进行生育期组鉴定。结果表明: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从MGⅠ~MGⅦ组间生育日数呈不断递增趋势,但MGⅡ和MGⅢ之间、MGIV和MGV之间界限不明显。两年共鉴定47个品种(系),归属于MGII、MGⅢ、MGIV、MGV的品种(系)分别为4、4、11、5个,分别占总数的8.5%、8.5%、23.4%、10.6%;归属于MGⅥ~MGⅦ的品种共22个,占总数的46.8%。试验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大豆晚熟组、鲜食大豆夏播组试验中的大多数品种生育期组为MGIV~MGⅦ。结果可为四川大豆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为国内不同区域间大豆引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隶属函数法评价小麦的耐湿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采用盆钵栽培法,在孕穗期对1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湿害处理后,测定相应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对所测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各小麦品种(系)隶属函数值大小,可对各小麦品种(系)的耐湿性进行排序,也可用聚类分析将各小麦品种(系)的耐湿性划为不同的类型。结果表明,华麦8号,D041,7023,8912,鄂麦12号为高度耐温;宁作13,3778,郑引1号为中度耐湿,宜宾1号,华麦9号,鄂恩1号为不耐湿。  相似文献   

16.
小麦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与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的遗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与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利用Illumina 90KiSelect SNP标记技术对周8425B及其16份衍生品种和23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显示,在40份小麦材料中,有22 466个多态性SNP位点被定位在21条染色体上,不同基因组间多态性SNP标记的分布依次为BAD。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40 5~0.926 4,平均值为0.739 8,与黄淮麦区主栽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30 1~0.963 4,平均值为0.672 1,并被划分为4个类群,聚类分析结果与系谱较为吻合。周8425B对其衍生一代、二代、三代的平均贡献率为79.48%、76.73%和74.24%,随世代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且在不同基因组间的遗传贡献率表现为DAB。全基因组扫描结果显示,周8425B衍生品种共有6 789个SNP位点保留了周8425B的遗传基因,不同基因组继承的SNP位点数不同,依次为BAD,这些选择位点可能与重要基因的遗传传递有关,可能是周8425B成为骨干亲本的主要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7.
阜阳主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划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阜阳大豆产业的发展和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相互科学引种以及便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为大豆育种改良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大豆遗传特性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13份为参照、当地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等为主要试验材料25份,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阜阳大豆熟期组除徐豆16、周豆11和周豆19生育期组是Ⅴ外,其余均属于生育期组Ⅳ。  相似文献   

18.
以12份分属MG0-MGⅢ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对照品种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的生育期表现作为参考依据,分别于2012、2013年对黑龙江省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和主栽品种进行生育期组归属划分,以明确该区域大豆主要品种的生产适应范围。结果表明,2012-2013年北美大豆标准生育期对照品种组间生育日数呈不断递增趋势,界限清晰,数据可用于生育期组划分参考,归属品种各生育阶段生育日数与标准品种差异显著。综合两年试验结果,确定归属于MG0组的大豆品种有华疆2号、黑河38、黑河43和黑河45,归属于MGⅠ组的大豆品种有合丰51、合丰50、合丰55、绥农26、绥农28和黑农44,归属于MGⅡ组的大豆品种有黑农51和垦丰16。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园杂草无效名录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查阅整理1959—2018年期间发表的中国茶园杂草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编制报导名录清单信息,比对国内主要植物种类鉴定资料,确认其所表物种,判断其无效性,采用增补、修正和替换等方法修订转化。结果表明,中国茶园杂草报导文献中存在517条无效名录,修订转化有效名录331条,比对已有报导,新增170个茶园杂草名录,分属46科,129属。截止本文,中国累计报导茶园杂草种类共412种,8个亚种,分属72科251属,报导频度最高的为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等。  相似文献   

20.
陕西关中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及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采用四种测定小麦硬度的方法对陕西关中地区33个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硬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小麦有9.1属于硬麦,78.8%属于中硬麦,12.1%属于软麦。提出颗粒指数法(PSI),研磨体积法,近红外法(NIR),角质率法测定小麦硬度的评价标准。结果认为:PSI法,研磨体积法和NIR法测定结果的分布对应性较高,NIR法与其它测定方法相关性较高,高角率法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