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脱落酸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高峰 《北方园艺》2012,(2):146-148
以"新泰密刺"黄瓜为试材,选用5、10、20、30、40mg/L的脱落酸(ABA)处理黄瓜幼苗,研究外源ABA对黄瓜抗霜霉病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ABA处理可诱导黄瓜抗霜霉病,降低病情指数,诱导叶片防御酶POD、SOD、PAL、PPO活性升高。其中10mg/L浓度处理表现效果最好;诱导抗性可持续8d以上,第4天防御酶活性均高于第8天。  相似文献   

2.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发生与总酚含量、PPO、POD和PAL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许传俊  李玲 《园艺学报》2006,33(3):671-674
 蝴蝶兰外植体在褐变发生前期PPO和POD活力皆升高, 褐变发生后酶活力下降。同工酶谱分析发现, 培养0 d的蝴蝶兰外植体PPO没有酶带出现, 而POD有1条弱带。离体培养2 d POD出现3条酶带, 第4天有新酶带Ⅰ发生, 随后消失, 其余3条带, 随培养天数的延长, 酶带活性渐弱。PPO同工酶谱在培养2 d出现3条酶带, 迁移率为0128的酶带Ⅲ在培养4 d活性较强, 随后3条酶带减弱。总酚含量和PAL活力随外植体褐变增强而逐渐增加, 两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阿月浑子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变机制,以阿月浑子组培丛生芽为外植体,在其继代培养基(1/2DKW)中分别添加抗褐变剂PVP和Cys,分析组培苗叶片、茎段和愈伤组织的总酚含量以及PPO、POD、PAL、C4H酶活性的变化,研究其与褐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个继代培养周期内,愈伤组织中PPO活性呈增加趋势,而叶片和茎中PPO活性呈"V"字形变化。POD活性随继代时间增长而逐渐升高,继代28 d后开始下降,愈伤组织中POD活性变化范围较叶片和茎段中要高一个数量级。PAL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C4H酶活性在继代前期上升,继代14 d或21 d后下降。结合相关性分析可知,阿月浑子各组织的总酚含量与褐变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POD酶在促褐变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在实验中发现,PVP与Cys虽然对POD、PPO、CH4酶活性也有一定影响,但其主要是通过抑制PAL的酶活性,显著减少了组培苗和愈伤组织的酚类物质含量,从而降低褐变率。  相似文献   

4.
以青枯雷尔氏菌RS-1403作为外源微生物,研究不同浓度青枯雷尔氏菌胁迫对烟草植株叶片PPO、POD、SOD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PO和POD酶活性总和显著高于对照,而SOD酶活性总和除了处理2(接种浓度为2.35×10~4CFU/mL)外,其余的各个处理的均低于对照。烟草植株的根部、茎部和叶片的POD、PPO和SOD酶活性总和明显高于对照处理,并且其酶活性达到高峰的时间有所不同。胁迫接种5 d后,烟草植株叶片和茎部的POD酶活性和对照处理的比值最大,胁迫接种10 d后,烟草植株根部POD酶活性比值最大。烟草植株叶片和根部在接种15 d后,PPO酶活性和对照处理的比值达到最大,茎部PPO酶活性在接种5 d后比值最大。接种20 d后,处理烟草植株叶片和茎部的SOD酶活性和对照处理的比值达到最大,接种后25 d,根部SOD酶活性比值最大。  相似文献   

5.
将苯并噻二唑(BTH)配制成200μg/mL的溶液,用喷施和涂茎2种方法处理番茄苗,测定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不同剂型苯并噻二唑衍生物对番茄抗病性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BTH处理的番茄叶片PAL、POD、PPO的活性均提高,且峰值出现均早于对照,MDA含量总体低于对照;而且处理组能发挥较长时间的诱导抗性,尤其以BTH乳剂配制溶液涂茎番茄诱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新疆甜瓜在生长期受到各种病害特别是白粉病的影响,而传统的农药防治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影响人畜安全。植物抗性诱导剂SA(水杨酸)是一类新型的生物农药,可激发植物免疫系统,达到防病的目的。采用不同浓度SA溶液在甜瓜植株开花前1周、雄花开花后10 d、采收前10 d进行处理,在处理后3、6、9 d取新鲜的叶片测定其PAL、PPO和POD活性,处理后6 d调查病情指数,待果实成熟采收后测定产量、单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肉硬度及维生素C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A处理均增强了PAL、PPO和POD活性,以100μg·m L~(-1)SA处理效果最好,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POD和PPO活性均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PAL活性则呈现出了逐渐降低的趋势。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POD活性在处理后6 d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PO和PAL活性在处理后3 d时达到显著水平。通过采收后测定产量、单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肉硬度及维生素C含量,100μg·m L~(-1)SA处理能有效减少白粉病对哈密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阿波罗’‘冠军’和‘NJ987’3个芦笋品种的愈伤组织为试材,研究了茎枯病菌毒素对芦笋愈伤组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再生苗抗性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3个芦笋品种愈伤组织在茎枯病菌毒素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较对照显著升高。其中SOD、POD、PPO活性均呈先迅速升高,稍有下降后再次升高的趋势,并分别在第2、8天先后出现2个峰值。CAT活性在第2天达到峰值,之后呈降低趋势。‘冠军’愈伤组织PAL在接种后2d内迅速升高达到峰值,之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NJ987’和‘阿波罗’愈伤组织PAL则分别在第2、4天后才开始迅速上升,在第8天时达到峰值。经毒素处理后存活的愈伤组织再生苗对茎枯病菌的抗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FOC-RA-5诱导后黄瓜叶片内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致病力为0的FOC-RA-5在黄瓜胚根长约1cm(浸胚根)和子叶展平时(灌根)分别进行2次诱导处理,以无菌水处理为对照,诱导处理后每隔24h取黄瓜叶片作为供试材料,对黄瓜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进行测定,研究了黄瓜枯萎病菌弱毒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机理。结果表明:叶片内LOX、PAL、PPO、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APX、NR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处理组的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酶活性;黄瓜叶片内APX、LOX、PPO、POD和PAL活性与诱导后黄瓜植株的病情指数呈负相关,NR活性与诱导后黄瓜植株病情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储藏中的褐变及相关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储藏中的色差,总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储藏期间L值逐渐变小,褐变度不断增加.总酚含量在15 ℃储藏的第1~4天升高,之后逐渐下降,4 ℃储藏时,总酚含量变化不大.PPO在15 ℃储藏时活性水平较4 ℃储藏时高,在15 ℃时,第1天就显著上升,第3天达到最高值后下降,而4 ℃储藏时在第2天急剧上升,而后下降.双孢蘑菇在15 ℃和4 ℃储藏时PAL活性在第1~2天升高,而后的变化无规律.根据实验结果,双孢蘑菇中PPO与PAL可能参与了酶促褐变,其中PPO活性可能是引起双孢蘑菇褐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保加利亚尖椒为对照,在接种疫霉菌前后,对转RS-AFP2辣椒进行病情调查,并对叶片中的SOD、POD、PPO、PAL、SOD同工酶和POD同工酶进行分析,检测转RS-AFP2辣椒的抗病性效果.结果表明:①保加利亚尖椒在接种后SOD活性立即开始上升,第3天后开始下降,在第7天表现出疫霉病症状,转RS-AFP2辣椒在接种后24 h才开始上升,第7天开始下降,不表现发病病症;②接种前,转RS-AFP2辣椒POD活性明显高于保加利亚尖椒,接种后第5天保加利亚尖椒开始高于转RS-AFP2辣椒;③无论在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转RS-AFP2辣椒PPO和PAL酶活都明显高于保加利亚尖椒;④转RS-AFP2辣椒和保加利亚尖椒在接种前和接种后,SOD同工酶条带数都一样,无变化;⑤保加利亚尖椒在接种后POD同工酶增加2条带,转RS-AFP2辣椒增加1条带,最终两者都表现出4条带.  相似文献   

11.
红龙草叶片的组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权宏  施和平 《园艺学报》2005,32(4):735-737
 建立了红龙草叶片再生体系。叶片外植体在培养基MS + 6-BA 1.0 mg/L + 4-PU 1.0 mg/L +NAA 0.1 mg/L上形成浅绿色愈伤组织, 20 d后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约45.31%的愈伤组织在添加6-BA 1.0 mg/L和NAA 0.4 mg/L的MS培养基上分化出紫红色的不定芽, 约6%的愈伤组织在该培养基上产生出细小叶片和绿色变异幼芽。所产生的紫红色不定芽在1/2MS +NAA 0.4 mg/L的培养基上可全部生根,长成完整植株。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2.
秋福红树莓叶片离体再生植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媛  郭修武  代汉萍  刘海涛 《果树学报》2008,25(6):868-871,F0003
以红树莓品种秋福(Rubus L.cv.Autumn Bliss)离体叶片为外植体,研究适合其再生植株的叶片部位、放置方式、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暗培养时间等条件。结果表明,叶片外植体接种于MS+TDZ2.00mg/L+IAA0.10mg/L的培养基,暗培养2~3周转移至正常光照下培养效果最好,愈伤组织形成率、不定芽再生率和外植体不定芽数分别为100.00%、95.83%和(5.57±0.27)个。将再生芽接种于1/2MS+IBA0.10mg/L的培养基中,35d后生根率达100.00%。再生植株炼苗后移栽,30d时成活率达97.30%,成功地建立了红树莓叶片的离体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3.
扎米莲( Zamioculcas zamiifolia) 叶片的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和平  梁朋 《园艺学报》2003,30(5):621-622
 建立了从扎米莲叶片直接再生植株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 扎米莲叶片外植体在仅加6-BA 或NAA 或2 ,4-D 的培养基中培养8 周后都不能产生幼芽; 但在含不同浓度6-BA (1.0~2.0 mg/L) 和NAA(0.02~0.2 mg/L) 组合的MS 培养基上培养3 周后开始产生幼芽, 其幼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6-BA 2.0 mg/L + NAA 0.02 mg/L。再生芽在添加IBA 0.5 mg/L 的MS 培养基中生根。  相似文献   

14.
美人指葡萄不定芽离体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6-BA、TDZ与IBA不同浓度组合对美人指葡萄叶片、叶柄和茎段不定芽离体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再生植株有不同的影响。以茎段为外植体在MS+6-BA1.0mg/L+IBA0.01mg/L培养基上分化效果最好,再生率75.00%;叶片、叶柄分别在MS+6-BA3.0mg/L+IBA0.10mg/L和MS+6-BA2.0mg/L+IBA0.05mg/L培养基上分化效果较好。TDZ和IBA研究的几种组合都能诱导不定芽再生,但再生率不高。  相似文献   

15.
MAR调控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甘蓝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应华  王小佳 《园艺学报》2005,32(2):307-309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将表达框两翼构建了核基质结合区(matrix attachment region, MAR)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IGF-Ⅰ) 基因导入甘蓝中, 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连续4次筛选, 通过10个批次的转化试验, 获得25株抗性植株, PCR检测均呈阳性, 随机选取5株进行基因组Southern杂交, 结果有3株出现了杂交带, 表明IGF-Ⅰ基因已成功整合到甘蓝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6.
杨凤玲 《北方园艺》2011,(17):144-145
利用沂州木瓜新长出10 d左右的嫩茎为外植体,采用不同消毒剂、灭菌时间、不同浓度6-BA对其进行初代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沂州木瓜最佳消毒药剂及时间是70%酒精10 s+0.1%升汞2~4 min.当NAA浓度为0.05 mg/L时,沂州木瓜试管苗生长适宜的6-BA浓度为0.5 mg/L.  相似文献   

17.
香榧茎段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香榧茎段不定芽诱导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为B5+KT0.1mg/L+IBA0.5mg/L+0.08%活性炭+2%葡萄糖,培养温度为20℃,光强不高于400lx,该条件下的不定芽诱导率可达55%。将不定芽培养在1/2B5+IBA0.1mg/L+0.08%活性炭+2%葡萄糖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最高达到40%。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香榧离体再生体系和快繁体系,并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为今后开展香榧的遗传转化和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阔叶猕猴桃叶片离体器官发生和植株再生(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阔叶猕猴桃(A ctinidia latifolia M err.)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形成不定芽,探讨了不同激素组合、暗培养时间以及不同浓度的蔗糖对叶片器官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BW +0.1μm ol/L N AA +5μm ol/L Zeatin 附加20g/L 蔗糖,先进行21d 暗培养然后转到光下培养效果最好,6周后不定芽再生频率达91.67%,平均每个外植体再生芽数6.87个。再生芽生根良好,生根率可达100%。首次报道了阔叶猕猴桃的器官发生和植株再生,建立了叶片的高效再生体系,为今后的遗传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甜蛋白基因MBLII 对莴苣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敬梅  陈大明  陈杭 《园艺学报》2001,28(3):246-250
 以4 日龄莴苣(Lactua sativa L.) 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成功地进行了马槟榔甜蛋白基因MBLII 对莴苣的遗传转化。抗生素浓度和子叶外植体与农杆菌的共培养时间是影响转化的重要因素。附加卡那霉素( Kan) 50 mg/ L 的诱芽培养基MS I(MS+ NAA 0. 1 mg/ L+ 6􀀁BA 0. 1 mg/ L+ 羧卞青霉素500 mg/ L) 最适于侵染后子叶外植体的诱芽培养。在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0~ 7 d 的范围内, 以共培养3 d 最佳( 生芽率58. 3%, 白化率29%) 。1~ 2 cm 再生芽移入诱根培养基MS II (MS+ NAA 0. 05 mg/ L+ Kan 50 mg/ L+ 羧苄青霉素300 mg/ L) 中, 诱根率可达100%。获得的抗性植株经组织化学及PCR 特异扩增鉴定和统计, 7. 6%阳性。Southern blot 结果证明MBL II 基因已整合到莴苣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0.
黑莓试管苗叶片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延军  谢鸣  蒋桂华  孙崇波  张惠琴  黄普乐 《果树学报》2006,23(3):468-470,F0004
以黑莓带芽茎段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形成不定芽并进一步形成再生植株。在MS+TDZ2.0mg/L的培养基中叶片不定芽最高分化频率达93.7%(6.52不定芽/外植体),在不定芽伸长培养基BA0.5mg/L上,分化完全的不定芽能够长大伸长,当其高度达到4cm时,切下转接于IBA为0.3mg/L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生根率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