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泥鳅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野生泥鳅资源日益减少,台湾泥鳅养殖兴起,为满足市场对台湾泥鳅苗种需求,西双版纳州开展了台湾泥鳅人工繁育试验。采用注射鱼用类似物(A2)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产,采集精、卵子进行人工授精,获得授精卵8 kg,640万粒;用孵化桶微流水孵化和静水两种方式进行孵化,孵出台湾泥鳅苗水花450万尾,孵化率70.3%;培育出5 cm台湾泥鳅苗343万尾,成活率76.2%。  相似文献   

2.
梁少民  李春发  张小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611-6612,6626
[目的]为提高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泥鳅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对生态孵化模式与传统人工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畸形率以及亲本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孵化率比传统孵化方式高32.60%,差异极显著。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幼苗成活率比传统孵化模式高22.32%。传统孵化模式和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幼苗的畸形率分别为26.50%和24.14%,差异不明显。传统孵化模式与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雌性亲本的死亡率分别为89.72%和5.91%。[结论]采用生态孵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泥鳅的孵化率和幼苗的成活率,减少亲本死亡率,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符合泥鳅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秋季养殖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的稻田环形沟中,架设简易的泥鳅产卵孵化箱和育苗箱,进行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稻田原位繁殖研究。结果表明,泥鳅人工催产率78.6%,受精率84.5%,共孵化出苗约18.24万尾,孵化率60.8%。经过13 d的培育后,获得规格5 cm左右的鳅苗2.90万尾,育苗成活率16.0%。  相似文献   

4.
采用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卵素2号(LHRH-A2)3种不同药物对泥鳅进行催产试验,结果表明每尾泥鳅注射DOM 0.25 mg+LHRH-A2 3μg+HCG 150 IU为最佳催产激素配比,催产率达到85%。规模化泥鳅苗种培育阶段的开口饵料以蛋黄和浮游生物混合营养为佳,在透明度为50 cm的土池培育的泥鳅苗种成活率高、生长快。  相似文献   

5.
泥鳅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卵素2号(LHRH-A2)3种不同药物对泥鳅进行催产试验,结果表明每尾泥鳅注射DOM 0.25 mg+LHRH-A2 3μg+HCG 150 IU为最佳催产激素配比,催产率达到85%。规模化泥鳅苗种培育阶段的开口饵料以蛋黄和浮游生物混合营养为佳,在透明度为50 cm的土池培育的泥鳅苗种成活率高、生长快。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种类、不同组合开口饵料及其投喂方式对台湾泥鳅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5种不同的开口饵料(蛋黄、豆浆、小球藻、卤虫、配合饲料)进行单一饵料试验,结果表明,配合饲料处理和蛋黄处理的效果较好,配合饲料处理台湾泥鳅仔鱼的增重率为375.27%、存活率为81.00%,蛋黄处理台湾泥鳅仔鱼的增重率为307.53%、存活率为82.00%。在单一饵料试验的基础上,选取5种不同组合型(蛋黄+卤虫、蛋黄+卤虫+小球藻、蛋黄+配合饲料、蛋黄+配合饲料+小球藻、蛋黄+卤虫+配合饲料+小球藻)的开口饵料进行组合饵料试验,结果表明,蛋黄+配合饲料+小球藻处理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达到最高水平,效果最好,增重率为597.85%,存活率为89.00%。在组合饵料投喂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最优组合(蛋黄+配合饲料+小球藻),分别每天投喂2、3、4次进行不同投喂频率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每天3次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达到最高水平,效果最好。在以上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最优组合(蛋黄+配合饲料+小球藻),按最适投喂频率每天投喂3次,调整配合饲料的投喂量进行不同投喂量试验,结果表明,每天投喂量为蛋黄60 mg+配合饲料100 mg+小球藻105个/m L处理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达到最高水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前,人工培育泥鳅鱼苗的成活率普遍较低,难以实现产业化的稳定生产,从而制约了大鳞副泥鳅苗种的大规模生产,而泥鳅鱼苗开口饵料不适口是导致苗种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设置小球藻、蛋黄、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浮游生物+蛋黄、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6种饵料或饵料组合,研究大鳞副泥鳅幼苗的生长和存活率。7 d后,大鳞副泥鳅中生长最好、存活率最高的试验组为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研究表明,蛋黄仅适于在3~4 d内进行短期投喂,不适于在小水体内长期投喂。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看,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是最佳选择,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为鱼苗肥水下塘,并以泥鳅开口粉料进行补充投喂。  相似文献   

8.
选择蛋黄、豆浆、奶粉和商品开口料作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开口料对泥鳅幼苗的存活率及活性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96小时后,蛋黄培育泥鳅幼苗的存活率较低,仅有4.5%;豆浆、奶粉、商品开口料培育泥鳅幼苗的存活率较高,分别为41.0%、44.5%和50.0%。蛋黄、豆浆、奶粉、商品开口料培育的泥鳅幼苗活性系数分别为10.40、23.45、24.38和44.13。在开口初期,泥鳅幼苗  相似文献   

9.
朱光来  赵子明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4(8):1178-1182,1200
[目的]寻找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的最佳选择。[方法]通过给泥鳅注射不同的催产药物,在不同的水温下进行人工催产,苗种培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开口饵料进行投喂,研究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最佳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结果]雌鳅的怀卵量跟性成熟度成正比,即性成熟度越高其怀卵量也越高,成熟系数为24%的雌鱼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2 142和990粒,而成熟系数为9%的雌鱼仅为18 207和367粒。不同的催产药物对泥鳅催产的效果不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相对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好,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精率78.84%,而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受精率为83.04%。将这2种激素按照一定比例(LRH-A25μg/尾,HCG100 IU/尾)使用可提高催产效果,受精率可达89.17%。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泥鳅的催产效果越好。水温在(30±0.5)℃之间是泥鳅人工催产的最适水温,效应时间6~8 h,催产率为93.33%,受精率为89.26%。用轮虫(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为主)作为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其仔鱼成活率最高,成活率为93.3%,其他依次为卤虫幼体、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合理搭配开口饵料能够促进仔鱼的生长,投喂蛋黄+轮虫的泥鳅仔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单独投喂的3组,投喂蛋黄+轮虫的鳅苗,其生长速度是单独投喂蛋黄的1.21倍,是单独投喂轮虫的1.04倍,是单独投喂卤虫幼体的1.11倍。[结论]该研究为开展泥鳅的规模化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取轮虫、藻类、豆浆、蛋黄和配合饲料等5种材料,作为大鳞副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通过21 d的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前7 d投喂轮虫的大鳞副泥鳅仔鱼成活率最高,为78.3%;在14 d和21 d时轮虫组的成活率分别达68.6%和67.1%,这与配合饲料组的成活率相近,但明显高于其他3组。轮虫组的大鳞副泥鳅仔鱼生长情况最佳,21 d时体长和体重的变化均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分别为16.53 mm和5.210 mg,其次为配合饲料组,也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性能,21 d时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5.26 mm和4.565 mg。从大鳞副泥鳅工厂化育苗出发,前7 d最适宜用轮虫,7 d以后可用轮虫或配合饲料来培育。  相似文献   

11.
泥鳅为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佳品,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生泥鳅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工养殖泥鳅前景广阔。2015年,我们选择福建省浦城县文瑞养殖专业合作社泥鳅养殖基地的两口面积均为3亩的池塘进行对比试验,1号塘口投放台湾泥鳅开口苗直接养成鳅;2号塘口投放台湾泥鳅寸苗,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养殖,1号塘口亩收益3.33万元,成活率40.8%;2号塘口亩收益3.35万元,成活率94.6%。  相似文献   

12.
制备有杀菌效力、高氧化还原电位的中性杀菌电化水,并采用不同浓度电化水组(以池塘水孵化为对照组)进行孵化试验。结果表明,15.00%~24.27%中性电化水能有效提高泥鳅卵孵化率,其中24.27%浓度组孵化率为82.9%,比对照组高9.7百分点。通过显微拍摄对照电化水组和对照组泥鳅卵典型胚胎发育阶段可知,电化水不影响泥鳅卵的胚胎发育。说明中性电化水可代替化学药品应用于泥鳅卵孵化,有效提高泥鳅卵孵化率,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将同一批泥鳅仔鱼分为5组,根据饵料不同分为小球藻饵料组(A组)、蛋黄饵料组(B组)、豆浆饵料组(C组)、丰年虫无节幼体组(D组)和鱼肉糜组(E组)等,进行了开口饵料的选择试验。经30 d 培育,结果表明,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组(D组)泥鳅仔鱼成活率较高,分别为82%,显著高于其他4组,(D组)泥鳅仔鱼的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4.
为贵州山区规模化生产台湾泥鳅种苗提供科学依据,2015—2016年采用人工催产技术对规格为17~19尾/kg和12~14尾/kg的雌亲鳅505.5kg进行了人工繁殖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繁育台湾泥鳅种苗4批共840万尾,平均受精率70.25%,孵化率73%,种苗成活57%;2016年繁育种苗5批共1 640万尾,平均受精率93.40%,孵化率96.8%,种苗成活70%;2年共繁育泥鳅种苗2 480万尾,实现种苗销售产值224万元,利润89.6万元。在一定的亲鳅标准(8~10尾/kg)、科学合理的孵化设施(一槽一系统)以及育苗池(单池面积1 200~1 300m~2,池深1.4~1.5m,水位保持1.2~1.3m)条件下,贵州山区能较好地对台湾泥鳅种苗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卡拉白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要点,即后备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产卵和鱼苗孵化的关键技术。采用鱼类催产药物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4μg/kg)、马来酸地欧酮(DOM 2 mg/kg)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0.12 mg/kg),三者混合注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自然受精或人工干法受精,孵化桶流水孵化等方式,卡拉白鱼受精率达97%,鱼苗孵化率83.60%。简述了仔鱼、苗种培育及池塘养殖技术。鱼苗生长阶段采用室内平面槽强化培育仔鱼,投喂蛋黄、豆浆和虾苗饲料,仔鱼10~15 d下塘,结果表明:苗种成活率85%。  相似文献   

16.
李春发  梁少民  张小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26+12136-12126
[目的]为人工规模化泥鳅幼苗培育提供借鉴.[方法]选择蛋黄、豆浆、奶粉和商品开口料作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开口料对泥鳅幼苗的存活率及活性系数的影响.[结果]96 h后,蛋黄培育泥鳅幼苗的存活率较低,仅有4.5%;豆浆、奶粉、商品开口料培育泥鳅幼苗的存活率较高,分别为41.0%、44.5%和50.0%.蛋黄、豆浆、奶粉、商品开口料培育的泥鳅幼苗活性系数分别为10.40、23.45、24.38和44.13.[结论]在开口初期,泥鳅幼苗应以豆浆、奶粉和商品开口料为主要开口料,其中以商品开口料最好.  相似文献   

17.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专塘培育大鳞副泥鳅亲鳅,采用人工催情注射、产卵、授精,水泥池网箱孵化、培育等方法,催产大鳞副泥鳅5 200组,人工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在70%以上,繁育大鳞副泥鳅鳅苗2 600万尾。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制的炭基污水净化剂-K净化养猪场污水,用泥鳅成活率、泥鳅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衡量污水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经净化处理后污水的COD、NH3-N指标显著下降,pH和DO值显著上升,在50%原浓度污水中添加6%净化剂-K处理5 h时净化效果最佳,净化剂的处理量和处理时间与污水的各项化学指标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泥鳅成活率随着净化剂处理量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当50%原浓度污水中添加8%净化剂-K处理4 h时,与未处理的污水相比,泥鳅成活率从0上升至100%,泥鳅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着污水中净化剂处理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与未净化的污水处理相比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不同净化处理与成活率、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间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均呈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可见成活率、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这三项指标均可以作为污水生物毒性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泥鳅成鱼的规模化养殖取得很大的成功,而泥鳅的苗种培育一直难以达到商业化规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泥鳅仔鱼孵化后不久,容易出现大规模的死亡,俗称"寸片死",所谓的寸片死是指鳅开口苗至寸片之间(3-4公分之前)的成活率不高,这是广大泥鳅养殖户共同的头疼问题,由于死亡率高达50%-80%,甚至100%成为了制约苗种培育成功的一大障碍。寸片死主要解决方法就是培育轮虫此阶段鳅苗的开口饵料,防止车轮虫病害以及水体环境的改良。  相似文献   

20.
进行泥鳅网箱养殖套种空心菜试验,结果表明:泥鳅网箱养殖套种空心菜单个网箱泥鳅产量41.75 kg、成活率45.7%,均高于单养泥鳅的对照组;单个网箱产值1303.26元、利润451.43元,均高于对照组。池塘泥鳅网箱养殖套种空心菜是适合福建省闽北山区推广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