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孟加拉红为指示染料,利用脱色透明圈法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得到一株脱色菌,经初步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并对该菌株的脱色能力进行了初步检测。结果表明:该黑曲霉菌株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染料脱色能力;以孟加拉红为指示染料的脱色透明圈法分离染料脱色菌的效果好,是一种简单、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染料脱色的微生物处理法,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印染废水的处理装置中分离到多株脱色菌,其中一株高效脱色菌为T-2,并初步鉴定其为红酵母属的一种(Rhodotorula sp.);研究温度、pH对该菌脱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在培养温度为35℃、pH为3.0时对染料脱色率达到95.4%.  相似文献   

3.
白腐真菌裂褐菌F7对甲基橙和结晶紫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褐菌F7为我国本土生长分离的白腐真菌菌种.用限氮培养基培养裂褐菌F7,研究培养物和粗酶液对不同浓度甲基橙和结晶紫的脱色情况并比较其中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粗酶液在12 h内对浓度为10 mg/L的甲基橙和结晶紫降解效果较佳,最高降解率可分别达到33.97%和44.77%.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对甲基橙也有明显的脱色效果,培养12 d后,10 mg/L的脱色效率在95%左右,30 mg/L的脱色效率接近90%,50 mg/L的脱色效率在85%左右,而结晶紫则能明显抑制菌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应用平板分离培养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序列分析的方法,筛选鉴定集约栽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土壤中染料降解真菌菌株,并通过摇瓶发酵研究其染料脱色效果。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分离频次最高的真菌种类为木霉菌属Trichoderma,对5 株接种到苯胺蓝平板上能形成明显水解圈的真菌分离物,测试它们对偶氮和三苯甲烷类染料的降解能力。综合脱色效果较好的菌株为P7-2-3和P12-2-4,ITS序列比对和形态学观察表明菌株分别是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和木霉菌Trichoderma sp.,接种不超过500.0 mg·L-1质量浓度结晶紫染料液体发酵脱色均可获得较高的脱色率;但染料质量浓度为300.0 mg·L-1和400.0 mg·L-1时分别对2菌株的脱色能力产生明显抑制,降解染料质量与菌丝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图4表2参31  相似文献   

5.
分离具有木质素分解功能的菌株,并优化其产酶条件,同时观察分离菌株对染料的脱色情况,可为有效分解利用木质素提供必要的微生物资源。利用苯胺蓝平板法从黑胸散白蚁肠道中分离到2株具有木质素分解功能的菌株PY12、MX5,经16srRNA鉴定PY12、MX5分别为肠杆菌属的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芽孢杆菌属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优化后菌株PY12LiP活力提高为278U/L,菌株MX5LiP活力提高为256U/L。并研究二者对6种染料的脱色效果观察,发现菌株PY12、MX5对6种染料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色作用,但对结晶紫脱色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6.
选取8株白腐菌分别与偶氮类染料刚果红和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共培养5d,进行脱色菌种筛选,发现白干酪菌和白耙齿菌对刚果红的脱色率均达到99%,血红密孔菌对结晶紫的脱色率达到90.62%.结合木素氧化酶系定性检测的结果,证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漆酶活性是影响染料脱色率的主要因素;在振荡培养方式下菌种对染料的脱色率高于静置培养;利用筛选出的高效脱 色菌对简单混合染料进行脱色试验,同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表明单一菌种的脱色效果要好于混合菌种.  相似文献   

7.
通过浓度梯度驯化,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到1株颜料红23高效脱色菌ZW 4,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好氧菌株为原壁菌(Prototheca sp.)。研究脱色菌ZW 4好氧条件、120 r/min对颜料红23最适的脱色条件。结果表明,菌株最适宜的脱色条件为酵母粉浓度为1.0%、接种量为5%、p H值为7.5、温度为35℃、盐度小于2%,在此条件下,将浓度为100 mg/L的颜料红23溶液好氧培养18 h,脱色率接近90%。对ZW 4降解产物进行紫外光谱分析发现,菌株脱色机制主要为生物降解脱色;经毒性试验表明,脱色后的颜料红23毒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校园污水处理站污泥中筛选具有较强脱色能力的微生物,并且研究其脱色特性。[方法]将带有染料的细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筛选得到一株脱色性能高的真菌,初步鉴定为霉菌属。该试验初步研究了该菌对刚果红的脱色条件和脱色机制。该菌在28℃培养时脱色率高达97.3%。该真菌在刚果红浓度≤60mg/L时,脱色率达到95%以上。当刚果红浓度高达105mg/L时,脱色率仍达到58.6%。这说明该菌对刚果红的耐受性较好。研究表明,该菌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脱色效果更好,在pH≤7时脱色率均能达到95%以上;当脱色48h时,该菌对刚果红的脱色率就能达到95%以上。该菌株的脱色能力是以吸附为主,是在生长过程中将色素吸附包裹起来达到对染液的脱色效果。[结论]该菌株对刚果红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从土壤中通过富集培养分离得到的2号菌株为对象,采用液体培养研究其在不同培养基、不同的碳、氮源、起始pH值、培养温度等条件下对孟加拉红和水溶性色浆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以豆芽汁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蔗糖为碳源,硝酸铵为氮源,初始pH值为6.0~8.0时脱色效果最佳。根据菌株形态和ITS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黄曲霉。  相似文献   

10.
齐烁  浦跃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60-19062
[目的]筛选出高效的木薯酒精废水脱色菌,并探索其最佳脱色条件。[方法]分别从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猎德污水处理厂取得污泥,经过分离纯化和初步筛选,得到对木薯酒精废水具有脱色作用、且脱色效果稳定的1株菌株,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以其作为出发菌的最佳脱色条件。[结果]分离纯化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猎德污水处理厂的9号菌脱色效率最高,为20.3%;以9号菌作为出发菌的脱色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9号菌的最佳接种和脱色时间分别为16 h和24 h;9号菌最佳脱色条件为:以葡萄糖为外加碳源,以NaNO2为外加氮源,好氧条件,温度30℃;在该最佳条件下,其脱色能力达29.6%。[结论]单一菌种的脱色能力有限,该研究为获得脱色能力较好的复合菌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