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孟泽婧  李玉成  吴涓  王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348-10352
[目的]研究孽藻在巢湖湖湾处经过好氧、厌氧处理的衰亡降解过程。[方法]首先将蓝藻进行7d自然水解,然后向其中加入3种好氧微生物和2舜睾厌氧微生物,进行蓝藻微生物降解,分析整个过程中蓝藻的颜色、形态及荧光变化,并与自然条件下蓝藻的衰亡过程进行对比。[结果]新鲜蓝藻呈绿色,衰亡5d后变为黄绿色,衰亡22d后变为浅黄色,衰亡50d后变为白色;新鲜蓝藻内的藻蛋白含量最高,经过108d的微生物处理,藻蛋白可基本被降解;蓝藻衰亡的第3天,色素释放量最大。[结论]为巢湖蓝藻应急打捞及资源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开銮  张燕秋  黄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843-2844,2854
[目的]研究多级缺氧、厌氧、好氧交替序批式反应器(SBR)进行脱氮除磷的启动过程。[方法]以人工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缺氧、厌氧、好氧多级交替SBR工艺进行了脱氮除磷。[结果]SBR工艺的运行参数为缺氧75 min→厌氧35 min(包括进水)→好氧120min→缺氧75 min→厌氧35 min(包括进水)→好氧120 min→缺氧75 min→厌氧35 min(包括进水)→好氧120 min→沉淀30 min,此时COD、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85.0%、80.0%和85.0%。[结论]为污水的脱氮除磷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技术简介通过重力沉淀对粪污进行浓稀分离,采用中温沼气发酵工艺对浓污水进行厌氧消化并生产沼气,发电余热或者燃烧沼气用于浓污水沼气发酵过程升温保温,浓污水厌氧消化出水用作农田肥料。采用常温沼气发酵工艺对稀污水进行厌氧消化并生产沼气,再采用自然处理方法对厌氧消化出水进行后处理,或采用序批式反应器直接对厌氧消化出水进行好氧处理,处理出水达标排放。本技术的优点表现在:(1)  相似文献   

4.
秸秆粪便生物水解好氧堆肥处理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秸秆粪便生物水解好氧堆肥处理工艺。[方法]采用序批式混合堆积水解处理、渗滤液A2/O处理循环利用和日光温室好氧条垛堆肥系统工艺,配以强制增氧和拌混装置,以克服静态堆肥水分、温度无法调控和堆腐不均匀等缺陷。[结果]含水率、pH值和温度的变化基本与传统的堆肥参数变化一致;堆肥周期可缩短至10~11d;10d内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总氮降解50%以上,烟草发芽率大于60%。利用熟料生产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其配料比例可达40%~60%。[结论]该研究中堆肥熟料产品性质稳定,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5.
赵红菲  杨路强  董微巍  王明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67-11068,11071
[目的]探索使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腌渍废水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一次性聚丙烯废弃物作为填料,应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工艺处理腌渍废水,测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与盐度的变化。[结果]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在pH为7.1、温度为25~30℃、有机负荷(CODCr)浓度为956 mg/L时,对腌渍废水的化学需氧量和盐度去除率均较高。[结论]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工艺简单,管理方便,适合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型生态制剂对蓝藻细胞的絮凝及藻毒素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生态制剂蓝藻净对蓝藻的絮凝作用、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效果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方法]向含有蓝藻的湖水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生态制剂蓝藻净,检测蓝藻的沉淀量、微囊藻毒素的降解效果及影响水质的各项指标。[结果]湖水中加入1%~10%的蓝藻净后,24 h内80%以上的蓝藻沉淀,其中加入5%的效果最好。加入5%与10%的蓝藻净都能降解微囊藻毒素,其中加入10%蓝藻净的3d内可降解完水中和蓝藻细胞中的微囊藻毒素。加入1%葡萄糖的处理,3 d内可降解完水中和蓝藻细胞中的微囊藻毒素。加入5%蓝藻净后,水的色度、浊度、铵态氮、亚硝酸态氮、硝酸态氮、COD、凯氏N、总N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结论]蓝藻净可以用于清除暴发的蓝藻,降解微囊藻毒素及净化水质。  相似文献   

7.
铜绿微囊藻臭氧化以及藻毒素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臭氧杀藻机理和藻毒素去除效能,探索富营养化水体藻类处理的可行技术。[方法]采用臭氧氧化技术,针对太湖蓝藻中典型的产毒株——铜绿微囊藻(FACHB-912)进行了杀藻、藻毒素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臭氧杀藻能够破坏铜绿微囊藻细胞壁,导致胞内物质流失,很少量的臭氧就能够对藻细胞造成损伤,抑制其正常生长代谢。臭氧氧化可以去除藻毒素(MC-LR、MC-RR),10min去除率,LR为82.25%,RR为74.28%。臭氧去除藻毒素受溶液TOC影响,在同样条件下,对分离纯化后藻毒素的去除率LR为95.68%,RR为86.03%。[结论]臭氧化去除铜绿微囊藻效果显著。臭氧对于MC-LR、MC-RR去除效果明显,LR的臭氧降解效率要高于RR。  相似文献   

8.
堆肥预处理对生物质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冰冰  肖波  胡智泉  刘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48-10851
[目的]探索通过生物预处理提高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等难降解成分原料厌氧消化的产气率的最佳工艺和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好氧堆肥的方式对生物质进行预处理,研究预处理对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率、甲烷含量、pH值、水解酶活性和COD去除率等特性的影响。[结果]经过3~6d的堆肥预处理,厌氧消化产期率明显提高,气体中甲烷含量达到70%,对提高COD去除率和原料中各种水解酶活性等均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生物质堆肥预处理的最佳时间为4~5d。堆肥预处理可通过提高厌氧消化原料的初始温度和各种水解酶的活性,明显提高生物质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气产气率。  相似文献   

9.
巢湖蓝藻产沼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巢湖蓝藻厌氧发酵资源化利用的潜力。[方法]以巢湖新鲜蓝藻为原料,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分析产沼气的最佳条件。[结果]结果表明,接种物与蓝藻体积比为1∶2时,产气最佳。在平均温度为27.5℃的发酵环境中发酵50 d,蓝藻TS产气潜力为368.25 ml/g,VS产气潜力为383.33 ml/g,沼气中甲烷的平均含量为63.46%,蓝藻TS利用率为54.01%,VS利用率为58.35%。[结论]巢湖新鲜蓝藻可以作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  相似文献   

10.
C/N对蓝藻好氧堆肥腐熟及无害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探索和优化脱水蓝藻藻泥好氧堆肥无害化处理工艺参数,利用堆肥反应器,研究了C/N分别为5(T1)、15(T2)和25(T3)的处理对蓝藻藻泥腐熟进程及微囊藻毒素(MC)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各处理间的pH、总碳量及其形态、总氮量及其形态、总磷含量、总钾含量、种子发芽指数差异显著.与蓝藻自然堆置相比,添加辅料增加堆体C/N可提高蓝藻的腐熟速度.堆肥35d后,T2和T3处理的堆肥成品均已满足有机肥行业标准,种子发芽指数均高于80%;但MC-LR和MC-RR仍有较大的降解潜力,从无害化的角度考虑,蓝藻高温堆肥时间不应少于50d.C/N过高增加了氮素的损失,如何进一步降低氮素的损失,提高堆肥过程中MC的降解将是今后蓝藻堆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蓝藻与稻草混合厌氧干发酵的可行性及产气特性。[方法]采用批量发酵的方式,比较蓝藻、稻草以及蓝藻与稻草混合发酵产沼气的能力。[结果]接种物与物料偈(干物质)1:1时,在恒定温度为35℃的发酵环境中停留60d,单独蓝藻厌氧发酵佟产气率为267ml/g,单独稻草厌氧发酵偈产气率为320ml/g,而蓝藻与稻草TS1:1混合发酵物料Ts产气率为362ml/g,比单独蓝藻、稻草厌氧发酵产气率都高。[结论]蓝藻与稻草混合发酵有利于厌氧发酵产气的进行,可以有效提高发酵物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太湖蓝藻产沼气潜力及复合折流板反应器(ABR)工艺中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批次发酵方式研究了太湖蓝藻产沼气潜力,并进行了理论值推算。同时采用复合折流板反应器(ABR)工艺,进行了太湖蓝藻厌氧发酵的中试运行,以评估ABR工艺处理蓝藻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35℃、发酵60d条件下,蓝藻实际TS(总固体)产气潜力为378.61ml/g、VS(挥发性固体)产气潜力为410.80mL/g,发酵前15d,产气量占到总产气量的60%以上,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46.7%。中试运行结果表明:在有机负荷为10000~30000mg/L、外界气温28℃左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d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平均达到65%左右,pH值较稳定;而当外界温度下降后,延长HRT至20d,COD去除率降低至45%左右。此外,中试发酵沼液中的藻毒素(MC-RR、MC-LR)含量,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制定的基准值(1μg/L),表明厌氧发酵处理可以达到蓝藻无害化处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徐珊  焦李  郭晟  刘石明  杨琳  肖波  胡智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02-14904,14932
[目的]研究两种生物质原料蓝藻与松木在流化床中的流化特性。[方法]利用流化床冷态试验装置,采用降速法,对蓝藻与松木的流化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布风板开孔率、物料粒径、石英砂粒径和石英砂质量比等因素对蓝藻和松木流化质量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蓝藻和松木流化质量最佳的试验条件组合分别为开孔率为2.597%、蓝藻粒径0.20~0.45 mm、石英砂粒径0.20~0.45mm、石英砂质量比80%;开孔率为3.393%、松木粒径0.20 mm、石英砂粒径0.20~0.45 mm、石英砂质量比60%。[结论]该研究为不同种类生物质原料在流化床中热解液化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温蒸煮除油对餐厨垃圾性状及厌氧发酵的影响。[方法]在37℃条件下,通过批式试验分析不同温度蒸煮去油后的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气潜力。[结果]蒸煮除油处理提高了餐厨垃圾的sCOD、溶解性糖、溶解性蛋白的水解;未加热处理餐厨垃圾、110℃、120℃及130℃蒸煮除油后餐厨垃圾的单位挥发性固体(VS)产气潜力分别为766、578、624和646 ml/g;随着蒸煮除油温度提高,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的总固体(TS)和VS降解率增大。[结论]蒸煮除油可提高餐厨垃圾的水解效果,有利于提高产气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不同环境条件对韭菜水溶性浸提液抑藻效果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韭菜水溶性浸提液抑藻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抑藻物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pH、光照强度以及曝气与否,对不同条件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在7d的培养过程中,不同pH条件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均达到90%以上,随着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不同起始pH的培养液,最终的pH趋向于9.0~9.5之间;在1000~4000lx的光强范围内,韭菜浸提液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低光照强度(1000lx)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要好于高光照强度处理,即最佳的生长光照强度并不有利化感作用的发挥;同时,曝气相对非曝气条件而言,曝气条件更有利于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pH、光照强度、是否曝气均影响韭菜水溶性浸提液高温处理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探讨这些环境因子对植物化感物质抑藻效果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抑藻物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不同时段滇池打捞的蓝藻泥中磷含量变化情况。[方法]通过对2011年滇池打捞的藻泥含磷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移动式、固定式2种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段打捞的藻泥磷含量变化。[结果]滇池采用的移动式和固定式打捞的藻泥含磷量差异较大,移动式打捞的藻泥全年平均含TP 5.92 mg/kg,固定式平均含TP 3.41 mg/kg,前者是后者的1.77倍;不同时段打捞的藻泥含磷量差异也较大,6、7月份打捞的藻泥含磷量较高,到9月份含量就明显下降;全年检测数值中TP最大值和最小值移动式和固定式的各相差1.7和2.0倍。[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污染治理中蓝藻打捞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璐  潘名宾  杨小俊  林碧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87-18089
[目的]解决传统生化处理工艺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时处理效果不理想问题。[方法]采用序批式生物膜法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对其处理效能进行研究。[结果]序批式生物膜系统对CODCr、NH3-N、浊度、总氮及总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00%、50.28%、62.11%、36.35%及18.76%;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系统对CODCr、NH3-N及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也随之增加,但当曝气时间超过60 min时,各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均略有下降。[结论]该研究为南方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艾林芳  王光辉  吴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153-17154,17554
[目的]探索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WSCC)对铅毒性的影响。[方法]对壳聚糖进行羧甲基化改性,合成水溶性好并能跟重金属形成配位作用的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以斜生栅藻为受试生物进行培养,绘制藻的生长曲线,通过测量吸光度,做出藻细胞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图;进行WSCC、Pb2+、Pb2+-WSCC对斜生栅藻的毒理试验,对不同处理的毒性进行评估。[结果]Pb2+对斜生栅藻有较大的毒性作用,随着Pb2+投加量的增加,其抑制率明显升高;WSCC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很小;当含Pb2+溶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的WSCC后,其对斜生栅藻的抑制率明显下降,且随着WSCC投加量的增加,其对斜生栅藻的联合抑制效果越来越好。[结论]WSCC与Pb2+发生配位作用后,可大大降低溶液的毒性,从而降低Pb2+对斜生栅藻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