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斑马鱼胚胎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马鱼胚胎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具有很多其他模式生物所不具备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各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斑马鱼胚胎的生物学优点及其在化学物质毒性和致畸性研究、心血管研究、内分泌干扰研究和基因抑制技术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水生动物斑马鱼及大型溞为受试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5%烟嘧磺隆·21%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对2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5%烟嘧磺隆·21%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毒性均为中毒,因而在水田及附近应谨慎施用,避免造成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一种可行的水体苯酚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以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采用半静态试验法,考察了苯酚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及行为强度影响。[结果]苯酚对斑马鱼毒性为中毒物质;与对照组相比,苯酚试验组斑马鱼行为强度变化极显著,苯酚对斑马鱼的毒性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苯酚胁迫下,斑马鱼行为变化符合环境压力模型。苯酚浓度越高,斑马鱼行为强度变化越显著。[结论]基于斑马鱼行为变化的生物在线监测技术是实现水体苯酚预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斑马鱼在鱼类病原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马鱼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建立了多个专门的在线数据库,作为模式生物在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斑马鱼用于鱼类病原免疫学研究的优点,包括个体发育过程透明、免疫系统较成熟,具有先天性和获得性2种免疫系统;多种鱼类来源的细菌和病毒在成年斑马鱼和胚胎中都能感染和复制,使其成为研究鱼类病原的入侵机制和宿主免疫应答的模式生物.同时,对当前已建立的鱼类细菌和病毒病原斑马鱼感染模型以及在疫苗方面的研究现状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石斑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斑鱼当前的繁育、养殖模式及技术、疾病防治、分子水平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石斑鱼作为我国南方沿海快速发展的新兴海洋鱼类,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苗种繁育、养殖病害、饲料、养殖方式等4个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石斑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议在苗种繁育方面要重点研究生物饵料的稳定培养技术,解决苗种繁育早期活饵供应不足的问题;在养殖病害方面既要加强研发高效疫苗的力度,又要推广“防重于治”的观念;在饲料问题方面应着力探索鱼粉的替代植物蛋白,进行低碳养殖;在养殖方式方面则应着力推广深海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效率,拓展潜在养殖空间,以期促进石斑鱼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用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氯胺、臭氧等4种典型消毒剂及与紫外联合消毒处理沉淀池出水,以模式生物斑马鱼的胚胎为研究模型,对斑马鱼胚胎进行暴露试验,以心率、成活率、孵化率、畸形率来表征生物毒性和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分析各典型消毒剂及与紫外联合消毒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消毒剂消毒后的水样均对斑马鱼胚胎有减缓心跳和致畸作用,无明显的致死性;紫外联合方式优于单一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致畸性最弱,次氯酸钠和氯胺消毒对胚胎有一定影响,臭氧消毒生态安全性存在很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作为实验对象,首先从躯体形态和繁殖能力上对6月龄与30月龄斑马鱼的特征进行了区分,而后分别比较了6月龄和30月龄斑马鱼在昼夜节律、应激行为和呼吸代谢方面的差异,研究衰老对斑马鱼代谢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30月龄斑马鱼脊柱弯曲,并且在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等方面均低于6月龄斑马鱼,显示出明显的衰老特征。6月龄斑马鱼昼夜间的游泳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与30月龄斑马鱼相比,其白天活动量大,夜晚静息,昼夜间游泳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当遭受驱逐刺激后,6月龄斑马鱼的快速游泳距离、快速游泳时间和平均游泳速度均高于30月龄斑马鱼(P 0. 05);当遭受光照刺激后,6月龄斑马鱼的快速游泳距离和平均游泳速度高于30月龄斑马鱼(P 0. 05)。应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衰老斑马鱼的应激游泳能力显著低于年轻斑马鱼。30月龄斑马鱼的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和代谢范围(MS)低于6月龄斑马鱼(P 0. 05),与应激游泳行为的差异一致。繁殖、代谢和应激游泳行为是鱼类重要的生理活动,研究衰老与年轻斑马鱼的生理行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衰老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并为深入探究衰老对斑马鱼代谢和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斑马鱼作为一种模式动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随着对该生物免疫系统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斑马鱼有较为完整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并具备血液系统发育过程透明和对特异性免疫系统依赖性低等特点,从而使这种新型模式动物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已有报道将斑马鱼用于研究多种病原菌和病毒引起的哺乳动物急性感染过程。现对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模型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文章概述了目前国内魔芋种芋繁育的主要模式、方法和区划,包括利用大田、林下、设施化及庭院化的繁育模式,根状茎或小球茎、切块、植物组培及实生种子的繁育方法,以及4个主区和6个亚区的繁育区划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合理布局魔芋品种,创新发展适宜套种魔芋的经济林、果林及繁育设施;同时,集成了山地魔芋抗旱防涝栽培技术,生物多样性和多元立体套种抑草防草技术以及魔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套种技术等,改进和创新魔芋种芋的繁育模式和方法,扩大魔芋适种区域,促进魔芋产业在西南山区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命科技的不断深入研究,斑马鱼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巴成为一种重要的脊椎动物模式生物,是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鱼类。但是目前在我国,对实验用鱼仍缺乏标准化的质量控制及监督管理制度。阐述了斑马鱼的主要细菌性疾病及常见病原菌的质量控制,以期为实验用鱼的标准化制定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Conventional plant breeding largely depends on phenotypic selection and breeder's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is low and the predictions are inaccurate. Along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a large amount of biological data is available for genetic studies of important breeding traits in plants, which in turn allows the conduction of genotypic selection in the breeding process. However, gene information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used in crop improvemen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tools. The simulation approach can utilize the vast and diverse genetic information, predict the cross performance, and compare different selection methods. Thus, the best performing crosses and effective breeding strategies can be identified. QuLine is a computer tool capable of defining a range, from simple to complex genetic models, and simulating breeding processes for developing final advanced lin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from simulation experiments, breeders can optimize their breeding methodology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In this article,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simulation modeling in crop enhancement is initially introduced, following which several applications of QuLine are summarized,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selection strategies, the precision parental selection, using known gene information, and the design approach in breeding. Breeding simulation allows the definition of complicated genetic models consisting of multiple alleles, pleiotropy, epistasis, and genes,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nd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breeders, to efficiently use the wide spectrum of genetic data and information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2.
13.
苏显  陈捷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98-200
目前种猪养殖信息系统使用成本高、对技术素养的要求高、人性化设计不够等特点造成信息系统难普及,降低种猪养殖的效益.为简化用户的使用条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采用以B/S结构为基础,按照4A标准的网络服务,构建按需付费的种猪信息云服务平台,用户无需懂得高深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无需投人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和聘用人员维护系统,只需支付使用费用即可使用服务平台,实现种猪全生命周期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和日常运营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
斑马鱼模型在人类病害的研究上有广泛的应用,其遗传背景较清晰、分子生物学信息资源丰富。该文介绍有关斑马鱼遗传背景的信息资源,以及斑马鱼与水产病害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胡志伟  钟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539-12541
炔雌醇和菲在各种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其对水生动物的繁殖、发育和生长等各方面有显著的影响.斑马鱼容易饲育,遗传学工具成熟,是研究脊椎动物的一种模式动物.综述了炔雌醇和菲2种内分泌干扰物对斑马鱼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水稻根系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水稻根系的研究方法、外界因素对根系的影响、水稻根构型与产量的关系、水稻根系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水稻根系育种实践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今后深入研究水稻根系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些技术在生猪养殖中的引入推动了生猪智能养殖的发展。智能养殖已成为了生猪养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基础是生猪养殖产业链中信息数据的规模化动态收集。生猪养殖过程是联系产业链各个链条的中枢环节,对其智能控制是生猪养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键。作为生猪养殖过程中最具丰富信息的载体,生猪行为的动态监测数据,可作为生猪运动功能、健康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重要评估依据。本文全面梳理了生猪行为的细化分类;分析了遗传、营养状态和日粮组成、养殖环境、养殖管理、健康状况等因素对生猪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基于射频识别(RFID)和加速度等传感器、机器视觉、声音等生猪行为监测方式;提出了生猪行为监测技术规模化应用所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生猪行为的监测将为生猪智能养殖提供又一有力数据抓手,可借此实时监控养殖过程中的生猪健康和福利状态,助推生猪养殖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不同世代樟子松育种资源遗传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樟子松遗传改良正处于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但是不同地区育种资源调拨与交换频繁,导致了育种资源信息模糊、亲缘关系混乱,增加了樟子松遗传改良工作中近交衰退的风险,因此开展育种资源评价研究是樟子松优良单株利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樟子松1、1.5、2代种子园224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SSR的遗传多样性和单株亲缘关系分析以及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按育种资源的来源分析,良种基地、头道桥、榆林1.5和泰来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宝根园和榆林群体相对较低;按育种资源的世代分析,不同世代樟子松育种资源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世代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下降,2、1.5代种子园的期望杂合度He较1代种子园分别下降4.13%、1.31%。2代种子园群体的近交系数F值(0.173)较高,纯合子较多,显著偏离了哈迪-温伯格平衡。同种源、不同生境的樟子松育种资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主要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个体之间(96%);随着种子园世代的提高,无性系之间的亲缘关系聚类现象逐渐明显,2代种子园内存在两组完全一致的无性系(CH3、CH10组和TL1417、TL1411组)。研究结果完善了樟子松育种资源评价体系,确定了不同世代育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为樟子松高级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材料和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19.
鲤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尽管鲤养殖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病害问题仍然是其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病害防控方法,主要有环境防控、药物控制和疫苗法,而运用遗传改良来提高鲤抗病力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虽然以提高生长为目的的多项鲤育种计划已经取得了成功,但有关抗病育种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鲤群体所存在的有益遗传变异,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积极开展抗病选育应该是今后鲤养殖业所必须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从环境胁迫对抗病性状的影响、抗病性状的遗传学基础、抗病性状与其他性状的关系、抗病性状的测定、抗病育种具体方法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了利用遗传改良来提高鲤抗病力的相关研究进展。研究亮点:抗病力是养殖鱼类一个重要经济性状,但由于基础研究薄弱、有效评价方法缺乏等原因,致使抗病选育工作远落后于以生长等性状为目标的育种研究。本文综述了鲤抗病育种相关研究进展,为鲤和其他鱼类的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