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丛枝菌根(AM)真菌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于土壤的有益微生物。AM真菌鉴定是菌根研究的基础,其对保护菌种多样性,促进AM真菌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AM真菌的结构特征、国内外在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旨在为AM真菌的多样性调查和更加精准地开展AM真菌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壤重金属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而高效、低耗、安全的生物修复技术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利用植物-微生物共生体增强生物修复效应的应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有益微生物,能与90%以上的陆生高等植物形成共生体。研究发现,AM真菌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性。当前,利用AM真菌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已经引起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围绕AM真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作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物理性防御体系的形成、对植物生理代谢的调控、生化拮抗物质的产生、基因表达的调控等角度探究AM真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作用机理,以期为利用AM真菌开展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化枳橙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根内球囊霉、摩西球囊霉、地表球囊霉及其混合菌剂接种无菌根枳橙幼苗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接种AM真菌对枳橙幼苗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根系形成了40%~70%的菌根侵染率;菌根枳橙的苗高、地茎、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显著增加;AM真菌对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根区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氨化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接种AM真菌增加了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的活性,各种酶活性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接种菌根的根际土壤中,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N、P元素出现富集现象,且N、P含量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枳橙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pH及养分特性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着菌根真菌的侵染率.  相似文献   

4.
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AM)对番茄生长的影响,为后续研究和开发菌根菌剂在蔬菜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接种5种不同的AM真菌:单孢球囊霉(Glomus monosporum,G_1)、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_2)、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_3)、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AL)和土著AM真菌black及未接种处理(CK),分析比较了不同AM菌剂处理下对番茄菌根侵染率,地上、地下生物量,株高等生长指标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5种处理均能侵染番茄根系形成菌根,G_1、G_3处理对番茄根系的侵染率最高,分别为64.33%、59.22%;G_1与G_3处理分别显著的增加了植株株高与茎粗;G_1、G_3处理可显著影响植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G_1、G_3处理可显著增大气孔大度、减小胞间CO_2浓度,较CK显著提高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70.50%、83.17%;5种处理均能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G_3处理下显著提高叶片可溶糖含量.【结论】不同的AM真菌对同一宿主的促生效应不尽相同,G_1、G_3处理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具有开发为番茄菌根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生态系统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是一类能与大多数陆地植物形成共生体的根际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该文从4个方面介绍丛枝菌根真菌相关研究进展,即(1)在植物个体水平上,AM真菌主要提高宿主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并对植物生育期及生殖能力产生影响;(2)在种群水平上,AM真菌通过庞大的地下菌...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侵染性强、质轻的丛枝菌根菌剂,以紫花苜蓿和高粱为宿主,以摩西斗管囊霉和根内根孢囊霉两种AM 真菌为供试菌种,在以沸石、河砂、珍珠岩、蛭石、草炭土5 种原料组成不同配比的3 种基质中进行培养,通过检测侵染 率和产孢量评价菌剂质量,从而获得最佳扩繁条件。结果表明,G.m、G.i 两种AM 真菌最佳宿主植物均为为紫花苜蓿; P1 基质适合培养G.m 真菌,P2 基质适合培养G.i 真菌。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长期连作、高复种指数和大量化肥投入导致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健康状况恶化、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下降,制约着作物可持续安全生产.为此,探索改善土壤质量与肥力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重点分析了AM真菌+间作、AM真菌+轮作、AM真菌+连作、AM真菌+生草、AM真菌+施肥等土壤肥力的影响;讨论了AM真菌与农业技术联合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认为AM真菌接种技术配合适当的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林牧业生产,达到巧夺天工、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当前和今后可加强AM真菌与轮作、AM真菌与灌溉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完善AM真菌与农业技术协同改善土壤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保持农林牧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于盆栽条件下试验了不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混合菌种(Glomus mosseae+Glomus intraradices)对桔梗(Platycodon grandi florum)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 folia)生长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60 d后,桔梗和薰衣草以接种混合菌种处理的侵染率最高,分别为38%和30%;供试AM真菌促进桔梗和薰衣草生长,接种混合菌种的桔梗和薰衣草地上鲜重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61%和74%(P<0.05);接种处理的植株比对照花期提前、花量增大;接种处理还提高根系活力,其中,以混合菌种效果最佳,接种混合菌种的桔梗植株比对照提高153%;接种AM真菌提高了两种植物叶绿素总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结论认为G.mosseae与G.intraradices组成的混合菌剂在桔梗和薰衣草生产栽培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检验微生物肥料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在宿松县复兴镇进行肥效试验,结果表明:麻博士微生物肥料能明显增强棉花对枯萎病、黄萎病的抵抗能力,增加棉花的生物学产量,增产效果明显,于棉花营养钵育苗上施用一次微生物菌剂,移栽后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枯萎病率都明显下降,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类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微生物类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AM真菌的分类鉴定是菌根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经典的菌根真菌鉴定技术的局限性,本文围绕以PCR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RAPD、RFLP、SSCP、AFLP等在AM真菌分类鉴定、亲缘关系分析、多态性测定以及群落结构组成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取得的成果,并对不同分子生物学技术之间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AM真菌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对黄檗氮素及含氮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用丛枝菌根真菌接种黄檗一年生实生苗,研究丛枝菌根对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氮素及含氮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黄檗幼苗形成丛枝菌根后,增加了叶片氮素含量,接种G.mosseae的苗木叶片氮素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28~1.60倍,光合能力增强。接种丛枝菌根菌后,显著提高了黄檗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和b的比值,增强了黄檗光合作用的能力,叶绿素a含量提高了25%以上;同时,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含量,增加比例在1.65~2.41倍之间;增强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增加了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比例在1.67~2.49倍之间,增强了植物氮素代谢能力,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次生代谢能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丛枝菌根真菌在黄檗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磷浓度对AM真菌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粱为宿主植物,三室隔离培养盒为培养容器,研究在菌丝室施加不同浓度的N,P肥料下接种AM真菌对高粱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AM真菌的高粱菌根侵染率达到70%以上;接菌高粱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未接菌时高,且总氮总磷含量均有显著的提高。在接菌情况下,高粱总氮含量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磷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施肥处理为4 mmol·L-1氮肥、0。01 mmol·L-1磷肥(N2P1)情况下高粱总氮含量最高,高粱的总磷含量随氮、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在施肥处理为4 mmol·L-1氮肥、0。1 mmol·L-1磷肥(N2P2)情况下含量达到最高。研究结果表明,AM真菌吸收氮磷营养的能力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半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模式及侵染率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染色镜检法观察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茵根,研究其类型、结构,阐述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茵根真茵的侵染模式及全年中侵染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半夏根内存在茵丝、丛枝、泡囊等典型丛枝茵根结构,茵根结构类型包括Arum型、Paris型及其交叉型等.丛枝茵根真茵对半夏的侵染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从早春开始上升.夏秋季达到顶峰.而后开始下降;且同一季节中丛枝茵根真茵侵染率野生半夏高于栽培半夏.表明,野生半夏生长环境更适宜丛枝茵根真菌生长,栽培半夏退化可能与半夏共生真菌有关.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杀菌剂作为生物农药的一种,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桔抗细菌、拈抗真菌、拮抗放线菌应用于微生物杀菌剂的研究现状,着重分析了其生防机制和应用以及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丛枝菌根有增强果树吸收矿物质营养的特性 ,起到代替肥料的作用 ,故称为生物肥料。文章分析果树丛枝菌根生物肥料的四大生物效应 ,即促进生长、增强矿质营养的吸收、改善水分、解决果树重茬及其机理 ,提出丛枝菌根在果树应用中的必要性。菌根繁殖技术是未来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方杰  范继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72-11674
[目的]为了研究丛枝菌根对黄檗叶片氮素及含氮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用摩西球囊霉、幼套球囊霉、地表球囊霉、透光球囊霉4种丛枝菌根真菌接种黄檗一年生实生苗。[结果]黄檗幼苗形成丛枝菌根后,黄檗叶片氮素含量增加,接种摩西球囊霉的苗木叶片氮素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28~1.60倍,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增强,可溶性蛋白含量、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含量增加。[结论]丛枝菌根能够增强黄檗氮素代谢能力,促进氮素吸收及含氮物质合成代谢,有利于黄檗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AM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四季豆生长影响的效应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利用菌根菌的解磷作用与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减少化肥的施用,尝试给豆科植物接种AM菌剂和根瘤菌剂。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接种AM菌剂和接种根瘤菌剂可提高四季豆结瘤率和结瘤量(接种47d后结瘤量增多了67%)、增加根重和根径、促进四季豆生长、增加单果重及荚果大小,接种根瘤菌可增加根部土壤全氮含量和速效磷的含量,增加四季豆经济产量,最多达30%。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70年代末以来我国果树菌根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68种果树菌根资源及其分类(内、外生菌根);5属32种菌根真菌资源及其分类;菌根的生态研究;果树菌根的形态解剖、作用及其机理和应用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460-1462
丛枝菌根(AM)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互惠共生体。主要介绍了AM真菌和宿主植物以及环境条件对其形成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当前国内外在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研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at Abu-Rawash sewage farm to appraise the effect of certain novel remediative amendments on the quality of oil as well as the vegetative parameters and yield criteria of canola plant used as hyperaccumulator for the remediation of sewaged soils. The treatments included fallow soil (irrigated without growing canola), soil cultivated with canola (Brassica napus L.) and inoculated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 (AM), soil inoculation with Thiobacillus sp. (a mixture of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nd Thiobacillus thiooxidant), soil treated with a mixture of 250 mg bentonite plus 250 mg rock phosphate/kg soil and inoculated with phosphate dissolving bacteria (PDB), and soil treated with all the aforementioned remediative amendmen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egetative parameters and yield criteria of canola plant did not exhibit any serious adverse impact under all treatments appli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Zn and Cu in canola oil extracted from plants grown in soil inoculated with AM and/or Thiobacillus sp. far exceeded the safe permissible level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ent of both PTEs in the oil extracted from canola plants grown in soil treated with either probentonite or with mixture of all remediative amendments followed the permissible safe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