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揭示典型区域滩涂湿地海水养殖陆海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影响,本研究结合遥感和海域使用确权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并分析1985—2020年间黄河三角洲区域池塘养殖、开放式养殖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对滩涂湿地资源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之前区域陆域池塘养殖规模持续增加,面积最高达到1 480.1 km2,形成1985—1990年和2000—2005年两个增长高峰; 2010年后池塘养殖面积减少,海域开放式养殖快速发展,2019年已达到1 601.8 km2,2007—2019年增速为84.9 km2·a-1;空间增长格局表现为由沿海滩涂湿地不断向离岸海域纵深拓展,陆域养殖池塘质心在1990年后持续向区域西北方向迁移;海水养殖空间增长累计导致1 011.7 km2滩涂资源消失,使得滩涂湿地和沼泽湿地的面积比例从期初的53.5%降低为15.2%,区域湿地景观复杂性和异质性增加。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水养殖空间增长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2010年前后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水养殖空间增长的重点从池塘养殖转向海域开放式养殖,陆域池塘养殖空间增长导致沿海滩涂资源大面积减少,促使滩涂不断向外海推进,同时加剧了自然湿地的破碎化,使得区域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呈现均衡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城市扩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基于2009、2014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AMarkov和FLUS耦合模型对南京市2025年和2035年土地利用进行多情景预测,并运用InVEST模型评估其生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8年,南京市城镇用地呈不断扩张趋势,面积共增加223.65 km2,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和农村居民点。2009、2014年和2018年市域的平均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为0.448 1、0.441 1和0.433 4。4种模拟预测情景中,生境质量均值的排序为生态优先情景>协调发展情景>自然增长情景>经济发展情景,而生境质量等级分布差别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南京市的北部、南部以及中心城区。具体来说,在自然增长情景下,2025年和2035年南京市生境质量将保持下降趋势,低值区面积占比较2018年分别增加1.40个百分点和2.87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情景下,中心区域、南部及北部生境质量较自然发展情景下进一步下降,到2025年和2035年,低值区面积占比将分别增加2.67个百分点和4.76个百分点;在生态优先情景下,2025年和2035年南京市生境质量高值区面积占比较2018年分别增加0.40个百分点和1.04个百分点;而协调发展情景下,城镇用地规模将得到有序控制,林地的空间分布在原有基础上向外延伸,使得市域生境质量逐步提升,故2025年和2035年南京市生境质量高值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0.17个百分点和0.80个百分点。基于此,为进一步减缓南京市生境退化趋势,改善区域生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条件,应合理控制城镇用地规模,采取适当的生态保护政策,同时有序开展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昆明市空间布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昆明市全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1)昆明市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为7 032.11 km2,占全区面积的34.7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对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2)昆明市生态保护涵养区面积为4 444.31 km2,占全市面积的21.15%,集中分布在北部的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以及富民县;3)生产生态扩展区面积为7 711.87 km2,占全市面积的36.70%,主要分布在建设开发区外围,包括禄劝县西南部,富民县东北部和西南部,寻甸县西南部,东川区东部,石林县东南部,晋宁县,西山区等地;4)建设开发核心区面积为1 554.98 km2,占全市面积的7.40%,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的都市核心区。  相似文献   

4.
利用RS和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新生湿地面积及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2~2004年黄河三角洲年均造陆面积126.88 hm~2,2004~2014年年均造陆面积63.42 hm~2,造陆速度有变缓的趋势。新生湿地以低盖度植被为主,1992、2004和2014年低盖度植被面积占比分别为69.14%、70.98%和87.89%,呈增加趋势。1992~2004和2004~2014年湿地净造陆面积中低盖度植被面积占比分别为92.97%和96.36%,2004~2014年新生湿地植被覆盖度下降明显,显示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趋于退化。  相似文献   

5.
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划分为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两种模式,根据2000年、2006年、2011年3个时相的ETM+影像,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驱动力下互花米草沼泽景观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人工管理区,2000-2011年,互花米草沼泽面积由272hm2增加到781hm2;平均分维数呈下降的趋势,聚合度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表明互花米草沼泽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在形状上趋于规则;从互花米草沼泽增长速率看,2000-2011年,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在景观空间演变上,互花米草沼泽的平均宽度从598.679m增加到1719.002m,表现出向海陆两个方向扩张的特征。(2)自然湿地区,2000-2011年互花米草沼泽面积由2023hm2增加到3974hm2;平均分维数和聚合度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米草沼泽增长稳定,年增长约160-180 hm2/a,单位长度岸线年增长面积约为15hm2·km-1·a-1左右;比较发现,自然湿地区互花米草沼泽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工管理区的增长速度。在景观空间演变上,互花米草沼泽平均宽度从1625.586m增加到3193.317m,2000-2006年表现出向海洋单方向扩张的特征,2006-2011年表现出向海陆两个方向扩张的性质。(3)在自然条件下互花米草沼泽扩张受到气候、地貌过程、水文过程、植被类型及种间竞争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带状特征。在人工管理下,通过建设拦水堤坝等,阻止了潮汐作用下海水的扩散能力,生态过程发生改变,致使生态系统类型向淡水湿地方向演变,抑制了互花米草沼泽的扩张,表现出一定的镶嵌格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全面评价草地生态系统质量,筛选确定草地参照生态系统。【方法】 文章基于遥感数据,从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体系及综合指数;引入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进行生态地理分区;基于生态系统质量评价和生态地理分区结果对草地各分区开展参照生态系统筛选和质量评估;选取各个生态区前10%的值作为质量基线,高于质量基线的区域选为参照生态系统。【结果】 (1)2000—2020年甘孜州草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呈现出北部低南部高的趋势。(2)草地生态系统可划分为34个生态区,剔除面积小于10 km2的分区,在后续草地参照生态系统筛选中涉及27个分区。(3)基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筛选出的草地参照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别为5 328.75 km2、5 323.75 km2、5 274.75 km2和5 274.25 km2【结论】 为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确定参照生态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并判断其恢复能力,以及研究区的生态修复计划、目标和最终评估提供依据与基准。  相似文献   

7.
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1980-2015年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恢复优先性进行研究,以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与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获取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变化信息,实现对若尔盖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动态演变过程的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湿地景观演变函数,揭示若尔盖湿地多年变化类型分布,并给出该区域湿地恢复的优先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和蔓延度指数的萎缩,斑块密度的上升及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增大。整个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了249.77 hm2,斑块密度上升0.013 hm-2。2)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涵义,将研究区湿地划分为稳定型、退化型、恢复型和波动型4种类型,研究发现退化型湿地的面积与稳定型湿地相比,是其75.43%,与恢复型湿地相比,是其2.27倍,若尔盖湿地退化严重,亟需进行湿地恢复。3)采用熵值法,以行政乡镇为若尔盖湿地恢复单元,得出若尔盖8个受影响的乡镇中,有2个一级恢复区、3个二级恢复区、3个三级恢复区。三级恢复区(阿西乡、嫩哇乡、达扎寺镇)应当予以优先恢复。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农田景观作物种植多样性特征,从景观异质性角度,基于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具有14类景观类型的农田景观格局图,明确了研究区作物和半自然生境分布特点;进一步对6个梯度作物面积比例为1 km2农田景观样方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分析了农田景观作物面积比例对景观组分异质性、破碎度和配置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全域1 km2农田景观样方作物面积比例和半自然生境比例平均值分别为53.09%和21.55%,呈现高作物面积比例、低半自然生境比例的特点;研究区农田景观作物面积比例提升导致农田景观组分异质性、破碎度和配置异质性显著降低(P<0.05);麦玉两熟斑块面积显著上升和斑块数量减少对华北平原农田景观异质性起决定性作用。综上,在华北平原,降低作物面积比例和缩小田块面积有利于提升农田景观异质性,而机械化和规模化作物生产降低了农田景观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崔广州  张绪良  张朝晖  徐宗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99-12600,12687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典型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景观破碎化、植被退化、污染、物种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等变化,影响了黄河三角洲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保护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加强对湿地的综合保护治理,减缓湿地退化,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选取斑块密度指数(PD)、景观内部生境面积指数(IA)、斑块平均面积指数(MPS)、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FS1、FS2)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指数模型,系统分析了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的破碎化过程,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35年来,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的萎缩,斑块密度的上升以及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的增大。整个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了48.95hm2,斑块密度的上升0.006个/hm2;导致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发生和发展的驱动力包含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自然因子对湿地景观破碎化进程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而且气温对湿地景观破碎化进程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降水。但在1975-2010年间的这一较小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破碎化的贡献率明显高于自然因子,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以及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是引发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11.
随着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干扰日益强烈,研究滨海湿地陆源人类活动影响规律对于滨海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三大沿海城市群(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围海造地(直接因子)和流域污染物(营养盐、非点源无机污染物)输入(间接因子)表征1990-2000年间滨海湿地的陆源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及规律.研究发现,虽然围海造地仍然以农业用地为主(>50%),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随人口城市化率增高而增加,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最高;在环渤海湾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超过60%的滨海湿地面积受到高或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则有44.7%的滨海湿地面积处于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及以上.通过叠加围海造地和污染物输入双重陆源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强度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平均强度指数达到0.79,且处于中等及以上影响强度区域面积比例达到78%,均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滨海湿地区域.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强影响区域多集中分布于河流人海口、较为发达城市滨海区以及海岸线附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陕西黄河湿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以陕西黄河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比较,研究了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异规律。[结果]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湿地从河滩湿地、开垦湿地(农田)到因盐碱化最终废弃后的退化过程中,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的平均值分别为1.474、1.522、1.593 g/cm3。土壤变得更紧实;土壤孔隙状况(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的各项指标也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所降低,其中毛管孔隙和总孔隙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达到极显著水平,非毛管孔隙也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孔隙度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加剧了土壤的退化;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与湿地土壤相比,开垦湿地(农田)和废弃盐碱地的最大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5.7%和22.3%。毛管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0.2%和19.4%。最小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6.1%和22.2%;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河滩湿地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均优于开垦湿地(农田)和废弃盐碱地,与河滩湿地相比,开垦湿地(农田)和盐碱化荒地总土壤蓄水能力分别降低了12.4%和15.2%。总的排水能力分别降低了2.7%和15.9%。[结论]采取合理措施安排湿地周边集体林地、农田及湿地资源开发关系对黄河湿地保护区涵养水源,调节水分循环和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Phosphorus Behavior at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n Coastal Wetl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oastal wetlands in phosphorus fix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Method] The research analyzed phosphorus behavior at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by static water column test. [Result]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as in the range of 0.051-0.322 mg/L in overlying water, and phosphorus was effectively removed by degradation and adsorption. The static water column test has demonstrated that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plays the role of accumulation when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s lower than 7 mg/L in overlying water of coastal wetlands. It is notable that substrates of overlying water all perform well in adsorption, and the adsorption reaches saturation if the concentration goes up to 10 mg/L. [Conclusion] Coastal wetlands would significantly adsorb and degrade phosphorus in overlying water, controlling phosphorus within a lower range.  相似文献   

14.
以沿黄河下游湿地林下草本,滩地中的花生地、玉米地,水稻田及湖滨湿地为研究对象,以样方法调查各利用方式下的植物群落,分析各个利用方式下的物种组成、优势种变化、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物种相似度.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湿地由85个植物物种组成,分别隶属于26科66属,其中林地物种数最丰富,湖滨湿地次之;不同利用方式下除花生地与...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出黄河三角洲湿地不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还具有滩涂湿地比重大、湿地类型广泛以及淡水渔业初级生产力较高等特征;同时结合水文、生态及植物优势群落等要素对该湿地进行3级分类,并初步探讨了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对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提出有利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方法]在黄河口滨海湿地选取4条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广利河、神仙沟、挑河和潮河),分别于2009和2010年5月(枯水期)、8月(丰水期)和11月(平水期)在这4条河流采集水样,测定水体营养盐、COD、叶绿素和石油类等指标,采用内梅罗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进行污染物现状调查和评价分析,了解湿地整体河流水体质量现状及其对水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结果]黄河口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整体污染较为严重,属于富营养化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NH 4+-N和石油类;入海河流水体N、P含量过高造成了渤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使渤海近岸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与历史数据对比,河流水体氮磷污染明显加剧,石油类污染未见显著增长,整体水质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结论]该研究为黄河口滨海湿地及近岸海域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盐城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盐城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异规律,基于格网尺度对盐城海岸带1997,2007和2014年3个时期的ESV进行了估算,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研究区ESV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近20 a来盐城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由1997年的134.33亿元减少至2014年的97.13亿元,自然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碱蓬Suaeda salsa沼泽、河流面积的减少是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期间ESV在空间上发生了显著变化。ESV高区(ESV指数VESK > 7 463.04万元)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显著减少,ESV较低区(796.67万元 ESK≤3 014.78万元)的面积和空间分布表现出逐渐扩大的格局。自相关分析表明:ESV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呈集聚分布特征且总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研究区1997-2014年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研究结果具有可信性。在未来生态系统修复和管理中要权衡与协同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大对芦苇沼泽、碱蓬沼泽、河流等天然湿地的保护,合理规划滩涂湿地的利用方式,实现沿海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