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永丽  肖凯  李雁鸣 《作物学报》2005,31(4):498-505
在低(L,基本苗150株/m2)、中(M,300株/m2)和高(H,450株/m2)3种密度下,供试杂种小麦C6-38/Py85-1及其亲本旗叶生长期间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可溶蛋白含量(Pro)、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均随旗叶生长进程和密度增加不断降低,杂种各性状对密度变化的反应较其亲本敏感。各性状的离中  相似文献   

2.
K,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A)×2(R)两组亲本杂交的10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探讨高产条件下K、V型小麦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有很强的杂种优势,7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为7.11%~25.1%,其中3个为15.7%~25.1%,4个组合超标优势2.4%~18.1%。K、V型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千粒重的增高,其次是穗粒数,有3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单株穗数的减少对杂种产量有影响,选择多穗亲本,对提高杂种的穗数有效  相似文献   

3.
欧洲冬性小黑麦优良种质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小黑麦的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该领域缺乏全面、综合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目的在于:(1)调查杂种优势;(2)评价一般配合力(oCA)与特殊配合力(SCA)的相对重要性;(3)评价GCA与品系自身表现的相关性;(4)研究亲本与杂种的性状相关性;(5)杂交育种展望。本试验于2001-2002年生长季节在德国的6种环境条件下评价了由化学杂交剂生产的290个F1杂种及其57个母本和5个测验种。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产量品质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研究探讨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在长江中游棉区的杂种优势表现。试验涉及10个陆地棉亲本和10个海岛棉亲本及其33个杂种,分别于1989年(16个杂种)、1991年(9个杂种)和1992年(8个杂种)进行。陆地棉种问杂种的产量、铃数、子指、株高和纤维品质的中亲优势十分明显,与双亲平均值比较,皮棉产量平均高出83.8%,成铃数增加39.9%。但与陆地棉对照品种比较;种间杂种产量严重降低,平均下降32.8%。陆海杂种结铃性强,成铃数比对照高出86.1%,但许多青铃在后期不能正常成熟。采用早熟陆地棉与适应性较好的海岛棉杂交,产量下降幅度小,在秋季雨水少、降温迟的年份甚至出现增产的少数组合。大多数种间杂种纤维长度>34mm,比强度>25g/tex,麦克隆值<3.7,中亲优势均超过10%,大多数杂种竞争优势超过15%,甚至优于海岛棉,表现超显性遗传,而纤维整齐度降低幅度很小(-1.2%)。  相似文献   

5.
棉花杂种优势与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8个陆地棉杂种及其亲本的四种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这些指标与杂种产量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幼芽匀浆互补法对F1皮棉超亲优势、中亲优势的预测相符率分别为87.5%和75.0%;杂种萌动种子ATP含量普遍高于双亲平均值。超亲优势、中亲优势与杂种ATP含量及双亲ATP含量的平均值均呈正相关,且中亲优势与杂种ATP含量相关显著(r=0.7188,P〈0.05);杂种产量优势与盛蕾期、盛花期的  相似文献   

6.
同源四倍体高粱与约翰逊草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个同源四倍体高粱品系及其与约翰昌的种间杂种为材料,分析了种间杂种的生物学特征、饲用价值、杂优表现及其稳定性。发现杂种F1在生物产量上表现了巨大优势(70.0% ̄90.0%),F1 ̄F3在生物产量上优势相对固定,比双亲有显著提高,杂种低世代用做饲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燕麦杂种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用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Corn.2n=4x=28)与通北野燕麦(Avenafatua L.2n=6x=42)杂交成功,F_2分离出燕麦型、二粒小麦型、硬粒小麦型、斯卑尔脱型和普通小麦型。斯卑尔脱型F_4中的一个类型,与双亲野生二粒小麦和通北野燕麦的核型进行比较研究。杂种中有一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5对随体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来源于通北野燕麦,5对随体染体来源于双亲野生二粒小麦和通北野燕麦。证明野生二粒小麦与通北野燕麦杂种斯卑尔脱型是真杂种。  相似文献   

8.
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6个品质性状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及其双列杂交的F1为材料,利用亲本品质性状分组的方法研究了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规律,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不完全一致,多随双亲性状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以品质性状表现值均为中等的双亲进行杂交的杂交类型为最高,干面筋含量可通过高双亲杂交而使杂种F1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簇毛麦及其双二倍体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晓月  石屹 《作物学报》1995,21(3):377-379
本文分析了六倍体普通小麦农大146、簇毛麦及其杂种和双二倍体的全展旗叶及种子的酯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子代与其双亲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形成了偏母互补型;子代双单倍体 (2n=28) 和双二倍体 (2n=56) 旗叶酯酶同工酶酶谱有相当的一致性;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器官酯酶同工酶基因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做了比较分析。旨在用分子标记方法探索亲本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关系,为后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两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杂种F1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RAPD扩增带,同时还丢失了双亲部分的RAPD扩增带,杂种F1的多态性条带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F1是真正的杂种;F2的多态性条带表明:F2与父母本的遗传距离相差不大,略偏向母本。亲本与杂种F1,F2的RAPD扩增带表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RAPD遗传标记可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由Tilletia india引起的Kamal腥黑粉病(KB)是1931年由Mitra在印度Kamal地区发现的,是小麦的一种重要病害;其病原菌会在灌浆籽粒中形成大量的真菌孢子。本试验将4个抗性原种(HD29、W485、ALDAN‘S’/IAS 58、H567.71/3*PAR)与高度敏感品种WH542杂交,然后用其衍生的群体研究了Kamal腥黑粉病(KB)抗性的遗传。用于筛选KB反应的植株材料由来自全部抗性X敏感性组合的F2、BC1、重组自交系和来自6个抗性X抗性组合的重组自交系以及双亲和F1代构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鹅掌楸属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以其亲本及其杂种生长旺盛期的芽为材料,利用DDRT-PCR技术,分析了杂种及亲本基因表达的差异,并与杂种的4个生长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杂种和亲本之间存在显著的基因表达差异,可归纳为:双亲共沉默型(Ⅰ)、杂种特异表达型(Ⅱ)、单亲表达一致型(Ⅲ)和单亲表达沉默型(Ⅳ)。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单亲表达一致型(Ⅲ)与杂种鹅掌楸的叶面积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单亲表达沉默型(Ⅳ)与杂种鹅掌楸的地径和株高都呈显著负相关。进而推测,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鹅掌楸属植物甚至林木杂种优势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杂种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动态和分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选用两个杂种及其亲本和对照7个材料, 进行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规律的研究。 结果表明: 杂种小麦叶面积大, 生物量高, 灌浆强度大, 每日千粒重达1677~1812 mg, 超双亲平均值(MP)和对照(CK)8.6%~26.1%, 灌浆持续时间长1.4~3.1d, 是形成粒重优势的关键所在。 与亲本相比, 化杀杂种CH-1的干物质转运率(TR)  相似文献   

14.
以樱桃的优良杂种优系F8、F10(Prunus.avium L.×Prunus . pseudocerasus L.)以及H8、H10(Prunus. cerasus L ×Prunus.pseudocerasus L.)为材料,MS和F14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3-吲哚丁酸(IBA) 、赤霉素(GA3)进行杂种樱桃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F14+6-BA (0.3~0.5)mg/L+GA30.1(单位下同)适合各个杂种优系初代培养诱导出植株,F14+6-BA (0.5~1.0)+IBA (0.1~0.3)+GA30.1能够很好的促进各个杂种优系分化不定芽,1/2MS+IBA0.5(或NAA 0.8)是各个杂种优系的最佳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精量播种条件下冬小麦的高产优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冬小麦在小播量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表现,2001~2003年在北京安排了两个年度的秋播试验。参试品种有DS1号、临抗1号、冀麦30、鲁麦21和京411,京411是对照品种,播种量是22.5kg/hm^2。2001-2002年度,参试品种中临抗1号的最高产量达到6652.5kg/hm^2;2002-2003年度中,京411、鲁麦21、临抗1号、DS1号、冀麦30的平均产量分别达到8537.6,7403.7,7353.75,6836.25,6169.8kg/hm^2,品种的品质也较好。试验中,这些品种有正常的生育表现,较强的分蘖能力,旺盛的生理活动。在产量结构中,这些品种的单株穗数较多。  相似文献   

16.
灌水次数对杂种小麦冀矮1/C6-38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永丽  肖凯  李雁鸣 《作物学报》2006,32(3):410-414
在大田中研究了灌2水(底水+冬水)、3水(底水+冬水+拔节水)和4水(底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3种灌水处理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增多,杂种及其亲本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r)、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升高,光合功能持续期(RSP和PAD)延长,叶源量(LSC)增加,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杂种旗叶的Pn、Chl、Pr、gs和 gm对灌水次数的反应较亲本敏感。上述性状的离中优势(Hm)也随灌水次数的增多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小麦黄斑叶枯病(HLB)是南亚恒河平原东部小麦栽培中最严重的病害。在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建立了小麦黄斑叶枯病监测圃(HMN),以便分析这些地区遗传抗性的稳定性。该监测圃中既包括适应性病原也有外来的病原。分别于1999~2000,2000~2001,2001~2002年小麦种植季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效益及其协调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玉门市2002—2012年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从2002年的55.74增加到2012年的88.89,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的状态由可持续利用的起步阶段升级到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2)土地利用各效益的协调度值从0.68降为0.20,协调度由比较协调状态变化为不协调状态。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的总体状态是良好的,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玉门市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效益的发展方式在土地利用中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9.
杂种小麦源库基本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王树安  王纪华 《作物学报》1994,20(4):426-431
对杂种小麦与普通小麦(包括杂种小麦亲本)的比较研究表明:杂种小麦在顶部二叶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累积蒸腾量、叶片功能持续期以及光全有效叶面积上显著优于普通小麦、叶源量高出30.22%。杂种小麦籽粒中内源生长素(IAA)、玉米素(Z)及玉米素核苷(ZR)含量在发育各时期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但杂种小麦的叶鞘、茎干重  相似文献   

20.
为创制六倍体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tmack)-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异染色体体系,将六倍体小黑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以六倍体小黑麦品种Presto为母本、普通小麦品种晋农190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对双亲及其杂种F2种子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观察,确定其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发现,双亲的染色体数目均为42,父本晋农190的核型公式为2n=42=36m(2SAT)+6sm,核型类型为1A;母本Presto的核型公式为2n=42=26m(4SAT)+4M+12sm,核型类型为2A。杂种F2中F2-3为双单体附加系,其核型公式为2n=44=36m(3SAT)+4sm+1m+1m,核型类型为1A。通过对染色体的形态、短臂和长臂的长度、臂比及相对长度系数进行分析,可初步推断杂种F-3附加的可能是母本的7号和21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