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平  钟建华  孙东 《茶叶科学》2003,23(2):115-118,104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脂溶性茶多酚中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获得了一种新的单取代的长碳链脂溶性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4'-棕榈酸酯,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元素分析、IR、MS和1H-NMR等表征。药理学实验考察并比较了脂溶性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4'-棕榈酸酯、水溶性的绿茶多酚和脂溶性茶多酚对人卵巢癌HO-8910细胞株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单取代的EGCG棕榈酸酯的活性比脂溶性茶多酚强,而与绿茶多酚相当。  相似文献   

2.
《茶叶科学》2000,20(2):146
导师姓名现有研究课题及内容刘祖生教授 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选育 ,茶树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早期鉴定 ,茶树植株再生机理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茶树抗性育种童启庆教授 茶和香花作物香气形成机理研究 ,茶树 β 葡萄糖苷酶与茶叶品质关系研究 ,茶树无公害栽培和优质栽培研究杨贤强教授 茶多酚抗氧化机理研究 ,茶多酚分子改进机理和脂溶性茶多酚产品开发 ,茶多酚药理作用机理和新药开发研究梁月荣教授中、日、韩三国主要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态性研究 ,茶树重要经济性状DNA分子标记研究 ,抗虫基因对茶树遗传转化的研究 ,茶树咖啡因生物合成关键基…  相似文献   

3.
茶叶色素物质按其溶解性能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前一类主要是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和类胡萝卜素;后一类主要是黄酮类、花青素、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等。业已证明,脂溶性色素是茶叶外形与叶底色泽的主体。绿茶外形色泽依加工工艺技术参数不同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的补充和运动能力研究要基于茶多酚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行,茶多酚的补充与运动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对茶多酚的实际效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茶多酚及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介绍,对茶多酚补充与运动能力关系的进行了探究,并对茶多酚药理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茶叶中茶多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茶叶主要活性成分茶多酚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茶多酚总量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方法,以及茶多酚组分测定方法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重点介绍了应用最广的儿茶素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茶多酚检测方法学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木薯叶脂溶性成份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对伴生杂草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从木薯叶脂溶性成分中分离出15种化合物,其中鉴定出10种已知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24.60;进一步用木薯叶脂溶性部分对4种受体植物(假臭草、三叶鬼针草、白菜和萝卜)的萌发率、根长和茎长进行生测,研究发现木薯叶脂溶性成分对受体植物的萌发率、根长和茎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表现出浓度效应。与标准受体植物(白菜和萝卜)相比较,木薯叶脂溶性成分对伴生杂草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
茶饮料的抗生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翁蔚  屠幼英  杨子银  陈利燕 《茶叶》2004,30(2):98-100
试验对酵母发酵的绿茶饮料抗生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板法培养,发酵36小时的绿茶汁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分别为98%和100%。液体培养法,发酵48~60小时绿茶汁对乳酸杆菌增生45.1%,对双歧杆菌作用不显著。另外,乙醇、茶多酚与有机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茶多酚对乳酸杆菌有一定促生效果。  相似文献   

8.
猪屎豆种子脂溶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猪屎豆种子中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鉴定出37个化合物,占其总量的70.52%。同时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方法对猪屎豆种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IC50为560.3μg/mL。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与细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微量热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两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及与DNA的亲合作用,作出其热谱图,得出各种浓度下茶多酚的抑菌情况和DNA亲合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620 g/ml时,茶多酚对产气杆菌的作用十分显著。3.3 mg茶多酚与12.6 mg DNA相互作用的亲合热效应为-0.003J。  相似文献   

10.
董金甫  李瑶卿 《茶叶》1992,18(3):46-49
以浙江农大茶学系提供的茶多酚为材料,采用滤纸圆片和牛津杯法进行抑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对铜绿色假单孢杆菌、伤寒沙门氏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氏杆菌等7种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最后还提出了开发茶多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与其他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茶多酚是一种高效的复合抗氧化剂,其强抗氧化性与各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茶多酚与其他抗氧化剂也存在协同作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卡素及谷胱甘肽等。协同作用增强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效果。茶多酚的协同作用是通过偶联氧化实现的。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的化学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宁  洪军  沈生荣 《茶叶科学》2003,23(2):124-128
研究了茶多酚在不同浓度,不同pH值,不同金属离子(Fe2+,Cu2+,Zn2+)存在下的化学发光,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对其发光强度有一定影响;pH越高茶多酚的发光强度越大;Cu2+可抑制茶多酚的发光,而Fe2+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发光, Zn2+对茶多酚的化学发光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与几种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协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由Benzie和Strain建立的铁离子还原法(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assay,FRAP)比较不同EGCG含量茶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强弱以及茶多酚与其他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协同抗氧化作用,测定结果表明EGCG在儿茶素中比例为40%~50%时抗氧化能力最强。抗氧化物质之间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与抗氧化物质本身的抗氧化能力,抗氧化物质有效浓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抗氧化物质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抗氧化物质本身有效浓度较低时协同作用也较低,随着有效浓度增加,协同抗氧化作用增加,达到一个峰值后,随着有效浓度的继续增加,协同作用会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以红茶中提取的茶黄素粗提物和氧化前的茶多酚为对照,利用HPLC技术分析了纳米CaCO3固定化多酚氧化酶氧化产物的茶黄素组成;利用化学发光法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中茶黄素组成以TF2A为主,茶黄素粗提物中四种茶黄素单体均占一定的比例;利用CuSO4-Vc-H2O2-酵母体系和Fe2+-H2O2-酵母体系进行化学发光研究,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抗氧化活性较茶黄素粗提物和茶多酚强。  相似文献   

16.
茶多酚微胶囊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  李保国 《茶叶科学》2006,26(4):275-279
采用喷雾干燥法,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为骨架材料,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研究。以微球的包封率作为实验指标,用L9 (3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制备茶多酚微球的工艺,得到以下结果:加入少量乳化剂可较大程度提高产品的包封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乳化剂效果比聚乙烯醇(PVA)好,最佳添加量是芯壁材总重的4%;制备茶多酚缓释微球的最佳条件为:进风温度100℃,进料速度6.25βml/min,芯壁材比为2:1,总固形物含量为3%。采用HPMCP作为壁材,以喷雾干燥法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是可行的,茶多酚微球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7.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目的:研究茶多糖、茶多酚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SD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和机制。方法:饲喂SD大鼠茶多糖、茶多酚3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胰岛素以及小肠糖降解酶(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变化。结果:茶多糖、茶多酚都有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茶多糖组大鼠血胰岛素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组的血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小肠各降解酶活力也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茶多糖对高血糖大鼠有显著的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茶多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肠糖降解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五指山水满茶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本研究对五指山水满茶及其他6种茶(普洱茶、白毛茶、白沙绿茶、西湖龙井、兰贵人和碧螺春)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茶多酚、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种茶的75%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效果最好,且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与样品浓度成正比关系,整体热稳定性比较好。在7种茶中,水满茶清除ABTS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且在测试浓度范围内清除能力均与样品浓度表现出量效关系,但水满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弱;还原能力是白毛茶最强,其次是白沙绿茶和水满茶。7种茶的总黄酮和茶多酚含量分别在3.06%~5.4%和14.6%~18.1%之间,其中,水满茶的茶多酚含量最低,但总黄酮含量却最高。因此,五指山水满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较高的总黄酮含量,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多酚为材料,研究了茶多酚浓度、溶液pH、溶剂、金属离子(Ca2+、Al3+)和热处理对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各因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都极为显著,当溶液pH=7.4±0.2、茶多酚浓度为3βmg/ml或溶剂采用50%乙醇水溶液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金属离子(Ca2+、Al3+)的直接影响不明显,主要通过影响游离茶多酚浓度而降低其荧光强度;加热处理能显著增大荧光强度。当茶多酚浓度过高(>3βmg/ml)或pH>8时,能导致最大发射峰位置显著红移,其它因素对其影响较小;此外,溶剂极性显著地影响激发峰的形状和荧光强度,但对最大发射峰位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以单枞茶为实验材料,研究复合酶解辅助乙醇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条件,考察酶解温度、酶添加量、酶解pH、酶解时间、乙醇质量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8个单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酶解温度60℃、酶添加量3.5%、酶解pH4.8的条件下酶解预处理3 h后,在乙醇质量分数为60%、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50的条件下提取1.5 h,茶多酚的提取率达25.82%,与传统水提法相比,茶多酚提取率提高了6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