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抑菌圈直径作为考察指标,采用纸片法药敏试验测定大黄水杨酸的抑茵效果。以大黄浓度、水杨酸浓度、两药间比例为影响因素,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得出:以大黄浓度为250mg/mL,水杨酸浓度为10%,两者间比例为1:1,即A2B1C3组合时,大黄水杨酸复合剂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蚯蚓体腔液及粗组分体外抗菌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钢圈法测定蚯蚓体腔液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domonas aeru ginosa )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制作用,并利用微量平板稀释法测定蚯蚓体腔液对绿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如下:蚯蚓体腔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没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浓度为0.1g/ml时绿脓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53cm;蚯蚓体腔液对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25mg/mL。体腔液用85%的硫酸铵沉淀、截留分子量为10kDa和1kDa的超滤膜进行超滤,得到分子量分别为大于10kDa、1kDa~10kDa、小于1kDa的三种组分ECP1、ECP2、ECP3。用钢圈法测定了ECPl、ECP2、ECP3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其中ECP3的抑菌作用最强,ECP1、ECP2和ECP3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7.68mm、11.44mm和16.8mm。ECP3对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18mg/mL。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肠杆菌肽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特性。采用药敏纸片法、微量肉汤法测定肠杆菌肽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微量棋盘法测定肠杆菌肽与硫酸粘杆菌素联合抑菌效果,并测定肠杆菌肽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肠杆菌肽对鸡源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在4~8 mg/L和4~16 mg/L之间;抑菌圈直径在6.0~21.6 mm和6.0~22.5 mm之间。肠杆菌肽与硫酸粘杆菌素的联合抑菌指数(FIC)在1.0~1.5之间。研究表明,肠杆菌肽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与硫酸粘杆菌素无联合抑菌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测定不同辣椒碱浓度下浸置不同时间的滤纸片对啤酒酵母、青霉菌和黑曲霉的抑菌圈直径来研究辣椒碱对真菌的作用效果,以便为辣椒碱的饲料化利用和深入开发提供数据支持。试验Ⅰ结果显示:浸置3 h的不同辣椒碱浓度对啤酒酵母菌有一定抑制效果,随着辣椒碱浓度增加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呈增大趋势,但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 0.05)。当辣椒碱浓度达到2.0 mg/mL时,抑菌圈直径达到最大;浸置3 h的不同辣椒碱浓度对青霉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辣椒碱浓度的增加抑菌圈直径增大,且各辣椒碱浓度间作用效果具有显著差异(P <0.05);在3.0 mg/mL时抑菌圈直径达到21.3 mm,比空白对照增加100.9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0.01);浸置3 h的不同浓度辣椒碱对黑曲霉菌没有影响。试验Ⅱ结果显示:不同浸置时间的3.0 mg/mL辣椒碱对啤酒酵母菌的抑制作用均较为稳定,随着浸置时间延长,抑菌圈直径有所增加,但变化不明显(P> 0.05);而对于青霉菌而言,浸置3、6、12 h和18 h的辣椒碱均产生较大抑菌圈,但是不同浸置时间间无显著差异(P> 0.05);对于...  相似文献   

5.
中链脂肪酸对体外发酵甲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人工瘤胃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精粗比(0:1和1:1)日粮类型时中链脂肪酸对甲烷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培养24h,添加脂肪酸对甲烷产量的抑制作用不受日粮类型的影响(P〉0.05);与不添加酸的对照相比,添加50mg未酯化月桂酸(C12,0)及月桂酸和肉豆蔻酸(C14,0)以3:2的比例组成的混合物(50mg)可分别抑制甲烷产量的22.2%(P〈0.01)和11.8%(P〈0.05);添加50mg未酯化C14,0使甲烷产量降低3.4%(P〉0.05);不同日粮类型上饲料产气量、瘤胃液pH值和氨氙浓度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评估三株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性能的差异。采用体外牛津杯试验,设4个处理组,以土霉素(对照组)为参照,按抑菌圈直径(DIZ)比较三株菌株处理组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编号为D、B、G)对4类13个指示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1)对于肠道有害菌:菌株D、B对大肠杆菌K88和K99及鸡白痢沙门氏菌有抑制作用,且菌株D抑制效果均显著大于菌株B(P<0.05);相反,菌株G对大肠杆菌K88和K99及鸡白痢沙门氏菌无抑制作用(不敏感);菌株D、G对猪霍乱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为“不敏感”,菌株B为“敏感”;三个菌株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作用均达“高敏感”。(2)对于肠道有益菌,菌株B对罗伊氏乳酸杆菌的抑制作用达“高敏感”,菌株D为“敏感”,菌株G为“不敏感”。(3)对于饲料源有害菌,菌株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为“敏感”,菌株D、G为“不敏感”。(4)对于商业饲用益生菌,菌株B对凝结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产朊假丝酵母的抑制作用均达“高敏感”,相反菌株G均为“不敏感”。以上结果提示,三株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性能有较大差异,且对其他商业饲用益生菌存在可能的颉颃效应。  相似文献   

7.
根据GenBank中已发布的产气荚膜梭菌α、β、ε、τ毒素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针对4种毒素基因的特异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1种简单的产气荚膜梭菌定型菌落多重PCR方法。结果显示:A、B、C、D、E5型产气荚膜梭菌参考菌株均扩增出了相应的预期目的条带,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和芽孢杆菌则均未能扩增出相应条带;将单个菌落稀释100倍,仍能扩增出相应的目的片段,该方法对B型和E型参考菌株最低检测量分别为2.6×10^4cfu/mL、1.2×10^4cfu/mL。应用该多重PCR方法从106份样品中检测到30株产气荚膜梭菌且均为A型,其中病死鸡的盲肠内容物分离率为36.5%(19/52),健康鸡群新鲜粪便样品分离率为20.4%(11/54)。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可以有效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快速检测及5种血清型的鉴别,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及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地黄牛冷冻胚胎移植技术及其受胎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笔者选用97头山东省平度市当地黄牛作为受体,采用玻璃化解冻进行加拿大进口北美性控高产荷斯坦奶牛冷冻胚胎移植。试验分别从冷冻胚胎级别、受体牛黄体直径、移植者技术水平、胚胎解冻后的停留时间,对冷冻胚胎移植受胎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A级胚胎(46.3%)比B级胚胎(31.6%)、C级胚胎(0)受胎率高;受体牛黄体直径在1.0~1.5cm(49.1%)之间较2cm(28.1%)、2.5cm时受胎率要高;移植者技术水平的高(42.3%)低(21.1%)其受胎率相差较大;胚胎解冻后停留的时间10~20min(37.8%)、1~2h(46.9%)、4~6h(25%)对受胎率也影响较大。说明影响当地黄牛移植高产荷斯坦奶牛冷冻胚胎受胎率的因素主要有冷冻胚胎级别、受体牛黄体直径、移植者技术水平、胚胎解冻后停留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铬对泌乳期奶牛的生产性能和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泌乳期奶牛日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或赖氨酸铬对其生产性能和血液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选择75头泌乳前期(〈80d)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A、B和对照组C。试验组A和B每天日粮中分别补充吡啶羧酸铬和赖氨酸铬,供试期间对照组C不添加有机铬。结果表明:铬可提高泌乳期奶牛的生产性能,增强和改善泌乳奶牛的免疫力和应激状态。试验组A和试验组B泌乳量高于对照组C(P〈0.01);试验组B血清中的甘油三酯的浓度低于对照组C(P〈0.05);试验组A血清中胰岛素浓度低于对照组C(P〈0.01);试验组A和试验组B血清中葡萄糖浓度都高于对照组C(P〈0.01);试验组A和试验组B血清中皮质醇的浓度分别比对照组C低7.21nmol/L和4.92nmol/L,试验组A和试验组B血清中IgG的浓度分别比对照组C高2.1g/L和3.1g/L。  相似文献   

10.
通过A、B、C、D4种方法对仔猪黄、白痢进行预防,结果表明:B、C、D3组比A组发病率分别减少51.73、61.33和64.81个百分点,死亡率分别降低8.91、14.13和18.26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B组仔猪平均断奶重高于A组10.69%,差异显著(P〈0.05);C、D两组仔猪平均断奶重分别高于A组20.68%、21.24%,差异极显著(P〈0.01);C、D两组的发病率均极显著地低于B组(P〈0.01),C组死亡率比B组减少5.22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D组死亡率比B组减少9.35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C、D两组仔猪平均断奶重高于B组9.02%、9.53%,差异均显著(P〈0.05);D组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D组仔猪平均断奶重高于C组0.47%,但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预防和治疗费用B、C、D3组分别比A组低1.04、0.71、0.64元/头,其中以B组费用最低,仅为0.09元/头。  相似文献   

11.
三种锦鸡儿属植物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对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的31份材料的10项形态指标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这10个性状在材料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聚类分析把这3种植物的31份材料分为2组;主成分分析表明种子长和宽、千粒重、荚果长和宽等是造成这3种植物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了地理生态因子对这3种植物的表型性状变异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鲁西牛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与各体尺间的内在联系。[方法]研究利用SPSS 26.0软件,分析鲁西牛体重与各体尺性状间的相关性,建立各体尺性状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结果显示鲁西牛群体I中所有体尺性状均与体重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腹围(X5)、体高(X1)和胸围(X3)通过较强的直接作用影响体重(Y)。鲁西牛体尺(X)对体重(Y)的最优回归模型为:Y=2.374X1+2.455X3+2.721X5-923.527 (R=0.955,P<0.01)。根据最优回归模型,对鲁西牛群体II的体重数据进行预测,并将群体I和群体II进行合并为群体III,分析鲁西牛群体III体重与体高(X1)、胸围(X3)和腹围(X5)的相关性,并对相关系数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体重(Y)相关程度最高的胸围(X3)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P=0.939),与体重间相关系数最小的体高(X1)则是通过较强的间接作用影响体重。[结论]综上,体高、胸围和腹围可作为3个重要参考指标,为后续合理评估鲁西牛生长发育性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寒地区紫花苜蓿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质的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形成关系进行多重分析.结果表明:①紫花苜蓿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达15.08%~38.76%,且茎粗(0.8538)、单株分支数(0.8432)、主枝侧枝数(0.6341)、节间长(0.9259)、茎叶比(0.6848)和株高(0.5952)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②通径分析显示:8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直接作用大小的顺序依次为:单株分支数>主枝侧枝数>节间数>叶长宽比>茎粗>节间长>株高>茎叶比.③主成分与回归分析显示,单株分支数、主枝侧枝数、节间数和叶长宽比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最大,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④筛选评比发现,普拉蒂尼、三得利和游客这3种紫花苜蓿在天祝高寒地区适应性强,草产量高,适合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2年创刊以来106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该刊共载文2 987篇,篇均页码为1.93,作者总人次6 396,作者合作度2.20,单位代替个人署名论文9篇,2单位以上合著论文169篇,占17.4%,跨省单位合著论文17篇,占1.75%,作者分布在全国28个省339个单位,第一作者中级职称占33.13%,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占25.49%,基金论文占试验研究栏目的31.37%,篇均引文1.35,引文类型多样,数量适中,质量高,结论,从上述3方面看该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优秀的编辑质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来源于我国不同省份的8个大粒裸燕麦品种进行了核型分析及进化趋势研究,旨在为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开发利用和良种培育提供细胞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8份大粒裸燕麦材料的核型公式分别为:青莜3号:2n=6x=42=22m+20sm (4SAT);平安莜麦:2n=6x=42=18m+24sm (4SAT);白燕2号:2n=6x=42=18m+24sm (2SAT);花早2号:2n=6x=42=20m+22sm (2SAT);花晚6号:2n=6x=42=14m+28sm (6SAT);晋燕8号:2n=6x=42=22m+20sm (4SAT);宁莜1号:2n=6x=42=16m+26sm (2SAT);定莜6号:2n=6x=42=16m+26sm (4SAT),8个燕麦品种的核型均属于2B型.进行聚类及进化趋势分析发现,白燕2号为最进化的品种,青莜3号为最原始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2年创刊以来106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该刊共载文2 987篇,篇均页码为1.93,作者总人次6396,作者合作度2.20,单位代替个人署名论文9篇,2单位以上合著论文169篇,占17.4%,跨省单位合著论文17篇,占1.75%,作者分布在全国28个省339个单位,第一作者中级职称占33.13%,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占25.49%,基金论文占试验研究栏目的31.37%,篇均引文1.35,引文类型多样,数量适中,质量高,结论,从上述3方面看该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优秀的编辑质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柑橘采摘末端执行器单果采摘时间长、采摘成功率低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柑橘采摘末端执行器,主要由抓取机构、剪切机构、连接架及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控制系统,抓取机构可以实现柑橘无损抓取,剪切机构可将果梗与柑橘快速分离。应用CATIA软件建立末端执行器的三维模型,借助UG与ABAQUS软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与静强度分析,得到末端执行器在采摘柑橘过程中不会发生共振,最大变形量为0.077mm和最大应力为853.1MPa,满足材料力学要求。田间采摘试验结果表明:在采摘机器人机械臂姿态的采摘角度为45°,切割刀刃角度为45°,空压机气压为6kPa时,单果采摘时间最小和采摘成功率最高。该文研究的柑橘采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采摘速度高、控制难度低、与机械臂集成度高,可为柑橘采摘机器人的整体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亚磷酸盐是正磷酸盐的一种还原形态,具有溶解度高、运输效率高、与土壤反应活性低等优势。通过探讨不同紫花苜蓿品种苗期对亚磷酸盐的耐逆能力,旨在为紫花苜蓿耐亚磷酸盐品种筛选和亚磷酸盐新型磷肥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以37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正磷酸盐(0.5 mmol·L-1 KH2PO4)和亚磷酸盐(0.5 mmol·L-1 KH2PO3)两个处理,测定不同品种幼苗的株高(PH)、茎粗(SD)、茎叶磷含量(SPC)、茎叶干重(DWS)、根干重(DWR)、根冠比(RSR)、总根长(RL)、根表面积(RSA)、根磷含量(RPC)、叶绿素含量(Chl)、叶面积(LA)、净光合速率(Pn)12个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各单项指标的耐亚磷酸盐系数(PTC)作为衡量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其耐亚磷酸盐的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数学模型。在亚磷酸盐胁迫下,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磷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其余指标均显示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12个单项指标转换成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耐亚磷酸盐综合评价值和聚类分析,可将37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高度耐亚磷酸盐包括WL903和可汗2个,中度耐亚磷酸盐12个,低耐亚磷酸盐17个,亚磷酸盐敏感型6个。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耐亚磷酸盐特性的评价回归模型Y=-0.174+0.102PH+0.189DWR+0.168 RL+0.187RSA-0.061PnR2=0.9908),且各品种对回归方程的估计精度均大于93.22%。综合表明:高度耐亚磷酸盐的品种有可汗和WL903;在亚磷酸盐胁迫下,株高、根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和净光合速率等可作为紫花苜蓿品种耐亚磷酸盐特性强弱的快速鉴定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无芒雀麦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遗传参数估算、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无芒雀麦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各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介于7.75%~19.15%之间;茎节数、基部茎长、花序长、小穗数、旗叶宽、旗叶叶鞘长、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和倒二叶叶鞘长遗传力达65%以上,遗传进度达15%以上,遗传稳定性较高,在育种选择中应用效果较好;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茎节数、基部茎长、穗下茎长、倒二叶长和倒二叶叶鞘长对干草产量具有较高的直接效应,小穗数、旗叶宽、倒二叶长、花序长和倒二叶宽对种子产量具有较高的直接效应;主成分分析筛选出Q2、Q4、Q6和Q8共4份高产种质材料,4份材料的平均干草产量达13.06t/hm 2,种子产量达1.62t/hm 2。综合分析表明,茎节数、基部茎长、花序长、小穗数、旗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和倒二叶叶鞘长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与无芒雀麦产量形成关系密切,可作为筛选高产无芒雀麦种质材料的鉴定性状;材料Q2、Q4、Q6和Q8综合性状较好,可作为培育优良品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30月龄杂交鲍子一代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效果,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杂交鲍形态性状与活体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壳长壳宽壳高第3孔高。壳长对活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是影响活体重的主要因素;壳宽、壳高、第3孔高对活体重的直接影响较小,主要通过壳长间接影响活体重。建立用回归系数极显著的壳长(X1)和壳高(X3)估计活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Y=-182.4418+27.1294X1+18.5962X3,为杂交鲍的选择育种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