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根法  王水法 《新农村》2003,(10):31-31
近年来,衢州市农民自发的劳务输出人数逐年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万余人发展到2001年的28万余人,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4%。衢州市委、市政府认为农村劳力输出,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也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途径。这条途径是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积极创造,是新型农民的一种创业活动。到2002年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在具体落实现代化“三步走”之第二步小康战略中,重点是实施农村奔小康暨扶贫攻坚战略.党中央详尽地规划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具体方针政策,奔小康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同时,党和国家在扶贫攻坚上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世纪90年代农村奔小康战略的实施,不仅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它还具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为21世纪实施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在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略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进展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研究快速推进,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及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部分时间,相关研究的注意力主要在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同时也出版了一些介绍合作经济理论的书籍。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民专业合作组  相似文献   

4.
赵瑞香 《现代农业》2006,(12):69-7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突显,时至今日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源不断的流动大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城乡关系方面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即由限制农民进城到主动大量吸引农民进城转变,这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历史性转变。近几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速跨地区流动,我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出现了一股发展经济潮流、新型农民潮。这股潮流不断发展壮大,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培训也同时带来一些问题,如何科学地选择农民培训模式,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培训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农民生活保障最基础的资源储备。在近一个世纪前,解决农民的土地所有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最基本的首要问题。经历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后,农民有了土地使用权。在现阶段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7.
淮北沿海水稻机械化旱直播效应及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水稻机械化旱直播效应 淮北沿海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试搞机械化旱直播水稻,但由于传统稻作栽培观念的束缚,以及水稻品种、除草剂、配套机械等一系列问题没能解决,故一直处在试验阶段。到本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夏收夏插期间,农活高度集中,劳动力十分紧张。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117-119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层次最深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一定时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创造了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为全方位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土地闲置并且减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难度增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很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和对策思考,探索新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举措,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慧材 《现代农业》2007,(11):130-13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差距问题突显出来。分析表明,引起农民收入差距既有农民收入水平基数低,弹性大、农民负担的不合理性、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以及权力因素和非法经营因素等表面原因,也有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职业分化等原因,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农民的收入差距。国家应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多项改革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努力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汪宏 《现代农业》2012,(6):83-84
私营企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的,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进入90年代后,私营企业经济总量增长迅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中的一大重要支柱。一、大石桥市私营企业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离不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必然影响农民就业。如何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农民就业转型协同发展,将是破解中国新农村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文章分析了中国土地要素流转市场建立滞后对于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的影响,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农民就业转型研究》一书的研究内容、研究价值、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服务体系得到长足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但进入新时期,尤其是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相比,还显出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体系,是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有力措施,也是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乡镇企业是我国实行改革开发以来在农村和城镇出现的一种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初创,在市场经济中成长,其发展历程不仅是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一个写照,而且是我们判定乡镇企业持续发展条件的历史视角.乡镇企业的发展就其发展的历史,大体可分为:60~70年代的初创时期,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的悄然兴起时期,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的快速发展时期,90年代初的治理整顿提高时期,90年代的改制和快速发展时期,以及近两年的综合调整稳定的发展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过剩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加快了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缓解了我国基本国情的矛盾,为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和推动力量,对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既节省了农村现代化的成本,又促进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正> 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已超过5亿,而农业只需劳动力2亿多,有近3亿的劳动力要转移出农村,且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以来,长期处于生产要素极少流动的我国农村,一夜间似乎从地下涌现出数以亿计的过剩劳动力,当他们在农村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后,就大批地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体上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与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由小规模向较大规模转变的历史过程相一致。通过农业合作方式增进农民合作,扩大农业产业规模,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使大多数农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加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和带动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组建合作社实行产前、产中、  相似文献   

17.
巴彦淖尔市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村沼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巴彦淖尔市农村沼气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债项目的推动下,沼气建设进度加快,以“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为主要模式的能源综合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2007年新增沼气使用户14000户,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对策是:选择以大中城市作突破口,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挖掘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潜力;改革户籍制度,促进社会合理流动;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在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源于工业化,政府干预起助推作用,最终导致农业的衰退;美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工业化、集中式的城市化互为推动;韩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结构、空间集中的城市发展战略、发达的教育使其成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印度落后的农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滞后的农村教育造就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迟缓;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于工业化,转移过程中,农民职业转移与身份改变、地域迁移相分离,分散式的小城镇构成转移的主要载体。通过比较各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从中得出启示:农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基础和保证;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化路径的选择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果;农村劳动力的再续转移应坚持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20.
西部农村工业化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就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从而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西部地区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关键是要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其中,乡镇企业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小城镇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主战场。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突破口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积极推进。首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使种植业中的劳动力向非种植业转移。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