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岳锋  杨斌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8):190-193
云南松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3种非寄主植物枝梢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混合方式排列,分别观察10、40、120 min时,云南松枝梢上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头数和云南松平均每梢着虫数。结果表明,混合排列后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显著影响,3种非寄主植物之间无显著差异。株间混合时,云南松梢的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混合、带状混合、块状混合。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株间混合中着虫数增长速度较慢。说明株间混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混合次之,带状混合、块状混合较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株间、行间、带状、块状四种方式营造杉木丝栗栲混交林,结果表明:四种混交方式与杉木纯林比,杉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块状混交最好,带状混交次之,行间与株间混交基本相近;株间、行间混交更有利于丝栗栲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将2种非寄主(藏柏、滇青冈)挥发性成分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方式喷施于云南松枝梢上,10、40 min后分别对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的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株同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喷施、带状喷施、块状喷施;对照中云南松梢的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最多.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40 min时的数量均多于10 min时的数量.说明按不同方式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于云南松梢上,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影响;以株间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喷施次之,带状喷施、块状喷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对昆明市西山林场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林场森林资源特点、气候因子、立地条件以及林分状况等方面探讨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危害的原因,并根据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从监测检疫、营林措施、生化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以期为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混交林比纯林的生态效益更高,越来越多的地区选择营造混交林。本文从充分利用林地条件、改善林地环境条件、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等方面总结了营建混交林的意义,分析了造林树种的常用混交方法,包括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和随机混交,以期为营造混交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云南省数万公顷云南松林被纵坑切梢小蠹毁损,选取滇中地区石林县长湖及宜良县小白龙云南松蠹害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不同阶段抽样伐树调查,对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危害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薄荷、青蒿、紫苏、蓝桉、香樟、柑橘、藿香和石菖蒲8种植物精油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驱避活性.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薄荷油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驱避活性最强,其10倍、40倍和160倍丙酮稀释液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驱避率分别为100%,100%和96.55%;持效期最长,其40倍液处理松梢后24h,48h和72 h的驱避率分别为100%,95.51%和84.13%.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和华山松在感染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后,体内与抗病性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明显升高 云南松自身的抗性酶活性较华山松的小,在感染后,酶活性的增加较弱,持续时间也较短,在感染的最初7d酶活性增加迅速,而后活性增加趋于平缓;华山松自身的酶活性较大,感染后增加的幅度较大,比云南松迅速,且在试验期内一直持续增加 因此,总体上,云南松的抗性较华山松的弱 这也是云南境内云南松蠹害严重,而华山松蠹害轻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指标经济阈值及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昆明地区方旺林场、金殿林场、易门悬大龙口、小龙口、西冲和裱罗林区为研究基地,定时定位观察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程度与云南松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枞坑切梢小蠹的防治指标:平均虫孔数为0.189虫孔/株,林木平均枯死率为0.52%,平均株估梢率为4.74%,有虫株率为5.14%。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元宝枫混交林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北京八达岭林区不同混交模式林分生产力、生物量及其分配状况、林分土壤养分分配状况、混交距离对油松生长的影响与不同林分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混交模式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结果表明,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的生产力、生物量及其分配状况均好于油松-元宝枫带状混交林与油松纯林。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林下枯落物分解速度较快,积累量明显少于油松-元宝枫带状混交林与油松纯林,说明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作用,油松-元宝枫块状混交林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涵养水源功能好于油松-元宝枫混交林与油松纯林。此外,15a油松-元宝枫混交林混交距离应大于760cm;混交方式采用块状混交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护林神粉剂防治纵坑切梢小蠹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禄丰县五台山林管所白泥洞哨所受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2hm^2林分作药效试验区,于小蠹虫转梢期但未侵入树干前,用护林神粉剂喷粉2次;选择邻近试验区长势、危害程度等相近的林分设置2hm^2对照区.结果表明:施药区的松小蠹蠹害指数为1.4,被害株率为3.8%;而对照区的蠹害指数为16.2,被害株率为28.5%;防治效果达91.4%。  相似文献   

12.
纵坑切梢小蠹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对国内外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历史、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种类分化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继续研究的动向。  相似文献   

13.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 展和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 受到人们 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 各种挥发 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 发性化学 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思茅松害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载思茅松害虫5目11科28属37种,其中半翅目2科2属2种,同翅目2科2属3种,鳞翅目3科5属6种,鞘翅目3科15属21种,膜翅目1科4属5种;以鞘翅目种类最丰富,鳞翅目次之,膜翅目第三;思茅松害虫以枝干害虫种类最丰富,针叶害虫次之,种实害虫第三;松墨天牛、纵坑切梢小蠹、马尾松角胫象是主要枝干害虫,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南华松叶蜂、广西新松叶蜂为主要针叶害虫,微红梢斑螟是主要球果害虫.  相似文献   

15.
拟松材线虫媒介昆虫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拟松材线虫发生区内46株萎蔫云南松上的主要蛀干害虫松墨天牛、纵坑切梢小蠹和马尾松角胫象甲进行采样、分离和镜检,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携带拟松材线虫,是拟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昆虫,纵坑切梢小蠹和马尾松角胫象甲未检出拟松材线虫.通过分析云南拟松材线虫的危害性提出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针对樟子松纯林地力衰退及虫害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根据毛乌素沙地特点开展樟子松、紫穗槐混交造林技术研究,通过混交林与纯林的比较,分析樟子松与紫穗槐混交的造林效果。结果表明:与正常生长的樟子松相比,受害植株的生长量和生长势均极显著下降;与纯林相比,混交可以显著地提高樟子松的生长量和造林存活率;樟子松与紫穗槐混交具有明显的杀虫和驱虫效果,从而降低了虫害带来的不良后果;混交促进了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表现是群落郁闭度、物种丰富度以及枯落物和沙结皮积累明显高于樟子松纯林。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云南半帚孢测试了干季中云南松抗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抗性的相对强弱与降雨量及环境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98和r=-0.4627,|r0.05|=0.811,P>0.05。在干季前期,温度较低,降雨量偏少,松树的针叶及韧皮含水量较低,伴生菌的生长力较低,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增强,这一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较轻;而干季后期,温度逐渐升高,降雨量也有所增加,松树含水量较高,伴生菌的生长力增强,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因此该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的蛀干危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经过林区调查、信息素诱虫、室内鉴定,明确在坎布拉林场为害油松的小蠹科害虫有9种,其中横坑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六齿小蠹、天山星坑小蠹、柏肤小蠹、钝翅细小蠹、云杉小蠹等为青海省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油松是天山星坑小蠹、柏肤小蠹、钝翅细小蠹、云杉八齿小蠹、云杉小蠹、中重齿小蠹为害的新寄主。为林区小蠹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