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用途可将城市土地景观划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两部分,这两部分用地扩张可以看作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采用ArcGIS软件模拟土地扩张运动,构建以两个过程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为基础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机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为例,选取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作为土地扩张源,分别从土地固有生态属性因子、外延生态属性因子两个因子,8个方面建立阻力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扩张面积为932.14 km2,占县域面积的23.28%;适宜建设用地扩张面积为3 071.87 km2,占县域面积的76.72%。运用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将卢氏县划分为生态开发不困难、一般困难、较困难、困难4个区域,各区域面积分别为176.18、755.96、811.61、2 260.26 km2,分别占县域面积的4.40%、18.88%、20.27%、56.45%。适于建设用地开发的难易程度分区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相反。  相似文献   

2.
基于郧阳区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借助该价值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影响因素,利用CA-Markov模型进行了不同情境下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结果表明:ESP保护情景下,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且保护程度依次降低,增加的面积分别为46.35、28.7、15.44、5.96,无生态保护情景下,其他土地和园地的面积高于ESP保护情景下的面积。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水域、风景设施用地、园地、林地的ESV有提升,提升强度依次降低,分别为3.03、1.99、1.11、0.8亿元,剩余3种地类的ESV略有降低,总体来看ESV由53.94亿元上升到56.06亿元,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高速的城镇化发展使新乡市的生态环境逐步脆弱,基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生态风险研究旨在为新乡市的土地结构优化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文章以新乡市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风险指数,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下的生态风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耕地作为优势景观,面积不断缩小;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但总量趋于平稳;草地不断退化,面积不断缩小;建设用地的面积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城市的建设加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率。2)由于城市用地极速扩张,耕地成为主要土地转出类型,大幅转化为建设用地且转化比例逐渐增大。3)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异质性显著且呈上升趋势,但低生态风险区占主导地位,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的建设用地并呈放射状向周边辐射,较低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较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部水域,受人为干扰较多。总之,新乡市的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类型及转换速率保持一致并呈现非正向发展,亟需对新乡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合理改善。  相似文献   

4.
在“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探讨长江首城——宜宾市自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以来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为该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以宜宾市域为研究范围,从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自2000年以来,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先增后减呈波动变化,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和水体动态度最大且呈正向变化。(2)2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333.21亿元增至347.82亿元,增长了14.61亿元。(3)2000年、2010年、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4065、0.4077、0.4078,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在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同时呈现出上升态势,但在区域内部改善与恶化并存。宜宾市长江生态第一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应继续扎实推进岷江、向家坝库区等地的生态修复工作,着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切实走好宜宾的生态、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家河乡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开发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ESV)计算方法,对其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马家河乡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以林地、居住及建设用地等类型变化为主。其中,林地面积减少的最多,其所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减少幅度达到11.94%;其次为耕地面积,减少了3.02%;果园、草地水域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居住及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达到了8.14%。马家河乡土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以林地价值减少最多,达到664.5元;果园价值减少459.77元;耕地价值减少188.97元;草地价值减少了64.39元;水域、居住及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价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马家河乡森林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除了森林游憩保健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所上升,其余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相似文献   

6.
以长江流域大于15°的坡耕地和裸地为评价对象,根据土地利用状况、植被景观格局和自然环境特点,建立了长江流域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物元模型分别对长江上游和中下游2个区域森林植被的恢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森林植被恢复后的长江流域潜在森林植被格局。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适宜森林植被恢复的面积为54 103 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91.11%,主要分布在上游低海拔区域以及中下游地区;属于较适宜恢复等级的面积为2 945 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4.96%,分布在上游的山地和高山峡谷区;属于不适宜恢复等级的土地面积为2 336 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上游海拔4 000 m以上地区和高山峡谷区。采用价值当量法评估结果表明,森林植被恢复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将增加770.34亿元/a。  相似文献   

7.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方法,对哈巴雪山2000—2010年TM影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得到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分类数据,并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格局变化主要集中在2000—2005年,而2005—2010年变化剧烈程度减缓,生态类型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人为活动最为集中的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区域;2生态格局分布的总体变化特征是:农地转化为居住用地、冰川/永久积雪和河流湖泊转化为草地或林地。人为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对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了一定干扰。  相似文献   

8.
引黄灌区景泰县红跃村在环境脆弱与经济发展低下的双重胁迫下,如何恢复退化土地,探索既适合环境保护又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对策至关重要。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为基础,提出了该地区以农户单元、社区单元和区域为尺度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实施退化土地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表明,在引黄灌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远不足以维持系统的自我循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为此,必须科学分析该地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现状与不足,并采取科学合理可行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为生态一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为经济建设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化和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1992和2007年遥感图像和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不同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动态评估,并依据各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区规划.结果表明:北京市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以林地和农田为最主要的利用方式,2007年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所占比重都比较突出,显现了大都市各种用地较均衡的局面;研究期内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528.27亿元降至485.04亿元,其中农田的变化量最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66.2亿元,变化率达49.74%,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增加29.36亿元,由于水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很高,其面积减少不大,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9.27亿元,草地面积增加较大,其生态价值呈增长趋势;依据各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北京市划分为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区和生态涵养区、城市未来发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5类,为宏观控制土地利用提供依据,便于实现各功能分区的差别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林业资源管理》2015,(5):103-109
土地利用类型及空间分布的调整直接影响着不同类型土地的生态效应。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对维持、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高山峡谷区因其生态脆弱性加之强烈的人为活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恢复的困难性远远大于其它区域。在GIS工具辅助下,针对怒江州典型的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综合地形、人口、特色产业等要素进行生态修复模式探究,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提出兼顾特色产业发展的生态修复立体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将研究区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市建设用地、未利用地6类土地利用类型,基于景观干扰度与景观脆弱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榆林市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耕地、草地为榆林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面积增加;建筑用地增加率达到400.78%。榆林市2000年景观生态风险呈现中东部高,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Ⅲ级风险以上面积达82.28%;2015年I级风险核心增加,面积增加至11.24%,V级风险被I级风险切断,面积减少至16.80%;榆林市景观生态风险值分别为0.1371、0.1355,风险值下降1.18%,区域生态风险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结合湿地的用地现状、生态、环境特征建立AHP评价体系,采用GIS技术方法对和顺湿地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图的分值将和顺湿地分为4个用地生态适宜等级:最适宜用地、比较适宜用地、不适宜用地、禁止用地。结合用地生态适宜等级把和顺湿地划分为4个生态分区,分别是生态核心区、生态恢复区、生态缓冲区、生态展示区。提出湿地土地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湿地城市盐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当量因子法、重心转移模型,评估了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MGWR模型剖析了ESV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盐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耕地始终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出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幅大,水域面积基本稳定。(2)总ESV整体呈削减趋势,研究期内减少43.71亿元,耕地、湿地、水域等生态用地是盐城市ESV主要贡献地类,ESV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低值ESV分散于各区县中心城区,ESV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15.67 km。(3)ESV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DEM,MAT,PD对部分地区的ESV有显著负效应,DR对ESV有正负“双向”效应,空间异质性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海南宁远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分离度、分维度倒数、破碎度3个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敏感性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应用空间叠加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结合的角度研究流域的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1宁远河流域生态敏感性由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决定,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类型和土地覆盖类型。2景观类型生态脆弱性排序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牧草地林地农地水域,景观类型生态脆弱性与分离度呈极度正相关,与破碎度及生态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人为干扰是生态脆弱性演替的主导因素。3宁远河流域以中低生态脆弱性为主,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区占比依次为6.53%、42.97%、35.74%、7.43%、7.33%,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东北低西南高,人为干扰是影响生态脆弱性分布的主要因素。生态脆弱性主要的驱动因子是人为干扰和海洋影响,地形地貌是影响生态脆弱性布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复合生态系统为理论基础,着眼人-生物-城市环境三者的平衡,以北京市永定河平原城市段为例进行综合评价。首先,从人的生态游憩、生物的栖息地与城市环境的生态修复潜力3方面协调的角度整理评价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筛选出22个因子并确定因子权重;其次,依托ArcGIS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综合适宜性最高、中等、最低区域分别占比40.33%、43.91%、15.76%,其主要原因是流域中北部自然条件良好且基础设施完善,而南部建设程度高等人为干扰因素大且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从人-生物-城市环境之间建立协调耦合关系的角度提出平原城市段优化策略,以期协调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空间体系及可持续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对云南清华洞国家森林公园2010—2019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统计,选取分维数、景观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破碎度、分离度、脆弱度指数、生态环境脆弱度等8个景观评价指标,探讨在景观格局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森林公园的景观格局以林地为基底,建设用地、农地、水域零...  相似文献   

17.
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对于地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澄江市孤山村为研究对象,从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3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承载指数法对孤山村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孤山村耕地处于承载力弱区,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处于承载力平衡区,总体上孤山村土地资源处于“平衡”状态,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开发潜力,与孤山村实际情况较为符合。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可通过科学的村庄规划和政策导向,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滇西北区域林地变更成果、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等数据,采用影像判读确定滇西北区域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初步成果进行实地验证。结果表明:滇西北重要生态系统总面积为4 494 278.26 hm2,占滇西北土地总面积的76.96%,其中暖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占比最大为23.10%,在滇西北各县均有分布;香格里拉市分布的重要生态系统面积最大,寒温性针叶林、温凉性针叶林和高寒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香格里拉市;纳入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系统面积占滇西北重要生态系统面积的77.32%。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平潭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分析平潭县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建立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AHP决策分析方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平潭县2013年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平潭县生态系统属于中等脆弱。文章对平潭县生态系统脆弱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能够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InVEST模型、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等方法,研究罗霄山区1995—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及预测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情景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罗霄山区以林地为主导地类,1995—2020年间,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占比均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增幅高达0.69%,且91%以上由耕地和林地转入。2)罗霄山区整体上生境质量较好,高级和较高级生境质量的面积占比达57%;1995—2020年,生境质量呈退化趋势,退化区域主要位于茶陵县、南康区和宜章县。3)与2020年相比,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情景下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均呈小幅度减小趋势;相反,生态保护情景下的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提升7.14%,生态保护情景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控制具有高级生境质量的林地和耕地向低级生境质量的建设用地转化,对改善区域生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