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夏玉米、冬小麦是唐山市丰南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分别在1万hm2以上。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农业项目的实施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无论是夏玉米、冬小麦的产量,还是其产品品质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为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节约成本,进一步挖掘两大作物的增产潜力,必须大力推广以玉米晚收、小麦晚播为主要内容的"两晚"增产技术。1小麦、玉米两晚栽培技术的概念"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时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的生产特点,将垄沟集雨种植技术应用于作物周年生产,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体系种植模式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西农979、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传统平作(CK)、垄沟配置为40cm∶40cm(R-F40)、40cm∶60cm(R-F60)、40cm∶80cm(R-F80)4个处理,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条件下不同垄沟配置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小麦季R-F60和R-F8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加;垄沟集雨各处理小麦籽粒产量随种植沟宽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R-F60、R-F80处理较CK仅减产1.75%、1.67%;集雨各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IUE)显著提高,并随种植沟宽度增加增幅减小。在玉米季,集雨各处理WUE、产量显著提高,且随着种植沟变宽呈先增后降趋势。小麦-玉米周年WUE、产量显著增加,其中以垄沟配置为40cm∶60cm(R-F60)处理增幅最大,分别较CK增加12.75%、7.98%。[结论]垄沟集雨种植技术是调控作物高效节水的可行途径,其中R-F60处理是优化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二熟制种植体系稳产高效节水的理想集雨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华北平原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 ,开展了不同培肥模式的节水增产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玉米秸、麦秸全部还田与单独麦秸还田比较 ,全生育期冬小麦夏玉米共增产 4 77.72 kg/hm2 ,增产幅度为3.6 2 %。耗水量则是冬小麦季全还耗水量高于麦还 ,夏玉米季的耗水量全还低于麦还 ,二季总耗水量则表现为全还大于麦还 ,而且水分利用效率也是全还大于麦还。综合各种施氮水平与还田模式 ,适合当地的最佳培肥模式为 :全还 + N2 +有机肥 ,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总量为 778.34 mm,水分利用效率为 1 9.0 0kg/( hm2· mm)。  相似文献   

4.
微喷带施肥灌溉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3-2015年两个连续的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内,选用带宽为65 cm的双翼型微喷带,底肥(种肥)选用控失肥,总施肥量为当地地面灌溉高产推荐施肥量的70%,作物生育季当20 cm深度土壤基质势降低到-40 kPa时进行施肥灌溉,因夏玉米生育期正值雨季,除播种后灌溉,大喇叭口期和花粒期主要采用微喷带进行追肥。试验结果表明:①微喷带施肥灌溉水肥一体化可分别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7.9%和17.1%;②冬小麦总耗水量平均为439.6 mm。整个生育期灌水量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为36.4%,其次是土壤储水量的消耗量(35.6%),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3.7%,地下水的补给量占的比例最小,仅4.3%。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达到1.7 kg/m~3,提高了21%。0~50 cm土壤储水量的消耗量占整个土层土壤储水量的消耗量最大,高达40%。③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平均为4.5和13.8 kg/m~3,分别提高了103%和62%,N和P的肥料偏生产力分别均提高了58%和67%。土壤养分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内,100~1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了92%,显著减少了养分淋失,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因此华北平原地区微喷带施肥灌溉可提高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据农业部调度,今年全国夏收小麦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预计全国投入小麦收获的联合收割机总量将达到60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稳定在29万台左右。预计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稳定在96%以上,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0%。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研究基地(曲周)开始进行双季玉米试验,即探索"春玉米—夏玉米"对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替代。这个试验着眼于气候与资源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未来我国华北地区种植结构的改进和调整,探索建立既能提高产量还能节水、节肥、休耕的生态保育型农业。试验表明,在华北平原推广"双季玉米"可节水30%~50%,可产生4个月的休耕期,可下调钾肥K2O用量50kg/hm2,可增产20%~30%。现将中国农业大学双季玉米试验示范项目团队发表在《农民日报》(2015年7月23日第5版面)的"华北平原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规程"予以转载。  相似文献   

7.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作物亏缺水量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平原区20个代表性观测区域为基础,选取1996-2015年的20年完整观测序列的气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对华北平原区传统种植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设计典型年下生长期的作物亏缺水量进行计算,通过经验频率法确定了降水频率分别为75%、50%、25%的设计典型年及相应的降水量,计算确定参考作物腾发量,结合冬小麦、夏玉米的作物系数得出作物需水量,进而计算出设计典型年下作物亏缺水量,基于ArcGIS对华北平原整个地区的水分亏缺量进行了插值,绘制亏缺水量等值线图。为合理制定灌溉制度、调整农业作物种植结构以及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农业灌溉用水非常紧缺,水资源日益缺乏与粮食需求日益增多之间的矛盾尖锐。充分利用微咸水资源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1997-2005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微咸水灌溉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充分淡水、充分淡咸水、关键期淡水、关键期淡咸水和不灌溉等5个处理下土壤饱和电导率和含盐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盐动态呈受灌溉和降雨影响的短期波动和受季节更替影响的长期波动;在正常降雨年份,使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是可行的,不会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微咸水灌溉虽然导致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降低10%~15%,但节约淡水资源60%~75%。如果降雨量达到多年平均水平以及微咸水灌溉制度制订合理,微咸水用于冬小麦/玉米田间灌溉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干旱影响较大,因此了解干旱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规律,为实现碳排放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进行模拟,基于蒸散发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干旱严重程度指数(DSI)作为评价农业干旱强度的指标,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和去趋势分析评估了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NEE对农业干旱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间华北平原北部农业干旱强度大于南部,且随着冬小麦发育,其农业干旱强度逐渐降低;夏玉米生育期间,华北平原进入雨季,整体较为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随着农业干旱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农田生态系统NEE对农业干旱的敏感性在冬小麦/夏玉米生育中期大于生育初期和末期,其中农业干旱的空间变异性对冬小麦NEE的解释力在3月最大(q=0.681),对夏玉米NEE的解释力在8月最大(q=0.792)。随着农业干旱强度的加重,若不考虑籽粒碳含量,麦田和玉米田从强碳汇变为弱碳汇,若考虑籽粒碳含量,则其最终转变为碳源。  相似文献   

10.
灌溉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不同品种土壤水分和WUE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于2008—2010年采用不同小麦和玉米品种,研究不同灌溉处理下土壤水分动态及对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2a试验结果均表明,灌水在不同土层的入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致以1a为周期,冬小麦生长期间,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较大,60 c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夏玉米无法利用是导致灌水利用效率低的原因。通过分析冬小麦和夏玉米的WUE表明,抗旱节水品种的WUE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减小,而非抗旱节水品种的WUE则相反;抗旱节水品种的产量在适度水分胁迫下变化不大,而耗水量有所减少,非抗旱节水品种在适度水分胁迫时,产量减少幅度较大,致使WUE有减小趋势。因此,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华北地区,选用抗旱节水品种,适度减少灌水次数,可以减少无效灌水的入渗,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提高WUE。  相似文献   

11.
数字     
正今年29万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据农业部调度,今年全国夏收小麦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预计全国投入小麦收获的联合收割机总量将达到60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稳定在29万台左右。预计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稳定在96%以上,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0%。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  相似文献   

12.
在生产过程中,小麦、玉米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对机械化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针对国内现有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现有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机械化作业的影响,指出现有种植模式与机械作业不配套的问题所在,对推进各地两熟区种植机械化栽培模式的规范化、加快全程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终,形成了以作物种植和机械作业配套为基础的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3.
河北是小麦种植大省 ,目前尚有4 0 %以上的小麦采用分段收获 ,且多分布于经济条件较差的黑龙港地区。由于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低贻误农时 ,造成夏玉米晚播减产 ,同时玉米晚熟又影响冬小麦适时播种和来年产量。为提高小麦玉米两作的产量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于 1998年“三夏”首次开发成功与小型拖拉机配套的小麦割晒、玉米免耕播种复式作业机组 ,目前已申报发明专利。一、机具改进及作业技术要点1.机具改制 将 4GL— 185型小麦割晒机悬挂在东方红— 150型拖拉机前 ,将玉米免耕播种机配置在东方红— 150…  相似文献   

14.
数字     
<正>今年55万台稻麦联合收割战"三夏"农业部明确,今年力争全国投入"三夏"生产的稻麦联合收割机达到55万台,同比增加2万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达到30万台。力争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6%,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3%,作业质量进一步提升。粮食主产区的作业机具供需平衡,联合收割机转移秩序良好,夏收、夏种有序推进,不误农时。  相似文献   

15.
明确运城市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未来该市灌溉用水的科学配置提供基本参数。基于运城市域内13个气象站点的长期观测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结合有效降雨量和作物系数等参数,计算分析了运城市近50 a冬小麦与夏玉米的灌溉需水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冬小麦和夏玉米年灌溉需水量整体均呈现波动式降低的变化趋势,整体降低幅度分别为-0.7和-2.1 mm/(10 a)。冬小麦在4月和5月的灌溉需水量较多,分别为80.5 mm和108.4 mm;夏玉米则为8月份的灌溉需水量最大,约为85.3 mm。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灌溉需水量都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递增的趋势,冬小麦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范围处于283.6~336.8 mm,夏玉米则为165.4~253.9 m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汽压差与太阳辐射对运城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水量的影响较大。运城市冬小麦与夏玉米灌溉需水量在时间上呈波动降低趋势,在空间上则由东向西逐步递增;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显示运城市的气候正在朝暖湿化方向发展,未来灌溉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应当予以充...  相似文献   

16.
正据农业部调度,今年全国夏收小麦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预计全国投入小麦收获的联合收割机总量将达到60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稳定在29万台左右。预计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稳定在96%以上,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0%。为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好今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大会战,农业部统一印制了36万张《2016年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并免费发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耕地面积约666万hm2,复种指数达到1.5。主要粮食生产集中在中南部平原区,主要农作物品种为小麦和玉米,小麦种植面积220万hm2,以冬小麦为主;玉米种植面积约为254万hm2,其中小麦、玉米两茬平作种植面积213.3万hm2,玉米一茬种植面积40万hm2。由于河北省地处北纬36°~42°,农时紧张是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河北省小麦玉米种植带的划分是以石德铁路以南为一年两熟区,石德铁路以北、北京以南为两年三熟区,北京以北为一年一熟区。随着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及农机化的发展,当前小麦玉米夏收夏…  相似文献   

18.
各地·动态     
《农机科技推广》2017,(5):24-25
<正>农业部:部署"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工作日前,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部署2017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工作。《通知》提出:全国投入"三夏"生产的联合收割机达到62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稳定在28万台左右。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3%,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1%,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稳定在96%以上。小麦机械化收获作业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损失率  相似文献   

19.
埇桥区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埇桥区耕地面积近220万亩,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为冬小麦、夏玉米和大豆,是安徽省主要的产粮生产基地之一,每年种植小麦在185万亩左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夏季小麦机收后,农民大多一把火烧掉秸秆和麦茬。2012至2013年,埇桥区加大小麦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在主要禁烧区域实施小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秸秆还田率不到20%。2014年埇桥区出台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措  相似文献   

20.
每月要闻     
<正>农业部部署"三夏"小麦跨区机收5月13日,农业部召开2015年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工作视频会议,研究分析小麦跨区机收形势,部署"三夏"农机化工作。会议要求,今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力争达到"两稳两提高"的目标:一是机具投入总量保持平稳。预计投入"三夏"生产的稻麦联合收割机达到55万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达到30万台以上。二是农机作业水平稳中有升。力争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其中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水平稳定在96%以上;夏玉米机播水平达到85%。三是农机作业质量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