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小麦×提莫菲维小麦杂种后代中抗病染色体代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染色体染色分带方法C-带法,对四倍体提莫菲维小麦和密利提奈小麦参与杂交的普通小麦的渗入杂交系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杂交品系均含有提莫菲维小麦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数2n=6x=42,并且染色体组份稳定.被研究的品系基因代换数目控制在1~3个.同时还观测到染色体代换的光谱差异.品系146—155T、CMT3O、CMT34、CMT37和CMT45的抗白粉病和时锈病的染色体组型发生部分6B(6G)染色体代换.这表明在普通小麦品系的代换基因中有抗病原体的提莫菲维小麦6G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小麦产量、品质和适应性改良方面,黑麦具有许多可供利用的优良性状基因.虽然黑麦与小麦染色体组之间有部分同源关系,但由于它们的染色体难以配对,使得利用黑麦与小麦杂交直接将黑麦基因导入小麦有一定的困难.有些染色体操作方法可将黑麦基因导入小麦,例如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抑制基因(Ph)的利用.试验证明,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是将黑麦基因或染色质片段导入小麦的一种很有潜力的方法.通过这条途径已经把黑麦的抗腥黑穗病、条锈及叶锈病,抗旱、长粒和致密腊质层基因或载有这些基因的小染色质片段导入了小麦,有些带有黑麦性状的品系还表现出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新消息     
0222密穗小麦“Tres”的抗条锈基因——密穗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Tres”的抗条锈遗传基础以前还不为人所知。陈贤明与R.F.Line分别在温室、生长箱和田间条件下对“Tres”进行了抗性遗传和“Tres”抗性基因与其它小麦品种基因关系的研究。Tres与20个具有Yr1、Yr2、Yr3a、Yr4a、Yr4b、Yr5直至Yr10基因(另外8个抗条锈基因没有正式定名)的小麦品种,以及Michigan Amber(北美一个对所有鉴定条锈小种敏感)的品种杂交。所有亲本与杂交F_1、F_2代、中国166/Tres反交种以及Tres/Lemhi F_3代的幼苗,都进行了选用条锈小种反应的测定。遗传分析表明:“Tres”有2个抗条锈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则取决于与Tres杂交晶种呈显性或呈隐  相似文献   

4.
条中32号生理小种对小麦成株期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育种提供抗源材料及为生产中筛选抗务锈品种提供依据,以33个小麦常规品种、区试品系为材料,对务中32号生理小种的成株期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近1/2品种(系),包括部分慢锈品种对务中32号均表现高感,但慢锈品种的严重度比较轻;含有小麦亲缘种属染色体片段的一些材料,如含有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的M8007等,含有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的9322、西农291等,含有偏凸山羊草染色体片段的贵农775等,对条中32有较好的抗病能力,这些材料可作为杂种小麦改良亲本抗病性以及常规品种选育的中间种质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从普通小麦与中间类麦(Th.intermedium)的杂交后代中衍生了抗大麦黄矮病品系,中国的中4就是这样一种品系。对被侵染幼苗病毒积累量测定的结果表明,中4抵抗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两种不同血清型。普通小麦(2n=42)和中4(2n=56)的F_1杂种有49条染色体,与其亲本相比带毒水平中等。细胞学和分子杂交研究表明:中4BYDV的抗性基因位于中间类麦的E染色体组和X染色体组中的7对非小麦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6.
为加速小麦抗叶锈优质品种的培育,利用Lr24、Lr38的分子标记对优质品种豫麦34、中优9507和高抗叶锈品系1R17的杂交F3:4代的优质材料进行了目的基因的鉴定。结果从150份杂交后代F3:4中筛选出了70份聚合Lr24和Lr38的高抗优质材料,其余80份材料表型为抗叶锈病,但不含Lr24和Lr38或仅含二者之一。本研究避免了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的盲目性,提高了抗叶锈基因选择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衍生于"矮孟牛V"与92R137的小麦新品系南农1258的系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利用小麦-簇毛麦T6VS·6AL易位系的含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条锈病基因Yr26,通过小麦种质"矮孟牛V"与T6VS·6AL易位系92R137杂交,从杂种Fs中选育出兼抗白粉和条锈病、矮秆、白皮的小麦新品系南农1258.染色体分带、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结合染色体构型分析表明,该品系染色体组成为20" "T6VS·6A1,除涉及1对T6VS·6AL外,其余染色体未见明显变化;SDS-PAGE分析揭示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为0/7 8/5 10;抗病、矮秆和硬度等基因的分子标记分析表明,该品系同时携有来自92R137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条锈病基因Yr26,矮秆基因为Rht2,硬度基因为PinbDla.多年多点鉴定表明,该品系为春性,株高75cm左右,抗性稳定,分蘖成穗率高,千粒重379,是小麦抗病优质育种的新亲本.  相似文献   

8.
李强  王保通  王芳  井金学  任亚琴  王辉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1128-11311142
为了明确2000~2006年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采用条锈菌优势小种对1 212份小麦高代品系以及339份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分小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对条锈菌优势小种CY31、CY32及Su11-14的抗病性普遍较低,新育成小麦高代品系和陕西省区试品种对三个菌系抗病的频率分别为10.43%~55.30%和8.89%~44.82%.其中,远缘杂交后代品种(系)的抗锈性较好.另外,2001~2006年在自然诱发发病情况下,陕西省小麦区试岐山点和杨凌点共292份品种,抗病品种频率分别为5.88%~50.88%和0~50.88%.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四川盆地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水平和抗病基因分布状况,对该地区23个当前主栽小麦品种和44个品系进行了苗期分小种和成株期混合小种抗锈性鉴定,并结合分子检测、抗谱测定和系谱追踪等方法,综合分析了供试品种抗条锈性相关基因。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10份具有全生育期抗性,22份具有成株期抗性,35份表现感病,其中超过60%的主栽品种不具抗锈性;19份可能携带Yr26;7份可能携带Yr26+?基因组合("?"表示未知基因)。四川盆地当前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整体水平下降与条锈菌新致病型小种有关,应引起有关小麦育种单位和生产部门注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育种亲本选配中更好地利用抗源材料,以抗源材料N95175和铭贤169(高感条锈病茵“条中32号”)杂交的F1和F2代分离群体在田间病圃和盆栽条件下进行了抗条锈性鉴定和DNA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N95175的抗锈性(“条中32”)受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对F2代分离群体抗、感池DNA的RAPD分析表明,引物S509所获得多态性片段与该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它可以应用于小麦抗条锈病茵“条中32”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1.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9来源于小麦-小伞山羊草(Aegilops umbellulata)T6BS · 6BL-6U# 1L染色体易住,对我国叶锈菌优势生理小种THT和PHT表现高度抵抗.为了给小麦抗叶锈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从美国引进的含有Lr9基因的叶锈抗源Arthur 71与高感叶锈病普通小麦品系薛早杂交产生的F2群体及F2:3家系,研究了Lr9基因的遗传特性,通过集群分离分析方法筛选到与Lr9基因连锁的6个SSR标记(Xwmc179 、Xbarc1 46 、Xbarc198 、Xcfa2110 、Xbarc24和Xbarc178),1个EST-STS标记(BE443156)和1个ESTSSR标记(XMAG799),其中Xwmc179、Xbarc146、XMAG799和BE443156为显性的分子标记,Xbarc198、Xca2110 、Xbarc24和Xbarc178为共显性的分子标记,Lr9基因位于6BL染色体末端,与EST-STS标记BE443156共分离,与SSR标记Xbarc178的遗传距离为3.4 cM.证实STS标记J13/1+2和SCAR标记SCS5550与Lr9基因共分离,可作为Lr9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重要工具,而本研究鉴定出的SSR标记可以作为重要的遗传背景选择标记.利用“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对Lr9基因抗源材料进行了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检测,获得了含有Lr9基因且生育期、千粒重等性状显著改善的抗叶锈病新品系.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我省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病害,白粉病近年来亦非常严重,秆锈病在全省曾多次流行为害造成小麦减产,为此,我省小麦育种研究的主攻方向是,选育以抗赤霉病为主,兼抗秆、叶锈和白粉病的新品种。“七五”期间我所承担了全省小麦育种协作攻关课题中的“小麦品种(系)抗赤霉、秆、叶锈和白粉病鉴定、筛选”专题研究任务。四年来为全省协作攻关组鉴定品种(系)520份,从中筛选出一批以抗赤霉病为主兼抗秆、叶锈和白粉病可供作亲本或  相似文献   

13.
麦二岔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引起小麦、燕麦、大麦和高梁的严重经济损失。近年来,曾研究过种质品系‘Amigo’(Triticumaestivum L.)和‘Largo’(Triticum turgidum XTtauschii)六倍体小麦对麦二岔蚜的遗传抗性。Amigo含有从黑麦(Secale cerealeL.)转移来的单显性基因。Largo是‘Langdon’硬质小麦(T.turgidum L.)和T.tauschii(Coss)Schmal的双倍体。 Largo和Amigo之间的杂交表明,每个亲本都有一种抗麦二岔蚜生物型C的独立基因。用一组“中国春”单体小麦品种测定Amigo和Largo抗性基因的染色体位置。把来自单体Fl的F2植株种植在直径为12厘米的盆钵中或平地上,生长到2至3叶时,接种生物型C的麦二岔蚜。我们发现Amigo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1A上,Largo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7D上。中国春单体小麦和Amigo之间杂交的染色体对的资料表明,Amigo不同于包括染色体6A、6B、7A和7B的两个相互易位的中国春单体小麦。  相似文献   

14.
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具有大穗多花和抗多种病害等特性,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之一。为确定普通小麦川麦107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获得的遗传稳定品系08-738的染色体组成,采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鉴定。形态学分析表明,08-738具有植株较矮和小穗数较多的特点。细胞学观察表明,其染色体数目及构型为2n=42=21II。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重复序列原位杂交(FISH)结果表明,08-738含有20对小麦染色体和1对小麦-中间偃麦草小片段易位染色体,易位位于小麦3DS的近末端,且该外源片段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Js染色体组。SSR标记分析显示,位于3DS 6-0.55-1.00之间的SSR标记xcfd141能在08-738和中间偃麦草之间扩增出一条特异条带,xcfd141可作为该中间易位片段鉴定和选择的标记。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一系列回交,将苗期抗小麦秆锈菌(pucci(?)i(?) grami(?)is f.sp tritici)的部分显性基因由阿拉拉特小麦(Ttriticum araraticum)的2个品系(PGR 6126和PGR 6195)导入了六倍体小麦。该基因对小麦秆锈菌的绝大多数小种均有中等水平的抗性(侵染型为1~+—2)。由于它与Lr13(1.0%)、Lr23(4.7%)、Lr16(34.4%)、Sr36(21.9%)等基因及Sr9(28.0%)位点均具有连锁关系,因此该基因很可能定位于2B染色体短臂上。其基因符号被指定为Sr40。目前正在进行将该基因和与该基因紧密连锁的Lr13基因重组的工作,这种重组体在小麦育种中十分有用。在转移抗秆锈性的同时还进行了将阿拉拉特小麦的抗叶锈基因导入六倍体小麦的试验,但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对源自小麦杂交组合宁7840×Clark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进行了抗条锈病QTL分析。结果表明,在染色体1BS上检测到一个主效的QTL即QYr-hwwg-1B。该QTL由抗病亲本宁7840提供,位于SNP标记Xsnp3620和Xsnp5435之间,区间长度为2.5cM,可解释55.8%的表型变异。根据宁7840的小种抗性推测QYr-hwwg-1B可能是由来自1B/1R易位系的抗病基因Yr9引起的。抗性基因Yr9、Yr10、Yr15、Yr24、Yr26、YrH52和YrAlp均位于小麦1B染色体短臂的一端,形成一个抗条锈基因簇,并与SSR标记Xgwm11紧密连锁。另外,有56个SNP标记与该标记区间共分离,可以用于小麦抗条锈基因精细定位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云南省地方小麦种质资源中发掘优异抗条锈材料,采用近年来国内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1、条中32、水源11—14及Hybrid46—7、Hybrid46—8等,对37份高蛋白地方小麦(普通小麦)和23份特有小麦(云南小麦,俗称“铁壳麦”)种质的抗条锈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不同程度地具有很强的抗条锈性,全生育期表现免疫的占48.33%,仅成株期表现免疫的占18.33%,成株期表现中~高抗的占6.67%,具有慢锈性的占26.67%,说明这批优异抗锈种质可作为云南省小麦抗条锈育种的宝贵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8.
小麦温光型不育恢复系MR168对条锈菌CY32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温光型小麦不育恢复系MR168抗条锈基因的来源及其遗传规律,采用常规杂交法对SY95-71/MR168与绵阳26号/MR168两个抗、感组合杂交各世代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R168对条中32号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春小麦品种辽春10号;对MR168和4个温光型不育系及其相应杂交组合的抗条锈性分析表明,MR168抗条锈性遗传力强,有利于高抗条锈病的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组合筛选.  相似文献   

19.
小冰麦33苗期抗叶锈性鉴定及其抗性基因推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明确小冰麦33在抗叶锈病方面的应用前景,选用了来自全国21个地区不同年份的214株叶锈菌株对小冰麦33进行苗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14株菌株中,只有云南与贵州两地区各出现了一个使其产生高侵染型的菌株,说明小冰麦33对我国小麦叶锈菌具有较强的苗期抗病性,可在我国大部分麦区使用。试验选用19个具有较好鉴别能力的小麦叶锈菌株和49个已知的抗叶锈单基因品系对其进行了抗叶锈基因推导,推导出小冰麦33中可能含有Lr2a、Lr3a、Lr23、Lr44及未知抗叶锈基因。  相似文献   

20.
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的选育及利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改良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对条锈病的抗性,以贵农21为抗锈亲本进行杂交,经过数代选择,培育出了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经套袋和花粉育性观察,2000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套袋结实率为0,2001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花粉育性为0,说明MTS-1不育特性稳定,适应性强。对MTS-1及其所配组合的抗条锈性及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TS-1对当前条锈病小种免疫,抗锈性遗传力强;杂种F1抗条锈性大多较好,杂种F1代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