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何彦峰 《林业科技》2010,35(2):51-53,5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武当木兰种子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武当木兰播种育苗的最佳培养方案为:混沙土、覆土厚度1.5cm,用塑料薄膜覆盖,出苗率最高,苗木生长量最好。  相似文献   

2.
孙航樱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现的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珍稀特有树种。为更好地利用该资源,分别研究了孙航樱种子的催芽方法、播种时间、覆土厚度和育苗密度对种子出苗率和苗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变温储藏夏播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86.4%,比随采随播的提高26.32%;覆土厚度3 cm时出苗较快,苗木生长速度也较快;11~16株·m-2(即株行距为25~30 cm×25~30 cm)为孙航樱较为合适的育苗密度,此时幼苗生长最快,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油蒿的种子大小和比叶面积对不同增雨处理的响应,探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油蒿植物功能性状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机制和演变趋势。【方法】根据内蒙古磴口县多年平均降水量,在植物生长季5—9月设计4个增雨梯度(25%,50%,75%和100%),对天然油蒿灌丛进行增雨试验,利用Winseedle种子和针叶图象分析软件系统,对比了油蒿种子表型形态特征和比叶面积对降水增多的响应,同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油蒿种子大小与比叶面积的关系。【结果】不同增雨量对油蒿种子长度、宽度、体积、表面积及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在100%增雨处理下种子各性状指标达到最小值,其中种子宽度、体积、表面积与增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种子长度和千粒重与增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种子长宽比与增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不同增雨量对油蒿比叶面积的影响差异性显著(P<0.05),且随着雨量的增加,比叶面积不断增大。种子大小与比叶面积呈负相关关系,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降水增加后油蒿种子会先增加后减小来适应环境变化,通过油蒿种子、比叶面积两大植物功能性状组合对增雨量处理响应的研究体现了荒漠植物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种子覆土厚度和遮阳材料开展木荷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种子覆土厚度对试验结果有极显著影响,黄心土覆土厚度2 mm的Ⅰ级苗产量比覆土厚度4 mm的高73.5%,比覆土厚度6 mm的高183.4%,比覆土厚度8 mm的高673.1%;遮阳材料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覆土厚度2 mm条件下,遮阳网的Ⅰ级苗产量比芒萁类的高24%,比稻草秆的高6.9%;遮阳网+种子覆土2mm组合的木荷Ⅰ级苗产量最大,在定苗密度80株/m2时,Ⅰ级苗产量可达62株/m2,按苗圃地60%利用率计算,Ⅰ级苗产量可达37.2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对种子处理、覆土厚度、用种量等方面开展播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苍术种子平均发芽率46.5%,每亩用种量3.5kg,播种覆土厚3~5cm为宜。  相似文献   

6.
宛田红花油茶播种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宛田红花油茶的种子采集处理、种子主要参数测定及育苗方法进行试验和对苗木观测调查,初步研究了宛田红花油茶的育苗技术、苗期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宛田红花油茶大田育苗播种量以420~450g/m^2为宜,1年生苗高平均可达35.2cm,地径平均0.55cm.根系较发达,可出圃造林;苗高、径生长高峰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期间应加强水肥管理,促进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连翘播种育苗技术的途径,分别进行了连翘种子不同采收期,种子不同的干燥方法、春播与秋播不同时间处理和播后不同覆土厚度等4个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充分成熟阴干的连翘种子播种,春播以3月上旬惊蛰后播,覆土厚度0.5~1.0 cm,秋播以9月下旬秋分后播,覆土厚度1.0~1.5cm,播种育苗效果明显,连翘出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湖北林业科技》2017,(2):23-26
为掌握黄花倒水莲播种育苗的最适条件,以黄花倒水莲当年采收的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播种方式,研究播种密度、覆土基质及覆土厚度等因子对种子萌发及生长状况的影响,分析各处理对出苗率、苗高及基径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播种育苗的不同处理之间,黄花倒水莲的出苗率、苗高及基径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合考虑各因素影响效果,采用播种密度为125~165粒·m-2、覆土基质为火烧土∶红心土=2∶1、覆土厚度为2.0~3.0cm为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位面积内合格播种苗的质量与产量。  相似文献   

9.
以青海格尔木产黑果枸杞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采种时间的种子质量和发芽率,拱棚、覆盖、露地等不同育苗方式和0.3、0.6、0.9cm等不同播种育苗覆土厚度对出苗的影响以及黑果枸杞幼苗生长规律,结果为不同采摘期所采种子质量与发芽率不同,8月中旬所采种子平均千粒重1.2g,发芽率88.9%,优于10月上旬采集的千粒重(0.9g)和发芽率(69.6%);不同育苗方式对出苗期、出苗率等有影响,拱棚育苗出苗早、出苗整齐、发芽率高,露地育苗出苗最晚、出苗最不整齐、出苗率最低,覆盖育苗介于之间;播种覆土厚度对播种出苗迟早和出苗持续时间有影响,对出苗率影响不显著,覆土越薄越有利;生产中应采取拱棚或覆盖育苗方式,覆土厚度0.3cm;黑果枸杞1a生幼苗高度、地径等生长分为3个时期即缓慢生长前期、快速生长中期、缓慢生长后期,缓慢生长前期幼苗弱小、抗逆能力弱,应注意洒水,适时盖、揭塑料拱棚或覆盖物等,保暖、保湿、遮阳。  相似文献   

10.
种子处理和覆土处理对白刺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白刺种子处理和覆土处理对出苗时间、出苗率和出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ABT处理种子后其出苗高峰期比温水浸果和温水浸种处理提前2~4 d,比干果播种提前6~8 d。(2)覆土1 cm的出苗高峰期比覆土2 cm和覆土3 cm分别提前2~4 d。(3)ABT处理种子后,其出苗率和出苗速率均高于温水浸果、温水浸种和干果播种;覆土1 cm的种子其出苗率和出苗速率均高于覆土2 cm和覆土3 cm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炼苗时间、遮阳网遮光率、基质以及不同移植月份对圣诞树组培苗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炼苗时间为10 d、遮阳网遮光率为70%、基质为泥炭土:黄心土(2∶1)、移植月份为4月的处理圣诞树移植效果最好,成活率可达97.2%,苗高达11.1 cm.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酸枣种子进行温水浸种、堆放和冬季冷藏等3种催芽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酸枣种子经不同方法催芽处理,出苗率和苗高均高于对照,对出苗率影响差异显著;温水浸种、堆放和冬季冷藏等3种催芽处理的出苗率比对照分别提高10、12和25个百分点,苗高比对照分别提高1.1、2和4.4cm;以冬季冷藏催芽效果最好,出苗率达76%,苗高达35.6cm。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的两种典型的沙质荒漠化阶段的下垫面微气象特征(净辐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降水量、风速)的变异性规律与沙质荒漠化之间的关系。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的群落类型分别为油蒿群落和牛心朴子群落。结果表明,由于沙质荒漠化不同阶段的下垫面的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和盖度的差异,引起净辐射、土壤含水量、近地层风速等产生较大差异。油蒿群落的太阳净辐射能明显比牛心朴子群落高;油蒿群落与牛心朴子群落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差别很大,当降雨量在45mm以下时,只能影响0—40cm土深的土壤水分状况,而这一深度恰好是大部分植物根系分布的区域。油蒿群落比牛心朴子群落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温度的恒定。油蒿群落对近地面风速有明显的削减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采自日本不同地区的抗松材线虫病黑松品种"虹青"(Pinus thunbergii'Hongqing')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基质处理下的种子出苗率、成苗率及幼苗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以蛭石为黑松容器育苗基质,除东京都町田市种子的成苗率低于净营养基质处理外,其出苗率、以及静岡县御殿场市、九州种子的出苗率和成苗率均高于净营养基质和河沙处理,其中九州种子的出苗率及成苗率最高,分别为62.7%和52.1%;河沙处理的出苗率和成苗率均最低;九州的种子质量最佳,播种于蛭石中的7个月幼苗平均高8.85 cm,地径为5.1 mm;东京都町田市的种子质量最差.采用蛭石为育苗基质,对立枯病进行早防早治,能大幅度提高黑松出苗率及成苗率.  相似文献   

15.
用WP4露点水势仪观测不同固定程度沙地上油蒿叶水势日动态,同时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油蒿叶水势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样地油蒿的叶水势均在5砄00最高,之后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强,叶水势逐渐降低,直到中午13砄00左右达到最低值,此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叶水势又逐渐开始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蒿叶水势变化主要受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影响,大气相对湿度及土壤水分对油蒿叶水势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午13砄00以前3种沙地油蒿叶水势的基本情况是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而15砄00~17砄00这段时间3种沙地油蒿叶水势与中午相反,这主要是由不同固定程度沙地上油蒿植株的年龄差异及浅层土壤水分自身的差异导致的。在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流动沙地上油蒿植株吸收水分的能力最强,而固定沙地上油蒿植株的吸水能力最弱,加之固定沙地自身匮乏的土壤水分条件,必将导致固定沙地上油蒿群落的衰退。  相似文献   

16.
在毛乌素沙地采用样线法调查了油蒿植冠下生物结皮分布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蒿植冠下生物结皮厚度分布不均匀,生物结皮厚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距油蒿根部20 cm处,厚度值为0.84 cm,20 cm处向外生物结皮厚度呈环带状降低,距离每增加10 cm生物结皮厚度平均下降约0.07 cm。东南方向上生物结皮分布半径长于其他3个方向,西北方向生物结皮分布半径短于其他方向;距油蒿根部相同距离处东南方向生物结皮最厚,西北方向生物结皮最薄。油蒿植株下生物结皮的分布与枯落物的分布关系密切,枯落物是影响油蒿植株下生物结皮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枯落物的分布又受到油蒿植冠形态和当地风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连翘进行田间育苗试验,结果表明,连翘1年生苗高平均为71.67cm,最高为131.1cm;8月下旬至9月下旬高生长加快;采用覆膜点播种子,可以延长苗木生长期,防止苗期土壤风干板结。  相似文献   

18.
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Theaceae) is a famous ornamental species with golden-yellow flowers. Due to deforestation and destructive collection of seedlings, its natural population size has been reduced greatly in recent decades. To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for its conservation, we studied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eds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germination. The seed production of C. nitidissima was of low yield, which caused lack of seed resource. The seeds were big and heavy, so they did not spread far from the mother trees and did not enter soil after falling down. Optimal temperatures for seed germination were 25–30 °C. The fresh-harvested seeds had high moisture content and weak desiccation-tolerance, so they tended to be recalcitrant. Soaking for 24 h in 10–30% PEG solu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eed germination percentage. The imbibed seeds placed on the soil surface mostly could germinate, but some of them could not develop into seedlings because the embryo roots did not grow into soil. When the seeds were sowed at the depth of 1 cm, the seedling emergence reached over 70%, but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sowing depth, and reached about 50% when at the depth of 5 cm. The seeds sowed in sandy soil had higher emergence than those in clayed soil. It is feasible for seedling nursing to harvest seeds in time, harvesting prematurely or postmaturely may reduce seed quality.  相似文献   

19.
刨花楠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基质、容器规格、遮阳率以及不同肥料配方对刨花楠容器苗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容器规格、肥料配方对苗木生长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遮阳率对苗木生长无显著影响;刨花楠容器育苗的最佳组合为:容器规格(上口直径×高)10 cm×12 cm,基质为泥炭土∶黄泥土∶珍珠岩为8∶1∶1,遮阳率75%,肥料N、P、K配比为3∶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