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每一种艺术都有每一种艺术的创作基点。每一种艺术创作基点,构成了每一种艺术特质。根艺创作似乎并不难,每一个稍许摆弄过树根的人,都会“创作”。然而论及根艺创作基点,大多语焉不详。原因,根艺创作迄今并未形成“硬性”规矩。只要是树根(有时甚至不是树根而是树干、树枝和树瘤等),只要这树根被人们“摆弄”过一下(且不论如何“摆弄”),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根艺”。根艺“热”于此,也将“冷”于此。  相似文献   

2.
我作为一名根艺业余爱好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到铁画和树皮画的启发,把根艺有机地同国画相结合,制作了一种形式别致的根画挂屏。这可说是在根艺创作上的新尝试。根画是建立在根艺品的基础之上。它的制作关键在于挑选根艺作品。它的正面与背面不宜太厚,最佳视线角度与背面的厚度在三厘米左右为好。作品凸出画面太多不但不美,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内容选定  相似文献   

3.
在美学研究的范畴内,意象是一种审美心理现象,被解释为有一定意义的明白的形象。对于根艺来说,审美活动不仅突出地反映在欣赏的过程中,而且创作过程同时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存在;因此意象性也就贯穿于根艺创作和欣赏过程的始终。那么意象性在根艺中有哪些表现呢? 在根艺创作中,创作者综合自然中或生活中诸多零散的事物形象及其细节,按照可能有的逻辑结构,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形态特征,抛开偶然的形象枝节或不注重对象的具体形态,创造一个朦胧含蓄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及其意蕴必须经过欣赏者的联想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目前根艺理论界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审美取向,一是将根艺创作绝对自然化,认为只有纯天然的根,才符合根艺美的原则;另一种则将根艺创作指向相对人工化,即过分强调人在根艺本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两种取向若不及时地加以理析,扬弃,将会对根艺事业产生深刻的负影响。绝对自然化倾向,它以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为依据,强调作品的意趣、形趣和浑然天成的韵味,而排斥经过人工斧凿的作品。不言而喻,形神兼备、浑然天成应成为根艺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但它决不是也不应该是绝对排斥人工痕迹。  相似文献   

5.
成型在人雏形在天少事雕拼多留自然这十六字诀就是根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或规范,它也是根艺创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它说明根艺创作成型既不完全是人工所为,也不完全是天工所致(即否定了“这一艺术完全是天然造成的”一说),而是天人默契,共同创作,二者缺一不可。天然根料只是为人们的根艺创作提供了各种艺术形象的雏形和天趣或自然美,同一块根料上可以蕴藏着一个或几个艺术雏形,这些“雏形”要靠有艺术慧眼和技术才能的人去  相似文献   

6.
天然木纹画是利用树木内部的天然腐渍,在盖板锯片的过程中偶然形成的天然腐木纹理,通过相纹偶发的一种天然绘画艺术。笔者在根艺创作中偶然发现了这种艺术,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一套长达十米的“黄河颂”系列,首次作为根艺品入选中国第三届根艺优秀作品展,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天然木纹画这种无意识的挥  相似文献   

7.
拜读《正本清源,以根为本》一文,笔者对魏先生所提观点实难苟同。现就根艺创作的取材范围,略述浅见,请根艺界同仁赐教。一、根艺概念的理解我们对“根艺”概念的理解,至少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才算辩证合理。其一,根艺是宏观上的一种泛指,是对“根雕艺术”、“树根造型”等称谓的高度精炼的概括和统一。根,指取材范围;艺,指人的创作。其二,根所指范围应  相似文献   

8.
根艺书法好     
贵刊88年第8期刊登的《略论根艺创作的艺术特点》一文中,关于否定根艺书法的观点笔者有不同见解,在此提出商榷。我认为,借鉴书法形体,利用根系组字,是根艺创作的一大赏试。根书作品的可贵之处,同样是以天  相似文献   

9.
自从根艺这一艺术形式有幸中兴以来,不少评论家似乎把它列入工艺美术范畴。近来,北林大彭春生等合著《根艺创作与欣赏》一书中,甚至开宗明义地把“一种独特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形式”说成是“根艺定义的核心”。我以为这一结论未免失当。其明显不妥之处有  相似文献   

10.
为了避免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认识不足而采取不应有的手段,以致影响根艺的独特个性,在介绍根艺的制作方法之前,首先谈谈根艺创作的特殊性。艺术创作都是在特定物质材料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手段,从而形成各种特色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根艺创作就是利用树木的根茎、根枝、根须以及形态奇特的树干、枝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论中说:作画贵在似与非似之间,不似则欺俗,太似则媚俗。这是对中国画创作的经验总结。特别是“似与非似”一词已被根艺爱好者们所引用,以此来阐述根艺创作的基本特点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12.
当我一眼看到朱兴安同志制作的根艺“祖国在我心中”(1990年第三期)后,一种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忱油然而生。我甚至用放大镜从中搜寻这壮丽的山河,犹如星空俯瞰。这确是一首无声的诗,激情的画。是的,真诚的艺术是需要激情的,只有艺术家心灵的高度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的心,从而产生共鸣。我深信,朱兴安同志是带着一颗赤诚的心才产生这浮想联翩的。我由此便联想到根艺创作的手法等问题。恰好就在发表这一根艺作品的同一页上的文章中提出的某些观点与该根艺的美学观念相冲突,不能不引起我们根艺爱好者的争鸣。根艺无疑应肩负起表现民族魂  相似文献   

13.
在各类造型艺术中,人体艺术是最美也是最难表现的。用树根去表现人体美,将会打破根艺界飞禽走兽猖獗的现状,可扩展根艺创作的空间,使作品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也将为人体艺术开创一个新领域。由于人体根艺创作有一定难度,所以又将是根艺创作的又一个新起点。我是1987年开始对根艺人体进行探索创作。当时正在学习绘画艺术,所以我对人体艺术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14.
完善与残缺是对立矛盾的。但在审美活动中两者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完善是一种美,残缺又何尝不是美呢! 在树根造型艺术中,由于自然根料生长环境的不规则性及根料形态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根艺作品的多维残缺的普遍性。因此,根艺的创作,就是在这无序中求有序;在杂乱中求统一;在残缺中求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花卉盆景》89.4—5期陈德先生在其《发现·再现·表现》一文中说道:“根艺的创作过程,与其他各种门类艺术所不同的是它具有发现·再现·表现的多层次的形象思维的过程。”其实,“三现”却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非根艺所独有。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一规律运用到根艺的创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在根艺创作中,人们往往利用根材的自然美,因材施艺制作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根艺实用品,如根几座、根书架、根凳,根桌、根屏及根文房用品等,这些根艺实用品之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其原因一是实用,二是有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我爱根艺、盆景,也喜欢书画艺术,自然就备有文房四宝,把文房用品用根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  相似文献   

17.
“根艺是一门发现艺术”,“根艺的创作手段就是发现”。这些精当的见地,早已成为根艺界的共识,并指导着人们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讨。正如对生活中的美的发现一样,对某一理论的认可,也有一个发现的过程。无数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根艺创作中的发现,并非仅指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个山区农民,业余酷爱根艺。平时常为寻觅理想根材翻山越岭,为构思创作通宵达旦。由于偏重“天成为贵”,以往创作总难以突破根艺传统形式和技法的局限。前年,有幸读到潘明德的《根艺形式的创新》(载《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7期,P.22),使我的根艺创作思路得到了拓宽。我赞同融绒制的(或其他的)工艺品于根艺之中,融根艺于插花艺术之中的创作技法。那末,除了以形式组  相似文献   

19.
“打破传统造型桎梏,塑造鲜明个性形象”,是我根艺创作的指导思想。我之所以会有这一思想,主要是由根艺创作的任务和我的个性所决定。根艺创作的任务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根材的自然属性和内涵意蕴升华为创作表现的独特艺术语言,并将这种语言与人的思想契合,从而起到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生活,给人以知识和启迪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根艺作者,理应按照这个任务去选择题材,选择造型对象,特别是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件作品能引起人民大众的共鸣,能与作者具体所处的  相似文献   

20.
在根艺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很多,我感到最忌的是:情绪过急,要求过实,加工过分,知识过浅。情绪过急。就是在根艺创作过程中急于求成,求成心切,就必然出现轻率、盲目、蛮干。心中无数,构思未成,乱锯大砍,这就难免出现忙中错。不该锯的锯了,该留的没留下,以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前功尽弃。比如有一次,我在创作中,先发现一个小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