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底拖网回捕增殖对虾对经济幼鱼的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86年在山东南部沿海八大港湾同步增殖放流体长3cm以上的虾苗14.9116亿尾,累计回捕增殖对虾1.4亿尾,平均回捕率为9.4%,其中拖网回捕增殖对虾累计为1184.7t,但损害的七种经济幼鱼累计为4402t,应引起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齐鲁渔业》2010,(1):60-60
2009年,我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增殖资金7447万元,共放流各类海洋水产苗种28亿单位,放流品种达19个,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在山南浒苔旺发及赤潮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仍取得了显著增殖效益。据沿海七市不完全统计,至11月底,全省累计投入增殖资源回捕渔船31374艘次,回捕总产量5.69万t,创产值14.02亿元,实现利润7.97亿元,  相似文献   

3.
孙德山 《水产科学》1996,15(2):38-41
分3个阶段总结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苗增殖效果,第一阶段(1985~1988年)放流效果好,回捕率高,平均投苗量7.6亿尾,平均捕捞产量2200吨,平均回捕率约11.6%,第二阶段(1989~1992年)放流数量多,但回捕率低,平均投苗量16.70亿尾,平均回捕率约6.7%,第三阶段(1993~1995年)平均投苗量7.18亿尾,平均回捕率约2.33%,回捕效果极差,下降原因:一是客观原因造成,如污染  相似文献   

4.
江河渔业资源增殖技术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人工放流鱼苗,加强护养管理的方法增殖江河渔业资源,从1991至1994年累计放流草、鲤、露斯塔野鲮等鱼苗195万尾,放流后4年的平均产量比放流前5年的平均产量增加5倍.本研究用标志回捕法研究增殖后鱼类回捕率、生长速率和种群数量,用放流前后多年平均产量对比法估算增殖产量.回捕率在14.5%—20.5%,平均年增殖产量146吨.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海洋牧场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八十年代开始以来,浙江省十分重视海洋牧场的研究工作,在象山港、三门湾海域进行人工放流中国对虾,近10年,共放流了3cm规格的中间培育虾苗11亿尾。象山港和三门湾每年各放流虾苗1亿尾,根据回捕率测算,回捕率为8—10%。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保障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黄渤海海域一直将中国对虾作为传统增殖放流品种,20年来累计放流中国对虾200亿尾,回捕对虾2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渔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虾杆  相似文献   

7.
陆君  黄富友 《渔业现代化》2007,34(2):40-41,44
分析了松阳花鳖在松荫溪自然水域增殖放流的效果,包括在其自然水域历年增殖放流、生长、回捕、管理及效益分析。从2002年开始,4年累计放流5 g/只的稚鳖为4162只/km;2003—2006年以后连续4年的总回捕率为6.60%。结果表明,增殖放流的鳖生长良好,在松荫溪自然水域进行花鳖增殖放流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在瓯江全江段推广。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以幼蜇伞径大小异来区分放流幼蜇与自然幼蜇的方法是可行的基础上,用二年来调查回捕结果,验证了莱州年生产数量中,放流海蜇数量所占百分比基本与回捕结果一致,为了使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留有余地,综合分析认为: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估计为0.5-1是妥当的,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摘要2011年,课题组在莱州湾东部芙蓉岛海域开展黑鲷标志放流研究,共放流平均体长8.6cm以上黑鲷苗种23.6万尾,其中有效挂牌标志放流68224尾。标志鱼经暂养4天后,脱牌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88%和2.03%。9—11月,通过地笼网回捕、回捕电话统计和实地走访3种方式累计回捕标志黑鲷1041尾,回捕率为1.53%,其中放流后20~30天和30—40天,标志鱼的回捕率较高,分别为0.63%和0.48%。回捕标志黑鲷的生物学分析表明,10月份,放流鱼生长缓慢,叉长日均增长0.53mm,之后生长速度加快,11)7份又长日均增长达到0.85mm。放流鱼主要分布于鱼礁海域,并随着水温降低,逐渐向渤海湾口移动。  相似文献   

10.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军  安树升 《水产科学》2002,21(3):43-44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始于 1985年 ,按回捕率变化情况 ,可分为三段 ,1985~ 1992年 ,8年的平均回捕率约9 2 % ,每放流 1亿尾幼虾产量为 188t;1993~ 1996年 ,4年的平均回捕率约 3 4 % ,每放流 1亿尾幼虾产量为 6 5t;1997~ 1998年 ,平均回捕率 9 4 % ,已恢复到前 8年的水平。笔者主要讨论回捕率下降原因和恢复回捕率措施。1 资料本文所用资料列成表 1。其中相对资源量用试捕调查所得的平均网产表示 (7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用扒拉网和手推网 ;8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用扒拉网和手推网 ;8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  相似文献   

11.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渔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佟万金李培军(丹东市渔业指挥部118000)(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从1985年至1992年共放流平均体长3cm以上对虾种苗97亿尾,回捕增殖虾17900多吨(包括...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2011,(5):6-6
增殖放流是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随着天气转暖,天津市各部门陆续开展了向渤海及内陆水域增殖放流的行动。据介绍,通过放流对虾苗种,天津市2010年中国对虾回捕产值达1.2亿元。  相似文献   

13.
1992-1994年,每年4-5月浙江苍南县近岸水域进行海蜇苗放流增殖,放汉回捕率为0.57-2.33%,停止放流后的1995-1997年在浙南近岸水域共捕到海蜇124.2万只,,放流结果表明,海蜇放流回捕率是高的,并且出现了自然繁殖群。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云南特有鱼类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增殖放流后的空间迁移特征, 于 2021 年 7 月在云南省杞麓湖开展了人工培育大头鲤幼鱼标记放流试验, 并通过定点回捕监测对鱼苗放流后的初期迁移特征进行了探讨。共放流大头鲤幼鱼 7000 尾, 平均全长(8.4±1.2) cm, 平均体重(7.5±3.5) g。放流鱼苗全部做了可见植入荧光标记(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 VIE)。放流 24 h 后即开始回捕, 共在放流点及附近水域设置 10 个固定回捕监测点, 采用地笼进行为期 3 d 的持续回捕。共回捕到放流鱼苗 37 尾, 总回捕率为 5.286‰。回捕个体平均全长(7.1±1.0) cm, 平均体重 (4.4±1.8) g。回捕个体的标记均清晰可见, 标记保持率为 100%。放流后 3 d 内各固定监测点回捕到的放流鱼苗数量变动显示, 放流鱼苗呈现出先向两端沿岸浅水区迁移, 后向开阔水域迁移的特征。放流后第 1 天鱼苗的群体冒险性为 33.33%, 而放流后第 2、3 天的群体冒险性均超过第 1 天的 2 倍, 表现出先谨慎探索, 后大胆冒险的行为特征。 放流鱼在放流后 1、2、3 d 内的日迁移距离分别为 199.4、110.6、98.8 m, 呈逐渐下降趋势。根据有关背景资料及本研究结果, 提出了完善大头鲤增殖放流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海洋岛渔场对虾增殖放流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岛渔场是黄海北部的重要渔场。自70年代末期,该渔场资源严重衰退,大部分经济鱼类已濒临绝迹,尤其是对虾已不能形成渔讯,年捕捞量由最高年份5000吨,下降到最低年份40吨左右。为尽快恢复对虾资源,我省自1985年开始在海洋岛渔场进行大规模对虾增殖放流,15年来投入资金近1亿元,累计投放对虾苗149亿尾,回捕对虾2.4万吨,创社会总效益10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恢复对虾资源,确保沿岸渔民收入稳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省增殖渔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顾15年的对虾增殖放流工作…  相似文献   

16.
谢迪  李潮  李嘉淇  吴倩  赵俊 《水产科学》2019,(3):382-387
为研究倒刺鲃人工增殖放流中的生长发育等规律,探讨恢复连江这一传统特色经济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于2014年11月采用荧光色素标记方法,在连江阳山段对3×10~4尾倒刺鲃鱼苗进行标志放流试验。基于回捕数据对倒刺鲃的回捕率、标志保留率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连江倒刺鲃标志放流的方法做出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刺网等捕捞工具对倒刺鲃进行回捕,截至2016年5月共回捕倒刺鲃275尾,回捕率为0.92%。对回捕鱼的标记保留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标志保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回捕的前几个月内,荧光标志仍肉眼可辨,自第7个月开始荧光标志开始变得逐渐模糊,1年之后标志逐渐消失。标志鱼在放流后6个月生长缓慢,之后生长加快。协方差分析表明,倒刺鲃在放流水域的生长比池塘养殖和自然群体更具优势,说明放流水域属于放流条件较佳水域。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达到标志放流预期目的,但应继续优化标志放流策略。  相似文献   

17.
林军 《水产科学》1997,16(1):46-48
黄河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近几年来回捕率大幅度下降,常规预报方法仍能满足生产需要。环境因素不是影响回捕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回捕率下降是由于8月15日前放流虾入海后发生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1年莱州湾中国对虾放流回捕生产调查统计和生物学测定数据,构建了包括资源模块、经济模块、决策模块的资源-经济模型,模拟了不同管理决策对放流经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放流规模和捕捞强度不变时延迟开捕,总成本降低,渔民捕捞收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先增加后减少,存在一个使放流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的最佳开捕日期:例如,当放流规模为738亿尾、捕捞死亡系数为0.03时,10月8日开捕可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9.30万元;放流规模和开捕日期不变时扩大捕捞力量,总成本增加,同样存在一个最优捕捞规模使放流经济效益达到最大,但并非捕捞规模越大获得的经济收益越大;开捕日期和捕捞规模不变时,社会经济效益与放流规模成正比.在放流实践中,管理者应合理设置放流数量、捕捞规模和开捕日期,通过科学管控争取达到最佳的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19.
辽宁近海海蜇增殖放流经过几年的试验,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本文就其工作情况作了系统回顾,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山东沿海的重要经济种类,在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影响下,资源已大幅衰退。为恢复三疣梭子蟹资源量,山东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增殖放流工作。截止2019年,累计放流37亿尾,回捕产量超过16万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疣梭子蟹和日本鲟(Charybdis japonica)均属十足目、梭子蟹科,两者食性相近,在黄渤海均有分布。了解三疣梭子蟹的食物来源和食物竞争状况,是科学确定放流最佳数量的重要基础,是增殖放流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