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生物饵料对口虾蛄幼体发育的影响,将口虾蛄幼体期分为11期(Z1~Z11),其中Z1、Z2不摄食,Z3以后开口摄食.根据试验设计,将苗种投喂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Z3~Z6,第二阶段Z7~Z8,第三阶段Z9~Z11.在各阶段分别投喂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和桡足类以筛选适宜饵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一饵料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口虾蛄幼体发育过程中,单一饵料无法满足口虾蛄幼体发育需求.随着幼体发育,需要及时更换、添加新的饵料,从规格、营养上满足幼体摄食需求,保证幼体的能量供应,促进发育.本研究中,各阶段分别投喂不同饵料,Z3~Z6投喂卤虫无节幼体,Z7~Z8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Z9~Z11投喂卤虫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三疣梭子蟹是大型可食经济蟹类,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发展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试验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饵料选择、投喂策略及最佳捕食密度进行了探讨。实验设置小球藻组、扁藻组、小球藻与扁藻混合组、轮虫组(加小球藻50×104个/ml)和卤虫组(加扁藻8×104个/ml)5个因素,分别设4、4、4、6和6个梯度。结果表明,小球藻浓度50×104个/ml或扁藻浓度8×104个/ml或小球藻(25~40×104个/ml)+扁藻(2.5~4×104个/ml)可使Ⅰ期溞状幼体(Z1)存活较长时间,但仅投喂单胞藻类不能使Z1正常变态;自Z1开始投喂轮虫可使幼体正常发育至Ⅲ期溞状幼体(Z3),以后幼体发育迟缓,出现Ⅲ期、Ⅳ期溞状幼体(Z4)和大眼幼体(M)同时存在的现象。Z1对轮虫的最佳捕食密度为5个/幼体、Ⅱ期溞状幼体(Z2)为10个/幼体,存活率可分别达到95.7%和94%;从Z3开始应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达到最高值为84.5%。从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Z4、M和Ⅰ期幼蟹(C)的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0%、85.7%和82.9%。因此,三疣梭子蟹Z1和Z2应该投喂轮虫,最佳捕食密度分别为5个/幼体和10个/幼体;Z3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同时,育苗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单胞藻类。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生桡足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投喂15日龄牙鲆仔鱼,经30d培育,测定其生长、白化率、变态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野生桡足类和人工配合饲料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牛长率、变态率和存活率均最高,白化率最低;营养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较高,白化率较低;未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最低,白化率最高。据此可认为:桡足类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是牙鲆仔鱼的优质活饵料。  相似文献   

4.
不同饵料对舟山牙鲆仔稚鱼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生桡足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投喂15日龄牙鲆仔鱼,经30d培育,测定其生长、白化率、变态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野生桡足类和人工配合饲料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牛长率、变态率和存活率均最高,白化率最低;营养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较高,白化率较低;未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最低,白化率最高。据此可认为:桡足类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是牙鲆仔鱼的优质活饵料。  相似文献   

5.
牙鲆仔鱼在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牙鲆仔鱼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指标,结果表明,在开口后的第8天、第10天、第11天以轮虫为喜好性饵料,且最适的密度为10ind/mL,在开口后第10天对卤虫无节幼体开始有了一定的摄食能力;在开口后的第13天以后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喜好性饵料;在开口后第15天开始放弃对轮虫的选择,可以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轮虫的最适密度是7~10ind/mL,卤虫无节幼体的最适密度是5~7ind/mL。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牙鲆仔鱼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指标,结果表明,在开口后的第8天、第10天、第11天以轮虫为喜好性饵料,且最适的密度为10ind/mL,在开口后第10天对卤虫无节幼体开始有了一定的摄食能力;在开口后的第13天以后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喜好性饵料;在开口后第15天开始放弃对轮虫的选择,可以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轮虫的最适密度是7~10ind/mL,卤虫无节幼体的最适密度是5~7ind/mL。  相似文献   

7.
测定和比较了土池培育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简称轮虫)、背刺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简称桡足类)、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oponica,简称糠虾)和渤海品系卤虫(Artemia sp.)无节幼体(简称卤幼)的水分、总脂、磷脂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轮虫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生物饵料(P〈0.05),卤幼的总脂/湿重、总脂/干重和磷脂/干重含量最高,轮虫的总脂含量最低(P〈0.05),桡足类和糠虾的总脂及磷脂含量则介于两者之间。(2)4种生物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P〈0.05),无论是中性脂还是极性脂,桡足类的DHA含量最高,糠虾和轮虫次之,卤幼最低(P〈0.05);糠虾体内的EPA含量最高,卤幼次之,轮虫和桡足类的EPA含量显著低于前两者(P〈0.05)。(3)4种生物饵料中的∑HUFA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糠虾〉桡足类〉轮虫〉卤幼,DHA/EPA值大小依次为桡足类〉轮虫〉糠虾〉卤幼。  相似文献   

8.
饵料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生长、成活率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胴长2.3 mm±0.1 mm)初孵幼体投喂不同开口饵料(丰年虫、桡足类、桡足类 糠虾),对幼体乌贼(胴长12.7±0.3 mm)投喂不同饵料(活脊尾白虾、冰鲜杂鱼、干湿配合饲料)进行喂养试验,以成活率、胴长、体重等为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桡足类组的初孵幼体成活率最高(83.3%),依次为桡足类 糠虾组、丰年虫组,成活率分别为63.9%、13.9%;桡足类 糠虾组的初孵幼体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旬生长为2.65 mm,依次为桡足类组、丰年虫组。活脊尾白虾组的幼体乌贼生长最快,平均旬生长为12 mm,依次为冰鲜杂鱼组、湿配合饲料组,平均旬生长分别为6、5mm;幼体乌贼的成活率依次为活脊尾白虾组(67.5%)>湿配合饲料组(41.7%)>冰鲜杂鱼组(33.3%);投喂不同饵料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粗蛋白、水分、粗脂肪、总灰分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测定和比较了土池培育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简称轮虫)、背刺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简称桡足类)、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oponica,简称糠虾)和渤海品系卤虫(Artemia sp.)无节幼体(简称卤幼)的水分、总脂、磷脂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轮虫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生物饵料(P〈0.05),卤幼的总脂/湿重、总脂/干重和磷脂/干重含量最高,轮虫的总脂含量最低(P〈0.05),桡足类和糠虾的总脂及磷脂含量则介于两者之间。(2)4种生物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P〈0.05),无论是中性脂还是极性脂,桡足类的DHA含量最高,糠虾和轮虫次之,卤幼最低(P〈0.05);糠虾体内的EPA含量最高,卤幼次之,轮虫和桡足类的EPA含量显著低于前两者(P〈0.05)。(3)4种生物饵料中的∑HUFA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糠虾〉桡足类〉轮虫〉卤幼,DHA/EPA值大小依次为桡足类〉轮虫〉糠虾〉卤幼。  相似文献   

10.
花尾胡椒鲷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导了1999年5月13日至7月5日进行的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培育获得平均全长24.3mm、平均体重0.29g的幼鱼鱼苗3.0万尾,育苗成活率达49.2%。试验期间室内育苗池水温与盐度的自然变化范围分别为24.0 ̄30.5℃,29.6 ̄30.5。仔、稚、幼鱼培育的饵料系列基本搭配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海水枝角类-鱼肉糜。试验发现: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的死亡高峰期出现在稚鱼后期,38 ̄44日龄阶段。  相似文献   

11.
报导了1999年5月13日至7月5日进行的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培育获得平均全长24.3mm、平均体重0.29g的幼鱼鱼苗3.0万尾,育苗成活率达49.2%。试验期间室内育苗池水温与盐度的自然变化范围分别为24.0 ̄30.5℃,29.6 ̄30.5。仔、稚、幼鱼培育的饵料系列基本搭配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海水枝角类-鱼肉糜。试验发现: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的死亡高峰期出现在稚鱼后期,38 ̄44日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开口饵料种类在黄颡鱼仔稚鱼阶段的投喂效果,研究了不同饵料组合对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期及后期存活与生长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尾刚出膜4 d的黄颡鱼幼鱼,随机分为8组,开口期分别投喂蛋黄(蛋黄开口组,前4组)、轮虫(轮虫开口组,后4组),后期对蛋黄组和轮虫组分别改投喂蛋黄、轮虫、卤虫及轮虫与卤虫组合。试验结束以存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增质量率(WGR)、最终肥满度(CF)为指标,综合评价不同的饵料组合对黄颡鱼仔稚鱼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期投喂轮虫,苗种的SR最高,可达90.83%,而投喂蛋黄组的SR只有63.75%,同时前者的SGR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后期阶段,前期投喂轮虫的组别分别改投喂蛋黄、轮虫、卤虫及轮虫与卤虫混合的4个试验组,SR分别为35.00%、48.33%、56.67%和50.00%,SGR分别为2.48%、3.05%、5.88%和5.22%,SR和SGR均以后期投喂卤虫组为最高,蛋黄组呈现类似结果;就黄颡鱼仔稚鱼整个生长阶段(4~24 d)来看,开口期投喂轮虫且后期投喂卤虫的饵料组合下,苗种的SR最高,为56.67%;WGR也最大,为3 300%。SGR以开口期投喂蛋黄且后期投喂卤虫的组合最高,为5.00%,开口期投喂轮虫且后期也投喂轮虫的组合CF最大,为1.23%。研究表明,在黄颡鱼苗种开口期投喂轮虫,后期投喂卤虫可以有效地保证苗种较高的存活率以及较快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3.
在生产实践中桡足类对蟹苗高产的影响甚大,文章就控制桡足类做了一些研究。实验表明市场上对桡足类杀伤力较强的药品强力混杀精,对桡足类的安全浓度0.0018mg/L与对河蟹幼体的安全浓度0.0019mg/L非常接近,但在对蟹苗幼体的残毒实验中表明,其毒性残留为8d不会对河蟹产生影响,因此在河蟹的饵料池即轮虫池中杀死桡足类然后再投喂不会对蟹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扁藻和小球藻在引入青蟹幼体育苗水环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作为青蟹幼体前期的优质植物性饵料,因其富含青蟹幼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脂肪酸:对所投喂的动物性饵料,如轮虫、裸腹蚤、丰年虫等起着良好的同步强化作用;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能降低并消除育苗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其他有害物质,并为水体提供充足的氧气,保持养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改善水质目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pH、盐度和不同饵料对观赏类水母——咖啡金黄水母Chrysaora melanaster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金黄水母幼体(伞径为2cm)的适宜pH为7.3—8.8;盐度的生态幅为20—45;不同饵料条件下,第11天时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组与饵料为桡足类组的水母幼体的平均伞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6天时饵料为海月水母组与饵料为桡足类组的水母幼体的平均伞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0天时海月水母组的幼体生长最快,卤虫无节幼体组的次之,混合桡足类组的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16.
海洋酵母培育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海洋酵母(Rhodotorula sp.)作为单细胞藻类的替代饵料培育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从生长速度(G)、浮游期成活率(SRP)、变态成活率(SRM)、特定生长率(SGR)和40%樽形幼体出现时间(T)等5个指标比较了海洋酵母组(Z9)与不同种类和比例单胞藻混合饵料组(8个组合,Z1~Z8)的投喂效果;并确定了不同发育阶段海洋酵母的最佳投喂组合。结果表明:海洋酵母能够促进刺参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ANOVA分析表明,不同饵料组间的生长和变态率等指标差异显著,Z2和Z9两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其他单胞藻混合组。投喂不同数量的海洋酵母对浮游幼体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种淡水枝角类海水驯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淡水枝角类因营养丰富、易繁殖、适应性强,故是鱼虾类苗种培育中理想的活饵料。当前,在海水鱼虾类人工育苗中,继轮虫之后的适合活饵料只有卤虫幼体和挽足类。然而,卤虫因价格昂贵使育苗成本大幅度上涨;桡足类生长周期又较长,一般不适于作为培养对象。因此,寻找一种能代替上述饵料的品种已为水产养殖业所迫切需要。目前,对淡水枝角类的耐盐性及驯化的研究尚不多见。国内仅何志辉和安树升[1986]、何志辉等[1996]对直额裸腹(Moinarectirostris)、大型(Daphniamagna)等进行了研究。为了探究利用淡水枝角类供作海产动物人工育苗的活…  相似文献   

18.
淡水枝角类因营养丰富、易繁殖、适应性强,故是鱼虾类苗种培育中理想的活饵料。当前,在海水鱼虾类人工育苗中,继轮虫之后的适合活饵料只有卤虫幼体和挽足类。然而,卤虫因价格昂贵使育苗成本大幅度上涨;桡足类生长周期又较长,一般不适于作为培养对象。因此,寻找一种能代替上述饵料的品种已为水产养殖业所迫切需要。目前,对淡水枝角类的耐盐性及驯化的研究尚不多见。国内仅何志辉和安树升[1986]、何志辉等[1996]对直额裸腹(Moinarectirostris)、大型(Daphniamagna)等进行了研究。为了探究利用淡水枝角类供作海产动物人工育苗的活…  相似文献   

19.
河蟹生态育苗池桡足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辽河三角洲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时空分布和昼夜垂直移动。结果表明,育苗池中有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nus tenll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sp.),裂囊猛水蚤(Schizoperasp.),异水蚤(Acartiellasp.)等7种桡足类。其中,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为优势种,平均密度分别为233ind/L和92.3 ind/L,桡足类的密度变幅为20~1540 ind/L。桡足类的水平分布在育苗前期上、下风位比较均匀,但育苗期下风位>上风位,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的垂直分布育苗前期规律不明显,育苗期底层>表层,差异显著(P<0.05);桡足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为白天表层>底层,晚上分布比较均匀;桡足类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河蟹幼体在池塘中的空间分布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饵料搭配对凡纳滨对虾幼体与仔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牟氏角毛藻(CM)、绿色巴夫藻(PV)、湛江叉鞭金藻(DG)、云微藻(Cs)及其营养强化的轮虫(BP)和蒙古裸腹溞(MM),与配合饲料(FD)、卤虫无节幼体(AS)搭配饲养凡纳滨对虾幼体,测定饵料脂肪酸含量,比较幼体存活率(r)与发育速率,研究了不同饵料搭配对幼体与仔虾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Z1→Z2,投喂CM、DG、PV的r最高,约90%;Z2→Z3,投喂FD、CM+FD、CM+BPCM的r最高,PV+BPPV的r最低,变态延缓1 d;Z3→P,CM+BPCM、PV+BPPV、CM+FD为饵料的r好于其它组;仔虾阶段,FD+AS为饵料的r最低,为45.3%,其余组均大于90%。结合饵料脂肪酸含量可知,强化MM体内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藻类趋于一致,受食物的影响大于BP;可用CM、PV、DG为开口饵料(延续至P),并与BPCM或BPCs、AS、MMPV搭配用于凡纳滨对虾虾苗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