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初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国家启动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经过5年的实施,黄河源区在水土保持法规宣传、法规建设、执法队伍建设、普查监测、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提高源区人民水土保持法制意识、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源区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河源区生态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黄河源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鼠害日益猖獗 ,水源涵养功能减退 ,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近年来 ,为了遏制河源区生态不断恶化 ,黄委组织开展了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生态修复和遥感监测等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黄河源区生态环境 ,应尽快开展黄河源区综合治理规划 ,完善源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和法规制度体系 ,加大源区预防保护工程投资力度 ,启动“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二期项目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 ,全面启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加强科研试验和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3.77万km2,占源区总面积的35%。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紧紧围绕黄河源区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自然修复的原则,在源区黄南、果洛、海南3个州的10个县实施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通过采取围栏封育、政策性封禁、水土保持监测和健全机构、完善法制等措施,使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高,严重退化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逐步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河源区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功能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内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不但影响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条件构成很大威胁.在收集区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2005年TM影像的解译,对黄河源区沙漠化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3 434.8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4.56%.  相似文献   

5.
黄河沿岸多沙粗沙区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也是黄河多沙粗沙重要来源地.无论是从减少入黄泥沙、减轻黄河下游防洪压力出发,还是从改善当地生存条件、生态环境考虑,黄河多沙粗沙区都无疑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以山西省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护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石城县地处赣江源头,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量减少、水质变差,危害赣江和鄱阳湖健康生命。1993年起该县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突出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提高了山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增加了赣江源区的有效水源;二是降低了河川径流的泥沙含量,净化了赣江源区水质;三是改善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增强了赣江源区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7.
NDVI是研究区域植被变化的重要表征性指数。基于2000—2016年的MODIS NDVI遥感数据和同时期地面气象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曼—肯德尔法(Mann-Kendall)检验法、斜率变化趋势分析法、复直线回归分析法等多种时间与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源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探索黄河源区植被与气候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分析了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源区NDVI在2000—2016年期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突变年份;源区70.4%的区域植被NDVI是增加的,增长率大部分处于0~0.004/a。复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气象因素对源区植被生长变化起到主要的促进作用,99%的区域NDVI气候因素贡献值为正值。人类活动促使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是55%,说明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仍有接近50%的区域人类活动使NDVI减少,高寒草地的退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8.
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是黄河流域的水源地,其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状况对维护黄河流域及国家的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种开发建设和人为活动加剧,导致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基于对黄河8条重点支流(渭河、汾河、泾河、北洛河、无定河、湟水、洮河、窟野河)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情况的调查,从区域基本情况、水土流失情况、预防保护情况等方面介绍了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的水土保持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府谷县大昌汗小流域是黄河中游多沙集中来源区的重点区域,属极强烈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11 400t/(km2.a)。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近年来开矿、筑路、开发区建设等开发建设类项目的增多,忽视水土保持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为防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在坡地、荒地、沟壑等采取修建梯田、谷坊、拦沙坝等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进行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流域水土保持生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和水土流失的危害,实现了水土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土保持》2005,(2):F002-F002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涉及青海、四川、甘肃三省的6个州、18个县、总面积约13.2万km^2。这里雪山连绵,河流、湖泊众多,被称为黄河的“水塔”,然而,目前黄河源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恶化问题: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流失面积达4.55万km^2;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近7.33万km^2。  相似文献   

11.
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以下简称甘南黄河源区)TM遥感影像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选用植被覆盖度、水源涵养重要性、土地利用格局、人口密度、农产品提供、动物产品提供等生态因子,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得各因子权重,进行分析计算,将甘南黄河源区划分为城镇建设与生态农业经济区、沿黄河水源生态补给区、沿洮河农林生态经济区、畜牧业产品提供与生态旅游区、玛曲畜牧业产品提供区。通过对区域内在联系的分析,阐明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区域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从而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对甘南黄河源区区域保护、建设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引大济湟工程与湟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大济湟工程是一种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湟水流域的缺水问题。对青海省的经济持续发展和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及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黄河源区2005-2020年生态用地格局变化与分异趋势,为识别黄河源区的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促进源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化源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国家生态保护战略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黄河源区2005,2010,2015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模型、生态状况指数模型等方法,分析近16 a黄河源区不同生态用地数量、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状况的变化。 [结果] ①黄河源区不同生态用地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基础性生态用地(89.06%)比例最大,辅助性生态用地(1.00%)比例最少,基础性生态用地分布广泛,敏感性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东、西部,辅助性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 ②生态用地之间的转化呈明显的分异趋势。东、西部地区以生态用地的内部转化为主,北部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较多,源区整体生态用地功能向提高的趋势发展。 ③黄河源区生态状况指数从时间角度来看,在2005-2015年趋于平稳,在2015-2020年呈断崖式上升;从空间角度来看,源区西部、北部呈现逐年上升,东部呈现逐年下降,但全域依旧为逐年上升趋势。 [结论] 总的来说,黄河源区生态用地空间分散,非生态用地空间集中,16 a来源区生态质量向好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是 :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统筹兼顾“三农”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入黄泥沙三大目标 ,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 ,加强淤地坝建设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5.
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称的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它的源头地区处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干旱,广布冰川,湖泊众多,沼泽广阔,植被良好,水草丰美,是良好的天然牧场,其独特的高寒草甸,丰富的珍稀特有特种,多样的自然类型,原始的生态环境,无论是在科研上或自然生态保护上,还是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活动影响,致使区内部分植被破坏,禽兽减少,鼠虫猖獗,生态失调,导致与其相关的草源退化,土地沙化,水量减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的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危及到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沿岸人民的生活用水,因此,要加强黄河源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必须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综合治理;增加投入,加大治理力度,以生态学工程为原理,封山育草,划区轮牧,造林种草,治理沙漠,加强水土保持,草原建设等项工作,方可促使生态环境转化,做到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包头市湿地资源较为丰富,并具有离城区较近、景观特色鲜明等特点。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对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城市功能,发展绿色产业,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包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黄河湿地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几年来,已杜绝了大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落户于沿黄大堤内外,沿黄景观大道、蓄洪区、景观风貌区、生态保护区、绿化带已逐步开始建设。但黄河湿地保护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为此我们就如何加快黄河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实施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废黄河地区以沙土为主,由于土质沙、蓄水保肥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农田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而进行覆盖农业栽培为该地区改良沙质土壤、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本刊编委、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杨邦杰博士于2000年6月10~21日随全国政协赴青海视察团在青海进行为期11天的生态环境建设视察。视察团到海北、海南及海东地区,视察草场退化、沙化,以及退耕还林与小流域治理的情况,并在龙羊峡水库区参加了保卫母亲河的植树活动。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中国的江河源区。由于人口增加、过度放牧与开垦,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为:草地严重退化、鼠虫害肆虐、土地沙漠化强烈发展、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种类锐减、湖泊萎缩及湿地退…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游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作为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探讨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内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各分项的计算方法,并以黄河中游为例,针对该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蒙大拿法、最小月平均流量法、最大月平均含沙量法等计算研究区主要支流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结果表明,黄河中游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7.356亿m3,输沙需水量为40.666亿m3,水面蒸发需水量为10.314亿m3.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泾河、北洛河、渭河、伊洛河和沁河的河道生态环境需水总量分别为2.071亿m3、3.393亿m3、10.143亿m3、8.699亿m3、3.575亿m3、34.601亿m3、6.481亿m3和2.505亿m3.由于黄河中游并非一个独立的河流系统,与上、下游有着密切的水利联系,难以确定黄河中游河道生态环境需水总量,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甘南玛曲“黄河之肾”面临的生态问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被誉为"黄河之肾",甘南生态变化对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生活安全、社会稳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黄河首曲"的玛曲湿地是黄河水源的主要涵养区,是黄河天然的"蓄水池",但目前这里草原退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沼泽湿地萎缩,严重制约了区内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玛曲生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