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汶川地震通过诱发滑坡和崩塌产生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促进了泥石流的暴发,且大多数地震次生泥石流为超大规模,对地震灾后重建造成严重威胁。从区域上进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估是目前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须而又紧迫的工作。通过对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泥石流物源数量,并结合遥感及GIS技术的泥石流危险性快速评估方法。通过在都江堰白沙河59个小流域的应用证明,评估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较吻合,能够为地震灾区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此方法适用于地震灾区在短时间内物源突然富集的流域,并且受到遥感图像精度的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时限性,需要根据遥感图像进行周期性更新。此方法能对地震灾区大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进行快速评估分级,尤其适用于野外调查无法开展的河流上游区域的泥石流评估。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约有大小滑坡 15万处、泥石流沟万余条。 1991年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10年多来坚持预防为主、分区分级管理、重点监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已成功预报 10 0多起滑坡、泥石流灾害险情 ,使 3 3万多人免遭灾难 ,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 ,成效十分显著。介绍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特点、预警系统防灾减灾的主要经验等  相似文献   

3.
云南昭通滑坡泥石流危险度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丽  王士革 《山地研究》1995,13(4):261-266
探讨了云南昭通的滑坡、泥石流詹工模糊综合评判法,介绍了以概率代替隶属频率,并构成单因素模糊矩阵R.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昭通滑坡、泥石流危险度分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强震区滑坡的活动强度演变与敏感性,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龙溪河12条泥石流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研究区震后4期遥感影像的滑坡解译分析,研究震后滑坡的活动演化特征;同时利用概率综合判别法—层次分析法对滑坡物源进行多期敏感性评价。[结果]地震后该区域产生了825个强震滑坡;2009—2017年,在强震滑坡区域外新增376个滑坡,至2017年,仍活动的滑坡数量减少到368个,占滑坡总数的30.6%,同时利用曲线下面积(AUC)检验多期敏感性评价结果,准确率为75.6%~81.4%,评价效果较好。[结论]强震区震后活动滑坡数量及高敏感性区域面积整体表现降低趋势,表明震后滑坡处于逐步恢复过程,强震区的地质灾害活动但活动强度仍远远高于震前。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100万km2的范围内即有大小滑坡15万多处、泥石流沟道1万余条,近十几年来区内每年都要发生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数十起,每年造成数百乃至数千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亿元,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组建以来,坚持预防为主,实行分区分级管理和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共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44处,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介绍了预警工作的思路、技术路线和预警系统的减灾成效及主要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6.
选取灾区107个崩塌滑坡样本,利用遥感影像获取崩塌滑坡面积,遥感影像结合DEM获取崩塌滑坡体坡高(前后缘高差)、滑移距离、视摩擦角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获取体积信息,对灾害评估中关注的两个关键因子崩塌滑坡体体积、滑移距离与各特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体积、滑移距离与相关性显著因子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崩塌滑坡体体积与崩塌滑坡面积、坡高相关性显著,且与崩塌滑坡面积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与坡高呈二次多项式关系,与滑移距离、视摩擦角有一定关系,但不显著;崩塌滑坡滑移距离与坡高相关性显著,且呈线性关系,与崩塌滑坡面积也有一定关系,但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王卫红  张文君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2):165-167,171
以日本广岛地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动态监测滑坡体,就滑坡灾害各种自然及环境因素建立其多元回归分析方程.利用数量化理论第Ⅱ类方法对可能发生滑坡灾害区域进行以遥感影像像素为单元的危险度划分.根据发生滑坡可能性的大小可将其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为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长江流域的滑坡与泥石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长江流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高发区之一。严重的滑坡、泥石流,导致本区河道、水库淤积,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威胁。本文根据作用强度和物质组成,特区内滑坡、泥石流分为白龙江中游滑坡、泥石流严重作用区和西汉水中下游滑坡、泥石流严重作用区等七个区域,分析了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对滑坡、泥石流的影响,指出了人类活动在滑坡、泥石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新密市尖山乡下寺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7月利用无人机进行低空遥感监测,获取航片722张,经数据差分解算,固定解比率达到92.683%,POS数据合格率达到98.90%,满足数据精度要求,采用Pix4Dmapper软件自动提取航片遥感影像。选取2012年5月遥感影像与此次航拍影像,分别提取土地利用、水保措施、水土流失情况等监测指标,分析近10 a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202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更加细碎化;近10 a研究区实施退耕还林、修建梯田和谷坊、硬化道路等水土保持措施,减缓了水土流失;通过3D模型,直观判定流域内坡度较陡区域、不稳定边坡和滑坡等,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分区施策;可为当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西藏林芝地区泥石流易发与危险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桂胜  陈宁生  邓虎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195-199,301
西藏林芝地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融水型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危害严重。自2011年6月中旬开始,对该地区泥石流做了系统调查,并以遥感与GIS作为数据获取与分析处理的技术手段。首先分析了地质、地貌、冰川活动、气候、地震单因子对林芝地区泥石流易发区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易发区区划结果;其次,以主导因素分析原则对单因子进行综合叠加得到该地区泥石流易发区分区结果;最后,在易发区的基础上考虑区域内的威胁对象进行空间运算叠加得到该区域泥石流危险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泥石流防灾减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现状与预警系统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山地灾害监控网络,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成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文章在分析现阶段长江上游各省(市)滑坡泥石流灾害和预警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预警系统除存在站点布设普遍偏少的问题外,就系统内部横向比较,部分灾情严重省份预警点数量明显不足,今后预警系统建设应进一步加强站点布设与规划.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时相,多平台卫星遥感数据,对四川省泸定县磨西台地的地质灾害开展了遥感监测.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发展演化趋势,判定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为磨西台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遥感监测显示,自2006年1月2日至2009年12月21日的近4 a,磨西台地内无新发生泥石流和崩塌灾害,原已发生的泥石流和崩塌也未见明显复发,泥石流处于停歇期,崩塌处于稳定状态.大部分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只有1处新发生的滑坡还在发展之中,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需进一步加强监测.磨西台地岸坡的冲蚀滑塌和浅层流滑则一直在持续发展,对磨西台地岸坡的稳定构成威胁,并造成磨西台地面积的缩小,需要及时治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分析大渡河泸定-得妥段内的17条泥石流沟发育背景环境和空间分布特征,获取泥石流沟危险度评价的因子参数,并结合泥石流沟易损性评价结果完成了泥石流沟的风险评价。建议将此风险评价结果应用于指导当地土地规划及其他经济建设的决策中,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也为生活在泥石流危险区的居民提供有关灾害风险信息,以作避险搬迁和灾害防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肃东部滑坡遥感调查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TM数据为基础资料,结合SPOT图像及航片、地形图、地质图,建立了滑坡遥感解译标志,对甘肃东部滑坡进行了遥感调查。分析了滑坡分布特征,将滑坡分为2个大区8个小区。根据滑坡的密度、规模、危害程度,对以上地区进行了危险度评价并划分出三个等级:Ⅰ级极危险区有兰州—定西滑坡带、临夏—渭源滑坡带、通渭—秦安—清水滑坡带、舟曲—武都白龙江滑坡带;Ⅱ级危险滑坡带有武山—天水滑坡带、礼县—成县嘉陵江上游滑坡带;Ⅲ级危险区有华亭—崇信滑坡带、环县—庆阳滑坡带。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减灾效益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水土保持》1999,(9):24-25
长江上游有大小滑坡15 万处,泥石流沟1 万余条。自1990 年建立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以来,预警站( 点) 与群测群防结合,成功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险情76 处,处理灾害险情34 处,避免直接经济损失7 000 余万元,走出了一条动态普查—宣传培训—重点监测—定点定人—预警预报—防灾减灾的群测群防成功之路,积累和总结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和监测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炫    杨本勇  范建容  张建强  李磊磊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335-339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高陡的地形、充足的水源以及丰富而松散的固体物源三个基本条件,当山区小流域具备上述条件时,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选取岷江上游区域作为研究区,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均值变点法和河网密度法结合遥感影像,实现研究区内小流域划分;针对影响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小流域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密度、平均坡度、形状系数、沟道比降、24 h最大降雨量等六个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实现岷江上游地区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的结果能较好的反映出岷江上游的泥石流灾害分布情况,为该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A detailed landslide-susceptibility map was produced using a data-driven objective bivariate analysis method with datasets developed for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landslide-prone areas in China, the Zhongxian-Shizhu Seg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of China was selected as a suitable case because of the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The site covered an area of 260.93 km2 with a landslide area of 5.32 km2. Four data domain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thematic maps, geological maps, and topographical maps, all with 25 m × 25 m pixels.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s f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were developed using landslide and landslide causative factor databases. All continuous variables were converted to categorical variables according to the percentile divisions of seed cel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lass weight values were calculated and summed to create the susceptibility map. According to the map, 3.6% of the study area was identified as high-susceptibility. Extremely low-, very low-, low-, and medium-susceptibility zones covered 19.66%, 31.69%, 27.95%, and 17.1% of the area, respectively. The high- and medium-hazardous zones are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eing in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泸定县得妥乡大渡河左岸小河沟泥石流位于大岗山库区,S211省道在沟口通过,2009年曾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该泥石流的继续活动既可影响大岗山电站的库容,同时影响S211的运行安全,有必要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估。通过高精度遥感、现场大比例尺测绘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揭示,小河沟是一条处于发展期的沟谷型泥石流,具备泥石流发育的地形条件,形成区物源丰富,降雨量充沛且集中。该沟泥石流易发程度中等,为暴雨型、中频、粘性泥石流,危险性大。20年一遇暴雨泥石流对大岗山库区的淤积量为5 400m3,对S211危险性大,对大岗山库区的影响表现为淤积,影响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