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揭示黑土区玉米穗质量与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尺度效应,在分析玉米穗质量与影响因素空间变异的基础上,利用联合多重分形方法研究玉米穗质量与影响因素的多尺度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玉米穗质量的变异程度为中等,茎粗的变异程度随时间变化由中等变为弱变异,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异程度为弱变异;玉米穗质量与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范围介于7.15~66.51 m;玉米穗质量、叶绿素含量、土壤容重、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具有强烈空间相关性,茎粗、土壤含水率、土壤饱和含水率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单一尺度上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对玉米穗质量的空间变异性有显著影响,多尺度上叶绿素含量、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茎粗、土壤含水率对玉米穗质量的空间变异性有显著影响;玉米穗质量与土壤特性、不同时期作物生长指标的多尺度相关程度绝大部分都大于单一尺度上的相关程度;随取样时间变化,玉米穗质量与茎粗在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的相关程度均先增后降,但开始降低的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黑土区玉米地作物信息的时空变异机理,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实验基地选取48 m×48 m区域,利用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理论,研究作物信息的多重分形特征、不同时间作物信息以及不同作物信息之间的多尺度相关特征。结果表明,黑土区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多重分形特征不明显,茎粗和株高的多重分形特征较明显。随时间变化,造成叶绿素含量、茎粗空间变异的局部信息有所差异,引起株高空间变异的局部信息一致,叶绿素含量、茎粗、株高的空间变异性分别先降后增、先降后增、逐渐减弱。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不同时间叶绿素含量之间、茎粗之间、株高之间的相关程度均有明显差异;叶绿素含量之间、茎粗之间的相关程度排序均有所差异,株高之间的相关程度排序相同。随时间变化,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不同作物信息之间的相关程度均有明显差异,且相关程度均逐渐降低。与单一尺度相比,多尺度上,叶绿素含量之间、茎粗之间、不同作物信息之间的相关程度增大,株高之间的相关程度有增有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安徽省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在产量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以2011—2021年安徽省区域试验高密度组参试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参试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及演变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稳步提升,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和出籽率的演变趋势与产量一致,对产量具有较大的直接作用;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粗、秃尖长、空秆率和倒伏(折)率等呈现下降趋势,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也具有直接关系。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穗粗>行粒数>穗长>出籽率>千粒质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行数>倒伏(折)率>空秆率>秃尖长,其中穗粗、行粒数、穗长和出籽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穗位高、生育期和株高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穗行数、空秆率、倒伏(折)率和秃尖长与产量呈负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的显著水平发现,穗粗、行粒数、穗长、出籽率和千粒质量等与550个品种产量的相关性较高,而穗行数与产量的相关性不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黑土区农田田间持水率的空间变异性机制。【方法】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多重分形方法量化了田间持水率的空间变异强度,分析了造成田间持水率空间变异性的局部信息;利用联合多重分形方法确定了田间持水率与土壤基本物理特性在多尺度上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域田间持水率具有多重分形特征,随土层深度增加,田间持水率的空间变异程度先降后增;田间持水率的大值数据对0~5 cm和10~15 cm土层田间持水率空间变异性的贡献较大,小值数据对5~10 cm和15~20 cm土层田间持水率空间变异性的贡献较大;单一尺度上,与田间持水率相关程度最高的土壤基本物理特性在0~5 cm土层是黏粒量和土壤体积质量,在5~10 cm和10~15 cm土层是粉粒量和黏粒量,在15~20 cm土层是土壤体积质量和粉粒量;多尺度上,与田间持水率相关程度最高的土壤基本物理特性在0~5、5~10和10~15 cm土层是黏粒量和粉粒量,在15~20 cm土层是土壤体积质量和粉粒量。【结论】黑土区农田田间持水率的空间变异程度为弱变异,田间持水率与土壤基本物理特性的相关程度在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在杨凌地区的土壤野外垂直入渗试验为基础,利用标定理论对Philip入渗方程进行标定,用多重分形法和联合多重分形法定量分析了标定因子和土壤物理特性多尺度下的空间变异性及空间相关性,并构建了标定因子的土壤转换函数.研究表明:算数标定因子的标定效果最优;研究区域内的标定因子和各土壤物理特性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在单一尺度上和多尺度上,标定因子和沙粒质量分数的空间变异性较强,不同尺度区间上的高值信息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大,而粗粉粒质量分数的空间变异性由不同尺度区间上的低值造成;单一尺度上,标定因子与有机质质量分数和黏粒质量分数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尺度上,标定因子与土壤容重、黏粒质量分数和有机质质量分数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联合多重分形建立的标定因子的土壤转换函数的预测效果比较理想,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机器视觉的玉米果穗性状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育种、田间测产和提高玉米产量的过程中,均需要对玉米果穗考种,即需要对玉米果穗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数等性状参数进行测量。人工考种不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考种过程中普遍存在人工劳动强度大、观测效率低、人为干扰导致测试结果不客观及不准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考种的速度与精度。针对上述问题,利用所研制的自动考种设备和机器视觉方法,通过USB工业相机获取玉米果穗单面性状彩色图像,利用|B-R|模型、(G+B)/2模型将彩色图像分别进行灰度化,利用改进后的一维最大熵阈值分割方法对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别得到果穗轮廓二值图像和果穗特征二值图像;通过轮廓二值图像计算果穗放置后的倾斜角,实现果穗轮廓二值图像和特征二值图像的自动纠偏;通过相机标定,得到单位像素对应的实际值,进而得到穗长及穗粗;通过提取局部籽粒特征二值图像,利用水平黑背景点扫描及对扫描曲线的修正获取穗行宽度,通过穗行数修正模型得到果穗的穗行数;通过提取局部单行籽粒特征二值图像,利用垂直黑背景点扫描及对扫描曲线的修正得到行粒数;根据行粒数和穗行数得到穗粒数。试验结果表明,穗长和穗粗平均测量精度分别为98.05%和97.99%,穗行数测量正确率为95%,行粒数平均测量精度为96.29%,穗粒数平均测量精度为95.67%,和实际值相比,穗粗、穗长、行粒数及穗粒数的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单穗玉米果穗机器视觉平均测量速度为600ms/穗,考种设备测量速度为6s/穗,能够满足自动考种设备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7.
不同土层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关系的联合多重分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联合多重分形理论研究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砂粒含量、粘粒含量、粗粉粒含量、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与20~40 cm土层对应变量空间变异性在多尺度上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0~20 cm土层上述变量的空间变异性,20~40 cm土层粗粉粒含量、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性的变化率最大,土壤电导率、粘粒含量、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空间变异性的变化率最小,砂粒含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空间变异性的变化率介于两者之间;多尺度上,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砂粒含量、土壤电导率、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粗粉粒含量与20~40 cm土层对应变量空间变异性在多尺度上的相关性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下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与玉米穗质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黑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与玉米穗质量的相互关系,基于TDR法测得的土壤含水率(2017年6—9月)及称量法测得的玉米穗质量,在确定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特征的基础上,量化分析其时间稳定性与玉米穗质量在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逐渐增强,且较深土层(40~60 cm、60~80 cm)土壤含水率较高的测点时间稳定性较强;随土层深度变化,土壤水分代表性测点有所不同,利用代表性测点土壤含水率可确定研究区域土壤最低含水率、最高含水率和平均含水率等信息,可为土壤水分估算与调控提供科学指导;时间稳定性与穗粒质量、穗轴质量相关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在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不同,大部分土层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与穗粒质量、穗轴质量的多尺度相关程度均大于单一尺度相关程度。多尺度相关分析能更深入地确定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与穗质量的相互关系,进而为深入揭示土壤水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晋单53号(玉米) 品种来源: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特征特性:成株植株较低,叶片宽大,株形半紧凑,株高230cm左右,穗位100cm左右,穗长约20cm,穗行16-18行,行粒数40粒左右,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2005年-2006年经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综合评价为抗穗腐病和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和粗缩病,感丝黑穗病、小斑病和茎腐病。  相似文献   

10.
膜上灌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覆膜常规畦灌为对照,研究了膜上灌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膜上灌玉米和对照玉米的耗水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且宽膜膜上灌耗水量比窄膜膜上灌低;膜上灌处理的穗长和穗粗分别比对照高0.77 cm和0.32 cm,穗行数比对照多0.5行,行粒数比对照多2粒,穗粒重增加41.43 g/穗;宽膜膜上灌的穗长和穗粗比窄膜膜上灌的高0.12 cm和0.26 cm,同时,穗行数多0.06行,行粒数多0.85粒,穗粒重增加19.22 g/穗。宽膜和窄膜膜上灌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2.38 kg/m3和1.95 kg/m3,为对照WUE的1.86倍和1.66倍;产量分别为15 378.55 kg/hm2和12 706.40 kg/hm2,比对照提高40.65%和16.21%。经统计分析,宽膜膜上灌处理的产量较对照和窄膜膜上灌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宽、窄膜膜上灌的效应都比对照好,且宽膜效应好于窄膜膜上灌,适宜在该区推广和应用1.25 m宽膜覆盖膜上灌。  相似文献   

11.
戴思远 《农业工程》2020,10(5):108-111
为研究硅肥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硅肥模式,0(CK)、基施硅肥(S1)、喷施硅肥(S2)、基施硅肥+喷施硅肥(S3),分析3种硅肥施用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玉米籽粒品质变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肥显著增加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其中,S3处理的穗粗、行粒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产量提高10.33%。和对照组相比,硅肥可显著提高籽粒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同时硅肥处理间没有差异。综上,硅肥基施+喷施效果最好,能够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拔节期淹水与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选用春玉米宜单9号为试验材料,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土壤水分状况,包括正常供水和拔节期淹水6 d(保持水层3~5cm),副处理为5个氮肥水平,施氮量(以纯N计)分别为0、90、180、270和360 kg/hm~2。测定春玉米株高、叶面积和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结果】施纯氮在0~270 kg/hm~2,拔节期淹水条件下施氮量增加时春玉米大喇叭口至乳熟期叶面积指数(LAI)、株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均增加,施氮量进一步增加时上述指标增加不明显。而秃尖长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与不施氮相比,拔节期淹水下施氮量90、180、270和360 kg/hm~2的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20.21%、31.86%、52.55%和57.03%;增幅高于正常供水的相应值。【结论】施氮量为0~270kg/hm~2,拔节期淹水胁迫下施氮有利于促进春玉米生长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探求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制种玉米合理的灌溉制度,在石羊河流域设置了灌水定额、灌水次数、次追肥量和追肥次数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制种玉米生育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大,随制种玉米播后天数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相同灌水定额条件下,随灌水次数增加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出现多次峰值。制种玉米经济产量介于2 704.14~4 877.57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介于0.737~1.053 kg/m~3。制种玉米产量与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4)。产量与穗粗、穗长、秃尖长、穗行数及行粒数各产量特征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垄膜沟灌条件下,制种玉米全生育期灌水6次(播后灌水定额500 m~3/hm~2,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灌水定额均为400m~3/hm~2),总灌溉定额为2500 m~3/hm~2,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分别追施N肥1次(追肥量150 kg/hm~2)的水肥调控措施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优。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方法,对陕西杨凌地区0~20 cm和20~40 cm土层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0 cm和20~40 cm土层参数α都具有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空间变异性较强,且分别是由低值和高值分布引起的;参数n和θs的多重分形特征不明显,空间变异性较弱.0~20 cm和20~40 cm土层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与土壤物理特性的相关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在观测尺度上,0~20 cm土层参数α与Sand、Silt显著相关,参数n与Sand、SOM显著相关,θs与Sand显著相关;20~40 cm土层参数α与SOM显著相关,参数n和θs都与Sand、Silt、SOM显著相关;在多尺度上,0~20 cm土层参数α与Sand、Silt的相关程度最高,20~40 cm土层参数α与BD、SOM的相关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Yields of dryland crops are governed by the moisture in the soil profile at seeding and by rainfall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Occasionally limited amounts of water may also be available for irrigation.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ver a period of 4 years on loamy sand and 3 years on sandy loam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re-seeding, post-seeding and split application of limited amounts of water on root growth, water us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grain yield of wheat.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treatment effects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grain yield.Early season water stress decreased the rat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Grain yield responded significantly to irrigation 30 days after seeding irrespective of the amount of water, year and soil type. Yield with post-seeding irrigation averaged 3518 kg ha?1 against 2317 kg ha?1 for unirrigated control in loamy sand and 4440 kg ha?1 against 3391 kg ha?1 in sandy loam. The increase in yield was manifested b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tillers per m row length, number of grains per ear and thousand grain weight.  相似文献   

16.
土壤重金属污染玉米生长影响盆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铅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土壤铅污染浓度的升高,单株叶面积、株高、总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呈降低的趋势,平均单株穗长、穗粗、穗质量、总粒数、百粒质量下降,秃尖长度增加,玉米产量呈下降趋势。当土壤铅浓度为300 mg/kg时,玉米单产下降21%左右。  相似文献   

17.
试验证明,适时冬灌比早春灌,具有良好的防旱防冻、促根壮蘖增穗作用;小麦越冬期秸秆覆盖能保墒和提高土壤水分的调节能力,为当季小麦生长和套播玉米创造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于小麦孕穗和灌浆期喷翠竹生长剂,其增粒增重作用显著。采取冬灌、越冬秸秆覆盖和孕穗、灌浆期喷生长剂等配套措施,可实现保墒与节水相结合,壮苗促蘖增穗与增粒增重的统一,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