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之本,"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领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十九大更是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由于受传统思维影响,农村还存在着工作方式简单,工作手段落后,经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的农村发展政策,分析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意义和对策,希望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一、农民减负介绍农民减负工作可以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在此方面开始提升重视,并利用减负工作,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施行的减负工作不到位,效果不高,因此,政府要制定长远工作机制,将目光放远,建立有效的减负政策。我国近几年农村建设完善,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和农民的紧密配合,互相帮助,提升减负工作效率,采取两方都认可的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经过对当地经济和农民生产压力的调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2014年农村经济工作七大重点: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和调控机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为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要在稳定完善强化现有政策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陈贺兵 《新农业》2023,(20):72-73
<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与农村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策略的调整与完善提供借鉴。1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造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但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概述,讨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如何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下面为您介绍国家深化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50项主要惠农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并提出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降低对土地及环境的污染。前不久,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了今年农村经济工作的七大重点,其中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与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是未来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作重点之一。政策的不断提出,为我国奶牛养殖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加快推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为主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奶牛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针对我国农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农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国内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支持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国内支持政策作一个系统的分类,对其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的绩效进行初步的评价;并且对未来如何利用国内支持政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行探讨。一、国内支持政策的绩效评价本文将近年来中国所实施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客观影响(而不论政策制订者的主观政策目标)的国内支持政策分为5类,即:①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政策。这类政策本身并不直接针对结构调整,但它们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和…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首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前进,农业机械化能够反作用于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农村的生态环境相互维系,相互依赖的。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高低,而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可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实现途径,不仅是中国农业经济由传统农耕文明转变为现代机械化文明的一种重要表现,更是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的根本出路。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还能够大力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乡村旅游带来的机遇,并从做好乡村旅游工作规划工作,探索合理的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和产品优化升级,研究和利用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市场研究和宣传几方面,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条件下的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根据农村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陕西农村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了陕西农村主导产业的开发大致需要经历初步开发、加速开发和成熟开发3个阶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主导产业序列。针对陕西农村主导产业效益低。产业关联薄弱、产业转换能力差等实际,设计了农村主导产业扶持政策、农村实用技术与人才的开发、农村产业组织创新、基础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宏观指导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厘清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金融深化理论,利用200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测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深化程度的基础上,采用FGLS方法和SYS-GMM方法,系统考察了农村金融深化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由2008年的1.029 5和1.039 3上升到2017年的2.717 4和2.604 8,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9%和10.75%。农村金融深化显著促进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相比于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加显著。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地区之间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是造成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出不断增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供给,因地制宜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二元性”一直以来都是“共同富裕”战略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聚焦农村产业融合,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目标,以长江经济带的110个地级市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双固定空间杜宾模型探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以农业内部整合型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和高技术渗透型融合为内部指标的农村产业融合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区域内中心城市群的发展成熟度与农村产业融合在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不同区域在利用产业融合缩小收入差距的过程中需要明晰经济发展阶段,围绕健全产业体系为核心,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三农”政策对农林高校的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析"三农"政策影响农林高校新文科专业建设的组态路径,得到回应农村生活现代化要求、回应农村治理现代化要求、回应农村产业现代化要求三种组态路径类型。建议通过强化管理学类新文科专业的建设优势、填补文科其他学科的新文科专业建设的空白、创新设置文科学科交叉的新文科专业等措施加强农林高校新文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突出,人地关系紧张,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农民收入来源构建了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贡献测算模型,定量评价了2001—2005年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为制订相应管理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在安徽省长期存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既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有个人因素等。而产业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构成产业结构中的相关指标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总值、农用机械总动力、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等因素影响明显,这些因素中除第一产业外,其他因素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正面的影响,因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城镇工业、建筑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能够促使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加合理化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陈静茹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184-4186,4213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税赋等形式实施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抑制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造成了中国的“三农”问题.当前在国家提出要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后,众多学者围绕“以工补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从“以工补农”的内涵、时机与条件、机制、实施路径等方面对现有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包含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与身份融入三方面的综合融入过程,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提升会显著促进该群体的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其中,经济融入主要提升农民工作出土地流转抉择的可能性;社会融入明显拓展了农民工土地流转的对象范围;心理及身份融入则主要对农民工土地流转期限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中央对农民工的保护性政策倾向,城市融入度对农民工土地退出的影响却并不显著。细化出不同融入指标对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的差异性影响,旨在为我国新时期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0.
滨州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生态条件以及食用菌产业现状的研究,对滨州市发展食用菌产业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市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为气候条件适宜,农业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充足;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是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新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促进食用菌餐饮业、保障食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