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朱光来  赵子明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4(8):1178-1182,1200
[目的]寻找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的最佳选择。[方法]通过给泥鳅注射不同的催产药物,在不同的水温下进行人工催产,苗种培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开口饵料进行投喂,研究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最佳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结果]雌鳅的怀卵量跟性成熟度成正比,即性成熟度越高其怀卵量也越高,成熟系数为24%的雌鱼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2 142和990粒,而成熟系数为9%的雌鱼仅为18 207和367粒。不同的催产药物对泥鳅催产的效果不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相对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好,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精率78.84%,而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受精率为83.04%。将这2种激素按照一定比例(LRH-A25μg/尾,HCG100 IU/尾)使用可提高催产效果,受精率可达89.17%。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泥鳅的催产效果越好。水温在(30±0.5)℃之间是泥鳅人工催产的最适水温,效应时间6~8 h,催产率为93.33%,受精率为89.26%。用轮虫(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为主)作为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其仔鱼成活率最高,成活率为93.3%,其他依次为卤虫幼体、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合理搭配开口饵料能够促进仔鱼的生长,投喂蛋黄+轮虫的泥鳅仔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单独投喂的3组,投喂蛋黄+轮虫的鳅苗,其生长速度是单独投喂蛋黄的1.21倍,是单独投喂轮虫的1.04倍,是单独投喂卤虫幼体的1.11倍。[结论]该研究为开展泥鳅的规模化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毛蚶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毛蚶人工育苗的技术要点,包括育苗用水的处理、微藻培养、亲蚶的选择和培育、人工催产与孵化、幼虫培育、附着基的投放和稚贝培育等生产环节,以为毛蚶人工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蛤仔室内小水体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在室内小水体环境下的人工育苗技术,包括育苗设施、亲贝来源和营养强化、催产与孵化、幼虫培育、稚贝培育等,以期为菲律宾蛤仔的人工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新技术》2015,(4):25-27
<正>方格星虫又叫沙虫,俗称沙肠子、海肠子,其体呈长筒形,很像一根肠子,体长10~20厘米,浑身光裸无毛,体壁纵肌成束,每环肌交错排列,形成方块格子状花纹。方格星虫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因富含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而素有"海滩香肠"的美誉,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海产品。现将其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针对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进行研究,在福鼎市大元当育苗场经过4年时间的苗种繁育,总结出一套成熟的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包括繁育地点选择、育苗前准备、饵料培养、亲贝选择及培育、催产、苗种培育、苗种包装与运输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鲁  严峰  陈国华  骆剑  吴廷昌  邱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909-8910,8913
[目的]改进驼背鲈的育苗方法。[方法]选择3龄以上的驼背鲈亲鱼进行海水网箱养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释放激素(LRH—A3)混合悬浊液进行催产。通过向育苗池中定时定量加入高级虾片和EM茵的方法进行驼背鲈的育苗。[结果]驼背鲈仔鱼在水泥池水温22~26℃、盐度28%-32%、pH7.9~8.7的条件下,经30d培育,平均鱼体全长达3.3cm,仔鱼变态发育成幼鱼。[结论]驼背鲈可在室内池塘通过亲鱼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EM菌+高级虾片方法是经济有效的驼背鲈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7.
青蛤工厂化育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青蛤人工育苗中催产、幼虫培育及稚贝的附着与培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人工催产率达95%以上,受精率80%以上,孵化率87-89%,附着率达64%左右,在105.61m^3水体的室 内育苗池内,培育出壳长223-428μm稚贝169889.42万粒,单位水体育苗量168.87万粒/m^3。经土池培养出壳长3-6mm稚贝3878.45万粒,成活率达22.83%。  相似文献   

8.
对青蛤人工育苗中催产、幼虫培育及稚贝的附着与培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人工催产率达95%以上,受精率80%以上,孵化率87-89%,附着率达64%左右,在105.61m^3水体的室 内育苗池内,培育出壳长223-428μm稚贝169889.42万粒,单位水体育苗量168.87万粒/m^3。经土池培养出壳长3-6mm稚贝3878.45万粒,成活率达22.8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细胞周期蛋白B (CyclinB)基因在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为揭示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ACE克隆光裸星虫CyclinB(Sn-CyclinB)基因cDNA序列,通过ProtParam、DNAMAN 9.0、COBALT、SOPMA、Phyer2、Pfam及BLAST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Sn-CyclinB基因在光裸星虫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Sn-CyclinB基因cDNA序列全长2468 bp,包括141 bp的5'端非翻码区(5'-UTR)、1097 bp的3'端非翻码区(3'-UTR)及123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09个氨基酸残基,在3'-UTR中存在3个胞质多聚腺苷酸化元件(CPE)、1个翻译调控元件(TCE)和1个K-box翻译调控元件。Sn-CyclinB蛋白分子量为46.304 kD,理论等电点(pI)为8.68,具有CyclinB特征序列(FLRRxSK)和Cyclin降解框(RxALGxIxN),属于亲水性蛋白,含有周期蛋白框(Cyclin box);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56.72%、3.91%、0.73%和38.63%;CyclinB蛋白C端的保守性较N端高;与其他物种相比,光裸星虫Cyclin降解框(RALGTISN)的位置前移了13个氨基酸;光裸星虫与小头虫和欧洲帽贝的CyclinB蛋白三级结构高度相似。基于CyclinB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支,其中光裸星虫与小头虫及水蛭等无脊椎动物聚为一支。Sn-CyclinB基因在光裸星虫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且整体上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其相对表达量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卵黄旺盛合成后期(O3)和肾管发育时期(O5)。【结论】Sn-CyclinB蛋白具有CyclinB特征序列,其3'-UTR含有多种与翻译调控相关的调控元件,参与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减数分裂G1/S期和G2/M期的转换,对促进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有序进行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Tricine-SDS-PGAE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对光裸星虫30个个体(雌雄各15个)体腔液中可溶性蛋白质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并用福林酚试剂法测定其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光裸星虫个体的体腔液中可能含有的可溶性蛋白质或亚基分子量分别为29.97、28.57、27.10、12.67、11.69、6.20、5.72、5.04、4.06、3.73 kU,蛋白成分较简单.此外,光裸星虫体腔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平均高达4.012(±1.067)mg/mL.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体质量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牙鲆配合饲料中氮元素的利用和氮收支进行了研究。试验按沙蚕体湿重设置(0.40±0.19)、(1.00±0.22)、(2.00±0.50)g 3个组,分别记为S、M和L组,每组分别设16、20、24℃3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1)20℃时各组双齿围沙蚕对氮的摄食率均达到最大值,平均为17.0 mg/(d.g),变幅为14.3~22.0 mg/(d.g);2)双齿围沙蚕于不同温度下对氮的摄食率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S组为10.5~22.0 mg/(d.g),M组和L组则分别为8.0~14.7、6.6~14.3 mg/(d.g),氮摄食率与体质量的关系可用幂函数式CN=aWb表示,其中a值在20℃时最高,为10.618,b值为-0.2076~-0.1911;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沙蚕的氮摄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F=79.125,P〈0.001;F=34.308,P〈0.001);4)在本试验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对饲料中氮的累积率平均为11.8 mg/(d.g),以摄食氮为100%计,累积氮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为88.99%,排粪氮次之,为9.43%,而排泄氮所占的比例最低,仅为1.58%。  相似文献   

12.
南麂列岛铜藻氮磷吸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1)不同温度下,铜藻的磷吸收动力学;(2)氮磷比对铜藻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3)不同化合态氮对铜藻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4)成熟铜藻体内总氮总磷含量。结果显示:(1)20℃时,铜藻对磷的半饱和吸收常数最低,最大吸收速率最大;(2)氮浓度一定时,随着氮磷比值升高,铜藻对氮磷的吸收速率皆下降;磷浓度一定时,随着氮磷比值升高,铜藻对氮的吸收速率增加,对磷的吸收速率下降;(3)磷充足时,铜藻对硝氮的吸收速率随着氨氮硝氮比升高而下降,对氨氮和磷的吸收速率随着氨氮硝氮比升高先上升后下降;(4)干燥铜藻体内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5.70%和0.18%。  相似文献   

13.
2011-2013年,连续观察了福建地区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全过程,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晚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斑鳜的成熟卵近圆球形,淡黄色,平均卵径为(1.76±0.08)mm;受精后5 min左右,卵膜吸水膨胀,平均卵膜径达(2.20±0.09)mm。在20℃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89.33h。24℃温度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57±0.18)mm,具趋光性;3日龄仔鱼开始摄食,避光,进入混合营养期;5日龄时卵黄耗尽,6日龄时油球也完全消失。仔鱼全长y与日龄x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y=0.4916x+5.7209(P0.01)。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水蛇生长率与死亡率的测定,研究了水温与中国水蛇生长和生存的关系。结果显示:整个过程,特定生长率(S)与水温(T)存在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S=0.0021 T^2-0.0748 T+0.7984(R^2=0.8475,P〈0.01);在高温与低温条件下,水温与死亡率(D)均存在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分别为难-0.0349/92+0.8345 D+28.895(R^2=0.763,P〈0.01)和T=0.0069 D^2-0.4007 D+13.621(R^2=0.612,P〈0.05)。结果表明,中国水蛇适宜生长水温范围17.81~31℃,最适生长水温范围26~30℃,能耐水温上限31~33.88℃,能耐水温下限7.80~10℃。该研究为今后中国水蛇规模化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下近亲真宽水蚤Emytemora affinis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近亲真宽水蚤的个体耗氧量和耗氧率影响显著。当水温为5—25℃时,近亲真宽水蚤的个体耗氧量和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缓慢上升,当水温为25~33℃时,个体耗氧量和耗氧率则骤然升高,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1354e0.0574a(R2=0.9582)和y=0.7746e0.574a(R2=0.9584);当温度为5—33℃时,窒息点为(0.96±0.04)~(3.94±0.17)mg/L。盐度为5~15时,蚤体的个体耗氧量和耗氧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当盐度为15~35时,个体耗氧量和耗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03x0+O.0061x+0.4549(R。=0.9047)和y=-0.002x2+0.0352x+2.6059(R2=0.9047);盐度为5~40时,窒息点为(0.46±0.05)~(0.98+0.03)mg/L。  相似文献   

16.
以斜带石斑鱼育苗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碎屑食物链为基础的工厂化育苗方法,研究了育苗期间水体中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pH、光照和溶氧等理化因子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进一步完善斜带石斑鱼育苗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育苗时间的增加,水体中硝酸氮和亚硝酸氮的质量浓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且呈现明显的线性变化关系:y=4.385 4x0.287,R2=0.862 5,水体的溶氧质量浓度均在5.7 mg·L-1以上,pH变化范围为7.15 ~7.92.育苗后期氨氮质量浓度维持在5mg L-1以上,温度变化范围为27 ~29℃,盐度变化范围为30 ~34,光照强度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 075 ~2 320 lx,一天中水面直射光照射面积和时间也呈现一定的线性变化关系:y=0.017 7x2-0.187 8x+0.524 3,R2=0.979 9.育苗期间池底水的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溶氧和pH与表层、中层差异显著,鱼苗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7.
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作母本,建鲤作父本,在室内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子代.经过人工繁殖及养殖研究,结果表明,水温18.2℃,亲鱼催产率74.2%,受精率63.5%,孵化率83.6%;水温21.5℃,亲鱼催产率95.8%,受精率86.2%,孵化率85.2%。鱼种阶段主养,产量16020.8kg,hm2,其中异育银鲫中科3号产量12309.6kg/hm2,占总产量的76.8%,平均规格89.2g。  相似文献   

18.
高明  侯建华  李双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05-11306
[目的]为水蛭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温度对照组,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宽体金线蛭的产卵和孵化,探讨宽体金线蛭的最佳产卵温度、最适孵化温度和孵化时间。[结果]宽体金线蛭产卵和孵化的最适温度是20~25℃,孵化时间为25 d左右。[结论]温度对宽体金线蛭繁殖的影响显著,在生产中应当注意对温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在pH 7.11±0.07,基准水温24.0±0.2℃条件下,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水温对日本沼虾(体长4.29±0.32 cm,体质量1.80±0.12 g)存活、耗氧率及鳃组织CAT、SOD酶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48 h内水温12.5℃和32.5℃实验组日本沼虾的死亡率均超过50%,而15~30℃范围内的存活率则为100%(;2)水温22.5~27.5℃范围内,日本沼虾昼均、夜均及各观测时段耗氧率均随水温升高而增大(P〈0.05),但耗氧高峰时段和耗氧昼夜节律均未发生改变;(3)48 h内,水温22.5℃和25℃实验组日本沼虾鳃组织SOD活力时序变化步调一致且无差异(P〈0.05),各时段观测值均低于27.5℃实验组(P〈0.05),低谷期较27.5℃实验组后延12 h;(4)水温22.5~27.5℃日本沼虾鳃组织CAT活力在48 h内均较为稳定,且均随水温升高而显著增大(P〈0.05)。  相似文献   

20.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驯化的黑尾近红鲌Ano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进行人工药物催情、产卵和孵化,并连续观察其胚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用激素PG+HCG+LRH-A2、HCG+LRH-A2+DOM、PG+LRH-A2+DOM、HCG+LRH-A2组合催产,催产率均为100%,受精率为72.4%~97.9%,孵化率为63.8%~80.4%。黑尾近红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与斑马鱼Danio rerio相似,可分为7个时期。受精卵为黏性,呈淡黄色,圆形,直径为(0.94±0.05)mm。在水温为23.4~25.3℃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5 min开始胚胎发育,45 min进入2细胞期,5 h 15 min进入囊胚期,7 h 25 min进入原肠期,10 h 15 min进入神经胚期,50 h 50%以上的仔鱼孵出。刚出膜的仔鱼体长为(4.10±0.02)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