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研究南方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模式和覆盖方式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对于该区域科学评价及合理利用施肥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CK)为对照,研究了南方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模式和覆盖方式(TOK:常规施肥+有机肥+K肥+地膜覆盖;TO:常规施肥+有机肥+地膜覆盖,TK:常规施肥+K肥+露地)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春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大小顺序为TOKTKTOCK。苗期和拔节期,TOK和TK处理春玉米的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抽雄期和成熟期,TOK处理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各个主要生育时期,TOK处理植株的根系干重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TOK和TK处理植株的茎和叶干重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各个主要生育期,不同处理0~20 cm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对照,其大小顺序为TOKTOTKCK;水分利用效率大小顺序为TOKTKTOCK,以TOK处理为最高,比对照增加38.04%。TK、TO和TOK处理的穗粗、行数与对照均无明显差异,但其穗长、行粒数、每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高于(P0.05)对照。玉米产量大小顺序为TOKTKTOCK,TOK、TK和TO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4.41%、11.72%和8.36%。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和K肥、采取地膜覆盖有利于增加春玉米干重物质积累量,增加籽粒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CK)为对照,研究了红壤旱地有机肥不同施用量有机无机配施模式(T1:常规施肥+有机肥施用量7500 kg/hm2,T2:常规施肥+有机肥施用量11 250 kg/hm2,T3:常规施肥+有机肥施用量15 000 kg/hm2,T4:常规施肥+有机肥施用量18 750 kg/hm2)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主要生育期,各处理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为T4T3T2T1CK,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抽雄期和成熟期,T4和T3处理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T4和T3处理植株根系干质量、茎干质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它处理;T1、T2、T3和T4处理植株叶干质量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T2、T3和T4处理的穗长均明显高于对照;T4处理的行粒数、每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均显著高于(P0.05)对照;T1和T2处理的行粒数、每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均高于对照,但均无明显差异。春玉米产量顺序为T4T3T2T1CK,T1、T2、T3和T4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93%、16.57%、22.77%和24.72%。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改善春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合冀东地区春玉米的施肥模式,设计5种施肥模式:常规施肥(CB);常规优化施肥(CT);缓释施肥(SB);缓释优化施肥(ST),并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B、ST处理较CK、CB处理在生育后期可以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群体绝对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干物质积累量;SB、ST处理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低于CB处理;CB、CK处理灌浆启动快,但灌浆活跃期和灌浆持续时间短,CT、SB、ST处理虽然灌浆开始时间相对滞后,但可以有效延长灌浆活跃期和持续时间,提高平均灌浆速率;SB、ST处理的穗长、百粒质量、穗粒数、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CB、CK处理。综上所述,缓释施肥和缓释优化施肥均能提高花后同化产物积累转运,延缓植株衰老,优化籽粒灌浆进程,并提高产量。为追求产量最大化,生产上推荐采用缓释优化施肥模式。本研究结果可为冀东地区春玉米施肥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设秸秆全层深翻、常规旋耕混拌、免耕(对照)3个不同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机械化精量直播条件下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深翻处理开花期叶面积和叶干重均增加,整株干重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均明显高于免耕;不同耕作和秸秆处理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株高、穗位高和茎粗影响较小。深翻处理在开花期后能明显增加5~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同时增加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深翻处理收获期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明显高于免耕和常规旋耕,产量分别增加10.6%和4.3%。因此,秸秆全层深翻可作为本区域提升玉米机械化密植精播高产高效绿色关键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索在一定无机肥施用量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对玉米的增产机理,在山西省农科院东阳试验基地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4种有机肥施用量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有机肥处理的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效率和气孔导度都显著增大,产量显著提高。随施肥量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促进了营养生长并延缓了叶片衰老,有利于叶片生长;300 kg/hm2(M)有机肥处理下,抽穗期和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促进了籽粒灌浆,产量达到最高,较对照提高34.1%。抽穗期和灌浆期光合参数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高于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说明通过提升花后的光合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在常规施用化肥基础上,配施300 kg/hm2有机肥有是山西地区玉米的最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研究在施用氮磷肥条件下,配施钾肥、有机肥对黄土塬区春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钾肥在灌浆前期降低了LAI、WUE、叶片水势、干物质积累量、叶片光合和蒸腾速率,但在灌浆后期提高了LAI、WUE、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片光合速率,且与对照间达显著差异,这说明配施钾肥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后期;配施钾肥可显著提高整个生育期的SPAD(叶绿素相对含量)、株高;可促进同化向籽粒的转移,使籽粒产量增加;但收获指数下降了3.2%.而配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整个生育期的LAI、株高、SPAD、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WUE和水势除外)和产量,使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增加,与对照、钾肥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富含钾素的黄土塬区,配施有机肥对春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作用优于配施钾肥.  相似文献   

7.
红壤旱地长期施肥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湖南祁阳红壤试验站长达19年的定位试验,于2009年进行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与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NPKM)对春玉米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有机肥处理不仅能够显著增加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主要生育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累积量显著增加,其穗粒数、百粒重及收获指数均显著增加,表现为最终产量增加333.23%.在本试验处理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处理与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除苗期净光合速率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上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土壤养分及历年平均产量来看,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为该地区较佳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施用缓控释肥对鲁西南地区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在邹城市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缓控释肥可明显提高玉米植株的氮含量,并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经济效益较好,其中,处理2籽粒产量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4%,净收入增加24.1%;随着缓控释肥用量的减少,玉米秸秆和籽粒中氮、磷、钾含量逐渐降低,3种元素的吸收量和玉米产量也逐渐下降。处理3在缓控释肥减量10%时,经济效益仍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施用缓控释肥是提高鲁西南地区玉米产量,促进养分吸收的良好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9.
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的养分综合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托25 a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大田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化肥(NPK)、25%有机肥替代化肥(1/4M+3/4NP)、50%有机肥替代化肥(1/2M+1/2NP)、100%有机肥替代化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6个试验处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大小顺序表现为MNPK>1/4M+3/4NP>1/2M+1/2NP>NPK>M>CK,MNPK、1/4M+3/4NP处理分别较NPK处理籽粒增产12.42%、2.04%。水稻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为50.17%~65.40%,其中,施用有机肥各处理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水稻成熟期,施用有机肥的各处理籽粒的比例均较CK和NPK处理高。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比CK或NPK处理显著促进水稻分蘖、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同时也显著优化水稻各产量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施钾量对春玉米产量及植株、不同器官钾素吸收积累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分别施07、51、502、25、300 kg/hm2钾肥。[结果]适量施用钾肥能明显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当施钾225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5 531.0 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24.73%;随生育时期的进展,春玉米钾素积累量前期缓慢增长,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而后钾素积累量下降;春玉米各器官钾素积累量变化有所不同,叶片、叶鞘和穗部均呈单峰曲线,而茎秆钾素吸收规律呈"N"形曲线。[结论]不同施钾量产量、植株钾素积累量和不同器官钾素积累量均表现为处理③>处理④>处理②>处理①>对照(CK)。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与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田土壤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保护性耕作和施肥模式,为渭北旱塬农田培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增加玉米产量提供技术支撑。2013-2014年在渭北旱塬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农户常规模式(翻耕+低肥)、现有高效模式(免耕+高肥)和创新高效模式(深松+平衡施肥)3种处理,测定玉米播前和收后土壤养分变化,各生育时期、休闲期土壤水分变化和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深松+平衡施肥"模式与"免耕+高肥"模式较"翻耕+低肥"模式提高土壤0~60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其中0~20cm土层增加显著;2013年"免耕+高肥"模式对土壤养分增加量较"深松+平衡施肥"模式高,2014年"深松+平衡施肥"模式较"免耕+高肥"模式和"翻耕+低肥"模式高,在0~20cm土层增加显著。"深松+平衡施肥"模式较"翻耕+低肥"模式2a平均增加产量11.23%,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3%,且显著提高氮磷肥利用效率。综合分析表明,"深松+平衡施肥"模式在增加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及增加产量方面优于其他2种模式,是适合渭北旱塬春玉米增产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条件下,分析有机无机配施对玉米生长与营养状况,为玉米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设5个处理,3次重复,CK:不施肥;PK:施用磷钾肥,不施氮肥;NPK:施用氮磷钾肥;NPKZn:施用氮磷钾肥和锌肥;NPKM:施用氮磷钾肥和有机肥。【结果】与常规施肥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提高了玉米产量,平均增产6.5%,N素吸收量增加4.5%,籽粒Zn浓度增加3.25 mg/kg。【结论】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N素吸收量和籽粒Zn浓度,是化肥减施增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优质早稻不同类型肥料全层施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选用生物有机肥、BB肥、尿素、氯化钾、钙镁磷肥等肥源 ,对优质早稻香两优 6 8采用 3种施肥方式 (一次性全层施肥 ;全层深施基肥 ,中后期补施穗肥 ;传统的分期施肥 )进行施用效应研究 ,结果表明 :一次性全层施肥和全层深施基肥、中后期补施穗肥对早稻均能早生快发 ,干物质积累量大 ,尤其是全层深施基肥 ,中后期补施穗肥中的T5早稻 ,中后期长势稳健 ,营养水平好 ,LAI下降缓慢 ,总吸氮量大 ,肥料利用率和产量高 ,千粒重、成穗率较一次性全层施肥明显提高。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表明 :T5、T2 两处理与其他处理产量有显著差异 ,说明用生物有机肥配合无机化肥作基肥一次性全层施用能增产 ,但如果后期补施氮肥作穗肥 ,增产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增施钾、锌、硒和优化施肥对轻度盐碱地玉米产量和肥料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适当增施有机肥、氮肥和钾肥以及增施微量元素锌、硒肥,可以提高轻度盐碱地玉米产量,其中以增施有机肥+氮肥+锌肥对产量提高程度最大;增施钾肥能显著提高盐碱地玉米对氮的吸收能力;增施锌肥降低了玉米秸秆对磷的吸收能力;增施硒肥降低玉米吸收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我国南方丘陵红壤旱地春玉米Zea mays L.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覆膜栽培、有机肥及增施钾肥进行耦合,以常规施肥+裸地为对照(CK),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南方丘陵红壤旱地春玉米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常规施肥+有机肥+钾肥+地膜覆盖(TOK)的产量最高,比CK提高了3.4%;TOK的百粒质量分别比常规施肥+有机肥+地膜覆盖(TO)、常规施肥+K肥+裸地(TK)、CK提高了14.9%、15.1%、20.4%;各项抗旱指标值均表现为CKTKTOTOK;各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Pn)均表现为TOKTOTKCK,成熟期各处理之间Pn的变化幅度最大,达到了43.62%。【结论】TOK能有效地增加春玉米的Pn,增强抗旱性,有利于实现高产,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红壤旱地春玉米高产的最佳栽培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施肥对春玉米叶面积系数,氮、磷、钾吸收状况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上述诸生长因素与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肥使春玉米吸钾主要集中在前期的特性更加明显,全生育期的氮、磷吸收出现2 个高峰(不施肥处理仅前期有1 个氮、磷吸收高峰),灌浆期叶面积系数保持较高数值,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经济系数明显增大。相关分析指出,灌浆期叶面积系数,前、中期吸钾量,后期吸收氮、磷量及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经济产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小麦-玉米推荐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科学施肥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养分专家系统和国际农化服务中心(Agr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Inc,ASI)法推荐施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产量、经济效益、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效率及周年磷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施肥显著增加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新郑市航空港区和鹤壁轮作周年分别增产24.75%-65.26%和8.18%-35.53%,施氮分别增产31.14%和24.40%、施磷增产11.62%和9.42%、施钾增产11.52%和8.64%,施氮、磷和钾肥平均增收9 369、4 095和3 923元/hm2。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较习惯施肥,植株氮、磷和钾积累量分别增加了7.87%、12.72%和4.79%,分别增产6.63%和4.63%,增收18.27%和20.48%,产投比为4.01,与ASI推荐施肥效果相当。基于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周年氮、磷和钾肥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0.99、10.67和10.69 kg·kg-1,氮、磷和钾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5.82%、22.30%和45.33%。冬小麦、夏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下,推荐磷钾肥量可实现周年磷钾素分别盈余49.6和71.5 kg·hm-2。【结论】小麦(玉米)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优化了氮磷钾肥配比,促进了冬小麦和夏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较习惯施肥具有增产增收效果,肥料利用效率较高,实现了周年磷钾素养分盈余,方便快捷,可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沟垄集雨种植和氮肥对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沟垄集雨种植以其良好的集雨增产效果而被广泛应用,为探索沟垄集雨种植下合理的氮肥施用模式,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沟垄集雨种植(P)和平作(C)下设置尿素基施(F1)、尿素基施+追施(F2)、缓释肥基施(F3)3种施肥模式,探明沟垄集雨种植和氮肥对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种植相较于平作能显著促进玉米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3种施肥处理下沟垄集雨种植较平作增加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7.18%~11.39%、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5.45%~20.23%。PF2、PF3处理可有效提高春玉米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PF2、PF3处理较PF1处理提高穗粒数2.35%、2.10%,百粒质量提高6.08%、7.37%,产量提高0.8%、2.09%。沟垄集雨种植技术下缓释肥基施能够有效降低施肥劳动强度,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