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播期和移栽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播期和移栽对夏玉米生育期、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6月5日播种相比,6月13日、6月21日、6月29日播种分别减产8.7%、15.7%、31.5%。6月5日以后播种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25~0.32 d,灌浆期缩短0.12~0.25 d,产量降低100 kg/hm2。河北北部地区夏玉米播种应在6月13日之前,最迟6月21日完成。6月20日2叶期和3叶期苗龄移栽与直播玉米产量及各生育性状没有显著差异。6月25日移栽玉米比直播玉米产量、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增加,秃尖程度降低,最终产量增加34%~39%。说明移栽可以有效解决播期过晚造成的夏玉米减产问题。  相似文献   

2.
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种时期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登海60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播种时期:5月31日(播期1,S1)、6月10日(播期2,S2)、6月20日(播期3,S3)和6月30日(播期4,S4),研究不同年份气候背景下不同时期播种对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不同年份间、不同播种时期夏玉米产量表现不同,2018年夏玉米S3田间产量较高,2019年S1产量最高,并且其产量高于其他年份,2020年S2产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播期。玉米群体产量与积温显著相关,果穗粗与降水显著相关,与日照极显著相关;果穗长与日照显著相关。不同播期对籽粒蛋白质、脂肪及淀粉含量产生影响,对粗纤维含量影响较大,积温与籽粒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显著相关,日照与籽粒淀粉含量显著相关。播期对株高影响相对较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适期播种可有效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2018年S2和S3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水平,尤其S3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本年度其他播期,收获期穗部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高于其他播期。适期播种能够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提高夏玉米对光...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5个不同播期对夏花生商花5号发育、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生育期、出苗天数缩短,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减少,后期地上部干物质消耗加大;花生各主要性状均随播期推迟逐渐减少,6月5日、6月10日、6月15日播种的花生产量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6 027.81、5 558.36、5 027.80 kg/hm~2,处理间呈极显著差异,6月20日、6月25日播种的花生产量为3 994.46、3 838.91kg/hm~2,仍有一定的经济产量。因此,商花5号是耐晚播品种,适宜播期为6月5日—15日。  相似文献   

4.
播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为给河北省有限光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夏玉米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郑单958’、‘农大108’、‘DH-3719’3个不同生育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夏玉米植株形态指标、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提早播种,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高降低,茎秆变粗。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明显,播期每提前1 d,灌浆时间延长0.74 d,千粒重增加10%~14.8%,产量增加9%~13.9%。在河北省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播期不应晚于6月15日,灌浆时间应保证在50 d以上。  相似文献   

5.
2019年在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涯试验基地进行黄淮海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8播期试验,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其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特点及产量的田间表现,以充分发掘其增产潜力。结果表明,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6月15日播种的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4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器官分别为叶片、茎、豆荚和豆荚,生育后期积累的干物质由叶片、茎等营养器官逐渐分配至生殖器官豆荚;6月15日播期大豆产量比6月5日及6月25日播期处理分别增产13.92%和22.63%。因此,黄淮海及相似生态区6月中旬播种该品种,有利于调动植株生长因素,促进干物质积累及分配,更大发挥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6.
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单958和京单58为试验材料,设置春播(5月14日播种)和夏播(6月13日播种)2个播期处理,研究播期对玉米干物质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两品种的粒重、茎鞘、叶片干物质转运率及产量均高于夏播。京单58茎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能力、粒重及产量均高于郑单958;其中,郑单958和京单58的百粒重分别较夏播高17.2%和15.1%;京单58(42.4 g)比郑单958(35.0 g)高20.9%;夏播条件下郑单958和京单58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较春播分别缩短了5.4 d和3.2 d。京单58的灌浆持续期(P)略短,但灌浆起始势(R0)和最大灌浆速率(Gmax)高于郑单958;粒重与灌浆期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与Gmax和R0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3**)。由此说明,播期主要是通过温度条件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茎秆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速率快、灌浆速率高是京单58在春夏播条件下粒重和产量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提高籽粒灌浆性能和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夏玉米籽粒灌浆性能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ZD958)和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D1,67 500株/hm2;D2,82 500株/hm2;D3,97 500株/hm2)和2个不同混播方式(M:等种子量混合后随机播种;I:1行郑单958和1行登海605混播),以相同密度下单播郑单958(SZD958)和登海605(SDH605)为对照,研究密植夏玉米品种混播对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随种植密度增加,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灌浆参数降低;虽然千粒重降低但群体产量显著增加。在D1密度下,混播处理较单播无显著增产优势;D2和D3密度下,2个品种混播后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D2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产量较SZD958分别增加8.70%和8.09%,较SDH605分别增加6.92%和6.32%;D3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产量较SZD958分别增加7.24%和7.55%,较SDH605分别增加4.98%和5.28%。D2和D3密度下,2个品种混播后增加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粒重,且百粒重与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需要的天数(Tmax)、Wmax、Gmax、籽粒灌浆活跃期(P)呈极显著正相关。D2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Wmax较SZD958分别显著增加11.61%和11.12%,较SDH605分别增加5.86%和5.38%;D3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Wmax较SZD958显著增加10.32%和9.75%,较SDH605显著增加5.63%和5.08%。混播后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较单播增加。D2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SZD958分别显著增加4.43%和7.56%,较SDH605分别显著增加5.25%和8.36%;D3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SZD958分别显著增加3.85%和4.68%,较SDH605分别显著增加4.52%和5.36%。【结论】低密度下混播无增产效应,在82 500株/hm2和97 500株/hm2密度下,混播显著增加了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提高了夏玉米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促进了籽粒灌浆,最终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播期对郑单958和登海605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河北低平原区玉米一年一熟制度下夏玉米的适宜播期,以该地区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登海605为试验材料,设置5月5日、5月20日、6月5日、6月20日4个播期处理,在仅灌溉蒙头水条件下,研究了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后,参试玉米品种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植物干物质积累量均迅速增大,指标值增速均以6月5日播期处理最大;至吐丝期,除登海605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以6月20日播期处理最大外,参试品种其他指标均以6月5日播期处理最大;最终,6月5日播期处理的百粒重最大,穗粒数较多,产量最高。综合考虑2个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表现,认为河北低平原区夏玉米的适宜播期为6月5日左右。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田试验,设计15 d(Y1)和20 d (Y2)2个秧龄以及6月25日(播期一,B1)、6月30日(播期二,B2)、7月5日(播期三,B3)3个播期处理,以探讨机械插秧下秧龄和播期对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二和播期一的产量间无显著差异,但分别高于播期三产量8.7%、3.5%,随着播期延后,播期三各产量构成因子除千粒重外,呈下降趋势.H优518最高产量相比最低产量降低速度显著高于鄂粳403,分别达45.0%、13.5%,花后干物质积累H优518也显著大于鄂粳403.综合分析可知,晚籼稻比晚粳稻对低温反应更敏感,前者高产需提早播种,推迟播期不利于结实灌浆,后者高产也需在较早播种基础上保证足够苗数,两者秧龄都不宜超过20 d.播期和秧龄可能导致生理上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淮北中西部地区夏玉米不同播期的试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夏玉米播种越早产量越高,高产栽培应于6月20日以前播种,一般生产栽培晚熟品种下限播期为6月25日,中熟品种为6月底以前,早熟品种为7月10日,特殊灾年最晚可推迟至7月15日。  相似文献   

11.
为给太原地区麦茬夏播玉米适宜播期和适宜栽培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早、中、晚3个熟期极早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分3个播期处理研究了播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夏玉米生育期从早熟到晚熟表现延长加剧的趋势.品种间、播期间以及品种与播期互作间玉米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品种间表现为‘九玉5号’>‘并单6号’>‘冀承单3号’>‘九玉早熟1号’,播期间表现为6月25日>6月30日>7月5日,播期与品种互作表现为6月25日夏播‘并单6号’产量最高,6月30日夏播‘九玉5号’和7月5日夏播‘九玉早熟1号’品种均可获得较高玉米产量.播期推迟,百粒重减轻,穗行粒数减少,产量降低.因此,在太原地区冬小麦收获后,6月25日—7月5日可以选择不同熟期极早熟玉米品种进行夏播,早播对实现玉米高产有利,为获得不同播期条件下较高玉米产量必须注重品种熟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播期对山西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2年在山西省忻州市进行了春玉米4个播期试验,探讨播期对山西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均有显著影响。随播期推迟,春玉米生育期缩短,灌浆持续时间延长,籽粒干质量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播期对产量影响显著,随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播期、千粒质量和秃尖长度对产量起主要作用,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937 2)。4月25日左右播种玉米,花后光照充足,穗粒数形成较多,灌浆期雨热同季,适合籽粒灌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鲜食玉米的产量品质和上市时间直接影响了其经济效益,而播期既决定了鲜食玉米成熟的早晚,也对其产量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本试验以鲜食玉米‘SD902’为材料,对其夏季不同播期(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的产量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播期从7月15日延迟到7月20日时,穗长和穗粗分别增加了5.92%和4.32%;苞叶、穗芯、籽粒干重和穗粒数分别增加了25.55%、39.37%、23.33%和10.71%;秃尖长和穗行数则下降了25.56%和0.32%。但当播期延迟到7月25日时,虽然部分穗部性状呈现下降趋势,但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综上,在鲜食玉米的夏季栽培过程中,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穗部性状的穗长、穗粗、苞叶、穗芯和籽粒干重都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播期可通过增加穗粗和穗粒数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5.01%、21.14%、3.21%、15.00%和16.44%、24.92%、4.49%、12.60%,即冬小麦播前翻耕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比例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进而提高穗粒数与粒重,有利于产量提高。与RN相比,MN和MR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4.03%和30.61%。夏玉米播前旋耕对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籽粒灌浆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出苗率,进而增加群体数量,提高产量;与MN相比,MR处理的出苗率提高6.29%,这是其产量较MN提高5.23%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相比,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均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尽管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产量较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高5.23%,但结合生产实际,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播种(MN)更有利于该区域夏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5.
底墒对夏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郑单958为材料,探讨播种时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灌水量.试验设置4个处理,播种后不灌水(CK)、播种后立即灌水30 mm(GS-30)、45 mm(GS-45)、60 mm(GS-60).结果表明:1)6月中旬播种灌溉底墒水有其必要性;2)土壤储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处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GS-60的土壤储水量最多,WUE的差异不显著;3)播种后不灌水(CK)处理下的出苗率显著低于3个灌溉处理,即CK比灌溉处理低27.8%~30.3%;3叶展时CK处理下单株干物重比GS60显著降低了16%,但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6叶展时单株干物重以GS-6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各灌溉处理均显著高于CK.6叶展时各处理功能叶SPAD值存在显著差异,SPAD值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4)随着生育进程推移,底墒对夏玉米的LAI影响逐渐降低,至灌浆中期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底墒对夏玉米中后期单株干物重的影响与LAI类似;5)籽粒产量为GS-60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K,而与GS-30,GS-45差异不显著.综上,播种后灌溉有利于玉米出苗率稳定及幼苗建成并促进幼苗生长、最终提高产量;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贮水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期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不同熟性品种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群体特性的影响,以纪元一号(早熟品种)、郑单958(中熟品种)及农大108(晚熟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8—200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设置3个播期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的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平均每推迟1d全生育期缩短0.2~0.6d;从早熟到晚熟品种夏玉米生育期缩短表现出加剧的趋势。随播期推迟,早熟与中熟品种的穗位比增大,茎粗降低,但播期对晚熟品种的穗位比与茎粗影响不显著。播种期推迟,夏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重量、群体光合势(LAD)及籽粒产量均呈降低趋势,其中晚熟品种的籽粒产量降幅大于早熟品种。晚播与中播相比:农大108籽粒产量降幅为40.7%~41.6%,而纪元一号降幅为22.2%~27.7%。播期及品种是影响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适度提前播种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在相同管理措施条件下郑单958具有较强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播种时期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同时研究玉米的生育期、千粒重、穗数以及穗粒数的变化。[方法]以郑单958及登海605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时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种时期的推迟,玉米生育期推迟;玉米籽粒产量及千粒重降低,最大值出现在6月7日播期处理;玉米穗粒数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6月14日播期处理;穗数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黄淮海现有的生态条件下,郑单958玉米及登海605适宜的播种时期为6月7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