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科学准确地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是其开发利用的基础。以2010年黑龙江省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源,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状况和区域指标等方面构建三江平原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对其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三江平原耕地后备资源来源具有多样性,可开垦其他草地、可开垦内陆滩涂、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裸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开垦沙地、可开垦盐碱地面积依次递减;市域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及类型具有差异性,佳木斯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大,而七台河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小;县域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均值为1.355万hm2,其中密山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大,而友谊县、宝清县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是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灰色Verhulst模型,借助matlab软件,以邢台市2008—2015年实际批次征用耕地面积为基础数据,对邢台市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年限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邢台市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年限为14.40a。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区位指标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 100.09km~2,仅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33%,其他以草地为主。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东营市和德州市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多,面积分别为266.59和210.91km~2;青岛市、聊城市、淄博市和威海市耕地后备资源较少,占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比例均3%。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可开垦其他草地和可开垦内陆滩涂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可开垦盐碱地和可开垦裸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其他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可复垦采矿用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576.67k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46%。相对稀缺、零散破碎化程度较高、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特征。耕地保护不应只注重占补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还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等提高对现有耕地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加强对各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增加耕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以融水苗族自治县可开垦土地、可进行耕地提质改造土地和可复垦建设用地为调查评价对象,采用3S技术、野外实地调查等方法,从土地、气候和区位等方面构建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调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性因子法,对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进行调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揭示融水苗族自治县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为县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分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5,(1):286-288,324
以内蒙古杭锦旗辖区内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以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作为评价底图,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研究区内的677 021.40 hm2耕地后备资源了宜耕性评价,并分析了杭锦旗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杭锦旗宜耕后备资源面积总面积为52 200.02 hm2,占评价对象面积的7.71%.灌溉条件与土层厚度是限制本地区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杭锦旗未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以广东省阳江市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通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导因素"限制性因子"评价法,从自然环境条件方面对阳江市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性评价,并分析各种地类不宜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富源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数量不均、质量不一、开垦难度大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的制约,如何使耕地后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尚不明确,因此亟需探索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本文旨在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以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为目标,首先从自然和区位因素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影响出发,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根据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适宜性分值并分等.研究富源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和数量,为整个云南及其他相似区域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补充耕地被建设占用的重要途径,为摸清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储量及分布特征,该文基于多源数据,从生态、立地、气候和区位4方面构建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因子"法对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县(区)空间自相关格局特征。结果发现: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0.55×10~4 hm~2,且以可开垦的其他草地、沼泽地、内陆滩涂和盐碱地为主,主要集中于大庆市、黑河市、绥化市和佳木斯市;耕地后备资源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高集聚区多分布于大庆市及周边县(区),低-低集聚县(区)基本为市区或者郊区,低-高集聚较为零散,不存在高-低集聚县(区)。不同后备资源来源用地的集聚特征差异大。黑龙江省今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重点关注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9.
为四川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地统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四川省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川省耕地后备资源中可开垦土地占96.89%,其中,其他草地占76.39%,裸地占12.87%;可复垦土地仅占3.11%。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多集中分布于川南地区,川东和川西分布较少;可开垦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与耕地后备资源基本一致,可复垦土地多分布于四川盆地。海拔高程、平整系数、地貌类型、耕地面积及城镇化率等因素是四川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基于3S技术的古浪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3S技术、野外实地考察与测量等方法,结合土壤、农业、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资料,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构建自然-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性评价指标法开展古浪县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结果发现:古浪县共有未利用地182 155.00 hm~2,可开垦的易耕性土地15 878.29hm~2,占全县未利用土地资源的8.73%;后备资源中可开垦的其他草地和沙地规模占绝大多数,为总规模的97.88%。建议统筹考虑古浪县石羊河流域、北部沙漠区的生态效益,结合水利、农业、林业等规划编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以避免盲目开发利用。在耕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配套采取工程、生物、节水等技术,要加强区域综合治理的力度,提高开发耕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前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国土资源系统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壤普查和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未利用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的面积、类型、权属及分布情况,掌握准确数据和基础图件资料,落实到地块并加以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调整奠定基础。本文对开展此项工作的有关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业》2011,(3):24-25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时说,我国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可开垦成耕地的不足7000万亩。  相似文献   

13.
数字     
<正>8029.15万亩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结果,全国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表明,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可开垦土地占96.4%,全国近期可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3307.18万亩,当前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552万元为贯彻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储备粮食安全,近日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552万元,用于支持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提高本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1990—2009年上海市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及上海市主要耕地后备资源,阐述了上海市滩涂的形成条件及变化趋势,分析了上海市滩涂可开垦为耕地的潜力,以期促进上海市耕地面积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前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国土资源系统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壤普查和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未利用土地及可复垦采矿用地的面积、类型、权属及分布情况,掌握准确数据和基础图件资料,落实到地块并加以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调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及其目标生产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照农用地分等理论与方法,结合卢龙县实际状况,构建了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针对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类型及周边地理环境,对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目标等别的6个主要因素: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含量、表土质地、土体构型、坡度和土层厚度分别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不同单元各个因素的开发目标,并采用因素组合法,确定了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目标等别为八、九、十、十一和十二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目标生产能力为90 740.2 t。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省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作为评价底图,以全省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作为评价对象,采用"限制性"因子法做宜耕性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有112 353.13 hm~2,主要体征是总量少、分布不均,主要地类是内陆滩涂和其他荒草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性因素有土地规划、开发成本、生态环境和图斑破碎度。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时指出,我国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可开垦成耕地的不足466万公顷。张平介绍,尽管实行最严格的  相似文献   

19.
笔者对甘肃省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甘肃省的后备耕地资源情况进行分析,甘肃省的后备耕地资源情况可以实现全省的耕地占补平衡,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河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79-81
毛乌素沙地的开垦一方面增加了耕地资源保证了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资源分布不合理等现象,对新开垦耕地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耕地空间分布优化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20年遥感影像获取陕北榆林毛乌素沙地新开垦耕地数据,并结合自然划分的地理空间地类数据等,分析新开垦耕地地理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空间优化分布.研究表明,从地理空间来看,靖边县新开垦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及模式区域差异显著,北部地区新增耕地密度大,空间分布均匀;南部地区新增耕地密度小,空间分布较为集中;新开垦耕地分布受到政策、自然和社会三重因素影响.空间规划上要以北部毛乌素沙地重点开发,南部山区限制开发,引导农民合理有序进行土地开垦;要加强土地整治工程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已开垦耕地运用工程建设措施,提高耕地集约节约化发展,达到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