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云油杂2号适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适宜菜油两用油菜品种(Brassica napus L.)云油杂2号的栽培技术。[方法]选用云油杂2号杂交品种进行育苗移栽,进行不同密度、播种期、打薹时期正交试验。[结果]密度在12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高,产值19 056.75元/hm2;其次是密度在9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好,产值16 545.90元/hm2;第3是密度在15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好,15 190.80元/hm2;最低是密度在12万株/hm2,10月16日播种,抽薹后12~15 cm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低,5 450.85元/hm2。[结论]云油杂2号最佳栽培技术是密度12万株/hm2,9月中下旬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2.
油蔬兼用型油菜品种宁油16号密度与摘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蔬兼用型油菜品种宁油16号为材料,对不同密度下采摘主薹、分枝薹的多种组合进行效益比较。结果表明,种植油蔬兼用型油菜,既产菜薹又收菜籽一举两得,摘薹后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以密度9 000株/亩、摘主薹、摘分枝薹的组合最优。  相似文献   

3.
以双低油菜品种华双4号和中双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摘薹的效应以及不同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一菜两用"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摘薹,油菜产量表现明显不同,油菜子产量以12万株/hm2最高,鲜菜薹产量以15万株/hm2最高;不同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条件下,12月23日摘薹、留薹12 cm油菜子和鲜菜薹产量较高,且菜薹品质好,为最佳摘薹组合;双低油菜"一菜两用"产业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油菜平产稳产,显著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4.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宁油16号油菜摘薹对产量、经济效益、生育进程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次摘薹后生育期推迟,一次分枝数和一次分枝角果数减少,二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角果数增加,三次分枝数和三次分枝角果少量出现。油菜籽产量略有减少,但总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次摘薹后此现象更为明显。种植密度则以9.00万株/hm2最优。  相似文献   

5.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宁油16号油菜摘薹对产量、经济效益、生育进程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次摘薹后生育期推迟,一次分枝数和一次分枝角果数减少,二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角果数增加,三次分枝数和三次分枝角果少量出现。油菜籽产量略有减少,但总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次摘薹后此现象更为明显。种植密度则以9.00万株/hm2最优。  相似文献   

6.
摘薹次数对油菜浙双72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结果表明,油菜浙双72通过摘薹进行油蔬两用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种植综合效益.不同摘薹次数对菜籽、菜薹产量影响明显,摘薹次数越多,油菜生育期延长,菜籽产量降低,但菜薹产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较好.各摘薹处理可比不摘薹对照增收0.336万~0.458万元/hm2,增收幅度38.8%~52.9%.考虑到生产季节安排等因素,以摘2次薹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赣油杂1号”菜油两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赣油杂1号在免耕直播栽培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的薹肥施用时间、摘薹时期和采摘长度的处理对菜薹、菜籽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抽薹前施尿素120kg/hm2,薹高30cm,摘薹20cm,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高,菜籽产量略有下降,但不显著,产值可达18610.2元/hm2。  相似文献   

8.
油菜摘薹有利于提高油菜生产效益,为探索不同栽培方式条件下不同密度对摘薹及菜籽产量的影响,开展了油菜免耕移栽不同密度、免耕直播不同用种量大区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移栽油菜以亩栽7000株产值最高,其次是亩栽8000株。由于油菜摘薹后生育期明显延长,适当稀植成熟期略早,更有利于后作的搭配。免耕直播油菜每亩产值以用种量0.2kg最高,适当提高用种量有利于菜薹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摘薹效益的提高,但不宜超过0.25kg。直播油菜成熟期明显早于移栽油菜,因此在生产上采用摘薹技术如要考虑后作搭配,选择直播油菜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油菜高产栽培田进行薹肥不同用量对产量影响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密度12万株/hm2,油菜薹肥腊施尿素187.5~225.0kg/hm2,有利于增加根颈粗、杆粗、一次有效分枝数以及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大面积油菜高产栽培中施总纯氮宜控制在330~360kg/hm2范围内,油菜薹肥应占总纯氮量的30%,且以薹肥腊施为宜。  相似文献   

10.
油蔬两用油菜宁油16号摘薹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宁油16号摘薹对产量、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分别在江苏省丹阳市、宜兴市进行不同密度条件下宁油16号摘薹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摘薹后,生育期延迟,株高降低,一次分枝减少,二次分枝增多,对产量影响不明显,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说明油蔬两用油菜宁油16号摘薹生产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卢祥恩 《农技服务》2011,28(11):1559-1559
对早熟薹蒜进行不同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三都县三合镇以25 cm×6 cm,栽83.4万株/hm2的密度蒜薹、薹头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天水市薹蒜兼用型大蒜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金蒜3号为指示品种,进行了薹蒜兼用大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蒜薹、蒜头产量以62.5万株/hm2处理最高,分别达9 652.8、32 440.5 kg/hm2。综合考虑薹茎、蒜头及其产量等产品性状,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建议种植密度以行距16 cm、株距16 cm,即39.1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以宁杂1818为材料,在沿海旱作区开展密度、氮肥总量、氮肥运筹、薹肥施用时间和摘薹试验,研究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籽粒产量随密度和氮肥总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宁杂1818移栽密度为82 500株/hm~2时产量可达4 657.75 kg/hm~2。移栽密度为75 000株/hm~2、氮肥投入总量为30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4 830.50 kg/hm~2。氮肥基(苗)肥∶腊肥∶薹肥配比为6∶1∶3时,苗期和越冬期植株性状最优;配比为5∶2∶3时,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及产量最高。随着薹肥施用时间的推迟,籽粒产量下降。薹高5 cm时施肥产量最高,为4 548.30 kg/hm~2,当薹高大于25 cm时,产量明显下降。在机直播或育苗移栽栽培模式下,摘薹比不摘薹增效8 534.72~9 522.90元/hm~2,增效51.87%~61.74%。沿海旱作区宁杂1818适宜移栽密度为67 500~97 500株/hm~2,氮肥总量控制在300 kg/hm~2,基(苗)肥∶腊肥∶薹肥配比为5∶2∶3,在薹高5~15 cm时施薹肥可获得最佳产量。宁杂1818摘薹生产可大幅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肥力条件下,密度要求差异较大。在中等肥力下密度5.5万株/hm2产量、总效益最高;在高肥力水平下密度6.0万株/hm2产量、总效益最高,为不同生产水平下实现合理的群体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群体密度对冬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研究了西北旱寒区大田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角层结构、含油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在120万株/hm2~60万株/hm2,越冬率可达到80%以上。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120万株/hm2、1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为3 160.05 kg/hm2、3060.00 kg/hm2、2 860.05 kg/hm2、2 431.05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分枝部位增高,单株总分枝数减少,其中二次分枝减少大于一次分枝,主花序长度减少,角长、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均降低。含油率也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120万株/hm2、150万株/hm2的含油率分别为43.12%、41.91%、41.93、38.9%,以60万株/hm2含油率最高,达到43.12%。在西北旱寒区,冬油菜合理的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陈梅 《农技服务》2012,29(8):914
为弄清油研817在白泥镇海拔600 m地区种植的最佳群体结构,研究了油研817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显著影响油菜产量,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移栽9万株/hm2产量最高,产量2 733 kg/hm2;其次是移栽1.05万株/hm2,产量为2 449.5 kg/hm2。白泥镇海拔600 m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9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对金品1290芥蓝设置不同种植密度,研究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种植密度下,金品1290芥蓝株高、叶长、叶柄长、薹高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株幅、叶数、叶宽、薹粗、单株重等随种植密度降低而增加,并且有种植密度越稀增加越快的趋势。金品1290芥蓝以主薹及薹叶一次性采收方式为主,在福州地区秋季生产种植密度以22.5万株/hm~2最适宜,产量可达16 333.33 kg/hm~2。推广种植金品1290芥蓝不仅能丰富蔬菜市场供应,而且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临夏高寒阴湿区杂交油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种植密度为24~33万株/hm2;最佳种植密度为28.50万株/hm2时,其产量(3 465.9kg/hm2)、产值(20 795.40元/hm2)高,综合农艺性状好.种植密度的增加或减少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把握江汉平原油后棉营养钵育苗移栽合理密度,试验设置12000株/hm221000株/hm2、30000株/hm2、39000株/hm2、48000株/hm2、57000株/hm2等6个不同密度处理,4次重复,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棉花产量和效益,结果表明:湘杂棉8号在中等肥力田块,种植密度30000株/hm2的籽棉产量最高,21000株/hm2的经济效益最好。棉花合理密植应以效益为目标,而不应以产量高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江汉平原杂交棉种植效益最大化的合理密度为2100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20.
在山西临汾采用连续递增密度试验小区设计法,开展了播期密度对小麦苗期个体和群体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前气温偏高的年型条件下,播种密度在225 ̄450万粒/hm2范围内,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单株绿叶数减少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主茎叶龄则无显著性差异;播种期在9月24日 ̄10月4日范围内,株高、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3个性状均随播种期的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减少,单株茎数和绿叶均为9月29日播种的居多;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株高、主茎叶龄、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和单株绿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不同。9月24日和9月29日播种的4个播种量冬前群体均分别不足1200万/hm2和超过了1200万/hm2。本试验达到壮苗和合理群体指标的组合为播期10月4日、播种量225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